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595550

     

     

    金門近年來屢傳老人走失,金門縣府今天表示,將增加「金平安定位守護錶」的服務對象,歡迎符合資格的民眾踴躍提出申請。圖/縣府提供

    金門近年來屢傳老人走失,金門縣府今天表示,將增加「金平安定位守護錶」的服務對象,歡迎符合資格的民眾踴躍提出申請。圖/縣府提供

     

    金門近年來屢傳老人走失,金門縣府今天表示,將增加「金平安定位守護錶」的服務對象,除原有的失智或疑似失智長者與第1級獨居長者及高齡長者外,將新增設籍金門年滿85歲以上的長者,且有獨立外出的行動能力,採「限額限期申請」,申請總數為130支,額滿即截止受理,希望能建置智能友善的生活環境。

     

    金門縣政府為強化失智長者安全保護服務,今年參與經濟部工業局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補助計畫專案,並與該局所核定之廠商—先進醫資股份有限公司所提「AI精準健康共照服務及聊天推送機器人計畫」項目之一,合作執行「金門縣政府試辦預防走失智慧防護網絡服務計畫」。

     

    基於加強老人福利保護服務,除原計畫服務之對象外,特新增設籍本縣年滿85歲以上之長者,採「限額限期申請」即自9月6日起9月30日止,申請總數額為130支金平安定位錶。

     

    社會處長董燊表示,本計畫經濟部工業局媒合縣市政府與科技廠商合作,縣府所提需求計畫與科技廠商合作獲得支持,並配合提供試煉場域讓廠商在金門轄內執行計畫,有效強化預防走失保護協尋服務,並可減少社會、醫療及福利成本的支出,建全智慧城鄉照護網,同時,廠商試煉成功的經驗,也創造國際輸出的機會,提昇科技業的國際競爭力。

     

    此次新增服務對象所提供申請使用GPS智慧手錶130支,命名為「金平安定位守護錶」代表祈福平安之意,設備將以「借用」方式提供民眾申請使用,載具的功能,除有GPS定位、省電方便、輕巧簡易、緊急救援、即時通知、軌跡查看等,包括健康量測功能,同時隨時可測量血氧、心跳數據。

     

    配戴方式有兩種:第一以手錶配戴;第二以福袋方式配戴,福袋綉上代表金門的「風獅爺圖騰」及「金平安」字樣。歡迎有需要的鄉親可逕洽社會處社會福利館(蘭湖)或各鄉鎮公所社會課洽辦,服務電話:335131。

     

    縣府也表示,這次試辦計畫屬初期階段,未來將視計畫執行成效,再行推廣於其他適用對象,計畫導入後,透過運用科技功能,將有效解決目前失智或疑似失智長者、第1級獨居長者及高齡長者等,達到預防走失與協尋保護服務。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650/6594264

     

    衛福部2017年推動「長照2.0計畫」擴大服務對象,臺中市政府盤點各區資源,原鄉長照據點數量偏低,特別是臺中市第一大的地區「和平區」長照服務據點僅布建4處,當年僅能服務42人次,後續挹注多達4,690萬元長照服務經費,截至去年(2021年)服務人次增加七倍,達到293人。而臺中原鄉整體的長照據點至今已布建23處(A據點2處、B據點6處、C據點15處)。

     

     

    服務看得到用得到 臺中第一大區設首處原鄉長照機構

    和平區幅員遼闊,不僅是臺中市第一大區,也是唯一的原住民地區。原鄉長照資源有限,臺中市與民間單位合作,2020年推動設置中部第一家原鄉長照機構「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也因應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的設置,幫助後續廣設據點,讓服務人次大幅增加。

     

    在市府連結民間的力量推動下,和平區長照服務據點從2017年的4處至2022年已經成長到23處,包含2處A據點、6處B據點、15處C據點,其中梨山地區佈建3處C據點;長照服務人數因此穩定成長,2017年服務人數為42人,到了2021年已達293人,統計至今年8月為止也已經服務287人,今年可望再突破2021年的紀錄,為偏鄉民眾提供溫暖、符合需要的長照服務。

     

    長照服務重要的項目即原鄉「交通接送服務」,為提升原鄉地區之交通接送服務量能及鼓勵業者進駐,臺中市2020年6月起,修訂和平區交通接送服務給支付制度,由原本之定額支付,改以實際交通之里程計費,每趟次補助費用由300元調整為600元。統計2021年挹注和平區長照接送專車補助費用,達到719萬元,大大解決偏鄉民眾就醫不便的問題。

     

     

    臺中市和平區長照接送專車,解決原鄉長輩就醫不便的問題。

    臺中市和平區長照接送專車,解決原鄉長輩就醫不便的問題。

     

    協助失智長輩在地安老 和平區首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和平區除了逐步設置長照據點以外,原鄉高齡失智也是重要課題。臺中市於2021年在和平區南勢里打造第一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安康診所」。每週一到五開辦全日課程,提供個案認知促進課程,延緩失智症的進程,也提供家屬支持團體及照顧技巧指導,截至今年8月底,共服務失智者17人(達5,304人次)、照顧者13人(達92人次),讓原鄉長輩能留在家鄉安心養老,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

     

    此外,亦透過診所的醫療專業,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發掘社區中疑似或失智個案,即時轉介至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診斷,強化醫療與照護資源的連結性。

     

    安康診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教導原鄉長輩認識失智症。

    安康診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教導原鄉長輩認識失智症。

     

    結合在地醫療成立C據點 提高服務可近性

    2022年2月起,和平區衛生所發揮優勢,運用原先的醫事人員的專業,將醫療以及長照結合,協助規劃據點活動,在和平區衛生所一樓成立C據點,增加長輩的可近性,幾乎是一條龍的服務,幫助當地民眾預防及延緩失能、失智。

     

    考量和平區的居民,多以務農維生,和平區特別安排當地「非農忙」時期,媒合醫療院所,深入和平區梨山地區,辦理包裹式整合性篩檢服務,主動幫當地居民揪出病灶,提供服務,改善原鄉民眾就醫不便的情況。

     

    主動出擊挖掘個案問題 媒合長照資源以降低照顧負擔

    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目前收治12位長輩。其中一位陳李女士,過去常常鼻青臉腫被看護帶到和平區衛生所就醫,護理師時常詢問陳李女士,卻難以問出原因,最後漸漸才挖掘出原因。

     

    陳李女士的兒子,平常因為工作太忙,沒辦法時刻在家陪伴媽媽,平時雖有看護照顧,但陳李女士卻會趁看護不注意,自行下床活動,不過,陳李女士下肢無力,只要一下床就會跌倒。

     

    衛生所主動發現問題,將陳李女士轉介至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機構協助增加陳李女士的下肢肌力,每天固定時間接送,照顧生活起居、接她一起共餐等,幫助陳李女士重拾笑顏,也不再發生跌倒的情況,家屬也減少照顧開支,毋需再聘請看護。

     

    機構設置後,也開始讓當地居民更認識長照服務資源後加以使用。以長照交通接送服務為例,因調整和平區交通服務里程計費方式後,交通服務使用人次,從原本2018年的54人次,到2021年增加至2,276人次,均有大幅增加,截至8月為止,也已經服務1,288人次,相較去年同期增加213人次。

     

    根據2021年長照服務滿意度調查,和平區的民眾使用長照服務滿意度,全數都是「滿意」,其中居家服務的滿意度平均分數為4.75分。顯示深受當地民眾的肯定。臺中市積極佈建長照服務資源,深入偏鄉及鄰里,提供在地民眾溫暖、符合需要的服務,建構友善、溫暖的資源服務網絡,讓市民好安心。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592180

     

     

    「聊藝療-新北全齡藝術樂活計畫」鼓勵高齡與失智症族群走進博物館,或是將博物館、圖書館走入長照機構。圖/新北文化局提供

    「聊藝療-新北全齡藝術樂活計畫」鼓勵高齡與失智症族群走進博物館,或是將博物館、圖書館走入長照機構。圖/新北文化局提供

     

    新北市文化基金會今公布「聊藝療-新北全齡藝術樂活計畫」,串連文化局、社會局、衛生局資源,提供高齡、失智照服機構3項藝文服務,像是鼓勵高齡與失智症族群走進博物館,或是將博物館、圖書館走入長照機構。

     

    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祐賢說,基金會兼具公共性與民間自主性,扮演跨單位連結的平台角色,讓每位新北市民都能平等無礙享受藝文資源。執行長龔雅雯則說,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新北市文化基金會特別為高齡長者推出「聊藝療」計畫,文化局結合轄下各圖書館、藝文場館提供各項藝文服務。

     

    龔雅雯指出,計畫初期以高齡、失智症族群作為對象,力邀高齡與失智症服務機構申請,比如打開博物館補助計畫,就是鼓勵高齡與失智者走進博物館,實際體驗不同的藝術手作樂趣;藝術出走申請計畫、樂齡閱讀箱申請計畫則是讓行動博物館、圖書館走入長照機構。

     

    此外,基金會也辦理「藝術育療培力」工作坊,邀請博物館與高齡、失智照服機構人員參與課程,盼能在長照服務中融入藝術元素。

     

     

    新北市文化基金會今公布「聊藝療-新北全齡藝術樂活計畫」,串連文化局、社會局、衛生局資源,提供高齡、失智照服機構3項藝文服務。圖/新北文化局提供

    新北市文化基金會今公布「聊藝療-新北全齡藝術樂活計畫」,串連文化局、社會局、衛生局資源,提供高齡、失智照服機構3項藝文服務。圖/新北文化局提供

     

     

    坪林茶業博物館行動博物館展示模組。圖/新北文化局提供

    坪林茶業博物館行動博物館展示模組。圖/新北文化局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92474

     

    「醫院的看護居然外包給人力派遣公司,衛福部需要調查清楚並改善!」民眾黨立委蔡壁如6日召開記者會,質疑竹北榮總外包的看護並不具有長照員資格,導致陳情人趙曉音的父親疑似因照護疏失而過世。蔡壁如呼籲竹北榮總與衛福部要說明清楚,並檢討疫情以來長照不足的狀況,以訓練中高齡長照員替補。

     

    外包非長照專業

    陳情民眾趙曉音指出,他的父親8月19日入住竹北榮總醫院,22日因自病床上重摔落地,導致顱內出血傷重不治去世,但照理來說有看護不應該發生這樣的事,因此透過委任律師裘佩恩調查發現,竹北榮總委託外包的「庭華看護中心」,實際上是「庭華有限公司」,從事的是人力派遣,並非長照專業。

     

    「人力派遣的公司居然可以外包醫院長照,非常誇張!」趙曉音在現場激動的哭說,此公司在竹北榮總資料中持續都是「限制性招標」,她原本要找庭華有限公司查核,但公司聯絡人居然說公司沒有地址,連在榮總登記的「庭華看護中心」在網路上都找不到資料。

     

    增加中高齡長照培訓

    另外,該公司聯絡人居然連肇事的看護名字都不清楚。她質疑其中恐有違法事宜,未來將提出民刑事告訴,並呼籲衛福部要改善外包廠商的品質並進行積極控管,蔡壁如也要求衛福部與竹北榮總說清楚。

     

    蔡壁如希望衛福部重視目前看護因疫情人力不足,產生照護品質低落的狀況,不要讓趙家悲劇再次重演。民眾黨宜蘭縣長參選人陳琬惠補充,政府雖號稱制定大量長照預算,但受到疫情、少子化影響,目前專業長照人力顯然不足,她建議政府應鼓勵中高齡就業者投入長照工作,並提供專業訓練。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85/6591129

     

     

    為培育長照人力,本學期起技術型高中照顧服務科免學雜費。圖為南投縣五育高中學生服務畫面。圖/五育高中提供

    為培育長照人力,本學期起技術型高中照顧服務科免學雜費。圖為南投縣五育高中學生服務畫面。圖/五育高中提供

     

    估1.3萬學生受益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長照人力、人才出現缺口。教育部國教署日前修法將技術型高中「照顧服務科」納入免繳學費及雜費補助,從本學期起實施,估有一萬三千名學生受益,私校學生學費年省近六萬元,盼藉以培育長照人力。但有教團和家長認為,學生會考量未來職涯發展,長照工作吃力不討好,且薪資不高,誘因仍有限。

     

    國教署七月廿二日修正發布「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學校產業特殊需求類科要點」,除了既有廿三科、十九個技能實用學程學生享有免學雜費優惠,本學期起配合長照二點○政策,納入照顧服務科。另也擴大補助實習實驗費及業務費,鼓勵學校配合技職教育政策,增加學生實習實作機會,提升技能水準。

     

    新興科別招生困境

    不過,照顧服務科屬新興科別,在多數技術型高中內學生人數偏少,也曾有學校成立照顧服務科,卻面臨招生困境。如台北市喬治高職首年招生掛蛋無法成班;台北市文德女中首年僅招到四名學生,後來宣布停辦,輔導學生轉科或轉校。

     

    南投縣私立五育高中十年前創立全國首間日間照顧服務科,每年招生兩個班、約六十人,目前全校照服科人數達二二○人。校長邱勝濱說,以私校來說,照服科學生免學雜費後,每生一年約可省近六萬元。但他也認為政策誘因有限,學生仍注重職涯發展,若長照人員能有「分級制」,並有完善升遷制度,才能讓學生看到就業前景,帶動產業發展。

     

    補助只是短暫誘因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也說,免學雜費多少對招生有幫助,但對學生來說,選讀前必會考量科系未來發展,若政府想透過政策吸引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教育部須與衛福部合作,讓準備就讀的學生了解職涯發展,否則只是短暫誘因,走不長久。

     

    也有國中家長認為,社會普遍對於老人長照仍有刻板印象,認為是吃力不討好,且是薪資較低的工作,儘管免學雜費補助,誘因仍有限。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彭淑燕則樂觀其成,她認為,免學雜費對經濟弱勢家庭有誘因,且長照缺工,學生有望畢業即就業。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85/6589667

     

     

    教育部國教署修正發布「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學校產業特殊需求類科要點」,其中將技術型高中「照顧服務科」納入免繳學費及雜費補助,直到畢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國教署修正發布「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學校產業特殊需求類科要點」,其中將技術型高中「照顧服務科」納入免繳學費及雜費補助,直到畢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能連結產業人力需求,教育部國教署修正發布「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學校產業特殊需求類科要點」,其中將技術型高中「照顧服務科」納入免繳學費及雜費補助,直到畢業,預估有1萬3000名學生受益;另也擴大補助「實習實驗費」及「業務費」費用,並自即日起生效。

     

    國教署過去已有技術型高中的23科、19個技能實用學程的學生享有免學雜費的優惠,如今修正重點除原已列入補助辦理範圍的科別外,配合長照2.0政策,技術型高中群科再新增納入「照顧服務科」,在學之一、二、三年級學生同享免繳學費及雜費補助,直到畢業,盼能吸引具有技術資賦或實務性向的國中畢業生選讀技高,預估每年免學雜費受益學生人數達1萬3000名以上。

     

    該要點的另一修正重點,國教署表示,針對開設相關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學校,也擴大補助「實習實驗費」及「業務費」費用。

     

    其中,「實習材料費」部分,由原本以「科」為補助單位改以「班」為補助單位,每班補助3萬元;「業務費」部分,由每校補助3萬元提高至每科補助5萬元,如學校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專業群科一年級採完全免試入學招生者,則除每科補助的5萬元外,再增加補助10萬元,以鼓勵學校配合現行技職教育政策,並藉以增加學生實習實作機會,提升技能水準。

     

    國教署表示,相信藉由提高相關補助措施,將可鼓勵學校踴躍辦理產業特殊需求類科,並吸引更多國中畢業學生選讀,提升教學成效及品質,同時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為國家培育更多符合產業需求的優秀人才。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7/6581288

     

    「爸爸,現在要換上的褲子可以讓你方便上廁所喔!你試看看,這很容易穿脫,你的手跟腳要動一動啦,這樣才不會老得太快…」47歲的林奕妤照顧失智父親十多年,伴隨失禁發生,父親從需要別人協助包紙尿褲,到現在可以自行穿脫褲型紙尿褲,還能跟家人一起看電影、搭郵輪,過著勇敢行動的生活。

     

     

    林奕妤(右圖)帶失智症父親(左圖黃黑條紋上衣者)和哥哥(左圖綠色外套者),一起搭郵輪旅遊。圖/林奕妤提供

    林奕妤(右圖)帶失智症父親(左圖黃黑條紋上衣者)和哥哥(左圖綠色外套者),一起搭郵輪旅遊。圖/林奕妤提供

     

    林奕妤的父親多年前糖尿病昏迷住院,併發輕微小中風,必須包著傳統紙尿褲,出院後發生血管型失智,偶爾出現記憶喪失、反應遲鈍和走路不穩,只好繼續使用紙尿褲。

     

    從傳統紙尿褲到轉換褲型紙尿褲,父親起初會抗拒,但林奕妤運用「胡蘿蔔與棍子」理論協助父親心理建設,用他喜愛、感興趣的事物作為籌碼,例如「爸爸,穿上它就可外出吃美食」,並搭配警告等方式,讓爸爸勇於嘗試褲型紙尿褲,進而接受,至今狀況良好,可以自行穿脫。

     

     

    林奕妤的失智症父親(右),經練習後已逐漸適應,可以自行穿脫褲型紙尿褲。圖/林奕妤提供林奕妤的失智症父親(右),經練習後已逐漸適應,可以自行穿脫褲型紙尿褲。圖/林奕妤提供

     

    「耐心溝通、陪他走下去」是勸說失智者穿上紙尿褲的關鍵。林奕妤的哥哥患有額顳葉型失智,言語退化、判斷力出問題,容易出現脫序行為。幾年前全家出國旅遊,哥哥就曾發生走失,甚至也曾在餐廳用餐時發生失禁,弄髒餐廳地板。

     

    林奕妤說,家人在外面失禁時,千萬不要用指責的口氣,愈是親近的人,愈放不下「面子」,失智者會覺得自己沒用、拖累家人,反而選擇了拒絕和沉默,更不敢走出家門,退化更快。

     

    她建議帶失智者外出用餐時,可以先告知餐廳店員,有失智者一起用餐,讓對方理解可能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多數店家都很友善,讓她很感動,也讓家人能在輕鬆氛圍中享受美食,感受生活樂趣。

     

     

    林奕妤的父親(右後)和哥哥(左前)都有失智症,也因失智產生失禁狀況,外出用餐時穿上褲型紙尿褲,且跟餐廳店員溝通後,讓家人安心用餐。圖/林奕妤提供

    林奕妤的父親(右後)和哥哥(左前)都有失智症,也因失智產生失禁狀況,外出用餐時穿上褲型紙尿褲,且跟餐廳店員溝通後,讓家人安心用餐。圖/林奕妤提供

     

    除了告知周圍的人,尋求理解,林奕妤說,哥哥幾乎不太講話,隨時要注意他的臉部表情,失禁的異味困擾在使用褲型紙尿褲,並搭配固定飲水及排尿習慣後,已有明顯改善。

     

     

    林奕妤的哥哥(右),患有顳葉型失智,搭配固定的飲水及排尿習慣,和使用褲型紙尿褲,改善失禁對生活的困擾。圖/林奕妤提供

    林奕妤的哥哥(右),患有顳葉型失智,搭配固定的飲水及排尿習慣,和使用褲型紙尿褲,改善失禁對生活的困擾。圖/林奕妤提供

     

    孝順,強求不來!照顧者請好好照顧自己

    為了照顧失智家人,林奕妤十年多來,每天睡不到五小時,還要兼顧業務工作,壓力大到半夜家人入睡後,一人狂吃辣食掉眼淚,說不出的心酸,外人難以體會,「你要照顧者,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真的很難」林奕妤道盡照顧者的無奈。

     

    面對家人生病,看著81歲的母親也要照顧丈夫、兒子的生活起居,林奕妤心疼母親年紀大,身心難以負荷,即便家中有其他兄弟姊妹,但各自都有家庭且不是每個人都有照顧長輩的經驗,所以希望其他人至少做到陪伴,然後多聽聽媽媽說話,讓她紓壓。「而自己則用理解的心態面對失智家人的行為,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家人解決問題。」

     

    林奕妤說,照顧之路無比艱辛,「孝順,是要求、強求不來的」,那是發自內心,對於需要照顧的家人,願意付出。千萬不要為了別人的要求、眼光而讓自己陷入照顧困境。

     

    因為照顧是一個不斷付出的過程,照顧者是「人」會累、會想休息、會脆弱,會需要正向支持,她建議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讓自己喘口氣,維持至少四分之一的正常生活,才能夠度過漫長的照顧修煉。

     

     

    林奕妤的4大照護經驗

    1.貼近被照顧者心理:提升對疾病的認識,溝通對話以失智者為主體,多點時間讓他們思考,不要急著自己做決定。

     

    2.用同理心角度對待:了解失智病程,知道目前處在什麼階段,較能明白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和行為模式。例如血管型失智在思緒清醒時,行為舉止正常,溝通無障礙;額顳葉型失智會影響語言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自理。

     

    3.有耐心、有技巧溝通回應:失智長輩就像小孩子,要多花心力照顧,認真傾聽讓他們說出想法和感受。

     

    4.照顧者安排喘息時間:適時有抽離、休息的機會,善用政府長照2.0資源的喘息服務,安排自己喜愛的活動。

     

     

    掌握3原則 專家教你面對失智失禁的照護困擾

    罹患失智症後,九成患者都會有失禁問題,對家屬而言,「失禁」是每天都要面對的照護難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不論是亞健康的長輩或是失智症患者,對於「包尿布」都覺得有失尊嚴,會因自尊心受傷而拒絕接受照護,甚至情緒反彈。有時當事人可能有嗅覺障礙,或是真的「不知道、不記得」自己漏尿了,所以非常排斥失禁照護。

     

    他建議掌握下列三大原則,可以提升患者和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也不會因抗拒照顧而產生攻擊行為。

     

    1.定量喝水、定時如廁:協助養成習慣,固定時間喝水、上廁所,用溫和的口氣叮嚀有尿意就要去解,建議每隔2個小時引導排尿,讓長輩有被關心的感覺,而非被控制。

     

    2.耐心指引、切勿責罵:有些長輩因為認知功能障礙,找不到廁所、在錯的地方上廁所,用溫和口氣表達「我來幫你」、「大家都是這樣沒關係」,引導上廁所或使用失禁產品。

     

    3.善用失禁產品:正確選擇失禁產品可降低照護負擔,不同程度的失禁失智患者都可以使用褲型紙尿褲,注意不要提到「尿布」,而是強調與一般內褲無異,長輩更能接受。

     

    因應不同失智階段,有不同失禁程度及相應對策,照顧者了解疾病之外,也要安頓好自己,善用正向的溝通方式,選擇適合的失禁照護產品,不僅減輕照護壓力,也讓失智者重拾尊嚴與敢動生活。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8/6595703

     

     

    花蓮縣衛生局在北中南區設置3處服務據點,截至7月底,累積服務193名個案,完成862次電話及關懷訪視等,協助照顧者度過適應期。圖/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花蓮縣衛生局在北中南區設置3處服務據點,截至7月底,累積服務193名個案,完成862次電話及關懷訪視等,協助照顧者度過適應期。圖/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為緩解家庭照顧者照顧壓力,花蓮衛生局盤點原有服務網絡,在北中南區設置3處服務據點,截至7月底,累積服務193名個案,完成862次電話及關懷訪視等,協助照顧者度過適應期。

     

    衛生局表示,積極發展家庭照顧者多元支持措施,於2019年起整合並盤點縣內原有家庭照顧者服務網絡,分別由花蓮縣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提供北區秀林鄉、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服務;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服務中區鳳林鎮、光復鄉、萬榮鄉、豐濱鄉;南區由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提供卓溪鄉、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負責。

     

    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家庭照顧者長期面對生活型態轉變、經濟負擔加重、社交活動減少的壓力,甚至受疫情影響暫時無法使用長照服務,都可能是壓垮家庭照顧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據點可提供個案服務、諮商服務、到宅照顧技巧指導、長照知識或照顧技能訓練課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情緒支持團體、志工關懷訪視或電話關懷、被照顧者安全看視或陪伴等8大項實體性的服務,持續關懷家庭照顧者,成為一個讓照顧者可喘息舒緩、資訊整合交流的空間。

     

    朱家祥說,藉由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減輕照顧者負荷,不再只是孤軍奮戰,並期許家庭照顧者在照顧家人同時,也能關照自己,即使面對高齡化浪潮,也能安心在地好好慢老。

     

    有長期照顧需求家庭可電洽「1966」,或至花蓮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諮詢,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81181

     

     

    北港媽祖醫院率先引進科技機器人為肢體失能患者復健,為偏鄉醫療一大福音。記者蔡維斌/攝影

    北港媽祖醫院率先引進科技機器人為肢體失能患者復健,為偏鄉醫療一大福音。記者蔡維斌/攝影

     

    鋼鐵人現身?雲林縣北港鎮媽祖醫院引進雲嘉地區第1套「外骨骼機器人」,讓手臂、下肢癱瘓失能的人,透過AI機器人輔具訓練,刺激腦部傳達神經,可恢復走路、握杯等動作,偏鄉患者不必遠赴都會區可就近接受科技復健,是中風、肢體失能患者佳音。

     

    科技醫療發展愈趨成熟,「外骨骼機器人」已成復健新利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率先引進,機器人分上、下肢,外型猶如鋼鐵衣,運用微型馬達和電腦程式運算,協助患者提升上、下肢體動作功能,甚至感覺統合刺激大腦對動作的感知與成像,讓大腦重新獲得學習動作的控制,增加患者復原機率。

     

    媽祖醫院復健科主任謝文逸說,外骨骼機器人利用感測器,偵測髖、膝關節的角度變化,依患者下肢動作能力,提供適當動力輔助,增強患者行走及平衡訓練效果,使患者提升行走能力,改善步距變小、速度變慢等代償步態。

     

    「癱瘓不是零件壞掉而是開關壞掉」謝文逸說,復健是訓練腦部而非肢體,機器人可突破傳統復健訓練的限制,透過機器人讓能動的手帶領不動的手來動作,例如透過拿杯子來誘發腦部重組並調整動作頻率,提升手部動作功能。

     

    謝文逸指出,傳統復健由治療師帶著患者反覆練習相同動作,對嚴重偏癱、體力差的患者經常無法達到期望,產生挫折感進而喪失信心,若能加上機器人輔助訓練,可減低訓練過程的體力與耐力消耗,提升成就感和自信,比傳統復健達到1加1大於2的事半功倍效果,可稱為復健2.0版,適用於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

     

    院長吳錫金指出,偏鄉高齡者居多,腦中風比率也多,智慧型復健機器人,可讓患者免於舟車勞頓,就近接受新科技治療,獲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品質與服務,實為偏鄉患者一大福音。

     

     

    透過機器手傳達刺激腦神經,讓好的手帶動壞的手來動作,達到復健功效。記者蔡維斌/攝影

    透過機器手傳達刺激腦神經,讓好的手帶動壞的手來動作,達到復健功效。記者蔡維斌/攝影

     

     

    醫師強調透過機器手傳達刺激腦神經,讓好的右手帶動壞的左手來動作,達到復健功效。記者蔡維斌/攝影

    醫師強調透過機器手傳達刺激腦神經,讓好的右手帶動壞的左手來動作,達到復健功效。記者蔡維斌/攝影

     

     

    北港媽祖醫院率先引進科技機器人為肢體失能患者復健,為偏鄉醫療一大福音。記者蔡維斌/攝影

    北港媽祖醫院率先引進科技機器人為肢體失能患者復健,為偏鄉醫療一大福音。記者蔡維斌/攝影

     

     

    機器腳透過電腦支配,讓半身癱瘓的中風患者,經過訓練能夠自行步行起坐,達到復健效果。記者蔡維斌/攝影

    機器腳透過電腦支配,讓半身癱瘓的中風患者,經過訓練能夠自行步行起坐,達到復健效果。記者蔡維斌/攝影

     

     

    機器腳透過電腦支配,讓半身癱瘓的中風患者,經過訓練能夠自行步行起坐,達到復健效果。記者蔡維斌/攝影

    機器腳透過電腦支配,讓半身癱瘓的中風患者,經過訓練能夠自行步行起坐,達到復健效果。記者蔡維斌/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575441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長照據點近年成長至40處,但部分長輩受限於交通或行動不便難前往或就醫,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啟用,設籍埔里且符合條件的長者或團體,可在乘車前2日向公所登記預約搭乘。

     

    埔里鎮公所指出,配合政府長照政策,4年前全鎮長照據點約20處,鎮長廖志城上任後因應長照升級2.0,積極拓展普設長照據點,至今已成長達40處,但部分長輩因行動不便或住家離長照據點太遠,無人接送而無法前往,也影響就醫。

     

    埔里鎮長廖志城因此尋求前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蔡培慧協助,成功向衛福部爭取補助購置1部中型巴士,並改造車體空間設置升降設備,做為長照交通接送車,供行動不便或須乘坐輪椅的民眾搭乘,今天在良善社區舉行啟用儀式。

     

    廖志城說,該部長照交通接送服務車其實去年已到位,但當時正值疫情高峰期,考量車內屬密閉空間、長照據點停辦等因素,遲未啟用。隨長照據點陸續恢復運作,且防疫漸解封,於今天啟用,並受理良善社區申請載送長輩至長照據點。

     

    而這交通接送服務除了載長輩去長照據點,更將協助行動不便長輩到鎮內各醫療院所就醫或復健,藉此克服長輩無人接送、交通不便等問題,民眾或社福團體只要符合資格就能登記申請,也盼未來能持續擴展交通服務範圍,讓效益最大化。

     

    公所社會課則表示,長照接送服務須向公所登記預約,服務對象須為實際居住埔里的65歲以上居民、失能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以及6人以上、15人以下鎮內社區或人民團體,若有需求都可於乘車前2日電話預約,以利安排路線時程。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