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41/6785707

     

     

    臺中市長照友善協會理監事成員在成立大會上合影。臺中市長照友善協會/提供

    臺中市長照友善協會理監事成員在成立大會上合影。臺中市長照友善協會/提供

     

    臺中市長照友善協會今(22)日舉辦成立大會,由理事長張邁轟領頭,集結堅強的理監事團隊,希望在接受長照服務的民眾個案、服務單位(指長照機構)與主管機關之間,開創「三好」局面。

     

    臺中市長照友善協會號召長照各類型服務單位,包括:居服類組、日照類組、24小時住宿型機構類組、多元類組,有看護中心、A單位、教育中心、交通輔具等綜合類組,與會嘉賓雲集、陣容堅強。

     

    有感於協會成立,臺中市家圓公益協會理事長鍾健翊表示,很開心在台中市有此協會,整合台中市長照單位,旨在串聯資源、創造平台,往後民眾若是需要任何長照服務,只要找上協會、便能聯結到服務單位。

     

    鍾健翊說,臺中市長照友善協會的成立,不僅大幅節省家屬尋覓服務單位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減輕衛生局的業務工作量,更能整合及過濾各類型長照單位的問題,並與市政府達到有效的良性溝通;在個案、服務單位與主管單位之間創造「三好」局面。

     

    張邁轟表示,台中市為全國擁有最多長照機構的直轄市,除了資源的整合讓家屬看得到、找得到,更希望讓市民有感,增加台中市市民的長照幸福指數,亦是協會的宗旨與目標之ㄧ。

     

    臺中市長照友善協會在結盟眾多優秀單位的力量之下的成立,除了為長照更盡一份力之外,更盼為台中市市民、服務單位以及政府,打造三贏局面。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4/6783598

     

     

    新竹市政府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提供貼心到宅服務,關心個案健康狀況。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市政府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提供貼心到宅服務,關心個案健康狀況。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為提供長照更完善服務,新竹市政府2019年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與在地基層18間診所醫師及護理人員合作,提供專業健康諮詢及醫療照護服務,至今已逾3500名長照個案受惠。代理市長陳章賢表示,為服務更多失能者,鼓勵竹市醫療院所及醫師共同加入,提供專業健康諮詢及醫療照護服務,守護新竹市長者健康。

     

    陳章賢說,許多長者因行動及外出不便,市府為讓長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服務,與在地基層診所合作,由醫師及護理人員到宅服務,提供社區內居家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給予專業的醫療服務。

     

    衛生局說明,竹市截至今年10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6萬3000多人,長期照顧失能者為5000餘人,竹市自2019年9月起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讓失能等級2至8級的民眾免費接受醫師、護理師定期訪視,並建立居家失能長輩醫療照護網絡,目前已有18家診所、23位醫師加入,服務至今已逾3500名長照個案受惠,為提供更多服務量能,期盼召募更多居家醫師加入,為市民的健康把關。

     

    醫師林家億表示,吳姓老翁因長年慢性病及膝關節退化性疾病,走路需要拐杖協助,在家經常發生跌倒,加上年事已高的妻子也需要受照顧,因此女兒向市府申請長照服務,經專員至家中評估申請完成後,由醫師及護理師到宅提供健康與慢性病管理。讓行動不便的吳爺爺和奶奶備感溫暖,家人也在長照服務的幫助下減緩了照顧上的壓力。

     

    醫師陳萬龍表示,在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計畫執行後,一直堅守著居住在南寮地區的長者健康,他說,如果沒去就好像有一件事情沒做完,心中懸著掛念那些長輩的心。加入長照醫師行列就是希望能夠將醫療服務串連,把資源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期盼更多醫師的參與,一起為長期照護共同努力。

     

    市府指出,基層醫師擔任長照家庭醫師的先鋒,提供居家到宅醫療上專業性的評估,減緩個案失能惡化,並銜接急性後期與長照體系「整合」的醫療資訊等,讓長照服務增添加值性的醫療專業照顧、共同守護長者們健康;今年醫師節慶祝大會中,特別頒發6位醫師「長照服務貢獻獎」,感謝基層診所與醫師公會對「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的支持與推動。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8/6781956

     

     

    花蓮家托業者獲得花蓮縣衛生局表揚,肯定業者對於在地安老目標的努力。圖/門諾醫院提供

    花蓮家托業者獲得花蓮縣衛生局表揚,肯定業者對於在地安老目標的努力。圖/門諾醫院提供

     

    門諾醫院自110年開始,承接花蓮衛生局「家庭托顧服務輔導團計畫」,協助有意願民眾設立家托,目前有19間家托據點,是東部之冠,服務人數達366人,其中有母女一起投入家托服務,陪伴、照護長者,更獲得表揚肯定。

     

    門諾醫院表示,家庭托顧據點如同社區保母,由受過訓練的照服員,在自己家中改善無障礙設施後,開放照顧社區中長輩及身障者,一間家托最多照顧4位符合長照身分的失能者,讓個案能在熟悉的社區得到有尊嚴、自主且有品質的照顧,只要申請人符合資格、建物合法就可安心在家創業,落實在地安老目標。

     

    34歲盧佳琪與媽媽在門諾團隊輔導協助下,各自設立家托據點,盧佳琪表示,因為有門諾的幫忙,以及媽媽的經驗傳承,再加上自己對長者照護的興趣,才促成家托據點設立,順利開拓自己的創業之路。

     

    「家托不只是照顧長者而已,希望讓他們都有回到家的感覺」盧佳琪說,照顧長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生活,了解喜好與習慣,再針對個人的狀況安排適合的活動與課程,看到長輩們開心的笑容,就是對她最好的回饋。這工作能兼顧家庭與工作,她鼓勵對長照服務有興趣的年輕人投入家托的行列。

     

    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除了肯定門諾輔導團對家托業者的協助及輔助,看到家托業者的用心也深受感動,尤其老大人的照顧比孩子還需要花更多的愛心及耐心,很高興看到長輩們都能獲得適切的照護。

     

    門諾醫院資深高專林明桂表示,受限於花蓮地形狹長等因素,目前壽豐、鳳林、萬榮、卓溪、富里及豐濱等鄉鎮尚未有家托設立,歡迎有意願且符合資格民眾一同加入社區照顧服務。

     

     

    花蓮34歲盧佳琪(右)與媽媽在門諾醫院輔導協助下,各自設立家托據點,照顧社區失能者。圖/門諾醫院提供

    花蓮34歲盧佳琪(右)與媽媽在門諾醫院輔導協助下,各自設立家托據點,照顧社區失能者。圖/門諾醫院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778833

     

     

    台南市社會局結合腦性麻痺之友協會為身心障礙者家庭關懷及訪視服務。圖/南市社會局提供

    台南市社會局結合腦性麻痺之友協會為身心障礙者家庭關懷及訪視服務。圖/南市社會局提供

     

    台南市社會局為提升照顧者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積極建置身心障礙者家庭支持網絡,今年度評選出腦性麻痺之友協會等3個優良單位,共4名社工、18名志工為身心障礙者家庭關懷訪視服務,服務已超過1000人次。

     

    社會局表示,其中在地服務23年的台南市腦性麻痺之友協會,從服務腦性麻痺個案及家屬出發,不斷擴充服務量能及廣度,即便面對的是不同的身心障礙類別,仍未改服務熱誠,持續運用志願服務人力辦理到宅關懷、電話問安身心障礙者及照顧者,提供相關支持及資訊,並結合民間社會福利資源協助解決問題,提高身心障礙者家庭生活品質。

     

    阿香獨自照顧82歲且重聽的丈夫及有認知障礙的47歲兒子,丈夫因雙耳聽力退化需大聲對談,有時因聽不清楚,需安撫不悅的心情;兒子日常生活需督促協助,阿香也擔憂兒子整日待在房內玩電動遊戲會加重近視度數。阿香長期照顧丈夫與兒子,導致身心疲憊,台南市腦性麻痺之友協會志工到宅關懷訪視了解到阿香的辛勞,主動提供身障家庭照顧者支持與訓練及研習、長照服務相關資訊,阿香並鼓勵兒子走出家門參與身障團體活動。

     

    台南市3家身心障礙者家庭關懷訪視服務單位分別為台南市腦性麻痺之友協會 (北區、南區、安南、安平、中西區,聯絡電話:(06-2350254)、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 (東區、永康、新化、關廟、左鎮、仁德、歸仁、龍崎區,聯絡電話:(06-2610557),其他行政區則由台南市身心障礙關懷協會提供服務 (聯絡電話:

     

    06-6590588),民眾若有身心障礙者照顧問題或須福利諮詢,請打專線洽詢。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2253/6776517

     

    家中2歲的小孩口吃、講話含糊?長輩吃東西常嗆咳等吞嚥障礙,又或者擔心裝鼻胃管就再也無法摘除?這些都是語言治療師的專業範疇,只要經過治療都能改善,不過,民眾也許困惑如何媒合語言治療師給予協助。對此,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怡仁表示,除了患者在醫師看診評估後的轉介,還有長照服務也能夠申請,透過一對一指導修正等,就連鼻胃管的患者也有機會重拾「無管人生」。

    陳怡仁說明,吞嚥過程有四個期別,分別為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喉期、食道期,只要其中一項結構改變或神經肌肉出現問題,都會面臨吞嚥障礙,而語言治療師處理的是前三項期別,第四期則需要轉介胸腔相關科別診治。當中,裝有鼻胃管的中風患者、頭頸癌患者、摘除舌頭的舌癌患者,以及巴金森氏病失智症都是臨床上常見,若沒有妥善處理,容易導致脫水、吸入性肺炎,嚴重恐釀成生命危險。

     

    符合長照2.0可申請

    由於語言治療師的處置需要有醫囑,在申請的管道上,除了到醫療院所看診後的轉診外,就是進入長照系統申請服務,對象包含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是重大傷病卡者等符合長照2.0申請資格者。再者,像是腦性麻痺的學生,可以透過學校系統與醫院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的報告書,也能夠申請。

     

    「同一種疾病造成的吞嚥障礙,呈現的方式也會不同。」陳怡仁說,這需要經過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評估,有些可能要從改變食物質地、大小,或調整進食時的姿勢等,以往常聽人說長輩喝水時要低頭,其實並非通則,「個案歸個案」無法用既定的治療公式套用在病患身上。

    他也說,治療上還有指導患者口腔的肌肉運動、喉部的閉合運動等安全吞嚥方式,這些都能夠訓練到吞嚥時相關肌群,透過語言治療師一對一的實際動作並修正行為,以獲得改善。

     

    及早訓練延緩惡化

    他分享臨床上碰過較特殊的案例,是一位巴金森氏病加上失智症的60多歲女性,家人主訴患者吃東西不吞都含在嘴裡,這很明顯是失智症造成,但巴金森氏病也可能帶有吞嚥障礙,必須要進一步分析評估,就像是另一位患有巴金森氏病的50多歲女性的案例,她就是屬於聲帶肌肉影響發聲,而不是出現吞嚥障礙問題。

     

    他補充,巴金森氏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確實會較早出現吞嚥障礙,而失智症在吞嚥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容易忘記吞,不像巴金森氏病是因為肌肉力量與協調控制上出現問題,兩者都能透過語言治療師治療,並以藥物控制病情,延緩惡化,在臨床上所碰到的患者都是從神經內科轉診而來。

    的確,對於巴金森氏病患者及家屬而言,吞嚥困難已造成身心上的負擔,從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便能看出,巴病患者被吞嚥困難所苦,經常嗆咳演變成肺炎,得多次進出醫院,醫師評估需要裝鼻胃管,卻也讓患者身心更加鬱悶,類似的留言不在少數。

    對於插著鼻胃管的患者,陳怡仁說,因為患者用口腔進食會有危險性,才需要插管給予足夠養分,這在語言治療師治療訓練下,是能夠脫離管線,加上今年6月健保署及厚生基金會倡導「無管人生」,只要經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的評估成功摘除導管者,每人次給予健保點數獎勵,這也成為醫療院所或機構努力替病患拔掉鼻胃管的一個動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72/6772524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今舉行「第6屆聰明照顧者」頒獎記者會。記者許政榆/攝影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今舉行「第6屆聰明照顧者」頒獎記者會。記者許政榆/攝影

     

    衛福部統計,台灣主要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7.8年,每天照顧長達11.06小時,不少家庭照顧者往往在照顧過程中「忘了自己」,專家指出,家庭照顧者可透過3項方式「自我覺察」,包括「每天早上從頭到腳掃描自我檢查」、「突然腦力不夠用,容易發呆」、「難以決定照顧決策」,代表自己可能「累過頭」,應盡快尋求專家或醫療協助,避免走向悲劇。

     

    為鼓勵家庭照顧者多加使用長照資源,衛福部委託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行「第6屆聰明照顧者計畫徵求活動」今舉行頒獎記者會,今年度以照顧者的「自我覺察」作為評選重點,挖掘能關注自身健康與發現問題,積極行動做出改變的照顧者,共有72件作品投稿,從中評選出前3名及佳作5名。

     

    第一名得獎者為50歲的秀蓁,同時碰到失智母親、罹癌先生及孩子要照顧,除了被婆家要求要照顧先生,在原民的傳統觀念下,媽媽也要她來顧,使她長達8年新北、台東奔波,經歷巨大壓力。因母親作息混亂、脾氣暴躁,使用過居家照顧、日照中心後,最後說服家人讓母親到可說族語的失智症團體家屋,看見母親受到好的照顧,她體會到「孝順不是只有一種模式,適時把照顧勞務交給專業,家人更有餘裕發展愛」。

     

    衛福部次長李麗芬表示,自己父親還在世時也很排斥到據點、日照中心,而母親辛苦照顧多年,也時常自認「很歹命」。她期許能翻轉台灣「孝道」觀念,可多使用長照服務,政府也積極佈建長照資源,增加民眾可近性。據統計,今年1至9月長照喘息服務使用人數9萬1995人,較去年同期成長1.32倍。目前全國22縣市有119個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未來將持續按人口比擴建家照據點,讓照顧者得到相關協助。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表示,據家總關懷專線統計,近35%的首次來電者是訴說照顧壓力、尋求情緒支持,包含焦慮、疲倦等照顧壓力,還有與被照顧者溝通或與其他家人的溝通困擾等問題。她鼓勵家庭照顧者,透過來電訴苦釋放壓力,也是自我覺察的第一步,當情緒或緩解,能更理智面對照顧事件。衛福部「照顧心情點播機」線上互動網站,可引導照顧者透過情境同理、壓力檢測等方式,獲得紓壓處方箋。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長照服務近年進入「深水區」,尚未使用長照資源的家庭,可能卡在家庭尚未有共識、自己走不出傳統觀念等,鼓勵照顧者應適時將勞務交給長照人員。今年72件聰明照顧者投稿作品樣態多元,在家照據點專業人員引導協助下,多運用長照資源安排照顧計畫,得獎作品將公布於「長照四包錢」網站,有任何照顧壓力及安排問題,可撥打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928/6788904

     

     

    中興大學醫學院與光田醫院今天簽約合作,投入偏鄉醫療人才培育。圖/光田醫院提供

    中興大學醫學院與光田醫院今天簽約合作,投入偏鄉醫療人才培育。圖/光田醫院提供

     

    國立中興大學今年3月成立學士後醫學系,醫學院8月1日獲准成立,醫學院今天與光田綜合醫院簽約合作,針對雙方的醫學研究、醫學人才培育、偏鄉醫療資源之提升等做進一步的合作討論,期藉合作案,讓中部地區的居民得到更尖端的醫療照護。

     

    光田綜合醫院王乃弘董事長表示,光田在海線耕耘超過百年,首任院長騎馬行醫的形象深入民心,關注偏鄉醫療也是醫院發展重要的方針,熟知中部地區城鄉健康的不平等,他說:「尤其醫療人力短缺,在經過COVID-19的疫情洗禮,更凸顯問題之嚴重性,我們還是希望各界能關注偏鄉醫療之不足,有更多的醫護人員共同投入偏鄉醫療,讓民眾的健康能得到足夠的保障。」

     

    國立中興大學醫學院陳健尉院長表示,今年獲教育部同意設立醫學院及學士後醫學系,對於擁有百年校史的興大來說別具意義,成為台灣中部地區唯一具醫學系之國立大學,更有助擴展農生、理工領域的教研量能與社會影響力。

     

    中興大學更希望能將這股力量,投入更多需要關懷的社會關懷、偏鄉弱勢等議題;後醫系的課程規劃則聚焦「全人醫療」、「智慧醫療」、「精準健康」三大重點領域,協助學生深入探索不同領域的發展。

     

    中興醫學院今天與光田綜合醫院學術交流合作重點,將著眼未來的研究合作、醫學人才培育、學術交流等,並研擬開設特色訓練課程,讓中興醫學院的學生有機會至光田綜合醫院進行醫學專業學習。

     

    今天簽約地點在台中大甲的「仁馨樂活園區」,張家築副院長表示,仁馨樂活園區成立的理念即不同於傳統的長照機構,它不定義是護理之家,而是在醫院體系的基礎下,整合護理之家、復能中心、日照、失智據點、診所、洗腎中心等,「以養辦醫」模式經營整合照顧,目前已為全臺關注的經營標竿。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1/6787577

     

     

    楊貴媚出席公益活動,分享長照經驗。圖/創世基金會提供

    楊貴媚出席公益活動,分享長照經驗。圖/創世基金會提供

     

    甫獲金鐘實境節目主持人獎的楊貴媚,23日出席創世基金會推廣「照護e點靈」網站活動,宣導大眾多利用長照福利資源、學到居家照顧技巧,也分享長期照顧中風臥床的媽媽經驗,讓照顧者獲得專業支持,少走一些冤枉路。

     

    楊貴媚照顧中風母親14年,從開始毫無經驗,彷彿在黑暗中摸索,還因不懂怎麼抱病人,造成自己手腕拉傷,在經過長期不斷地練習,才終於找到最合適的方式照顧媽媽,她現場示範移動病患及幫忙沐浴的方法,動作輕鬆熟練,高齡80歲的媽媽也被照顧得狀態相當好。

     

    只是平常的照護,還是躲不過疫情侵襲,楊貴媚坦言,之前媽媽確診出現嘔吐、咳嗽、發燒等症狀,住院治療10幾天後康復,沒想到事隔1個半月,又出現狂咳後遺症,從晚飯時間一直咳到隔天凌晨5點,最後咳到沒力,只能發出「吁吁」聲,看到媽媽受苦,楊貴媚心如刀割,醫生建議插管一天抽痰4 次,她還「討價還價」變一天抽痰2次,等媽媽病況好轉,但仍有痰的問題,「我跟媽媽說,你勇敢一點,用力咳,我拿棉花伸進去(口內),把痰黏出來」,正因為有過照顧媽媽的歷程,讓她決心學習鑽研長照議題,讓居家照顧者獲得專業與心理上的支持。

     

     

    楊貴媚(中)出席公益活動,分享照顧中風母親14年心路歷程。圖/創世基金會提供

    楊貴媚(中)出席公益活動,分享照顧中風母親14年心路歷程。圖/創世基金會提供

     

     

    楊貴媚現場示範攙扶中風母親走路如跳雙人舞。圖/創世基金會提供

    楊貴媚現場示範攙扶中風母親走路如跳雙人舞。圖/創世基金會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72/6775174

     

    日前得知好友J一人扛起爸媽的照護,雖然有長照2.0的支援,外出和就醫仍得靠她,唯一的妹妹在北部工作,幫不上忙。J爸媽已高齡八十幾歲,雙腿無力需要坐輪椅,反對請看護,J也不抱怨,只是有些無奈。我心疼J的辛苦,分享了我的經驗,希望她能再和爸媽溝通。

     

    老爸五十歲退休時,曾有好幾年可以步行一個多小時到西子灣或爬柴山,後來因脊椎的問題讓他改騎單車,幾年後遇到幾次意外,便放棄了騎車。七十歲以後老爸愈來愈少外出,老媽則會去打球上課和旅遊,常一人在家的老爸缺少安全感,七十四歲時便找我討論,想找某基金會的居陪員幫忙採買、煮飯打掃。

     

    當時家庭工作兩頭燒的我覺得這個方式不錯,不過初始老媽不太能接受,會嫌東嫌西,期間也發生一些事故讓爸媽嚴重失和,但經過督導的幫忙,更換了一位適合的居陪員,至今也快做滿十年。老爸有攝護腺和暈眩毛病,八十歲時又請了一位外籍看護日夜陪伴,讓我放心不少。這些花費老爸都是用他今生辛苦賺的錢,我也覺得很合理。

     

    八年前我退休後,每周一天固定回娘家陪伴,老爸就醫和住院有了外籍看護的幫忙,不但減輕我的身心負擔,還有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一直很感恩老爸的「捨得」,現在八十七歲的老爸還是覺得太常麻煩我,經常表達疼惜與感謝,讓我有滿滿的幸福感!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772231

     

    衛生福利部委託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第六屆聰明照顧計畫徵求活動」,今天頒獎,第一名得獎者說,「照顧勞務交給長照專業,家人更有餘裕發展愛」。

     

    為鼓勵家庭照顧者多運用長照資源安排適合自己家庭的照顧計畫,衛福部委託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第六屆聰明照顧計畫徵求活動」,徵求符合長照資格的照顧家庭其使用長照資源的聰明照顧故事。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共收到72件作品投稿,從中評選出前3名及佳作5名的家庭照顧者及專業人員,今天由衛福部次長李麗芬頒獎肯定獲獎者。

     

    第一名得獎者是50歲的秀蓁,8年前她從新北回到台東,照顧失智母親,因先生罹癌,兩地奔波,加上母親作息混亂、脾氣暴躁,曾將她與姊姊壓到喘不過氣來。在歷經居家服務及日照中心照顧,最後自覺已無力負荷,她放下傳統孝道的自責,說服家人,讓重度失智母親入住「能說族語」的失智症團體家屋。

     

    秀蓁說,看到母親被好好照顧後,她深刻體會到「孝順不是只有一種模式,適時把照顧勞務交給長照專業,家人更有餘裕發展愛」。

     

    來自彰化縣的第二名李姓得獎者,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下,嘗試線上支持團體,在線上反而更能坦然分享自己照顧路上的心路歷程。加上聽到其他照顧者不同照顧方式分享,她開始改變一定要親力親為照顧婆婆的傳統觀念,依靠居家服務的協助,讓她得以關注一直以來被自己忽視的健康問題。

     

    第三名雷姓得獎者來自嘉義縣,是男性高齡照顧者,他已照顧母親20多年,這幾年自己健康也開始出狀況,加上母親失智困擾行為,讓他一度無法負荷。

     

    他說,幸好有長照專業人員協助,讓母親進入日照中心,讓他有更多時間休息。他也曾因壓力讓他與母親的照顧關係緊張,在接受社工安排心理協談後,他調整暴躁性格,放慢急躁的腳步,也改善與母親的互動。他現在能體會,想要照顧好家人,必先照顧好自己,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及焦慮、憂鬱的感受。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說,110年關懷專線0800-50-7272來電統計,將近35%的首次來電者訴說照顧壓力、尋求情緒支持。今年度徵文就是以照顧者的「自我覺察」為評選重點,挖掘能關注自身健康與發現問題,積極行動做出改變的照顧者。

     

    根據衛福部的滿意度調查發現,使用長照服務對於主要家庭照顧者負擔/心理壓力減輕程度,110年度達98.4%;對照顧者維持整體生活品質幫助程度達98.9%;至於對家人的照顧支出減輕程度達95.5%;另外,111年1至9月,喘息服務使用人數高達9萬1995人,較去年同期成長1.32倍。

     

    衛福部說,目前全國22縣市共有119個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由受過專業訓練家照專員針對家庭照顧者的需求,與不同領域專業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務,協助家庭照顧者回歸正軌。呼籲有長期照顧需求的民眾,可以撥打長照專線1966,申請長照服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