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929/6695854

     

    配合新南向政策,2019年9月起慈濟科技大學首創二年制長期照護科菲律賓籍專班,第三屆13名菲籍新生終於入境台灣,配合0+7防疫政策,今天踏入校園展開求學生活。

    「多虧有了慈濟公費補助,我才能繼續求學,進一步改善家人生活」,曾就讀菲律賓馬尼拉遠東大學(Far Eastern University)三年級護理系學生曾凱珊表示,因付不出高昂學費,無奈被迫輟學,沒想到人生意外轉了個彎,竟然爭取到公費資格,還能來台灣延續學業,學習長照專業,真是驚喜。

    慈濟科技大學發布訊息表示,二年制日間部長期照護科菲律賓籍專班採公費全額助學制度,來台免費就讀長期照護科,採1:3的履約要求,也就是免費就學2年、須服務6年,畢業後由慈濟基金會分發,至今已32人畢業;平均每名學生讀書2年,慈濟基金會須補助新台幣41萬21元。

    慈濟科技大學長期照護科主任湯麗君表示,早在7月底就在菲律賓馬尼拉、怡保島、三寶顏等地,共開辦7場招生筆試(中文、英文、數學),再透過視訊面試,從眾多考生中錄取20名學生;儘管來不及趕在9月入學,長期照護科仍然安排線上華語課程,讓外籍生提前學習中文,才能銜接後續專業理論。

    湯麗君說,菲律賓專班以培育「安全照顧、伴老如親」的高齡者健康照護基層服務人員為目標,畢業門檻80個學分;特別的是,長達16週、高達640個小時實習,涵蓋基本照護實習(門諾壽豐護理之家)、機構實習(慈濟醫院同心圓日照中心)和社區實習(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瑞智憶學苑),讓外籍學生學習照護失智、失能高齡者,提前熟悉工作場域,為就業做足準備。

    13名菲律賓籍新生昨天入境台灣,配合0+7的防疫政策,今天就踏入校園;考慮到仍有7名學生因簽證延後來台,學校採實體與線上同步課程。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695973

     

     

    50歲林先生(中)在奇美傷口照護中心團隊照護下傷口恢復良好,目前可獨立自理日常生活及行走。圖/永康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50歲林先生(中)在奇美傷口照護中心團隊照護下傷口恢復良好,目前可獨立自理日常生活及行走。圖/永康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傷口照護中心將服務延伸至機構和社區,藉由主動出擊,讓患者從預防到治療,獲得連續性更妥善醫療服務。

     

    奇美醫學中心說,患有糖尿病、中風、末期腎臟衰竭及下肢因周邊動脈阻塞的50歲林先生,日前接受下肢動脈血管成形術及植皮手術,出院返家後,因雙腳仍有未癒合的術後傷口,妻子不敢清洗傷口,導致傷口癒合狀況不佳,入住機構後又因食慾變差,導致低血糖而住院治療,奇美醫學中心傷口護理師在訪視時除協助清潔林先生雙腳,並指導他妻子足部清潔及傷口照護方法,傷口恢復良好,同時協助林先生規劃進行常規復健治療,目前已出院返家,可以獨立自理日常生活及行走。

     

    奇美醫學中心傷口照護中心護理師魏秀慧說,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及長照推展,慢性病伴隨其他共病日趨增加,但對於護理師、長照機構、社區、居家照顧服務員甚至主要照顧者,也帶來了極大衝擊。除病人生活品質降低,額外增加龐大醫療費用、延長住院時間和增加感染風險,都是大家必須共同正視。

     

    她說,奇美傷口照護中心除提供系統性、結構式組合照護,更透過跨團隊,打造出整合性服務,依據個人化提供最適切的傷口照護服務,其中靈魂人物就是傷口整合照護的傷口護理師。自2017月6月起將傷口照護落實社區和機構,由傷口護理師於收案過程中,加強機構照服員及民眾對於傷口照護的重視,也讓資源較不足社區,擁有專業的傷口團隊照護,以避免傷口之苦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920/6686519

     

    衛福部訂定2025年全台「失智友善777」目標,彰化縣在失智症確診率指標已於111年達84%,領先其他縣市超前達陣。目前彰化縣10家失智共同照護醫院均設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能協助失智者跨科別的轉介,未來將再針對相關的照護人員加強專業訓練及提供失智、失能者復能計畫。

     

    加強橫向科別轉介,才能找出更多隱形失智症確診者,早期介入照護

    彰化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是由設有神經內科或是精神科門診之醫療院所成立,包括彰化基督教醫院、秀傳紀念醫院、彰化醫院、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鹿港基督教醫院、員林基督教醫院、員榮醫院(員生院區)、二林基督教醫院、道周醫院、卓醫院等,只要疑似患者到任何科別的門診就診,都能提供失智者跨科別橫向轉介,個案管理師也會協助疑似個案後續確診治療、轉介以及提供家屬照護衛教。

     

    據點能更普及化,失智專責日照中心有亮點

    彰化縣目前已設有10間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1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供個案管理、人才培訓、認知促進、緩和失智、照顧者照顧訓練及照顧者支持團體等。專責的失智日間照顧中心在全國仍不多見,彰化縣已設立3家,其場地是改造醫療院所及社區內的閒置空間,例如位於埔心鄉衛生所樓上的失智日照中心,空間設計以「海洋世界」為主題;大村圖書館二樓,打造成北歐鄉村的風格;還有一間日照中心以懷舊為主軸,讓失能、失智者能在舒適的環境下快樂的學習延緩失能。衛生局為了使彰化境內50家日照中心進行全面性照護品質提升,今年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推動失能、失智長輩的復能計畫,期望日後日照中心的長輩也能經由復能計畫的介入達到功能的改善。

     

    現行失智症照護的重要課題

    使用篩選失智症的工具來找出失智症患者,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給予支持及照顧,彰化縣是全國第一個於長照C據點提供失智篩檢服務的縣市。失智症篩檢量表需要額外的人力,有些題目還需要患者的親友家屬才能作答。另外,失智症不像其他疾病,可以用測試肢體強度、抽血、儀器檢查等找出疾病問題,失智症需要針對認知功能方面來評估,使用篩檢量表,異常者再轉介至醫師確認。除了篩檢之外,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應考慮由中央主政進行,以掌握失智症的罹病率及照護需求。

    目前失智症與失能患者的照護有「重疊」現象,照服員專業訓練以及政府投入的補助預算,應該重新盤整。例如日照中心內的長輩會有失能合併失智,不同程度的失能者可能同時罹患失智症。失智症的照護需要專業的技巧及訓練,但台灣目前在長照體系內的照服員這方面技能仍有待提升,除了可參加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所辦理的居服員訓練課程外,較少有相關訓練課程,反觀國外在這方面已有一套教育訓練模式。

     

    照顧失智症患者也是需要照顧技巧,「曾經有失智症的長輩吃完飯後,又說還沒有吃,要怎麼處理?」 衛生局分享參訪機構時工作人員的照護方法,就是將餐盤放著,讓長輩隨時就能看到餐盤內的食物,以減少長輩有爭執發生;也有住宿機構將屋內設計成迴遊動線,行走也不會擔心迷失方向。但即使有這些創意小撇步,照服員對於失智症專業訓練的普及仍迫在眉睫。

     

    再以長照2.0的C級巷弄長照站與失智據點相比,C級巷弄長照站的長輩通常未達失能等級,很多仍可自行來到據點參與共餐、唱歌等社交休閒活動,中央也有補助專車接送等服務。而失智據點的長輩通常需要專業人力的服務,且招收的人數也要符合一定比例的限制等,失智據點的運作經營難度及成本遠較長照C據點高,但中央的補助相差不大,也影響了失智據點佈點的速度。

     

    在縣府團隊的合作下,彰化縣失智據點已佈建31家,未來將提升失智症後續照護及照服員培訓等,組織成緊密完善的照護網絡,普及佈建更多失智據點,以減少醫療及家人照護負擔。

     

     

    縣長王惠美至社區關懷據點與長輩一起花藝DIY   圖/彰化縣衛生局提供

    縣長王惠美至社區關懷據點與長輩一起花藝DIY 圖/彰化縣衛生局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682652

     

     

    愛心手鍊加指紋建檔,新北警方呼籲給協尋失智長輩,多一道保險。圖/警方提供

    愛心手鍊加指紋建檔,新北警方呼籲給協尋失智長輩,多一道保險。圖/警方提供

     

    每當看到有高齡長者迷路、走失找不到家的新聞訊息,總是令人非常擔心,如果長者身上沒有身分證明文件,配戴的愛心手鍊亦遺失,帶長者平安返家的工作將變得更加艱難。

     

    新北市警局長期與新北市52家長照中心、醫療院所聯絡,由養護中心定期舉辦關懷活動,再由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派遣鑑識人員前往各院所協助指紋捺印建檔,倘若家中已建檔的失智長者走失為員警尋獲,透過指紋比對系統,很快就可以確認出走失者的身分,儘速連繫家屬前來團圓。

     

    警方表示,傳統建立指紋檔案方式是以油墨搭配指紋紙卡進行,過程中容易造成長輩手部髒汙,需要花費時間清潔。有鑑於此,新北市警局使用新型數位式指紋捺印設備,經由電子面板感應指紋,迅速完成捺印工作,不但能加速指紋捺印流程,亦能免除油墨造成的不適感,建置的指紋卡不僅能快速上傳內政部警政署資料庫,且檔案格式為全國通用,往後長者如意外走失,全國警察都能以指紋比對,協助迷途長者平安返家。

     

    響應國際失智月,新北市警局今年9月中旬至10月初已前往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愛樂發展中心及蘆洲福鷺托老中心等地,舉辦到點指紋捺印活動,今年迄今已辦理6場次點捺印指紋工作,服務242名長者及身心障礙者完成指紋建檔,。

     

    警方指出,民眾若希望帶家中長者進行指紋建檔防止走失,可以直接前往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或各分局偵查隊現場申請辦理;如社福機構有10人以上同意建檔,亦可事先與新北市警局刑事鑑識中心聯絡,會主動派員到點協助捺印,期盼未來能夠繼續合作,擴大建檔規模,共同為新北市打造長者友善環境,讓每位走失者皆能找到回家的路。

    愛心手鍊加指紋建檔,新北警方呼籲給協尋失智長輩,多一道保險。圖/警方提供

    愛心手鍊加指紋建檔,新北警方呼籲給協尋失智長輩,多一道保險。圖/警方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1817/6698315

     

    2023年即將到來,各界關注來年台灣社會風險動態,並紛紛指出:少子、高齡化將是關鍵議題。隨著高齡社會到來,銀髮長者食衣住行的需求,也成為大挑戰。多年關注並投入銀髮長者照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也就銀髮送餐提出觀察。

     

    她表示,2005年,恰逢政府投入社區關懷照護計畫時,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就在社區照護服務中,將銀髮共餐、送餐包含在其中。但當時,並非獨立而出的主題重點,直到3年後,才漸漸走向規模化,並攜手在地便當餐飲業者,為孤獨、弱勢長輩送餐。一路觀察長輩,直到現在,為了兼顧營養、飲食需求,弘道也在台中打造中央廚房,從煮到送,每天送出四百多個便當,一條龍餵飽銀髮長輩的肚子。

     

     

    全台送餐模式各式各樣,含納在社區整體的照護計畫,多半只想著不讓長輩挨餓。但送餐過程「眉角」不少,考慮到長者身體退化嚼食吞嚥程度或是低鈉少鹽的飲食型態,過往雖然也透過在地據點推動飲食、營養觀念,卻不見得有效,透過送餐整合專業,反而能將確實落實飲食、營養計畫。

     

    中央廚房製作便當情形 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中央廚房製作便當情形 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負責送餐的志工,除了只是聊聊天,背後也需要具備社工社福相應的專業知識,才能在投入第一線的黃金時間,「看懂」長輩的生活變化,在適當時機介入協助。送餐不只是把人給餵飽,「從料理營養到心理狀態,是一套整合專業的專案管理服務。」

     

    但弘道投入長輩送餐,更在現場第一線面臨不少難題。例如,長輩個案管理、滿足多元需求,或是配送路線設計、第一線送餐者專業培訓,但最關鍵的一道難題則是:「送餐服務的可營運化」。

     

    李若綺解釋,目前弘道提供送餐服務的對象,主要來自於四種管道:一種是符合社會局規定,弱勢的獨老長輩;其次,則是衛生局長照2.0政策下,需要送餐服務的長者;另一種是處於政策規定灰色模糊地帶,必須仰仗大眾、企業捐贈協助的弱勢長者;最後,則是有送餐需求,自費訂購的銀髮族群。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老人送餐情形  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老人送餐情形 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但她指出,現行政府政策對於送餐服務的費用,多半只著重於餐飲,但送餐從移動到食材營養,也都需要人力成本投入;加上需要長輩有的地處偏遠,也無法像一般外送餐飲業者透過數量規模降低外送成本,使得送餐面臨入不敷出,或者只能透過募款或資金填補缺口。

     

    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 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 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此外,李若綺認為,送餐服務的想像也需要鬆綁。隨著台灣高齡議題的轉變,送餐服務最早鎖定的都是「救濟型」,需要透過社福公益、補助費用援助的弱勢、孤獨長者,因為種種因素不得不獨自居住的。但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銀髮族群對於老後觀念和生活生活也隨之變化,「獨老」是快樂的選擇。

     

    只是,這樣的既定觀念仍然需要翻轉,一提及獨自居住,社會大眾仍連結上負面印象,「好像都是淒慘、潦倒、可憐」。李若綺解釋,透過第一線經驗也發現,也有越來越多的銀髮世代寧可自由自在,獨自生活,也不願與子女同住;孤獨,不該全然以有沒有和家人同住的居住狀態來界定,「有的長輩就算和家人同住在一起,也是孤獨的。」她說。

     

    提供送餐服務,不僅餵飽肚子滿足生理需求,也是支持實現理想生活的工具。「除了救濟型送餐模式,未來也更該發展出支持型的送餐服務。」李若綺說。

     

    不過看待長者送餐服務,李若綺認為,這僅僅只是階段性、策略的工具服務之一,「最終還是要回歸對方的需求。」若以長照2.0政策比擬,就是依據長輩需求提供服務的個管師,對應到議題,也應該發展出類似模式,是不同需求、系統的支撐。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老人送餐情形  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老人送餐情形 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699979

     

     

    賴慧珊(右)視病如親,提供病患和家屬優質且有溫度的居家照護服務。圖/賴慧珊提供

    賴慧珊(右)視病如親,提供病患和家屬優質且有溫度的居家照護服務。圖/賴慧珊提供

     

    母親突然去世,決定了賴慧珊「返回原民家鄉,從事居家護理」的一生志業。那時她頓悟:學習護理,對於普遍窮苦又欠缺醫療資源的原民家鄉是格外管用的技能。立志有朝一日回到屏東,將未能應用所學照護母親的遺憾,移轉為愛,貢獻給鄉親父老。

     

    母親病逝 讓她立志貢獻鄉親

    賴慧珊是在學校接到電話通知:家鄉的母親腦出血,命危。她連夜從林口奔回屏東縣牡丹鄉,祈禱趕得及見母親最後一面。母親七孔流血,她崩潰痛哭。「如果不是家裡窮到幾乎吃不上飯、繳不出健保費、籌不出錢看病;如果我能早幾年護理科畢業照護母親,憾事或許不會發生。」22年前母親去世時,17歲的賴慧珊只是長庚技術學院五專護理科的二年級學生。

     

    畢業後,賴慧珊回到恆春半島,一路從恆春基督教醫院、南門醫院臨床護理師,再至南門醫院附設的居家護理所升任所長。實地投入居家照護領域後,她發現醫療資源要下放偏遠地區,即使有心,往往也無力實現,「在地老化、在宅善終」對偏鄉長者只是動聽的口號。

     

    賴慧珊內心受衝擊,又一次回憶起母親的遭遇。她明確知道照護鄉親的初衷裡最被需要的,正是「居家護理」。於是,她參加衛福部的居家護理所種子師資培訓,裝備好自己。

     

    開居護所 關懷病人全天待命

    2019年,她和摯友在滿州鄉滿州村開設「遇見居家護理所」,盼望身障、臥床的病患「遇見」專業的他們,如同在病榻旁遇見陽光,感受幸福的滋味。僅僅一年,遇見居家護理所便拿下慈月基金會第9屆南丁格爾樂活照護天使獎。

     

    「遇見」成立前,屏東縣原民鄉從沒有獨立的居家照護所。偏遠原民家鄉在醫療資源取得上不易,但賴慧珊不肯遺漏居家護理含括的任何項目:長照服務、居家服務、輔具服務、喘息服務、安寧護理等,並打動恆春在地醫院,讓醫院的居家醫療整合團隊和「遇見」合作,拉近偏鄉與都會的距離。

     

    因為是自己的家鄉,賴慧珊無語言隔閡、無文化隔閡,但是其他困難仍然存在。例如,居家護理師光是要抵達個案的家中,單程就得翻山越嶺花一、兩個小時,往往只是替病人更換呼吸管路、閒話家常送上溫暖關懷、了解病人的社福需求是不是需要協助辦理。

     

    病人半夜有事,家屬不曉得要怎麼辦,也會一通電話打來,請護理師緊急前往。居家護理師24小時ON Call,隨傳隨到。賴慧珊笑稱:「需要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

     

     

    賴慧珊在屏東縣滿州鄉設居家照護據點,鄰家女孩般的親切笑容和優質居家服務品質,2020年獲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樂活照護天使獎。記者潘欣中/攝影

    賴慧珊在屏東縣滿州鄉設居家照護據點,鄰家女孩般的親切笑容和優質居家服務品質,2020年獲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樂活照護天使獎。記者潘欣中/攝影

     

    不捨受苦 引進安寧療護觀念

    居家護理服務對象,多是行動不便和長期臥床的病患,賴慧珊也看到家屬不捨病患離去,寧可病患掛上呼吸器、全身插管,不僅病患痛苦,家屬也難熬。她因而引進身體自主權、安寧療護觀念,與部立恆春旅遊醫院安寧治療團隊攜手,下鄉宣導捍衛身體自主權,勸鄉親「一旦醫師宣布藥物最多只能延長不到半年的生命,不如放手,提早讓安寧團隊介入。」

     

    賴慧珊曾經很排斥死亡,但心裡清楚自己扮演的橋梁角色,漸漸學會「轉個念,讓重症病患尊嚴地、不帶遺憾地離開人世,家屬以感恩的心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也是功德一件。」有此領悟後,再協助處理完畢安寧個案,每每讓賴慧珊有「功德圓滿」的喜悅。

     

    助穿婚紗 圓滿癌症病患心願

    賴慧珊以「美妙圓夢」形容一次安寧護理的經驗。那是一位罹患肺癌的婦人,因腫瘤壓迫到氣管,醫師建議氣切,但婦人拒絕,和家人討論後選擇居家安寧照護。閒談時,婦人道出她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年輕結婚時,礙於經濟沒能穿上婚紗。賴慧珊記住了,費心為婦人安排補拍婚紗照,就在拍照隔天,婦人在家人的圍繞下辭世。婦人的女兒告訴她,母親走的時候面容安詳,「開心到另個國度旅行去了。」

     

    跑腿照護 克服偏鄉先天不良

    在偏鄉做居家護理,賴慧珊說,「先天不良」是一大考驗。她開辦免費監測血壓、血糖,也免費借用輔具,甚至利用休假日開貨車去屏東市區,幫民眾「跑腿」買輔具、辦核銷。賴慧珊用熱忱對抗先天不良,盡力阻止「後天失調」的憾事。

     

    回到家鄉轉眼15年,賴慧珊感慨地說,偏鄉長者在病老死階段的居家照護資源和品質,遠不如都會人。自己在偏鄉設居護據點,縮短資源差距並降低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但還是面臨醫療專業人力缺乏的老問題。建議政府可以獎勵方式,吸引在地青年或有志偏鄉的居家護理師投入,讓偏鄉也能「在地老化、在宅善終」。

     

     

    賴慧珊(左)回到家鄉轉眼15年,後10年專注長期照護。圖/賴慧珊提供

    賴慧珊(左)回到家鄉轉眼15年,後10年專注長期照護。圖/賴慧珊提供

     

     

    賴慧珊小檔案

    年齡:38歲

    出生地:屏東縣牡丹鄉

    學歷:長庚技術學院護理科

    現職:遇見居家護理所所長

    經歷:

    恆春南門醫院、南門之家護理師

    恆春基督教醫院護理師

    恆春南門醫院附設居家護理所長

    主要事蹟:

    屏東縣偏鄉首個獨立居家護理所 將優質且即時的居家護理資源帶進偏鄉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702615

     

     

    台灣樂活協會理事長吳友翔表示該協會共有16輛特約服務車輛,每輛車身均貼有「爬梯巴士Party-BUS」貼紙(圖);新莊昌明街老舊公寓4樓的黃爸爸已多次使用。記者江婉儀/攝影

    台灣樂活協會理事長吳友翔表示該協會共有16輛特約服務車輛,每輛車身均貼有「爬梯巴士Party-BUS」貼紙(圖);新莊昌明街老舊公寓4樓的黃爸爸已多次使用。記者江婉儀/攝影

     

    新北50年以上老舊公寓有14.2萬棟,逾66萬老人和約17萬殘障者中,許多人上下樓不便且危險,時有跌倒事故,嚴重可能癱瘓。新北市社會局昨天啟用「爬梯巴士」,供全市民申請,以束帶和安全椅載著上下樓,每月最高10趟次,最多補助700元。

     

    新莊退休黃姓校長的父親79歲、母親74歲,父母今年上下樓時分別跌倒,膝蓋半月板受損,胸腰椎骨折。目前坊間收費每次動輒近千元,近60歲的他只能背著二老出入復健。社會局提供輔具和爬梯機服務,協助上下樓和車輛接送往返醫院,迄今使用超過10次,覺得既安全又方便。

     

    台灣樂活協會理事長吳友翔表示該協會共有16輛特約服務車輛,每輛車身均貼有「爬梯巴士Party-BUS」貼紙;新莊昌明街老舊公寓4樓的黃爸爸已多次使用(圖)。記者江婉儀/攝影

    台灣樂活協會理事長吳友翔表示該協會共有16輛特約服務車輛,每輛車身均貼有「爬梯巴士Party-BUS」貼紙;新莊昌明街老舊公寓4樓的黃爸爸已多次使用(圖)。記者江婉儀/攝影

     

    社會局表示,失能行動不便者若居住在無電梯的老舊公寓,要進出一趟門都會非常辛苦。一般人可能無法感受,但老年人和行動不便者上下樓就要花上大半時間,宛如攀登懸崖。坊間有協助接送業者,但收費不算低。

     

    台灣樂活協會理事長吳友翔表示,協會有16輛特約服務車輛,每輛車身均貼有「爬梯巴士Party-BUS」貼紙,凡經輔具中心評估通過後,民眾即可預約到府接送,既提供安全上下樓服務,也載送往返醫院等地,垂直加水平接送一條龍到位。

     

    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住於新北市、有爬梯機需求的行動不便者,都可以申請。中央長照部分有補助,但仍有人覺得不夠,市府決定加碼。新北有全國最多684輛復康巴士,由交通局委託育成基金會營運,如今進一步推動「爬梯巴士」服務,包括台灣樂活協會特約車隊在內有22家特約廠商,均可提供服務。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693159

     

     

    集集鎮八張里日照暨集會所綜合大樓終於落成啟用,老家在集集的縣長林明溱上午主持啟鑰儀式。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集集鎮八張里日照暨集會所綜合大樓終於落成啟用,老家在集集的縣長林明溱上午主持啟鑰儀式。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南投集集鎮老人比例高達23.4%,集集鎮首座八張「日間照顧中心暨集會所綜合大樓」上午在鄉親期待下剪綵啟用,縣長林明溱說,這棟日照中心集會所綜合大樓蓋得貼心實用又美輪美奐,希望家鄉的老朋友保持身心健康,等他回來一起享受日照中心高品質的服務、快樂活到老。

     

    集集鎮老人占全南投縣老人比也達19.88%,都比全國老化平均值的17.26%高很多。林明溱指出,集集八張日照、集會所綜合大樓總造價高達4400萬元,樓地板面積1023.34平方公尺,而能夠順利興建主因就是用地取得,在武昌宮主委陳永錡及眾執事支持下,縣府依法核准武昌宮變更廟旁農地為宗教專用區,也同步取得由廟方捐出的2295平方公尺公共設施用地,除縣府籌措2285萬1,000元,再獲得衛福部補助2114萬餘元,才能建成的綜合大樓。

     

    集集鎮八張里日照暨集會所綜合大樓落成後,其中1樓為集會所、2樓為日照中心、3樓為小規模多機能中心,綜合大樓擁有衛浴、電梯及專用廚房等無障礙設施,可以容納多功能活動空間、社區關懷據點、延緩失智、失能照顧、日間照顧中心等多元連續性照顧服務中心,並提供居民聚會場所,明年就會進駐專業服務團隊。

     

    縣長林明溱開心地說,八張里集會暨長期照顧多功能服務中心的設施齊全,「我退休後,年紀也大了,就能回來老家集集享受日間照顧中心的服務,還可以教老朋友跳舞哦!」並指出,南投縣長照服務涵蓋率高達97%名列全國第二,未來全縣32個國中學區已有25個國中學區設置或開始籌設日照中心,達成率高達78%,只剩7個國中學區仍待媒合場地與服務機構。

     

     

    集集鎮八張里日照暨集會所綜合大樓終於落成啟用,老家在集集的縣長林明溱上午主持啟鑰儀式。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集集鎮八張里日照暨集會所綜合大樓終於落成啟用,老家在集集的縣長林明溱上午主持啟鑰儀式。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集集鎮八張里日照暨集會所綜合大樓終於落成啟用,老家在集集的縣長林明溱上午主持啟鑰儀式。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集集鎮八張里日照暨集會所綜合大樓終於落成啟用,老家在集集的縣長林明溱上午主持啟鑰儀式。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692558

     

     

    台塑企業暨慶寶勤勞基金會捐贈交通車一輛,將在新港、鹿草兩地服務社區老長輩生活需求。記者呂慧瑜/攝影

    台塑企業暨慶寶勤勞基金會捐贈交通車一輛,將在新港、鹿草兩地服務社區老長輩生活需求。記者呂慧瑜/攝影

     

    嘉義縣鹿草鄉為18鄉鎮市內28%極老化的極高齡鄉,昨天台塑企業暨慶寶勤勞基金會,捐贈交通車一輛,啟動「社區結盟暨社區交通車接送服務」,將在新港、鹿草兩地,服務社區老長輩生活需求,以共伴、共助、共購、共遊在社區傳動。

     

    新港、鹿草鄉多為獨老或雙老長輩,伴隨身體退化、交通不便,阻礙老長輩社會參與意願,為因應社區老長輩生活需求,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積極尋求社會資源協助,由台塑企業暨慶寶勤勞基金會,捐贈社區交通車一輛,讓長輩可預約出門拿藥、購物及出遊。

     

    昨天由台塑企業暨慶寶勤勞基金會捐贈交通車,啟動儀式縣長翁章梁、立委吳玉琴、縣議員葉孟龍、陳文忠及林秀琴、鹿草鄉長楊秀玉等人出席,由新港月眉長青活力站的長輩們以體操表演展現練習成果。

     

    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指出,目前政府的長照2.0政策照顧了近二成有需要的長者,但有另外八成的長者身心健康,應尋求不同的方式給予照顧,達成社區共老的目標,從交通車、食物銀行等措施融入社區,打造社區共老,讓共生、共好、共享的理念永續經營。

     

    縣長翁章梁表示,立委吳玉琴結合身邊的資源,將資源帶回嘉義,整個社區因此活絡起來,嘉義縣政府目前也積極投入老人照護,不僅推廣社區健康巡迴車、社區老人食堂,目前正在積極推動社區廢棄小學轉型,將它變成老人照護據點,鼓勵長輩多利用社區資源,也歡迎申請交通車服務,讓移動變得更加簡單。

     

    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表示,社區交通車將規畫協助長輩共同至醫院領藥、一同出遊、購買食物,讓長輩願意走出家門,也能夠達到共享機制,有需要的長輩可以提早預約,服務專線:05-3775018。

     

     

    台塑企業暨慶寶勤勞基金會捐贈交通車一輛,將在新港、鹿草兩地服務社區老長輩生活需求。記者呂慧瑜/攝影

    台塑企業暨慶寶勤勞基金會捐贈交通車一輛,將在新港、鹿草兩地服務社區老長輩生活需求。記者呂慧瑜/攝影

     

     

    台塑企業暨慶寶勤勞基金會捐贈交通車一輛,將在新港、鹿草兩地服務社區老長輩生活需求。記者呂慧瑜/攝影

    台塑企業暨慶寶勤勞基金會捐贈交通車一輛,將在新港、鹿草兩地服務社區老長輩生活需求。記者呂慧瑜/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692373

     

     

    高雄市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今天揭牌,讓大林蒲長輩能就近在地老化。記者徐如宜/攝影

    高雄市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今天揭牌,讓大林蒲長輩能就近在地老化。記者徐如宜/攝影

     

    高雄市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今天揭牌,正式營運後可收托34位失能、失智長者,解決大林蒲地區內鳳鳴里、龍鳳里、鳳森里、鳳林里、鳳興里及鳳源里長輩就近照顧的問題。副市長林欽榮表示,這是高雄第100家日間照顧中心,也是第5家運用校園閒置空間所設置的日照中心。

     

    大林蒲位於小港區的濱海聚落,一邊為台灣海峽,一邊緊鄰臨海工業區,65歲以上人口數3194人,老年人口占比達16.4%,目前設有2家C級巷弄站。但失能、失智長者要使用日間照顧服務,需經過工業區,閃躲大貨車,極為不便利。高市府團隊於是尋覓適合場地,將閒置空間活化做最大的利用,為長輩打造一處合乎在地需求、有溫度的日照中心。在鳳林國中校長王慧君及家長們的支持下,終於讓長輩們得到完善照顧。

     

    林欽榮表示,高雄65歲以上長者已達49萬餘人,占總人口比率達18%,老年照顧需求日益增加,自109年開始,與中央合作推動「一國中學區一日照」政策,市府即透過跨局處分工合作,積極活化公有空間、教室,為失能者打造良好照顧環境。截至目前已完成布建65個國中學區,預定年底可完成70個學區至少都有一間日間照顧中心。

     

    林欽榮說,市府團隊也前進原民部落,在茂林成立全國原民地區第一家公立日照中心,同時活化學校空間打造日間照顧家數,建立老幼共學據點,希望營造全齡照顧的社區環境,免除家庭後顧之憂,將長照資源送至每一個角落。

     

     

    高雄市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揭牌,可收托34位失能、失智長者,解決大林蒲地區長輩就近照顧的問題。記者徐如宜/攝影

    高雄市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揭牌,可收托34位失能、失智長者,解決大林蒲地區長輩就近照顧的問題。記者徐如宜/攝影

     

     

    副市長林欽榮表示,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是高雄第100家日間照顧中心,也是第5家運用校園閒置空間所設置的日照中心。記者徐如宜/攝影

    副市長林欽榮表示,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是高雄第100家日間照顧中心,也是第5家運用校園閒置空間所設置的日照中心。記者徐如宜/攝影

     

     

    副市長林欽榮表示,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是高雄第100家日間照顧中心,也是第5家運用校園閒置空間所設置的日照中心。記者徐如宜/攝影

    副市長林欽榮表示,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是高雄第100家日間照顧中心,也是第5家運用校園閒置空間所設置的日照中心。記者徐如宜/攝影

     

     

    高雄市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今天揭牌,讓大林蒲長輩能就近在地老化。記者徐如宜/攝影

    高雄市鳳林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今天揭牌,讓大林蒲長輩能就近在地老化。記者徐如宜/攝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