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實習的高壓環境可能是原因之一,此外當時指導老師也發現我的肩胛骨動作不自然、頸部肌肉非常緊繃。
  • 很多人平常不太頭痛,等到周末休息,頭痛卻突然非常嚴重,而且每逢周末皆如此。
  • 頭痛日記是非常重要的武器,除了可以讓醫師了解你,也讓你可以更了解自己。
  • 成人紙尿布為長期支出,不少照顧家庭會提到「價錢」是第一考量,而尿布是失禁家人長時間皮膚接觸的產品,除了經濟考量,也建議大家用「預防性」的觀念挑選,更有助於遠離紅臀造成的皮膚傷害、照顧難度。
  •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藉藥物來緩解發炎和腫痛等不適症狀以及惡化。現今有三大類的藥物治療選擇,第一大類是消炎止痛藥,第二大類是以低劑量的類固醇控制發炎,對身體副作用少,安全性較高。
  • 遠距通訊門診以「穩定慢性病人且長期在該院就醫者」為主,也就是有門診或慢性處方箋需求之「複診」民眾皆可利用。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9489/6313510

     

    輔英科技大學興學64年迄今,創設時是全國第一所私立醫護類職業學校,也是唯一有附設醫院的科技大學,科大加上附醫,發揮一加一遠大於二的效益!在少子化高齡化衝擊下,致力健康照護智能化,營造創新教學特色,建立類產學基地,除提供學產無縫接軌的學習,更是培育智慧健康照顧產業新世代人才之引航者。

     

    輔英科技大學興學64年迄今,創設時是全國第一所私立醫護類職業學校。圖/輔英科技大學提供

    輔英科技大學興學64年迄今,創設時是全國第一所私立醫護類職業學校。圖/輔英科技大學提供

     

     

    發揮跨領域專業,建立健康科技領航、新三好卓越大學

    輔英科大新任校長林惠賢,專長為健康照護與公共衛生政策評估、生物醫學統計、大數據分析。她以跨領域專業,帶領學校推動醫療創新、教學研究與組織活化。

     

     

    輔英科技大學第五任校長林惠賢教授。圖/輔英科技大學提供

    輔英科技大學第五任校長林惠賢教授。圖/輔英科技大學提供

    林惠賢在輔英服務28年,對創辦人張鵬圖「促進人類健康」的教育理念一直謹記於心。接下校長重任,她擘劃了「WE Love FY我們愛輔英」的治校理念,英文字母代表著Well- being福祉﹙發揚健康專業、謀求公共福祉﹚;Environment環境﹙建置安適環境、營造樂學氛圍﹚;Legislation法紀﹙創新法治制度、維持穩定發展﹚;Freedom自由﹙建立自由學風、釋放教研能量﹚;Youth青春﹙弘揚核心價值、展現青春活力﹚。

    「輔英正打造健康科技領航的『新三好』卓越大學!」林惠賢說,所謂ABC健康科技領航,包括了:AI(應用人工智能於醫療照護領域);Big data(大數據分析提供決策依據);Cloud(在疫情持續上升時代加強推展雲端數位服務),學校在場域建置、課程教學、教師研發與學系特色發展將全面融入ABC科技,使輔英的教研能超前部署,契合未來產業升級轉型發展需求。而「新三好」,則是營造員工好、學生好、校友也好的環境。她要擔任「箍桶匠」的角色,集結這三大區塊的力量,團結共生。

     

    校長林惠賢(左四)擘劃了「WE Love FY我們愛輔英」的治校理念。圖/輔英科技大學提供

    校長林惠賢(左四)擘劃了「WE Love FY我們愛輔英」的治校理念。圖/輔英科技大學提供

     

     

    長照人力荒,健康智能化將成為長照的核心產業

    高齡化加上少子化面對長照人力荒,健康智能化將成為長照的核心產業。基此,輔英高齡及長期照護事業系全面致力於教學環境、課程與師資量能之提升,以智慧照顧為發展主軸,培育智慧健康照顧產業新世代人才。

    高齡長照系擁有1600坪之「高齡全程照顧人才培育中心」,從健康到生命末期、從休閒到運動、照顧實務到管理系統,場域導入多元智能前瞻科技設施設備。此外,除一般專業課程融入智慧科技之設施設備外,更特別開設「智慧科技與銀髮照顧」、「生產力4.0」等課程加深加廣學生對智慧科技與照顧之運用;111年並精進課程,跨域鏈結智慧科技產業與高齡健康照顧產業,以失智預防延緩和防治為主題,獲教育部精準健康產業人才培育計畫,開設模組課程培育人才,強調智慧科技的融入與創新,契合林惠賢校長「健康科技領航」的治校願景。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衝擊下,輔英科大積極培育智慧健康產業優質人才。圖/輔英科技大學提供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衝擊下,輔英科大積極培育智慧健康產業優質人才。圖/輔英科技大學提供

     

    要求跨系選修及永續學習,拓展學生跨領域能力

    除鼓勵學生修習「跨領域學程」外,輔英課程的最大特色,是將「跨系選修」列為畢業門檻,要求學生跨系選修課程,讓學生除了本科系專長外,也擁有其他領域的能力。同時有鑑於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重要性,學校將建構永續微學程,將環境、健康永續發展概念與社會責任列為學生必須學習的能力。

    輔英科大設碩士班、四技、二技及五專學制,有護理學院、醫學與健康學院、環境與生命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幾乎涵蓋了所有健康照護產業所需,以及從出生到老年的照護,可謂全齡專業。各學系在既有的健康專業上已積極導入ABC科技,符合產業數位轉型之趨勢,迎向學校永續發展的目標。

    輔英是國內唯一有附設醫院的科技大學。林惠賢表示,學校與附設醫院的緊密鏈結,將是輔英最大的優勢,未來在專業能力、醫療創新、教學研究與組織活化,都會有進一步的多面向合作,相輔相成,並集結策略聯盟機構,發展為輔英健康照護體系,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

     

    輔英科大設高齡全程照顧人才培育中心。圖/輔英科技大學提供

    輔英科大設高齡全程照顧人才培育中心。圖/輔英科技大學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323608

     

    筆者從事長照逾廿多年,非常認同願景工程提出改寫照顧者腳本的說法。

     

    其一,照顧策略滾動修正:「愛」與「照顧」要分開,家庭照顧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因為愛家人,所以一定要親自照顧,但是廿四小時不眠不休的照顧,不僅照顧品質不佳,連自己也垮下來了。要找到適當的長照支援,使自己有休息時間,讓「愛」與「照顧」兼顧。

     

    其二,照顧不離職:許多子女及家屬因為沒有替代人力,只好辭職照顧長輩,沒有收入的照顧終究會造成經濟困難,最後只能將壓力轉為憤怒,進而發洩在被照顧者身上。照顧者要運用長照支援,如居家照顧、交通接送、住家改造、輔具訂做等,增加被照顧者自立支援的能力,提升自我照顧技巧,讓家庭照顧者不用離職也能歡喜照顧。

     

    其三,鬆綁孝道母職束縛:看到無數家庭從自己扛起照顧責任開始,到身心俱疲的將長輩送到長照機構,自認不孝才送長輩到機構,從身體負荷轉為心理內疚。當熟悉及信任機構照顧後,家庭照顧者回歸正常家庭生活、穩定職場工作、維持社交圈,長輩亦能得到專業及有品質的生活照顧。入住長照機構,理性評估資源就是最好的安排。

     

    家庭照顧者多會歷經否認、接受、學習、關愛、責任等過程,這群隱形照顧者也是我們的照顧對象,讓他們不再是「悲情角色」,而是能充分運用資源的「照顧達人」。

    長照離職母職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1/6323730

     

    「媽媽,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這樣你會過得比較好。」母親點頭,握著她的手...

    「媽媽,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這樣你會過得比較好。」母親點頭,握著她的手,要她不要哭,這一天總是會來的。插畫/陳靖宜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

     

     

    「媽媽,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他們比我會照顧,這樣你會過得比較好。」母親同意。

     

    原本媽媽還坐著吃晚飯,瘦弱身子突然就抖了起來。女兒黃英心(化名)打了一一九,跟著上了救護車。看來今天會在急診處過夜了。是老人家常見的泌尿道嚴重感染,高燒,得住院打抗生素,先等病房。黃英心託同事請了假。

     

    自從媽媽衰老退化,黃英心就申請長照居家服務,居服員一天來兩次,中午陪吃飯、傍晚幫洗澡。但長照制度並不管晚上及假日照顧需求。她常常是周末比上班累,晚上總是淺眠。

     

    「為什麼不自己顧?我是很想啊,但我顧的話,我媽會死在我手上。」黃英心說。急診那夜是個例子。急診處沒看護代勞,她握著媽媽的手,到半夜睏極,顧不得忌諱,爬上急診空床睡著。到清晨,被護理師叫醒:「小姐,你整夜都沒幫你媽換尿布嗎?都滲出來了。」

     

    「我真的好羞愧,可是好累啊。」她也想效法作家龍應台或任何名人,優雅地陪著母親走人生最後一段路。但她知道自己不是「照顧者」的料。

     

    母親沒有慢性病,就是衰弱。曾經她要媽媽練肌力,排滿每天上復健課,但媽媽完全不理。「老人也要做自己啊。」直到有次外出,媽媽在蹲式廁所隔著門喊她,「她完全站不起來了」。雙手穿過老媽腋下,兩人在小空間裡跌撞站起來了、褲子卻滑到沾了尿的地板。

     

    於是,不顧其他長輩反對,黃英心做了決定:「媽媽,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他們比我會照顧,這樣你會過得比較好。」母親點頭,握著她的手,要她不要哭,這一天總是會來的。

     

    「認清自己的照顧能耐」以及尊重「照顧是專業」,是現代人該有的「長照基本常識」,更是長輩的福氣。在臉書的照顧社團,常有人貼照詢問,臥床長輩長了褥瘡,傷口比碗公大,有些還深可見骨,詢問網友該怎麼辦。

     

    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說:「趕快看專科醫生,先清創啊。」這不是不用心,是缺照顧知識,照顧不只照料吃喝而已:比如出現瘀青、尿布疹壓瘡紅斑;其他如體重、血壓劇烈變化等,都是健康有狀況,但家人不知而應變不及。

     

    「不是每個配偶、女兒都適合當照顧者」,洪心平說,如果決定在家照顧,也需進修照顧知識,定期讓專業照顧者來評估,並且有分擔壓力的喘息安排。洪心平說,決定照顧方式,應該是盤點資源、以被照顧者的「最佳生活品質」來考量,而不是用「孝不孝順的道德壓力」做決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