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 【新聞】全台約300萬「老青獨居者」 許志成:獨居加孤寂感恐加成作用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 【新聞】全台約300萬「老青獨居者」 許志成:獨居加孤寂感恐加成作用
字級設定:
【新聞】全台約300萬「老青獨居者」 許志成:獨居加孤寂感恐加成作用
2022-12-19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822436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右二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政治大學地政系前教授張金鶚及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參與高齡友善座談會。記者侯永全/攝影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右二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政治大學地政系前教授張金鶚及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參與高齡友善座談會。記者侯永全/攝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台灣人壽今日舉辦「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座談會,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表示,全台51萬名高齡獨居者,若加上年輕獨居者,全台約有300萬名獨居者,而獨居並非壞事,有些作家、作曲者需獨自安靜才能創作,但若獨居加上「孤寂感」,感覺與社會脫離、無法融入人群,彷彿被社會拋棄,恐有加成作用。

 

許志成表示,以個人層面來看,有工作的獨居者會用「忙碌」克服孤寂感,忘記自己有孤寂的情緒,但退休後無法再以忙碌掩飾自己的孤寂感,若獨居加上孤寂感恐有加成作用,而孤寂感是一種自覺,包括對生活沒那麼滿意、害怕人群,若稍有偏差恐走上抽菸、酗酒甚至違法用藥來逃避孤寂。有些人則較正面,會參與志工、幫助他人,追求被重視感、被需要感,讓他感覺自己有存在意義,也能減輕孤寂感。

 

許志成說,若以家庭層面來看,若親友、長者長期在家產生孤寂感,家人陪伴十分重要,若無法每天花時間陪家人,至少應每天撥電話關心,尤其獨居長者更需要被關懷,與人對話時會感覺被重視。若以社會層面來看,社會應具有如教會、廟會等團體活動,讓長者有機會參與,與社會互動。

 

英國、日本等設置「孤寂大臣」內閣解決國人孤寂問題,許志成表示,孤寂感太高影響身心健康,讓多巴胺、血清素等壓力賀爾蒙調節力變差,恐影響血壓變高、心跳不穩定、睡眠差、血糖控制不佳、胰島素阻抗等,長期壓力指標過高演變慢性發炎、慢性病;且愈孤寂恐愈憂鬱,導致自殺率增高。他建議台灣應效仿英、日,以國家政策提供足夠資源,讓各部會建置「讓一個人走出社會互動」,並定期檢視資源分配。

 

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聯合報多年來關注社會議題,包括行人正義、失智家庭等,更觀察到高齡長者對於老後安排,特別著重「風格」及「自由」,在準備退休規劃風格多元,每個老人的想像都不同,不過前半人生為家庭、為國家付出,多數長者退休後同樣地都想自由過生活,也希望財務自由。

 

洪淑惠指出,近2年聯合報觀察,近年長者會談論「死亡」,包括安樂死、如何安葬等;聯合報曾蒐集4萬人次退休長輩大調查,發現健康指標高的長者,其財務、朋友、學習力等指標也同樣優;聯合報與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合作全台人瑞調查,發現人瑞不怕死亡,但人瑞想出門,最怕麻煩家人;現代退休者不再是到鄉下種田,反而想要在地、都會安老,因此到宅照護、醫療服務、數位能力等技能隨之相伴。

 

對於高齡安居的幸福友善城市期許,洪淑惠認為,看著失智母親臥床近10年,因而讓他時常構思老後安排,她希望朝財務自由、存夠健康肌力目標。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表示,與太太膝下無子,老後規劃希望讓自己獨立、自由,不希望依靠別人,也建議不要互相依靠。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表示,老後除了維持身體靈活,他也認為「錢在哪,心就在哪」,不要隨意讓後代享受自己的金錢,而長者多半都有不動產,也是最大資源,雖高房價對長者不利,可透過好的資訊整合,善用以房養老、信託、簡便財務工具、保單規劃,長者應維持財務獨立、財務自由。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建議,長者維持獨立生活、活動力,並找出一件「真心快樂,願意參與的一件事」,練習將有興趣的事小題大作,慢慢進入「一沙一世界」的境界,並學習與自己相處。有建議長者建立自己的求助系統,不見得是左右鄰居,還包括遠距通知得到的人際關係。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期許,最好的長照服務,就是大家都不要用到長照,希望透過健康促進、社會參與,讓我們健康的老。

 

許志成表示,年紀越大面臨生老病死,若無靈性寄託,多少仍會有些牽絆,因此靈性寄託對長者仍非常重要。近年流行「社會處方」,包括參加音樂會、觀賞博物館,但若年輕時沒有培養藝術興趣,去音樂會可能會打瞌睡,建議一個人老後要精彩,應從年輕、初老就開始做好準備,包括定期參加藝文、社區活動,或與朋友旅行、環遊世界,與友同樂享受精彩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