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419546

     

    國內失智人口愈來愈多,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就提到,之前有客戶到公司來,說要解約保單幫小孩繳學費,客服人員一邊聽他講,一邊查詢客戶資料,結果發現他的小孩成年已在工作了,客服人員警覺到,客戶有可能是失智症者,隨即聯絡了家屬。

     

    家屬接到電話緊張問「長輩在哪兒?」並拜託客服人員不要讓他離開,也不要幫他辦任何業務;客服人員很機警安撫客戶,直到家人來接他。

     

    凃薏如說,未來這種情況可能愈來愈多,國壽這幾年就特別針對員工提供「失智友善天使」教育訓練,盼同仁認識失智症,並有更多警覺性。

     

    金管會今年初也將衛福部編製的「失智友善簡易辨識問卷」,及失智者在銀行常見的狀況等相關資料,提供給銀行公會參考,盼協助第一線從業人員,能辨識客戶是否失智或疑似失智。

     

    衛福部表示,失智者在銀行常見狀況有四種。

     

    第一是重複領錢。第二,對ATM操作出現困難。第三,對複雜手續的理解能力出現問題。第四,容易聽信有心人士的話而被詐騙。

     

    衛福部表示,銀行可參考「失智友善簡易辨識問卷」做關懷提問,例如可以問客戶今年是民國幾年、幾月、幾日、星期幾?現任總統是誰?

     

    衛福部也建議,銀行協助失智者,可有五大守則。第一,態度友善,「說話應清楚緩慢,提供選項給失智者選擇,或是配合文字、手勢動作等輔助,協助失智者理解。」

     

    第二,將手續拆解為多步驟,分階段引導協助,直到失智者確實完成程序。

     

    第三,提供提醒物。例如,失智者臨櫃領錢時,給他一張領錢證明,避免短時間重複提領。

     

    第四,由相同專員處理。如遇到失智客戶,建議由同一人處理業務,失智者會感到熟悉安心。

     

    第五,聯絡家屬。失智者辦理手續時,可注意他的回答是否符合邏輯,適時協助聯絡家屬。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426210

     

     

    溪口鄉游東社區失智據點健康管理師洪晉宏,引進「法式滾球」,每周帶阿公阿嬤到社區公園草地比賽,活動筋骨兼曬太陽,玩得不亦樂乎。圖/大林慈濟提供

    溪口鄉游東社區失智據點健康管理師洪晉宏,引進「法式滾球」,每周帶阿公阿嬤到社區公園草地比賽,活動筋骨兼曬太陽,玩得不亦樂乎。圖/大林慈濟提供

     

     

    各地長照據點紛紛設立,嘉義縣中正大學運動休閒所畢業的洪晉宏,擔任溪口鄉游東社區失智據點健康管理師,因靜態活動長輩覺得單調,活動量不夠,引進「法式滾球」,每周帶阿公阿嬤到社區公園草地比賽,活動筋骨兼曬太陽,玩得不亦樂乎。

     

    「哇!小力一點!」、「我們贏了!」游東社區活動中心附近公園草皮,一群老人輪流手握滾球,分組比賽誰丟的球離母球最近,熱絡互相鼓勵談笑,不必獨坐家中守著電視打瞌睡。

     

    80歲曾姓阿嬤開心說,,來據點上課前在家打瞌睡,到據點可以和大家一起聊天、運動,很開心。洪晉宏說,高齡者對距離感判斷比年輕人好,法式滾球需要判斷攻擊球與母球距離,比賽方式不易運動傷害,不須昂貴設備,適合高齡者運動,在村長及社區支持,將設置標準法式滾球場地,

     

    法式滾球能增加長者上肢及下肢肌力,不鏽鋼材質滾球有重量,丟的時候可以用前臂肌力,多丟幾顆可增加肌耐力,撿球過程讓長輩多走路,增加心肺功能及下肢力量。活動使用鐵球及磁吸工具,讓長輩撿球不需彎腰,減少膝蓋及腰部的運動傷害。

     

    大林慈濟在嘉縣開設6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分別位在大林明和社區、竹崎村、竹崎鄉昇平村、梅山文教基金會、溪口鄉游東社區活動中心、番路鄉下坑,提供失智長輩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安全看視及家屬支持團體照護等課程。大林慈濟長照管理中心諮詢專線︰(05)2648-000分機1168鄭小姐。

     

     

    溪口鄉游東社區失智據點健康管理師洪晉宏,引進「法式滾球」,每周帶阿公阿嬤到社區公園草地比賽,活動筋骨兼曬太陽,玩得不亦樂乎。圖/大林慈濟提供

    溪口鄉游東社區失智據點健康管理師洪晉宏,引進「法式滾球」,每周帶阿公阿嬤到社區公園草地比賽,活動筋骨兼曬太陽,玩得不亦樂乎。圖/大林慈濟提供

     

    溪口鄉游東社區失智據點健康管理師洪晉宏,引進「法式滾球」,每周帶阿公阿嬤到社區公園草地比賽,活動筋骨兼曬太陽,玩得不亦樂乎。圖/大林慈濟提供

    溪口鄉游東社區失智據點健康管理師洪晉宏,引進「法式滾球」,每周帶阿公阿嬤到社區公園草地比賽,活動筋骨兼曬太陽,玩得不亦樂乎。圖/大林慈濟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421654

     

     

    台南照護智能創新研討會,洗腎監控系統、智能止血帶成亮點。記者周宗禎/攝影

    台南照護智能創新研討會,洗腎監控系統、智能止血帶成亮點。記者周宗禎/攝影

     

    「院內外照護之智能創新研討會」下午在台南歸仁舉行,翔安生醫技術長胡翔崴說明「人工智慧物聯系統解決病患安全問題」,分享開發透析中低血壓多床監控系統應用成果;成大醫院護理師廖悅如介紹「智能止血帶」臨床實務應用;護聯資訊執行長姜仕春分享長照資訊管理系統案例。

     

    胡翔崴表示,台灣洗腎人口比例全球第一,翔安生醫團隊針對血液透析過程經常發生的患者脱針洩漏、低血壓等狀況、甚至威脅生命。團隊投入研發7年見到成果;已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合作臨床試驗兩年、導入系統e化半年,200多患者追蹤發現,低血壓發生率降低五成,減少醫療資源浪費、避免發生昏迷等嚴重後遺症,因效果顯著,正陸續其他醫院合作臨床試驗。

     

    醫院急診室、加護病房及血液透析中心大量使用的止血帶,美國賓州曾統計60家醫院、1年內發生125件醫護人員「止血帶忘記鬆綁」,台灣也常發生透析病患止血帶未及時鬆綁,針對病房、洗腎機構問卷調查,竟然有多達三成醫護人員有曾經忘記移除止血袋的經驗。

     

    護理師廖悅如指出,患者因護理師忘記拆除止血帶,可能造成血液循環受阻、組織壞死。近年有許多護理人員研究提醒裝置,例如音樂晶片,不過只能適用於意識清楚的病人,也都無法大量生產實際應用,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方式。

     

    直到成大資源支持護理創新,研發新式的止血帶。她介紹新開發的「智能止血帶」,投入兩年研發以3D列印製作,去年八月開始臨床測試,今年智能止血在三月完成技轉。

     

    傳統一般止血帶成本一個50元左右,新開發的智能止血帶、目前單價高達1200元,不過業者表示,每個可以使用300次,換算成本其實很低,尤其只要能夠避免一次意外發生,節省下來的大量醫療資源,就遠遠超過付出的成本。

     

    台南照護智能創新研討會,洗腎監控系統、智能止血帶成亮點。記者周宗禎/攝影

    台南照護智能創新研討會,洗腎監控系統、智能止血帶成亮點。記者周宗禎/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6/6417713

     

    「膽固醇過高,小心罹患心血管疾病,恐增加失智風險」類似宣導讓民眾深信膽固醇愈低對身體愈好。但是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的研究團隊發現,膽固醇量與失智症程度呈現反向關係,團隊調查秀傳體系因失智或失智前期就診的患者,檢查其膽固醇量並追蹤六年,發現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愈嚴重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量反而最低,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

     

    很多人擔心膽固醇過高,增加心血管疾病引發失智風險,因此刻意控制飲食降膽固醇(圖為...

    很多人擔心膽固醇過高,增加心血管疾病引發失智風險,因此刻意控制飲食降膽固醇(圖為降膽固醇食物如全穀類及五穀雜糧),但秀傳團隊發現膽固醇量與失智症程度呈現反向關係,並不是膽固醇愈低愈好。 圖/shutterstock

     

    邱百誼表示,膽固醇長年以來背負著「壞東西」的原罪,被視為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元兇,許多心臟科醫師倡議要將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得愈低愈好。根據一項韓國近期的大規模研究顯示,不管在任何年齡層,總膽固醇控制在200-240mg/dL死亡率最低,也不支持膽固醇愈低愈好。

     

    20多年前,國人平均總膽固醇量約落在200mg/dL左右,歐美則略高於台灣;到了2020年,依秀傳體系的資料顯示,中台灣來醫院就診的中高齡民眾平均總膽固醇量僅剩160mg/dL左右。邱百誼表示,160mg/dL於20世紀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中會被評斷為「營養不足」,膽固醇其實是維生必要營養素之一。

     

    當全球專家都對人類提出警訊,指出現代人生活優渥,多吃少動,特別是攝取過多高膽固醇的食物,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其中也包含失智症時,台灣人平均總膽固醇量數值隨之愈來愈低,但失智症罹患人數卻沒有減少,秀傳團隊便啟動相關調查。

     

    研究:重度失智者 總膽固醇及LDL-C反而最低

    邱百誼表示,團隊針對因認知障礙到秀傳醫院就醫之中高齡民眾約有7600人,記錄其總膽固醇以及LDL-C的量,並依照臨床失智評估量表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0到3等級做失智程度區分,發現失智症嚴重度與膽固醇數值呈現反向關係。

     

    無失智症(CDR 0)平均總膽固醇量落在174.5mg/dL、LDL-C量為105.7mg/dL;而重度失智(CDR 3)平均總膽固醇量為155.1mg/dL、LDL-C量為92.5mg/dL。
    秀傳醫院針對7600多名失智症患者調查總膽固醇與LDL-C量,發現失智症嚴重度與...

    秀傳醫院針對7600多名失智症患者調查總膽固醇與LDL-C量,發現失智症嚴重度與膽固醇數值呈現反向關係。 圖/邱百誼醫師提供

     

    同時,團隊追蹤院內1500多名「有使用」及「沒有使用」史坦汀類降血脂藥物之尚未失智民眾,了解LDL-C與轉變為失智症之間的關係,是否會受到降血脂藥物影響。結果發現LDL-C極低的兩個組別(低於70mg/dL),新增為失智症患者的機率都遠高於其他組別;LDL-C量落在130到159mg/dL間的組別反而是新增為失智症患者機率最低的組別。團隊也發現,史坦汀類藥物下降LDL-C的同時也幾乎等比例下降總膽固醇。

     

    LDL-C與新增失智症的關係呈微笑曲線,不受降血脂藥物的影響。 圖/邱百誼醫師提...

    LDL-C與新增失智症的關係呈微笑曲線,不受降血脂藥物的影響。 圖/邱百誼醫師提供

     

    目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等六大心臟血管協會,針對LDL-C的標準,建議曾中風或已是糖尿病的患者低密度膽固醇應在100mg/dL以下;有心肌梗塞、慢性冠狀動脈等患者,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在70mg/dL;曾發生過心肌梗塞且同時有糖尿病者,低密度膽固醇應降至55mg/dL以下。

     

    邱百誼表示,這類建議會讓長輩害怕吃東西,對於失智症而言反而是一大風險。他解釋,膽固醇並不是全部都是吃來的,從食物中吸收的膽固醇的僅占身體的20%,其餘80%的膽固醇是由身體製造。

     

    膽固醇升高元兇 非高膽固醇食物 而是身體氧化與發炎壓力

    膽固醇來自身體周遭受發炎與氧化物質的破壞,吸菸與壓力也是元凶,甚至病毒入侵人體後,體內發炎產生大量自由基,第一時間前往中和自由基的就是「膽固醇」,並非只是白血球或免疫反應物質而已。因此臨床研究發現,身心壓力過大、睡不好,即使長期茹素,沒有吃高膽固醇食物的出家人,總膽固醇也可能過高。

     

    邱百誼表示,身體仍要維持適量的膽固醇,維持修護細胞組織等運作,尤其是大腦,除了水分 (佔60%) 之外,最主要的成分是膽固醇約佔25%;而神經結構有50%的成分是膽固醇,神經訊息傳導需靠膽固醇才能運作,膽固醇太低讓受到破壞的細胞組織功能無法修護,增加失智症,神經與肌肉病變的風險。

     

    韓國曾在2019年做過一項針對1280萬國民的研究,了解總膽固醇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發現總膽固醇量介於200-240mg/dL之間,死亡率是最低。證據顯示民眾不應該將膽固醇降得過低,愈低並不是愈好,剛剛好就好。

     

    失智症是退化性疾病,年齡增長是最大風險因子,一般人失智風險推估為5%到10%,70歲以下約5%,70歲到79歲為10%到20%,隨年齡逐漸增加。目前推估台灣約有30多萬人罹患失智症,進入超高齡社會後,估計民國150年失智人口可能會逾90萬人。

     

    邱百誼表示,預防失智症不能從老年才開始做起,現在就應該要有預防觀念,包含持續動腦、增加與社會互動、均衡飲食、不抽菸、避免酗酒、維持體重、控制三高、提升睡眠品質、規律運動等,這些預防失智的作法,也可以減少身體發炎與氧化壓力造成過高膽固醇,而若有失智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減緩惡化。

     

    邱百誼醫師小檔案
    現職: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理事長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東海大學應用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
    曾任台中林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曾任中國醫藥大學台中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專長:
    老年失智症、巴金森症、腦中風失眠、癲癇、動作障礙、記憶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其他認知或行為異常

     

    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 圖/邱百誼醫師提供

    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 圖/邱百誼醫師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6/6420080

     

     

    肌肉力量與許多健康結果相關,包括認知功能。 圖/ingimage

    肌肉力量與許多健康結果相關,包括認知功能。 圖/ingimage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Neurology(神經學)前天(2022-6-23)發表Associations Between Handgrip Strength and Dementia Risk, Cognition, and Neuroimaging Outcomes in the UK Biobank Cohort Study(英國生物庫隊列研究中握力與失智風險、認知和神經影像學結果之間的關聯)。

     

    這項研究是出自一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團隊。他們選用握力來做為全身肌肉力量的指標,進而探討肌肉力量與失智風險的關聯性。我把這篇論文的重點整理如下:

     

    研究動機:肌肉力量與許多健康結果相關,包括認知功能。這種關聯表明,重力訓練可能對延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喪失或失智症有潛在的好處,但缺乏證據來為此類干預措施提供信息。例如,尚未評估最相關的結果(認知功能、臨床失智症或神經影像學)、潛在機制、跨性別或年齡組結果的變異性以及對關聯的可能虛假解釋。握力是一種可靠的肌肉力量測量方法,可在大樣本中進行評估。握力提供了更仔細地檢查肌肉力量如何與多種神經認知結果相關聯的機會。

     

    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在 2006 年至 2010 年期間,共有190406 名(男女約各半)年齡在 39 至 73 歲(平均56.5歲)且未患失智症的英國生物銀行 (UKB數據庫) 參與者被招募參與這項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人員用 Jamar J00105 液壓手部測力計來測量參與者的握力。參與者坐直,肘部靠近軀幹,前臂放在扶手上,拇指朝上,盡可能用力擠壓測力計的手柄大約 3 秒鐘,左右手各做一次(測量值以公斤計算)。參與者的失智診斷是從初級保健、住院病人和死亡登記記錄中獲得。參與者的智力是在 UKB 評估中心使用觸摸屏進行流體智力和前瞻記憶測量。參與者的大腦結構是用核磁共振顯影分析和評估。

     

    研究結果:

    握力每降低 5 公斤,患全因性失智的風險就增加 16%(男性)或14%(女性)。握力與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的發病率相關,尤其是血管性失智。

     

    握力下降 5 公斤也與男性和女性的流體智力稍低有關。握力每降低 5 公斤,男性正確回憶測試項目的機率降低 9%,女性則降低 12%。

     

    握力下降 5 公斤與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白質高信號(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WMH)增加有相關性。(註:大腦白質高信號是腦小血管疾病的一種影像表現,主要與腦血流自動調節受損、膠原血管病、血腦屏障損壞以及遺傳因素有關)

     

    結論:我們的隊列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握力與認知功能老化的幾種標誌物相關,包括腦小血管疾病的神經影像標誌物和失智亞型。我們的發現加強了雖然規模還小但不斷增長的研究領域,表明肌肉力量與失智之間的關聯可能是由於血管機制,而這就表示,增加肌肉力量的干預措施,特別是在中年人中,可能有助於維持神經認知和大腦健康。

     

    原文:握力強弱與失智風險的關聯性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7/6409777

     

    許多失智症患者的家屬、照顧者應該都遇過失智者不吃東西、每次只吃一點點,或是把食物含在嘴裡不吞下去的狀況,而這些進食問題,很可能是因「吞嚥困難」所引起的。如果沒有多加留意,長期下來失智者可能出現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等狀況,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連帶著讓失智、失能的情形更加嚴重、惡化。這裡就帶你來看看「吞嚥困難」的常見問答,讓你了解症狀、學習照顧技巧。

     

    失智症患者遇到的進食問題,經常是由「吞嚥困難」所引起。/圖片來源:freepik

    失智症患者遇到的進食問題,經常是由「吞嚥困難」所引起。/圖片來源:freepik

     

    Q:失智症患者為什麼會出現吞嚥困難?

     

    A:其實並不是只有失智症患者會出現吞嚥困難,即使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可能有這種狀況。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喉頭結構會因老化鬆弛,咽部肌肉力量不夠、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就會影響吞嚥,長期下來更常發生嗆到、食不下嚥的情形。

     

    而失智症患者因為病情的關係,也會發生忘記怎麼咀嚼與吞嚥的狀況,需要照顧者在餵食時加以引導,拆解進食動作,才能順利吞嚥。

     

    Q:隨著失智症病情進入不同階段,吞嚥困難的狀況也會跟著惡化?

     

    A:隨著失智症病程進展、長輩年齡增加,失智長者最常見的進餐問題,分別是吃太多、拒食以及吞嚥困難,這些會因素影響長輩吃東西,久了之後,長輩容易營養不良,使得失智、失能的情形更加嚴重。

     

    吞嚥困難的狀況確實可能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惡化,到了後期吃得東西太少、一直反覆嗆到,或是完全無法自行進食,就得評估靠鼻胃管、胃造口等外力改善。

     

    Q:吞嚥困難有什麼跡象?

     

    A:吞嚥困難有6項指標,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為高風險族群。

    1.吃飽後有輕咳現象: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

     

    2.吃完食物後分泌痰: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

     

    3.飲食完畢後口腔還有食物殘渣: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含食物的狀況,口腔內就容易有殘留的食物渣。

     

    4.體重莫名減輕:吞嚥困難初期難以察覺,但可以從患者體重減輕發現端倪。

     

    5.疾病因素:有失智症、中風、腦疾病、巴金森氏症、頭頸癌等疾病史。

     

    6.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

     

    Q:失智者常將食物含在嘴巴,或咬一咬就吐掉,是因為吞嚥困難嗎?

     

    A: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失智症患者忘記如何咀嚼與吞嚥,此時照顧者應該減少周圍環境刺激,並拆解進食動作,引導失智者吞嚥,並給予開水或湯輔助。

     

    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失智者口腔內有傷口或配戴不合適的假牙,而使得咀嚼功能受限。或是覺得食物不合胃口吃不下、對特定人事有其它需求,才會用含著食物不吞、咬一咬吐掉等行為來表達情緒。

     

    吞嚥困難患者吃東西時,從環境、姿勢到食物準備等等,都需要多加注意。/圖片來源:f...

    吞嚥困難患者吃東西時,從環境、姿勢到食物準備等等,都需要多加注意。/圖片來源:freepik

     

    Q:吞嚥困難的患者吃東西時要注意什麼?

     

    A:吞嚥困難的患者吃東西時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部分是用餐時的姿勢以及餵食過程,照顧者應該讓患者盡可能採用坐姿進食,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頭微微往前傾,以避免嗆傷,並提醒患者吃東西時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

     

    另一部分是食物的選擇,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像太黏的食物,例如年糕、湯圓等,或是有骨頭的食物,都容易造成吞嚥困難,肉類太老或過度烹調影響食物風味的,建議也要避免,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照顧者在幫吞嚥困難患者準備、製作食物的時候,都要考慮到這些因素。

     

    而在照顧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時,更需要加倍的耐心,因為他們用餐時需要陪伴,花費的時間也比一般人更長。應該減少環境中會造成分心的事物,讓他們專注於吃飯,並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如「吃一口」、「咬一咬」、「吞下去」等,避免同時下多個指令,做完一個動作再給下個指令,也有助於預防嗆咳。

     

    Q:該如何幫吞嚥困難的患者準備食物?

     

    A:臨床照顧者若想居家調製安全食物,建議依「3步驟」讓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病患方便進食:

    1.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自己適合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

     

    2.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

     

    3.最後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

     

    幫吞嚥困難患者準備食物時,不是什麼都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圖片來源:freep...

    幫吞嚥困難患者準備食物時,不是什麼都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圖片來源:freepik

     

    而照顧者在幫吞嚥困難的患者進行飲食製備過程中,經常出現「2大迷思」

    1.吞嚥困難把食物剁碎或打成泥就好?

    不是什麼食物都只要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其實需考慮食物的軟硬度、食物與液體分布均不均勻的離散性,以及泥餐的黏度、食物離水等問題。

     

    2.使用液體增稠劑一定安全?

    液體太稀或太稠都可能有危險,若食物太稀太水恐會引發嗆咳或吸入性肺炎,太稠恐會卡在食道難以吞下;且當食物質地調整後,雖看似量有增加,卻常常忽略營養密度被減少的問題。

     

    為了讓營養師或病患家屬可以依據病患的個別吞嚥能力,調製安全且美味的食物,讓病患能早日經口進食,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依吞嚥與咀嚼能力訂出7種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

     

    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圖片來源:freepik

    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圖片來源:freepik

     

    吞嚥困難7種飲食標準

     

    ▶固體食物分為 3~7級:分別是流質3級、糊狀4級、細碎及濕軟5級、軟質及一口量6級、容易咀嚼7-EC級、食物原狀7級。

     

    ▶流質食物飲品分為 0~4 級:分別為稀薄0級、極微稠1級、低度稠2級、中度稠3級、高度稠4 級。

     

     

    Q:改善吞嚥困難的方法有哪些?

     

    A:吞嚥困難的問題放著不管,長期下來會對健康出現危害,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針對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常用的照顧技巧有以下幾種,但還是要依患者實際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

     

    照顧者可以從5方面著手,改善患者吞嚥困難的情形。/圖片來源:freepik

    照顧者可以從5方面著手,改善患者吞嚥困難的情形。/圖片來源:freepik

     

    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失智症患者的吃飯的時間不應限定在我們習慣的三餐時間,而可以根據患者清醒以及想吃的時間,來調整為吃飯的時間。如有躁動或焦慮情況,應嘗試找出刺激造成焦慮以及躁動的原因,並將刺激因子去除,避免因躁動或情緒影響吃飯進食。

     

    2.環境的調整:調整用餐環境為較為安靜舒適的環境、光線明亮充足、播放輕音樂、減少餐前的等候時間,均有助於失智症患者的進食。此外,選擇色彩繽紛相較餐桌對比性強的餐具,以及同一時間餐盤上只有兩種食物,可讓失智症患者較為聚焦食物避免分心。

     

    3.姿勢及飲食調控:藉由藉由下巴下壓使用增稠劑,可以減少嗆咳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的風險。

     

    4.營養品的補充:過去研究顯示使用營養品在短期對體重及營養狀況上是有幫助,因此在進食不足導致營養缺乏的時候,家屬不妨試試給予失智症患者營養品來補充營養。

     

    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針對有肢體障礙而影響吞嚥進食的患者,可以進行肢體復健,並提供適當的輔具,像是可彎曲湯匙、叉子、握筷輔助器、弧形盤、雙把手杯、防滑墊等,以降低因肢體障礙導致的進食困難。

     

     

    Q:吞嚥困難嚴重到什麼程度,才建議裝鼻胃管?

     

    A:除非失智長者有合併中風或其他疾病所導致的吞嚥困難,否則針對單純的嚴重失智症患者,其實不建議放鼻胃管。使用鼻胃管並無法增加嚴重失智症患者的存活率,且使用鼻胃管對於存活時間、生活品質、營養狀況、身體功能上均無幫助。並可能會造成躁動、避免拔管而使用約束限制住失智症患者活動、產生管路導致的壓瘡等問題及不適。

     

    如果真的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還是得倚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會危害生命安全。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患者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398518

     

     

    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今天登場,與會來賓(從右至左)為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楊政達、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國衛院長梁賡義、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張家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記者葉信菉/攝影

    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今天登場,與會來賓(從右至左)為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楊政達、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國衛院長梁賡義、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張家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 記者葉信菉/攝影

     

    在高齡化海嘯席捲的今天,「如何打造樂齡友善理想國?」、「樂齡族如何擁有幸福、美好生活?」,備受關注。今由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共同舉辦的「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線上直播活動中,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表示,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根據研究,影響長者主觀幸福感的因素,除了生理健康外,影響程度最大者為心理健康,其次是社會健康、靈性健康。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名譽教授李明濱指出,長者自殺是全球性的問題,台灣長者自殺死亡率雖有下降,去年仍有超過1千位長者自殺身亡,4千餘長者有自殺行為。而長者自殺是要解除痛苦,並非結束生命,多數痛苦源自失眠、憂鬱、焦慮、憤怒、自卑等,因此高齡族群要快樂,須從家庭、心理、社會各面向,達到生活品質的提升。

     

    一旦長者罹患失智症,無論是自身或對家人、照顧者,身心健康與幸福感都會受影響。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解釋,失智症又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三大類,症狀除了記憶、認知功能喪失之外,也可能有幻覺、睡眠障礙,甚至憂鬱傾向,相當複雜,若家中長輩出現疑似症狀,宜盡快就醫。

     

    事實上,國內高齡人口約六分之一有輕重度不等的憂鬱情況,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有別於年輕人的憂鬱,長者憂鬱症更可能伴隨身體不適,包括口乾、胃口不佳、失眠等;照顧者除了覺察長輩心理狀態、給予陪伴外,也應鼓勵就醫,同時注意自身身心狀態避免照顧者浩劫。

     

    研究顯示,台灣失眠人口逐漸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許多高齡長輩常有失眠問題,而睡眠由大腦所管理、是腦功能的表徵,隨年齡增長,睡眠越淺、越容易受干擾,越是步入高齡者,越應該重視睡眠。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楊政達說,老化可能會影響生理,如動作遲緩、失智、睡眠等問題,而須進一步思考老化對心理、社會、大腦等健康層面的重大影響。至於要如何維持健康,這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並從年輕人的角度思考,要如何幫助家中長輩?讓長輩活得更幸福、更快樂。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說,其實人在老的過程,一定會遇到退化及失去,但「老」對不同人來說,應是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老」,因此,最重的是「心不老」,充滿彈性面對及調整生活,比去學習年輕人的東西更重要,每個人應採用智慧、慈愛,老成最適合自己的樣子,以最美好的方式面對老化。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則提醒,孤獨與孤立感可能對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傷害。他解釋,孤獨是一種因與社會缺乏連結等因素,個人主觀產生不愉悅內在感受,而社會孤立是指個人真實地斷絕於社會連結與人際關係之外,這兩項常常容易一起被提出討論。經統計,已開發國家社區60歲以上高齡民眾近3成感覺孤單,而在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約6成感覺孤單。

     

    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指出,隨著老化過程,大腦應要成為「抗老腦」,從全生命觀點了解過去是否被約束,應該調整一下,讓生活轉變為一種用腦設計過的生活,並以學習腦逐步成長。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則以自身為例表示,在疫情期間,晚輩可以多打電話或以視訊方式與長輩互動,讓長輩感覺備受關注,身心健康自然就會有所提升。

     

    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顧問林以正認為,人與人的連結是互相影響,有些人是正面想法,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有些的想法是比較負面,這樣的連結就會讓人非常疲憊。

     

    至於手機到底對長輩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是好還是壞,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指出,以前在醫院進行認知功能檢查時,得到醫院排檢查,時間過久,問題也不符合實際狀況,但現今利用智能化的手機,可以紀錄使用者的數位使用軌跡,就能推測個人的認知行為。

     

    此外,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事,談到在最後一哩路時到底要怎麼善終呢?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蔡兆勳表示,安寧緩和是提供末期病人身心靈最好的照顧,是一種樂活積極並非等死,也不是浪時間的醫療行為。

     

    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主任蔡熙文表示,對於樂齡族而言,飲食健康、居住品質與照護系統等,都深深影響其生活品質與幸福感覺。

     

    桂冠實業營銷副總經理王振宇認為,台灣家庭結構從過去的核心家庭,轉變成現在以小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居多,因此民眾的備餐習慣也有所調整,特別是疫情時刻,冷凍食品的使用量明顯增加,許多家庭會搭配生鮮食品使用,而飲食對於樂齡族的幸福感可帶來深刻影響,當冷凍食品的營養價值更符合樂齡族健康需求,而味道又非常美味,兒女、照顧者就會更安心,與長輩的關係也會更圓滿、融洽。

     

    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則以「三本」祝福所有樂齡族群,他認為,樂齡族要幸福,除了本人要健康,也必須要有本事、本錢,本事是指興趣、娛樂,本錢則是財務基礎,當「三本」都充足,生活自然幸福、美好。

     

    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表示,樂齡族退休後的生活若要幸福、健康,可以多學習、多探險,也可以多探索,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退休生活也可以有更多樂趣。

    聯合報舉辦的「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今天登場。</p>{C}<!--17--><p></p><p>記者葉信菉/攝影

    聯合報舉辦的「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今天登場。

    記者葉信菉/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399181

     

     

    復康巴士如何發揮最大效益,學者建議導入向民間買服務市場化機制,促推新復康運動。本報資料照片

    復康巴士如何發揮最大效益,學者建議導入向民間買服務市場化機制,促推新復康運動。本報資料照片

     

    高雄市計程車費率14年沒調整,今年2月調高費率,小黃收費調整,復康巴士費用跟著墊高,仰賴復康巴士的復健族叫苦。復康巴士在台灣走過32個年頭,學者認為,隨著身障人口增加,政府埋單模式缺乏永續經營思維,建議導入向民間買服務市場化機制,促推新復康運動。

     

    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侯勝宗說直言,復康巴士財產權設計有問題,車是政府的,委託民間經營,社福單位往往對交通缺乏專業,編預算、執行分屬不同局處,承接者通常只願意做到合約要求,要考量利潤,又缺乏自立動機,不願投放更多服務,車輛無法發揮最大效益。

     

    侯勝宗說,復康巴士被嫌量能不足,問題不全然是車輛多寡問題,關鍵是制度設計有盲點,20%對象用去80%產能,滿足中重度使用者,讓輕度身障者抱怨資源看得到用不到,分配不夠平均。另一方面,復康巴士由社會局主政,通用計程車是交通局管,長照交通車是衛生局業務,若陷入部門主義,未有效整合、共用資源,就無法讓移動弱勢者得到更好服務。

     

    「復康巴士應回頭學長照交通,使用者用完額度就自費!」侯勝宗說,復康巴士缺乏調度平台,應建置一套派遣系統,排班、收費、核銷一切更透明,繼續用傳統車隊方式經營,不思考如何優化服務,經營勢必愈來愈艱辛。若改採長照交通作法,民間願意衝高服務量能,政府能要求服務管理品質,成為良性循環。

     

    各縣市復康巴士收費標準不一,最近高雄復康巴士收費調漲,引發使用者熱議,有身障者認為,需要使用復康巴士者,多屬經濟條件相對辛苦者,若條件更好,通常家人就會自行設法接送;也有人認同使用者付費合情合理,才能避免資源濫用。

     

    復康巴士陳姓駕駛說,近日不少乘客反映收費變高,「付錢的時候很有感,高雄計程車費率長年未調,復康巴士也撐不住了。」陳姓駕駛說,短程乘客比長程乘客更常反映收費變貴,即使多10、20元,只要變貴大家都會抱怨。

     

    全台各縣市復康巴士收費大多都以當地計程車費率為基準,有些縣市是計程車1/2價格,有些是1/3、1/6不等。高雄復康巴士收費分為單獨乘坐的一般費率和共乘費率,一般費率為計程車費率的1/2,共乘則為1/3。屏東是每趟基本費100元,每增1公里加收5元。台東依障別等級、中低收入等資格,每月有4至16次不等優惠趟次。

     

    高雄市交通局指出,社會局今年編列復康巴士經費9100萬元,全數挹注於委託廠商高雄客運。高客須負擔巴士維修、駕駛調度和場站費用等,近年多數捐贈者選擇捐福斯車輛,維修費也是一筆不小開銷。

     

    「這年頭什麼都漲價,復康巴士漲價也能夠理解。」台灣無障礙推廣協會理事長林俊福說,物價齊漲,油價、人力變貴,對經濟較艱辛的身心障礙者來說漲價必然有壓力,「搭車多花30元、50元也是一頓飯錢。」

     

    林俊福認為,不能一味要求政府齊頭式降價,應有一套精算系統,將身心障礙者等級區分得更細緻,讓真正有困難的人受到妥適協助。復康巴士是委外經營,過去高市復康巴士服務曾委託社福團體,「大家經營得苦哈哈,最後不得不收手」,社福政策要走得長遠,需要更多討論及社會對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17/6397450

     

    高雄80歲龔姓男子為長照機構院民,兩度對女照服員襲胸、摸私處,並自行脫掉內褲裸露生殖器,還不斷說著「一起玩」等不雅言語性騷擾;受害女照服員憤而持手機錄影並報警。地院將龔男依性騷擾罪,處拘役70天。

     

    判決指出,龔男為六龜區一家私立長照機構內院民,去年3月11日上午9時25分許,趁女照服員小芬(化名)替龔量測體溫、脈搏時,他竟趁對方不及抗拒之際,徒手撫摸小芬私處,自行脫掉內褲裸露生殖器,還以台語不斷說著「一起玩」、「一起開心」、「幹你娘」等不雅言語性騷擾。

     

    同年月12日9時10分許,在相同地點,龔男變本加厲徒手觸小芬大腿內側及胸部,同樣說著不雅言語,持續騷擾對方,盡管對方斥責並制止,龔仍依然故我,氣得她持手機錄影蒐證並報警處理。

     

    警詢時,龔男否認性騷行為,還辯稱沒有摸小芬,只說她很漂亮,有空來玩一下,還說是對方要求他脫褲子;雖有影像足證犯行,仍繼續辯稱,「我脫褲子是要和她玩,對方拒絕我後我就回去我的床上」。

     

    地院認為,小芬遭龔男襲胸摸大腿等情節,與歷次證述內容大致相符,若非親身經歷且記憶深刻的事,難以憑空杜撰,另透過有手機錄影畫面及翻拍照片,足認她的證詞,應可採信。

     

    地院審酌,龔男犯後矢口否認犯行,未見悔悟,犯後態度不佳,且未能與小芬達成調解、和解,並彌補對方所受損害;考量滿80歲得減輕其刑,依刑法第18條第3項規定減輕其刑。

     

    經審理,地院將他依性騷擾罪,共兩罪,應執行拘役70天,得易科罰金,全案仍可上訴。

     

     

    高雄80歲龔姓男子性騷女照服員,地院將龔男依性騷擾罪,處拘役70天。記者陳弘逸/攝影

    高雄80歲龔姓男子性騷女照服員,地院將龔男依性騷擾罪,處拘役70天。記者陳弘逸/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38/6398893

     

    近一個月內,台灣連續發生至少三起長期照顧悲劇。三個家庭,三種照顧態樣,三類危機情境,三面長照斷鏈的放大鏡。長照制度原有的漏洞,在疫情下放大;照顧責任在更形疏離、資源限制的時空中,累積成致命壓力,接連爆發。

     

    第一項警訊是疫情導致的服務斷鏈。五月底,東港半百的兒子把八旬癱瘓母親推下樓,自己也跳樓。他獨自照顧母親廿多年,直到一年半前才申請了長照2.0服務。怎奈母子同時染疫,同住的哥哥無法回家,居服員也暫停服務。隔離數日,廿年累積的壓力創傷瞬間爆發。結果母親不治,他帶傷遭羈押,因為中低收家人拿不出五萬元讓他交保。

     

    當政府決定要讓人民「與病毒共存」時,就該設想到大規模的染疫與檢疫隔離可能造成的衝擊。例如長照服務如何在大疫之下得以維持基本服務,以免堆疊出更大的長照壓力。

     

    但現實卻是外籍看護工因停止入境及製造業搶人而嚴重短缺,許多長照家庭即使想非法聘用失聯移工也不可得;如果要自己照顧,民間團體呼籲的「疫情照顧假」也未獲回應。疫下的長照機構床位,更加一床難求。日照中心、照顧據點接連染疫,這些服務也隨之停擺。凡此種種都加深了眾多長照家庭的照顧壓力,二年多來累積的心力交瘁,卻還看不到解方與盡頭。

     

    第二個警訊是缺乏照顧者的即刻救援系統。六月初,基隆六十五歲父親獨力照顧多重障礙的廿三歲女兒,父親疑因心血管疾病猝逝,女兒因乏人照顧而離世。無人知曉的兩代雙亡事件,直到飄出異味才揭開。

     

    長照原本就是照顧者背負著另一人的生命前行,一旦照顧者倒下,若無替手,照顧被迫中斷,就成了日本社會描述的「兩代同垮」。如何讓外援即刻進入,有賴平日就建立「照顧孤島」的關懷系統。但政府政策只顧及使用長照2.0的家庭,也就是說,若未申請長照服務,即使是「兩代同垮」的高風險家庭,也不在政府的社安網、長照雷達之內,更無法預防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

     

    第三個警訊是身負「一對多」重任的照顧者,成為「照顧殺人」的高風險者。六月中,高雄九十九歲失智老翁遭六十三歲女兒持刀刺死,她的手臂有割腕痕跡。原來她照顧人瑞老父之外,還有車禍成植物人的弟弟,加上自己也患病等多重壓力,造成這場人倫悲劇。

     

    報載手足說「不會原諒」殺父的姊姊,但網路留言一面倒同情殺人者,反而質問家人「你分擔了照顧責任嗎」,顯示眾多民眾對照顧重擔心有戚戚,幾乎蓋過傳統孝道對「弒親」的指責。

     

    即使「一對多」的照顧重擔難以承受,但長照2.0的評估卻未能納入此種風險。因為長照服務是以被照顧者的失能情況為主體,而非考量照顧者的負荷。當然,若這家人沒有申請長照2.0,再怎麼苦,也不在政府考量之內。至於民眾為何不使用長照2.0,至今服務覆蓋率五成五,那就是另個大問題了 。

     

    五月中,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系列報導,讓社會看見長期照顧累積的壓力,會在照顧者身心留下「照顧創傷」;要阻止「照顧殺人」悲劇,除翻轉孝道觀念外,更要在制度上落實「照顧者的身心福祉也需要被照顧」理念, 讓照顧者有更多照顧方式的選項與喘息資源。

     

    大疫之下,照顧壓力加劇,請政府別把媒體誠實的提醒當成刺耳噪音。多少家庭日復一日煎熬著,當照顧斷鏈未能接上,對照顧者的支持體系仍然失衡,我們能期待他們像鋼鐵人一樣苦撐嗎?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