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323608

     

    筆者從事長照逾廿多年,非常認同願景工程提出改寫照顧者腳本的說法。

     

    其一,照顧策略滾動修正:「愛」與「照顧」要分開,家庭照顧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因為愛家人,所以一定要親自照顧,但是廿四小時不眠不休的照顧,不僅照顧品質不佳,連自己也垮下來了。要找到適當的長照支援,使自己有休息時間,讓「愛」與「照顧」兼顧。

     

    其二,照顧不離職:許多子女及家屬因為沒有替代人力,只好辭職照顧長輩,沒有收入的照顧終究會造成經濟困難,最後只能將壓力轉為憤怒,進而發洩在被照顧者身上。照顧者要運用長照支援,如居家照顧、交通接送、住家改造、輔具訂做等,增加被照顧者自立支援的能力,提升自我照顧技巧,讓家庭照顧者不用離職也能歡喜照顧。

     

    其三,鬆綁孝道母職束縛:看到無數家庭從自己扛起照顧責任開始,到身心俱疲的將長輩送到長照機構,自認不孝才送長輩到機構,從身體負荷轉為心理內疚。當熟悉及信任機構照顧後,家庭照顧者回歸正常家庭生活、穩定職場工作、維持社交圈,長輩亦能得到專業及有品質的生活照顧。入住長照機構,理性評估資源就是最好的安排。

     

    家庭照顧者多會歷經否認、接受、學習、關愛、責任等過程,這群隱形照顧者也是我們的照顧對象,讓他們不再是「悲情角色」,而是能充分運用資源的「照顧達人」。

    長照離職母職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1/6323730

     

    「媽媽,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這樣你會過得比較好。」母親點頭,握著她的手...

    「媽媽,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這樣你會過得比較好。」母親點頭,握著她的手,要她不要哭,這一天總是會來的。插畫/陳靖宜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

     

     

    「媽媽,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他們比我會照顧,這樣你會過得比較好。」母親同意。

     

    原本媽媽還坐著吃晚飯,瘦弱身子突然就抖了起來。女兒黃英心(化名)打了一一九,跟著上了救護車。看來今天會在急診處過夜了。是老人家常見的泌尿道嚴重感染,高燒,得住院打抗生素,先等病房。黃英心託同事請了假。

     

    自從媽媽衰老退化,黃英心就申請長照居家服務,居服員一天來兩次,中午陪吃飯、傍晚幫洗澡。但長照制度並不管晚上及假日照顧需求。她常常是周末比上班累,晚上總是淺眠。

     

    「為什麼不自己顧?我是很想啊,但我顧的話,我媽會死在我手上。」黃英心說。急診那夜是個例子。急診處沒看護代勞,她握著媽媽的手,到半夜睏極,顧不得忌諱,爬上急診空床睡著。到清晨,被護理師叫醒:「小姐,你整夜都沒幫你媽換尿布嗎?都滲出來了。」

     

    「我真的好羞愧,可是好累啊。」她也想效法作家龍應台或任何名人,優雅地陪著母親走人生最後一段路。但她知道自己不是「照顧者」的料。

     

    母親沒有慢性病,就是衰弱。曾經她要媽媽練肌力,排滿每天上復健課,但媽媽完全不理。「老人也要做自己啊。」直到有次外出,媽媽在蹲式廁所隔著門喊她,「她完全站不起來了」。雙手穿過老媽腋下,兩人在小空間裡跌撞站起來了、褲子卻滑到沾了尿的地板。

     

    於是,不顧其他長輩反對,黃英心做了決定:「媽媽,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他們比我會照顧,這樣你會過得比較好。」母親點頭,握著她的手,要她不要哭,這一天總是會來的。

     

    「認清自己的照顧能耐」以及尊重「照顧是專業」,是現代人該有的「長照基本常識」,更是長輩的福氣。在臉書的照顧社團,常有人貼照詢問,臥床長輩長了褥瘡,傷口比碗公大,有些還深可見骨,詢問網友該怎麼辦。

     

    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說:「趕快看專科醫生,先清創啊。」這不是不用心,是缺照顧知識,照顧不只照料吃喝而已:比如出現瘀青、尿布疹壓瘡紅斑;其他如體重、血壓劇烈變化等,都是健康有狀況,但家人不知而應變不及。

     

    「不是每個配偶、女兒都適合當照顧者」,洪心平說,如果決定在家照顧,也需進修照顧知識,定期讓專業照顧者來評估,並且有分擔壓力的喘息安排。洪心平說,決定照顧方式,應該是盤點資源、以被照顧者的「最佳生活品質」來考量,而不是用「孝不孝順的道德壓力」做決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320812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報導家庭長期照顧者十年來竟然有近百件弒親案,令人震驚與痛心。我國從二○○七年實施長照1.0到現在長照2.0,十五年來花費近千億預算,然還是出現照顧者殺人、外籍看護逃跑,長照是否出問題?筆者認為癥結在家庭照顧未公共化。

     

    華人傳統家庭倫理下,照顧責任一直被視為「家庭化」、「私領域化」,甚至「女性化」的工作。即使長照法公布,政府政策仍是協助者角色,主事者仍為家庭。但在少子高齡化時代,家庭形態多屬小家庭,代間只有樹幹但缺少樹葉,竹竿式的家庭,使家中長輩照顧工作落在少數人身上,長期照顧壓力令人身心俱疲,致有逆倫弒親不幸事件發生。

     

    長照計畫大都著墨於失能長者,輕忽失智者照顧,且只有重度失能及失智者才有短暫居家照護或日間照護,大部分照顧工作仍落在家庭照顧者身上。照顧者一年喘息時間一般僅有十四天,少數經濟富裕家庭只有送民間長照機構就養。因此要防止憾事發生,唯延長喘息時間及比照幼托公共化的照顧公共化,才能根本解決長照悲歌。

     

    長期照顧公共化如何辦理,筆者建議如下:一、增強社區巷弄長照站的功能:落實衛福部多元照顧中心服務計畫,推展小規模多機能居家照護模式,由個案管理師就社區中需要在家長期照護的高齡者,擬定個別長照計畫,提供整合性的服務,以滿足長輩的需求,照護費用除原有長照補助經費外,不足部分由家庭分攤。

     

    二、鼓勵民間辦理走動式照顧,服務送到家的長照社團:以案主為中心,提供短時間多次數的客製化服務,透過巡迴走動方式,讓長輩可以在熟悉的居家環境中接受最適切的服務。例如弘道老人基金會辦理在家照護走動式服務,社福界咸認為是未來值得推廣的照顧模式,讓社會企業變成產業,提供國人就業機會。

     

    三、政府與民間合作建立公共化的照顧體系:國家為照顧工作負起主要責任,並促進照顧福利服務產業的發展。

     

    高齡者照護目的是預防失能,活躍老化,誠如北歐國家老人政策是「只有臨終前兩星期才躺到床上過日子」。讓老人活得好,活得有尊嚴;實施長照公共化,將長照服務送到社區,讓長輩們在地健康老化,才是真正成功的老化。

  • 患者有水份攝取限制,然而傳統的全靜脈營養針,通常水分含量較多,會使患者體內的體液含量過高產生副作用,隨著配方推陳出新,透析中三合一靜脈營養濃度較高,相對水分含量較少,也可改善營養不良問題。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019/6307525?from=udn_ch1005_main_index

     

    南韓製「福吉美」(Gmate)唾液快篩,今(12日)已於連鎖醫材通路龍頭杏一上架,售價為一盒一支175元,每人限購二劑。目前國內快篩仍普遍難買,售價也不低,因此每天仍見藥局排實名制快篩的人龍。另外,鼻腔快篩會讓受測者較為不適,尤其孩童更難以採檢,只是唾液快篩在準確度上稍低。以下《元氣網》針對唾液快篩與鼻腔快篩在使用方式、準確度、優缺點等方面做比較,提供大眾另一種自我篩檢的選擇。

     

    唾液快篩使用方式

     

    受檢者只要將口水吐到採樣漏斗中,並將唾液倒入有萃取液的試管中,使其充分混合,並靜置5分鐘,再將3滴混合液倒入測試卡匣圓孔槽中,經過15分鐘即有結果出爐。

    【註】使用者快速操作指引註明「二到十五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在家長陪同下可使用」,即二歲以下不得使用。

     

    圖為福又達Gmate唾液快篩。記者曾原信/攝影

    圖為福又達Gmate唾液快篩。記者曾原信/攝影

     

    鼻腔快篩使用方式

     

    檢驗方式若從鼻腔者,使用試劑前,要先像是擤鼻涕的動作兩下,接著再用採檢驗棒深入鼻腔大概2至2.5公分,左右鼻孔都必須各轉5圈,接著將採檢棒放入萃取液試罐攪拌,停留約一分鐘,之後幫萃取液試罐換上接頭,就能在檢驗盤的滴入區滴下,等待約15分鐘讓快篩結果出爐。

    國內出現嚴重快篩劑荒,圖為實名制快篩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內出現嚴重快篩劑荒,圖為實名制快篩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比較

     

    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比較

    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比較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297132

     

    澎湖縣社福長照再升級,首座多功能綜合型「享居社福養生園區」,今天動土,預計民國112年底完工,屆時將提供老少一個完善的居家式生活空間。

    澎湖「享居社福養生園區」今天由縣長賴峰偉、議長劉陳昭玲、馬公市長葉竹林、湖西鄉長吳政杰與陳振中等多位議員共同祈福動土,預計112年底完工,議長劉陳昭玲更以在地居民,將率先申請進住。

    賴峰偉表示,澎湖65歲以上老人已近1萬9000人,老年人口比率達17.88%,顯見長者照顧的需求迫切,新建園區在完工後,可紓緩長者長照與幼兒托育等服務需求,尤其未來議會的定期大會,也可考慮移師到園區內來辦理。

    縣府表示,「享居社福養生園區」座落在鼎灣廢棄營區,佔地有1500坪,總工程費新台幣2億3470萬元,分別由中央補助1億2000萬元,餘由縣府運用公益彩券盈餘支應,將興建3層建築物,園區規劃有110床,供日間照顧中心、住宿型長照服務、健康長者社區住宿專區、銀髮族運動中心、托育資源中心、輔具服務暨復健中心、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服務、失智症團體家屋、實物銀行等。

    長照澎湖托育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1/6303261

     

    老年人最怕跌倒,一旦跌倒過就容易一跌再跌。常發生在半夜想上廁所時,一下床就軟腳或...

    老年人最怕跌倒,一旦跌倒過就容易一跌再跌。常發生在半夜想上廁所時,一下床就軟腳或不穩而跌坐在地,不僅可能造成身體傷害,也讓老人家害怕跌倒而不敢隨意走動,活動力變得愈來愈差。 圖/ingimage

    3招改善行走穩定度 資料來源/《物理治療師教你中年後,亞健康人的正確運動》(大塊...

    3招改善行走穩定度 資料來源/《物理治療師教你中年後,亞健康人的正確運動》(大塊文化)

    ● 65歲以上應及早評估

     

    ● 適度用輔具降低風險

     

    老年人最怕跌倒,一旦跌倒過就容易一跌再跌。常發生在半夜想上廁所時,一下床就軟腳或不穩而跌坐在地,不僅可能造成身體傷害,也讓老人家害怕跌倒而不敢隨意走動,活動力變得愈來愈差,連帶家人整天提心吊膽隨侍在側,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

     

    跌倒是家有長者的家庭常面臨的棘手問題,為了積極預防長者跌倒,建議65歲以上長者應每年進行防跌篩檢:「過去12個月是否有發生一次以上跌倒?」「近期是否因為跌倒而就醫?」「行走或平衡是否有困難?」只要三項問題有一項答案是肯定的,可判斷為跌倒高風險族群,應及早進行跌倒風險評估,找出跌倒原因並改善,預防後續跌倒的發生。

     

    平時要如何避免長者暴露在跌倒危機中呢?居家環境中的臥室、客廳和浴室,都是常見跌倒的熱點,卻是容易被忽略又可簡單改善的危險因子,只要在居家環境做一些小改變,就可讓長者安全在家中活動。

     

    1.活動空間:保持走道寬敞,電線收納整齊並固定,地毯固定邊緣和底面。

     

    2.廚房空間:地板保持乾燥且沒油漬,物品放在伸手可拿的位置,避免過高需踮腳尖或過低需蹲下。

     

    3.浴室廁所:馬桶和洗手台加裝固定扶手、地面隨時保持乾燥,並使用防滑地磚或止滑墊。

     

    4.臥室空間:床頭放置床頭燈、床邊加裝扶手,以協助上下床。

     

    5.樓梯空間:階梯邊緣貼上反光貼條、階梯上貼防滑貼條,防止滑倒。

     

    6.光線照明:光線要充足,可在走道加裝感應式照明,並提醒長者夜間起床前要先打開床頭燈。

     

    在家中可以適度使用輔具,例如無力且平衡不佳的長者適合使用助行器,而行走稍微不穩定的長者則適合使用拐杖。輔具不僅能提供行走支持,也能降低跌倒的可能性,比起扶著家具活動更安全。

     

    想要安全地活動,就需要有足夠的肌力及平衡能力,可透過簡單的3招居家運動進行訓練,改善動作功能及行走穩定度。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308364

     

    屏東縣視覺障礙青年陳致融,北漂十年,去年回到屏東家鄉工作,擔任屏東縣長照管理中心1966話務專線人員,負責接聽民眾反映相關長照問題,協助受理,提供資訊。他透過職務再設計,克服打字輸入資料,雖然要比別人花一倍時間整理文書,但他不氣餒,耐心克服一切。

     

    37歲陳致融大學念國樂系畢業,主修中國笛,音樂是他的興趣,3歲時因腦瘤壓迫視神經,開刀取出後視神經萎縮,左眼看不見,右眼僅看見部分光影。他原本在台北工作,擔任1999話務人員,一直希望能回屏東家鄉,去年回到屏東,錄取1966話務專線人員,接聽電話對他來說不陌生。

     

    「1966專線除了諮詢外,也要幫民眾申請案件」,陳致融說,對字型沒有概念,剛開始輸入資料有點困難,因為打字要正確,他用的是導盲軟體(類似於注音的輸入法)須在第一時間選到正確的字。

     

    當民眾說名字或路名,例如「日月明」,或是「雙日昌」,對於不會寫字且沒有字形概念的他來說,須先將民眾的說明記錄下來,之後再問同事。因此線上時,須先用記事本紀錄所有資料,下線後整理,一一填入系統,要比一般人多花一倍時間處理文書。

     

    陳致融透過勞青處提供的職場設計方案,他在接聽電話時,左耳聽電腦聲音,操作電腦螢幕,右耳聽民眾聲音,了解民眾的需求。

     

    他說,每天遇到各式民眾,大部分詢問、申請長照,但也有接到打錯電話,最多的是打來說要掛失身分證,但其實是要打1996才對。他也希望,每個真正需要民眾能獲得長照服務改善。

     

    屏東縣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指出,1966專線話務量2020年6528通,去年有8427通,成長量上升近三成,現今平均;其中約有二分之一以上是家屬打來尋求協助的,另外也有申請外籍看護工窗口、村里長幹事及社工人員轉介。最常見三類問題包括長照內容諮詢、申請服務及調整需求。

     

    2017年1月「長照2.0」新制上路,提供「照顧及專業」、「交通接送」、「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喘息服務」等四大類補助,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也能申請長照部分項目,另外住宿式機構每人每年最高也可補助六萬元。民眾若有相關長期照顧需求,可撥打1966諮詢專線或洽本縣長期照護管理中心08-7662900將有專人服務。

    屏東縣視覺障礙者陳致融,北漂十年,去年回到屏東家鄉工作,擔任屏東縣長照管理中心1966話務專線人員,受理民眾反映長照問題。記者劉星君/攝影

    屏東縣視覺障礙者陳致融,北漂十年,去年回到屏東家鄉工作,擔任屏東縣長照管理中心1966話務專線人員,受理民眾反映長照問題。記者劉星君/攝影

    屏東縣視覺障礙者陳致融,北漂十年,去年回到屏東家鄉工作,擔任屏東縣長照管理中心1966話務專線人員,受理民眾反映長照問題。記者劉星君/攝影

    屏東縣視覺障礙者陳致融,北漂十年,去年回到屏東家鄉工作,擔任屏東縣長照管理中心1966話務專線人員,受理民眾反映長照問題。記者劉星君/攝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