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健康新訊
健康新訊
首頁 > 健康新訊
字級設定:
  • 許多家庭習慣「勤儉持家」,吃不完的菜放進冰箱,隔天再熱來吃,是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外食族或小家庭,為了省時省錢,常一次煮多份,放冰箱慢慢加熱吃完。但醫師提醒,隔夜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正確保存與加熱,若處理不當,可能滋生致命細菌、產生毒素,甚至引起食物中毒、腸胃炎、肝腎損傷等嚴重後果。
  • 台北榮總團隊聯手「拆彈」成功!經過14小時的努力,完成全球罕見超高難度手術,順利切除婦人盤踞在肝靜脈、下腔靜脈,並延伸到右心房的「惡性平滑肌肉瘤」,術後至今6個月沒有任何復發跡象,讓婦人重獲新生。
  • 網傳「退休醫師良心提醒」、「60 歲後這 4 種常見藥,能不吃就別吃,不然中風風險暴增 3 倍」的影片。其中第三種藥提到「類固醇」是美國仙丹,內容描述若是長期、大量使用會導致中風。但專家表示,包括類固醇在內的所有藥物,都有「適應症」範圍、常見「副作用」,所以才需要醫師診斷、處方,而不是自行購買服用、或是聽信來路不明的影片而不敢使用。傳言基於替老年人「減藥」的出發點,但是卻昧於用藥必須由專業人士基於《醫師法》、《藥師法》的法規,來路不明的影片、AI 假人醫師版的內容農場文,無法為民眾的身體健康「負責」,看似善意提醒、好心分享,但是對錯混雜的指引、模糊危險的暗示,如果民眾誤信、照做,反而將自己曝露於未知的風險中,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輕信、轉傳,以免害人害己。 退休醫師警告:60歲後這4種藥物能不吃就別吃,不然中風風險驚人暴增3倍,趕緊分享救家人!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 YouTube 影片: 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傳言的篇幅中大約 8 成沒說錯,但其餘 2 成講得太過頭,而這 2 成的背後則有數不清的用藥專業知識、疾病背景脈絡,過去臺灣確實曾有濫用類固醇的問題,但經過多年的宣導,近年來臨床上反而是民眾矯枉過正、該用不敢用,傳言混淆「行為問題」為「藥品本身問題」。 (一)人體「腎上腺皮質荷爾蒙」是天然類固醇 調節生理機能 傳言提到「可能會不知不覺讓人變成糖尿病患。還會造成血液中壞膽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大幅升高」。柳朋馳指出,類固醇過去在臺灣曾被稱為「美國仙丹」,因為能抑制發炎、有效止痛,所以早年常被濫用,不只如此,也因為類固...
  • 網傳「吃甜食的老人,健康指數是吃蔬菜的人的10倍不止?」、以及「吃甜食的人,健康指數是吃水果的人的15倍不止?」等影片,提到常吃甜食的老人比常吃蔬菜、常吃水果的老人還健康,健康指數分別是蔬菜組的 10 倍、水果組的 15倍。但專家表示,精緻糖至今一直都還是國際醫界公認的、對健康不利的飲食,傳言說法錯誤;而且傳言拿精緻甜食和蔬菜比、和水果比,也是錯誤的比法,蔬菜、水果都是六大類食物中獨立的一類,蔬菜類、水果類在日常飲食中具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每天該吃多少份量、該怎樣多元均衡地攝取都有專業建議,傳言的比法不倫不類、不知所云,為錯誤資訊。
  • 網傳「三種水果 快速修復肌肉」影片,提到「老人走路搖晃,就是因為肌肉補不回來」,「常吃香蕉、奇異果、櫻桃,能幫助補回流失的肌肉」。但專家表示,老人步態不穩的原因可能包括神經問題、骨骼問題、視力問題、平衡問題,甚至有可能是藥物副作用,可能單一因素、也可能合併多個因素,傳言只講肌少症,傳言以偏概全,恐讓民眾錯失及早發現上述病症的時機,網傳影片內容為錯誤說法。
  • 長榮航空一名女空服員疑罹患罕見的「史迪爾氏症候群」不幸離世,引發各界關注!這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盛行率約百萬分之二,主要症狀包括持續高燒、關節疼痛,以及四肢出現「鮭魚色的紅斑」。醫師指出,「史迪爾氏症候群」可能是免疫系統紊亂形成的「免疫風暴」,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專家強調,充分休息對於疾病的恢復至關重要,一旦延誤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 宜蘭縣羅東博愛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吳思遠教授,長年專注於腫瘤放射治療、癌症研究及跨國臨床合作,已發表超過三百篇國際學術論文。近期美國史丹佛大學公布「全球前二%頂尖科學家」名單,吳思遠教授上榜,為台灣放射腫瘤界唯一入榜者,不只展現台灣癌症醫療研究實力,也顯現區域醫院也能享有國際級醫療品質。台灣醫學具國際水準已毋庸置疑,但醫界認為,吳思遠教授能並列全球前百分之二頂尖醫師科學家,對羅東博愛醫院而言別具意義,證明了憑藉專業與努力,區域醫院也能走上國際舞台,也彰顯羅東博愛醫院具備世界級臨床與研究實力。得知獲選後,吳思遠教授表示,這不僅是個人殊榮,更證明了台灣的放射腫瘤學已獲得國際醫學界的高度肯定。他也希望未來能持續推動跨國合作與創新研究,為癌症病人帶來更好的治療選擇,也讓宜蘭鄉親享有 ...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68歲的阿琴姨除了高血壓及偶爾頭暈外,身體都很健康,但最近兩三個月,她除了動作和步伐變得越來越緩慢及僵硬之外,開始手會顫抖了。一位朋友告訴阿琴姨和她的家人,阿琴姨看起來很像她一位有巴金森氏症的家人,建議阿琴姨去看一下神經內科。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禛看了阿琴姨和她的病歷、用藥資料後說明,阿琴姨看起來的確像是有巴金森氏症的表現,但是她最近因為頭暈,在其他醫療院所有使用新的頭暈用藥,其中有一種藥物可能引起類似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先停掉該藥物再觀察。果然,把那個藥物停掉後兩三週,阿琴姨的僵硬、手抖都開始減少,步伐和動作都不再那麼緩慢。 用藥不當致類巴金森氏症 停藥過慢症狀恐終身殘留 王毓禛醫師指出,此類因藥物引起的「類巴金森氏症」案例,其實在神經內科門診並不罕見。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與巴金森氏症極為相似,有時就被其他醫師當作巴金森氏症在治療,讓患者多吃了不必要的藥物,而且還延誤治療時間。藥物引起的「類巴金森氏症」,若停藥過慢,拖延太久,有些患者的症狀將會終身無法消除。民眾應對此現象提高警覺,並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以確保用藥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健
  • (中央社日內瓦13日綜合外電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警告,具抗藥性的細菌感染病例激增,正造成搶救生命的各種治療方式有效性受打擊,並使得輕微傷勢及常見的細菌感染可能釀成死亡。
  •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3日電)9月23日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專案募款最新統計已累計湧入超過新台幣11.5億元善款,賑災基金會準備提居家生活與工作影響經濟支持,提高補助弱勢家庭。
  • 53歲潘女士健檢發現1顆惡性腫瘤,盤根錯節緊緊扼住肝靜脈與下腔靜脈,直抵心臟,幸台北榮總團隊「拆彈」助重生,13日記者會她帶著自製永生花贈送北榮移植外科主治醫師劉君恕,表達感謝。
  • 44歲藝人哈孝遠過去是籃球國手、體育球評,200公分的高大身材總是相當醒目,但因為體重過重,近年他飽受健康問題困擾,包括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和痛風等疾病,讓他決定正視體重問題,開始實施飲食管理計畫。
  • 生活中心/陳孟暄 李奇 台北報導又有一例罕見的醫療奇蹟手術!53歲的潘小姐在健檢發現罹患「惡性平滑肌肉瘤」,生長位置剛好卡到心臟,原本是沒救了,不過各科醫師強強聯手,不想放棄這個治療機會,把肝臟拿出來切除腫瘤,花了14小時,才順利完成拆彈。
  • 即時中心/徐子為報導一名長榮航空空服員執勤米蘭航班途中突感不適,未料抱病返台後病情急轉直下,不幸於10日晚間離世,引發外界關注。據悉,她可能罹患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史迪爾氏症」(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醫師提醒,此病症典型症狀為反覆發燒、關節疼痛、皮疹等,可能還會有喉嚨痛、肝脾腫大或淋巴節腫大、肝功能異常。若持續發燒不退,且對一般消炎藥反應不佳,務必盡速就醫檢查。
  • 長榮航空一名孫姓女空服員抱病上班猝逝,事件透過網路爆料發酵,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有報導指出,孫姓空姐疑似患有「史迪爾氏症」,在住院後病情快速惡化。醫師表示,若出現反覆發燒、關節疼痛、皮疹等可能是患病表現,更曾有患者身體四肢出現鮭魚色斑丘疹,若持續有發燒不退的情形,請務必盡速就醫檢查。(記者:簡浩正)
  • 長榮航空一名空服員在執勤途中身體不適,返台台療15天仍不幸病逝。有媒體報導,她與座艙長對話訊息裡,透露自己疑似罹患史迪爾氏症。醫師指出,成人史迪爾氏症屬於全身性發炎免疫疾病,主要症狀有反覆發燒、關節疼痛、皮疹等,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危及性命。
  • 一名53歲潘姓女子體內長出一顆「惡性平滑肌肉瘤」,盤根錯節緊緊扼住肝靜脈與下腔靜脈,直抵心臟,經過數次傳統化學與放射治療,仍無法一勞永逸,且腫瘤位置險惡,求助多家醫院皆沒有醫師敢動刀。最終由台北榮總「肝心」團隊聯手拆彈,完成全球罕見「肝臟自體移植合併體外心肺循環」超高難度手術。
  • 屏東醫院完成屏東縣首例國際醫療包機救援!一名陳姓患者到中國山西旅遊時,因蜂窩性組織炎感染併發敗血性休克病危,家屬在屏東縣衛生局長張秀君協助下,順利申請並搭乘國際醫療專機返台,經屏醫重症團隊搶救下,鬼門關前挽回性命。屏東醫院重症醫療團隊主任葉東奇說,這名陳姓的八十五歲老翁,八月十九日前往中國山西旅遊時,因蜂窩性組織炎感染併發敗血性休克,心跳停止在當地醫院急救後仍病況危急。家屬在屏東縣衛生局張秀君局長協助下,順利申請並搭乘國際醫療專機返台,專機八月廿四日於高雄小港機場落地後,立即由救護車直送屏東醫院。屏醫重症醫療團隊事前已掌握病情資料,全程與專機團隊無縫銜接,病人抵院後直入加護病房,在急重症團隊精心搶救照護下,血壓與心跳逐漸穩定,成功拔管轉入普通病房,最終康復出院。葉東奇表示 ...
  • 為強化精準診斷量能,高醫岡山醫院引進「1152切電腦斷層」並正式啟用;該儀器兼具掃描快速、低輻射劑量及最佳影像解析度等特色,有助於早期肺癌、冠狀動脈狹窄及腦部病變等各種高階的影像判讀,可望提供北高雄民眾最安全、先進的影像學檢查服務。衛福部最新統計,癌症及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兩位,其中,肺癌更是癌症頭號殺手,早期診斷的重要性不容輕忽。高醫岡山醫院黃院長表示,醫院開院之初就配備了768切高階電腦斷層,如今再增設更高階的1152切電腦斷層,兩台頂規儀器與醫學中心同等級,將能提供最好的電腦斷層影像診斷,在地民眾不需舟車勞頓到醫學中心,就能獲得高品質檢查,落實高醫體系「在地就醫、在地安心」的服務使命。影像醫學科主任韓易庭醫師指出,1152切電腦斷層具備極快轉速,全身掃描只需二 ...
  • 59歲的王先生近半年來飽受小便不順與夜尿困擾,常半夜起床3、4次影響睡眠,白天又容易出現尿急、憋不住的情形,更自覺性功能明顯下降。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陳奕任醫師診治,配合中藥與針灸調理兩個月後,夜尿減少、尿急改善,性功能表現穩定良好,睡眠與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重拾自信與活力。陳奕任醫師表示,王先生初診時除頻尿、尿急外,還出現下肢輕微水腫與睡眠品質不佳等問題,夜間排尿後常難再入睡。進步問診發現,患者喜愛飲用冰水且長期過勞,導致腎氣虛弱、濕熱內生。臨床以「濟生腎氣丸」與「甘露消毒丹」加減處方,兼以針灸調理腎經氣血。兩個月後,患者回診表示夜尿僅偶爾出現,尿急症狀改善,且房事頻率與品質皆回穩。陳奕任指出,五十歲以上男性常見頻尿、夜尿與尿急等問題,許多患者認為只是老化現象而忽視,其實 ...
  • 免費精準健康AI工具[9健康]開放全球使用,中山醫學大學前校長王進崑表示,只要利用LINE即可獲得第一手健康回饋與建議,並只要上傳餐食照片,可以完整提供總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攝取量,以及國人極為缺乏的膳食纖維與鈣質的攝取量,精確度高達九十七%。這個AI工具在台灣首發並直接於全球五十二個國家同步使用。中山醫學大學前校長王進崑在二○二四年接受聯合國(UN)聘任為親善大使負責全球0飢餓任務。基於對於全球性健康議題的重視,聯合國支持成立國際精準健康學會,並十月十八日(六)上午九點於台北市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六樓舉行第一屆國際研討會。國際精準健康學會目前有來自全球五十二個國家的會員,總部設於台灣,第一屆國際研討會有來自全球五十二個國家、共四五○餘位專家來自醫學、藥學、 ...
  • 五十二歲石小姐近一年因下顎外觀及牙齦明顯腫大變形,甚至下排牙齒都被牙齦推倒,而至臺大醫院口腔醫學部口腔顎面外科求診,經檢驗後確診為九公分大小「下顎骨造釉細胞瘤」,臺大醫院立即組成跨專科醫療團隊予以治療。利用全數位及個人化精準醫療,將下顎骨腫瘤切除、客製化腓骨游離皮瓣下顎骨重建、與立即人工植牙-假牙重建JawinaDay手術,在同一天內,完成從切除腫瘤到恢復咀嚼功能與重建美觀的完整治療。病人在術後就能張口與咬合,甚至看到自己熟悉笑容,這是傳統治療無法比擬的突破。九公分造釉細胞瘤雖為良性顎骨腫瘤,但具有明顯侵襲性,已造成下顎骨大範圍破壞。傳統治療通常需要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切除病灶與重建骨缺損,第二階段再進行植牙及假牙製作,過程可能長達數月甚至一年。病人長期缺牙,不僅影響咀 ...
  • 一名50多歲的潘女士,健檢發現罹患「惡性平滑肌肉瘤」,而且腫瘤位置險惡,更已侵犯心臟,手術成功的機率僅40%。曾一度絕望的她,最後歷經14小時完成「肝臟自體移植合併體外心肺循環」手術,術後至今半年狀況良好。
  •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50歲的吳先生平時生活作息規律,從不抽菸,也沒有肺癌家族史,原以為 […]
  • [NOWnews今日新聞]一名52歲病患近一年因下顎外觀及牙齦明顯腫大變形,前往台大醫院求診,檢驗後發現是9公分大小「下顎骨造釉細胞瘤」,透過全數位及個人化精準醫療,實現了「腫瘤切除、顎骨重建、植牙假...
  • 52歲石小姐下顎外觀及牙齦明顯腫大變形,就醫確診為9公分下顎骨造釉細胞瘤,醫療團隊結合智慧醫療技術,取用小腿骨,1天內成功完成口腔與顏面重建,她13日出席記者會分享治療過程。
  • 長榮航空爆出一名34歲孫姓空服員在航程中身體不適,返台就醫住院後離世,是否過勞引發網路熱議,相關單位已啟動調查。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科醫師姜冠宇分析,空服員離世令人遺憾,但是很難認定是職災或過勞而亡,「因為除了心血管相關疾病被明確定義,其他疾病則是個案審查」,同時姜冠宇也提醒3點,強調台灣應該針對空服員或國際旅遊者、觀光工作者,做好類似國際轉診平台的「綠色通道」。
  • 【互傳媒/記者 范家豪/屏東 報導】 屏東醫院持續強化急重症醫療量能,讓「救命的最後防線」更加穩固。院內加護病
  • 即使是「不可能的任務」為了拯救生命,也要拼盡全力!台北榮總今(13)日發表完成全球罕見的「肝臟自體移植合併體外心肺循環」超高難度手術,在肝臟移植與心臟外科團隊聯手之下,在啟動體外心肺循環之下,成功取出肝臟,逐一切除盤踞在肝臟、心臟上的惡性平滑肌肉瘤之後,再將煥然一新的肝臟重新「歸位」。53歲的潘女士,不菸不酒,家族也沒有癌症病史,去年5月底例行健檢時,卻意外......
  •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一般人從飲食中就能補充到鈣質,但很多族群可能因為吃素、不喝牛奶、不愛曬太陽、更年期前中後,容易引發缺鈣危機,醫師建議,適時補充鈣的保健食品,可以維持體內需要的營養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