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650/6466965

     

     

    比起「不能做」的事,「還能做」的事更重要。 圖/取自50+(Fifty Plus...

    比起「不能做」的事,「還能做」的事更重要。 圖/取自50+(Fifty Plus)(出自NHK)

    編按:確診失智後,該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漫長歲月?他人的經驗,可以做為借鏡。日本西香川醫院創立「失智前輩相談室」,聘請失智者擔任顧問,提供其他剛確診失智的病人建議。失智的事實無法改變,但餘下的人生怎麼過,仍有無限的可能。

     

    當家人得了失智症,未來10幾年的歲月,該如何過得幸福?

     

    失智,是一段漸進的過程。根據統計,輕度失智症的病人,平均經過8-10年、甚至10幾年的時間,才會進入重度、末期階段。剛得知自己罹患失智症的患者本人、家屬,常常很難接受生病的事實。不只生活上感到困擾、信心也受到打擊,有些人甚至因此陷入憂鬱。

     

    此時,若有前輩的指引,當事人就不用獨自苦惱。日本香川縣的西香川病院,就推出了一項名為「失智前輩相談室」的特別服務。讓失智者擔任顧問,接受其他失智病人的諮詢。透過同儕支持的力量,改變失智病人、家屬的未來。這段特別的故事,也被NHK拍成紀錄片《失智症前輩語重心長的話語》。

     

    罹患失智症後,當事人還可能如常生活嗎?如何盡可能延長病人獨立、有生活品質的日子?家人如何為失智症患者創造快樂的時光?借鏡前輩的經驗,為這些困難的問題提供行動的方向。

     

     

    確診失智,下一步怎麼走? 震驚、沮喪難免,但往後人生仍要好好過

     

    78歲的渡邊康平,是西香川醫院的約聘職員,也是失智前輩的一員。他在72歲那年確診血管性失智症,至今為止已接受超過200人諮詢。

     

    震驚,是多數失智者在得知診斷時的第一反應,渡邊也不意外。從醫師口中聽到病情的那一刻,他還以為對方在開玩笑。他花了近2年的時間,才慢慢從衝擊中平復心情。「做不到的事就算了,事到如今也不可能改變。不如從能做的事著手,重新打造自己的人生。」

     

    然而,並非每個患者都像渡邊般豁達。退休公務員高橋通夫,原本正準備展開活躍的第二人生。65歲那年,他發現自己時間感錯亂、迷路的次數也變多,經診斷後確診阿茲海默症。妻子宗代回憶,在那之後,先生幾乎不太表達自己的感受,難以接受失智的現實。

     

    退休後,高橋原本在學校當志工,但隨著退化症狀持續,他不得不放棄志工的工作。在日記中,他如此紀錄當時的心情:「孩子們知道我是誰,我卻記不得他們的名字,真的很難過。孩子要我教他功課,我也做不到。其實我不想辭掉志工的工作,但是沒有辦法⋯⋯真的輸給失智症了。」

     

    和前輩渡邊(右一)進行諮詢的高橋(左)。 圖/取自50+(Fifty Plus)...

    和前輩渡邊(右一)進行諮詢的高橋(左)。 圖/取自50+(Fifty Plus)(出自NHK)

     

    如何幫助被失智擊倒的病人,讓他們重新站起,找回好好生活的勇氣?失智前輩渡邊提出了幾個建議:

     

    1. 比起「做不到」的事,做得到的事更重要

    渡邊指出,失智病人能做到的事,常常遠比當事人想像的還多。以他自己為例,確診失智症後的2年,他再度回到以前去過的圍棋俱樂部。下了幾局後,漸漸找回原本的手感。重新下棋半年後,他再次取得五段棋士的資格。(圍棋段位分為九段,一段最低、九段最高。)

     

    他也鼓勵放棄志工工作的高橋,持續探索自己的能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算只增加一件也好,家人也會很開心的。」以此為契機,高橋開始幫忙太太做菜、洗碗。就算只是完成微小的家事,仍能帶來成就感。

     

    西香川醫院院長大塚智丈指出,確診失智初期,病人對於自己「原本可以做到、現在做不到」的事情特別敏感。生活能力逐漸喪失的事實,會使人沮喪、失去行動力,反而加速退化。鼓勵病人學習,可以重建自信。

     

    2. 坦然告訴親友病況,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協助

    失智後,原本喜歡打網球的高橋,因為無法計算比數而被球友嘲笑。這段不愉快的經驗,讓他不願再打網球。

     

    對此,渡邊建議,不妨直接告訴身邊親近的友人自己得了失智症的事實。例如,在圍棋會所,許多人都知道他不會加法,需要時也樂意代勞。

     

    受到渡邊的鼓勵,高橋換了一家網球俱樂部,試著重拾打網球的興趣。這一次,他事先告訴幾位一起打球的朋友:「因為失智,我算數有困難。」,也得到球友的同理接納。

     

    3. 不要以為失智病人沒感受,家人的情感支持很重要

    即使是今日作為「失智前輩」接受諮詢的渡邊,在剛得知罹病時,也有一段難受的時期。渡邊的太太昌子回憶,當時他幾乎食不下嚥,體重減輕了20公斤以上,整天關在家中不願出門。

     

    對於情緒低落的先生,昌子的態度非常正向。除了口頭上的鼓勵外,也會主動邀請先生出外散步。如此花了兩年的時間,渡邊才漸漸走出家門,與失智的事實和平共存。

     

    渡邊的太太昌子,常鼓勵他出門走走。 圖/取自50+(Fifty Plus)(出自...

    渡邊的太太昌子,常鼓勵他出門走走。 圖/取自50+(Fifty Plus)(出自NHK)

     

    她提醒失智症患者的家人,病人或許會很快忘記生活上的細節,但感受會深刻地留在心底。因此,在和病人互動時,要重視對方的情緒,不應該把對方當成笨蛋。「我相信比起一般人,罹患失智症的病人有時更敏感。因此,請將對方視為『人』,好好的珍惜到最後。」

     

    4. 即使失智,也要創造生活中的幸福時刻

    諮詢前輩後的3個月,高橋逐漸展開新的生活。儘管仍不時忘記細節,他樂於和太太一起下廚、做家事。有日,他在日記中寫下:「失智後發生的好事:太太溫柔的對待我、能夠瞭解他人的苦痛,還有很多事情⋯⋯。」

     

    為了照顧高橋,宗代辭去了校車隨車員的工作。先生能正面看待失智一事,讓她相當欣慰。儘管終有一日,先生會忘記兩人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那也沒關係。「忘記的話,我們再一起想起來就好了。」

     

    腦科學專家恩蔵絢子指出,病人一旦失智,最先接收到的訊息幾乎都是負面資訊。例如,疾病會惡化、很多事不能做。但是,適度的讓病人掌握生活的自主權,有助於提升幸福感。例如,讓他們用喜歡的飾品佈置房間、每天照顧自己種的植物。當病人完成任務時,會明白「我可以完成這件事」,而不只是仰賴他人。

     

    她也指出,不要小看失智病人的能力。尤其是和身體動作相關的「程序性記憶」,例如騎腳踏車等,較不容易受失智症影響而退化。她以自己的母親為例,過往她要出門時,母親會特地到玄關幫她關門。即便失智後,只要看到女兒準備出門,她仍會有相同的動作,表達對女兒的關心。

     

    確診失智後的4年,高橋在日記上寫道:「醫師宣告我得了失智症的時候,真的非常沮喪,覺得跳進池裡去死算了。但是,在那之後,我發現得失智症前後的生活幾乎沒有改變。⋯⋯甚至,我有時會忘記自己得了失智症這件事。」

     

    失智的病程無法逆轉,但發病後的人生,仍可以活得像自己、創造幸福的時刻。這是走過失智症的前輩,最想告訴人們的事。

     

    資料來源/NHK西香川病院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455151

     

     

    衛福部長照司預告刪除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的「BA15家務協助」,預告至7月18日為止。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從特定項目中刪除,不是要去除這一項服務,而是不再限定家務協助只能由居服員執行。

圖/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長照司預告刪除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的「BA15家務協助」,預告至7月18日為止。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從特定項目中刪除,不是要去除這一項服務,而是不再限定家務協助只能由居服員執行。 圖/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長照司預告刪除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的「BA15家務協助」,預告至7月18日為止。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占長照服務大宗,從特定項目中刪除,不是要去除這一項服務,而是不再限定家務協助只能由居服員執行,家務協助項目仍存在於長照項目中,以30分鐘為一單位,家務協助項目一般戶申請,需自付31元;預告截止後,最快一到二個月後正式公告。

     

    家務協助的申請對象,主要針對「獨居」以及「非獨居」者。獨居者可申請協助針對居家生活空間的清理或洗滌,衣物洗滌、晾曬烘乾、熨燙,簡單縫補衣物等;非獨居者可申請協助針對睡眠及主要居家生活空間的清理或洗滌等。

     

    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的洗滌方式,包含吸塵、濕式清洗、沖洗或除塵等,並非「大掃除」;先前曾有不少案主誤以為家務協助,是請居服員到府大掃除,造成困擾。家務協助主要是針對需要個案個人的需求,做簡易的家事服務,並非是為個案整個家庭打掃。

     

    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對於獨居、失能長輩而言,是重要的服務項目,此次預告將「BA15家務協助」從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刪除,並不是要從長照服務中,拿掉整個家務協助,而是家務協助不再強制只有居服員能夠執行,檢討長照服務法中,發現此問題,認為未來可能會影響家事服務產業的發展,並非立法本意,因此預告刪除。

     

    家務協助於長服法中仍舊存在,提供服務者仍舊是居服員,給支付制度也與先前相同,30分鐘為一個單位,一個單位195元,一般戶需自付16%,因此申請家務協助的個案,申請一個單位的家務協助服務,需自付31元。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455356

     

     

    胡啟民提醒,民眾應在未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前,就要透過量血壓等方式,好好保養身體及血管。圖/123RF

     

    胡啟民提醒,民眾應在未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前,就要透過量血壓等方式,好好保養身體及血管。圖/123RF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說,腦中風都是突發事件,民眾警覺性、敏感度十分重要,為盡速辨識腦中風,民眾應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眼球偏移」口訣,目前學會也全國走透透,教導消防隊急救人員可以及早辨識中風患者,避免延誤治療。

     

    李俊泰說,腦中風分為兩類,8成是梗塞型,2成是出血型,如果是梗塞型中風,可以立即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因此,搶救時間十分重要。

     

    李俊泰說,觀察中風症狀可透過FAST,F是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若出現嘴角歪斜現象,也就是能否正常微笑。A是單側手臂無力下垂(Arm),也就是舉手測試,S是說話口齒不清(Speech),說句簡單的「你好」加以辨識,並再加上觀察眼球有無向右或向左單側偏移,T是記下時間(Time)立即就醫。

     

    為遠離腦中風,李俊泰說,這一輩子要做到的5件事,第一、控制三高,第二、維持運動習慣,第三、戒菸,第四、男性腰圍不可超過90公分,女性不可超過80公分,第五、了解有無心房顫動,最後是有腦中風家族史應須提高警覺。目前腦中風幾乎已無夏、冬之分,大家應是每天都要注意,小小心心過日子。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不論是出血型或梗塞型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都是關鍵因素,而高血壓好發於40、50歲以上民眾,如果未好好控制血壓,容易在腦血管壁旁形成微小的動脈瘤或血管阻塞、狹窄,進而引發腦中風。

     

    甄瑞興表示,已開發國家民眾的腦中風患者不多,主因就是民眾有好好控制血壓,但開發中國家民眾常不注意控制血壓,導致中風機會增加,提醒民眾每天要定時量血壓,注意收縮壓應維持在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

     

    甄瑞興提醒,除量測血壓外,平時飲食口味應吃得清淡,如此可降低血壓3至5毫米汞柱,同時也要維持心情平靜,不要暴怒,盡量避免搬重物,避免血壓飆高。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461353

     

     

    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今捐贈寢具殺菌乾燥車給天主教若瑟醫院,改善偏鄉長照環境。記者黃于凡/攝影

     

    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今捐贈寢具殺菌乾燥車給天主教若瑟醫院,改善偏鄉長照環境。記者黃于凡/攝影

     

    為實現在地老化,補足長照不足之處,台北市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今捐贈一輛市價350萬元的寢具殺菌乾燥車給天主教若瑟醫院,幫助長期臥床的失能患者,免於處在充滿病菌、異味的環境,也解決長照中最困擾的疥瘡寢具問題。

     

    院長李聰明說,雲林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13萬人,占總人口19.4% ,在失能率12.7%比例下,推估雲林縣失能人口有將近1萬7千人,尤其沿海地區醫療資源最為缺乏,獲捐寢具殺菌乾燥車,未來將與長照機構、社福單位合作,也研議使用基金為中低收入戶服務。

     

    長照社區健康部主任游淑如說,失能患者長期臥床,被褥溼、悶,容易滋長蟎蟲、細菌,甚至發生褥瘡、疥瘡等問題,早期只能用黑色垃圾袋包住疥瘡患者被褥在太陽下曝曬半個月,現在寢具殺菌乾燥車就方便許多,可殺死9成以上細菌、病毒及塵蟎,並達到除臭功效。

     

    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理事長許惠說,2年前因緣聽到院長李聰明演講,得知偏鄉地區除了醫療資源匱乏外,還有許多失能身障者躺在許久未清潔的環境,想起自己照顧長期臥床婆婆、癌症末期女兒的辛酸,便號召成員捐款。

     

    許惠說,協會成員並非顯赫背景,大家都只是普通人,平日節儉將錢存下,累積一點一滴的愛心,「500不嫌少,50萬不嫌多」每個人都盡力了,最後由理事王蕙貞媒合好友林學圃募足最後差額,集結許多人的力量才能成就這番美事。

     

    許惠也說,感謝若瑟醫院給予這個機會,不只凝聚協會成員的心,更能幫助到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完成目標讓他們很開心也很感動,未來還有長照就醫交通車,若瑟醫院交通車已使用十餘載,安全疑慮讓人擔心,交通車費用500萬元會繼續努力。

    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理事長許惠(左)今代表協會捐贈寢具殺菌乾燥車給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許聰明(右)。記者黃于凡/攝影

    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理事長許惠(左)今代表協會捐贈寢具殺菌乾燥車給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許聰明(右)。記者黃于凡/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457823

     

    最近警消與救難協會在大林鎮,搶救走失的85歲吳姓老翁,當時老翁掉在泥濘地。 記者魯永明/翻攝

     

    最近警消與救難協會在大林鎮,搶救走失的85歲吳姓老翁,當時老翁掉在泥濘地。 記者魯永明/翻攝

     

    嘉義縣老人比例全台居冠,失智老人忘了回家路,發生意外事件頻傳,警察局統計1至5月份協尋失智失聯人口53件,最近警消與救難協會在大林鎮,搶救走失的85歲吳姓老翁,當時老翁掉在泥濘地,衛生局說,將結合社政、社區、警方,在六腳鄉5村試辦友善社區,全面篩檢老人,早發現失智症老人,及早介入照護治療。

     

    社會局守護失智老人,有防走失「愛的手鍊」,民眾透過24小時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056-789告知手鍊編號,服務人員將會立即通知家屬,或請當地派出所派員警處理。

     

    日前大林鎮吳姓老翁走失,在警消巡守隊與志工搜尋下,平安尋獲。議員許有疆要求縣府評估訂定嘉縣失智守護(防走失)「個人衛星定位器」加碼補助計畫。

     

    如何防老人走失?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說,確診失智,家人知道防範走失,問題是現在很多老人失智,自己無病識感未就醫,家人也不知道,防走失要做失智篩檢,用AD八量表,早發現早介入治療,只要確診,大林慈醫有一條龍治療照護,如在民雄鄉大崎村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失智症防範治療,要靠失智者家人及各界通力合作,衛生局選定老化比例高的六腳鄉5個村,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試辦計畫,結合社政、社區、警方加入,篩檢老人,早期發現失智老人照護,並獎勵員警查訪,發現失智老人,協助家人送醫照護。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455829

     

     

    新北樂活健腦巴士也開到秀山社區來,車上有桌遊、彈力球等多元教材,要為長輩們上六堂樂活健腦的課程。 圖/觀天下有線電視提供

     

    新北樂活健腦巴士也開到秀山社區來,車上有桌遊、彈力球等多元教材,要為長輩們上六堂樂活健腦的課程。 圖/觀天下有線電視提供

     

    汐止區的秀山社區關懷據點,每個星期一到五都安排的不同的課程,讓老人家多走出來動一動更健康,而這陣子新北樂活健腦巴士也開到秀山社區來,車上有桌遊、彈力球等多元教材,要為長輩們上六堂樂活健腦的課程。

     

    為深入偏鄉,新北市衛生局打造「樂活健腦巴士」,載著一群年輕有活力的職能治療師,帶著各式各樣新奇有趣的教具,為長輩們安排一系列樂活動腦的課程。在車上有各式各樣的桌遊,還有彈力帶、彈力球等等,讓長輩們在伸展四肢顧健康的同時,還要動動腦,延緩失智老化,不同的課程安排,再加上豐富多元的教具,長輩們學的很開心。

     

    職能治療師許小姐表示,部分據點因為教具或是資源比較不夠,所以,就會帶著巴士上的東西前往,那在一個據點會上六次課,基本上都會是一半的運動一半的認知活動,運動的話會包含有氧的訓練,還有平衡,因為老人家要防跌,所以,平衡訓練也很重要,還有為了避免衰弱,也會帶肌力訓練的運動,會使用彈力帶彈力球做訓練,最後還有伸展。

     

    中華身心促進發展協會執行長謝慧芝指出,感謝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樂活健腦巴士」開來,透過職能治療師帶著長輩做了很多的運動,不論是動身體或是動腦筋都對長輩非常好,以及透過教材,讓長輩在活動中能夠三動,動腦、動身體還有人際互動,讓長輩能達到預防失能失智的功能。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7/6459777

     

     

    勤奮練肌肉,才能隨心所欲地吃! 圖/取自50+(Fifty Plus)

    勤奮練肌肉,才能隨心所欲地吃! 圖/取自50+(Fifty Plus)

     

    編按:人生到最後,都想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如何達成?語言治療師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罹患失智、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腦部疾病的病人。如何鍛鍊吞嚥肌群,避免吞嚥能力退化?

     

    家中長輩吃東西時常咳嗽、不時覺得喉嚨卡卡?小心,這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

     

    根據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的研究統計,在一般社區,65歲以上的民眾約12.5%有輕度以上的吞嚥困難問題。在長照機構、安養中心,長者吞嚥困難、有吞嚥障礙的比例更可能高達5~6成。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功能會隨著老化而衰退,是正常現象。然而,高齡者也可能因肌少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導致病理性的吞嚥障礙,長期置之不理,長輩將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需要以鼻胃管等方式提供人工營養,更有食物掉落氣管、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

     

     

    什麼是吞嚥障礙?認識進食4階段,食物掉入「禁區」可能導致吸入式肺炎

     

    對一般人而言,三餐正常進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送入口中的食物要順利進入食道並抵達胃部,需要動用好幾組神經、肌肉,準確無誤地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

     

    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可分成4個階段:

     

    1. 口腔準備期

    牙齒切碎、咀嚼食物,舌頭攪拌混合唾液將食物做成濕潤的食團。

     

    2. 口腔期

    舌頭把食團往後送到咽部,引發腦幹的吞嚥反射。若是舌頭肌肉無力、腦部功能受損的病人,如失智症等,在這一階段會不斷地將嚼爛的食物含在口中不吞,無法繼續吞嚥。

     

    3. 咽部期

    鼻腔後方的軟腭肌群收縮、氣管上方的會厭軟骨蓋上、食道上方的括約肌放鬆,讓食物下滑進入食道。在此一階段,若肌肉無力,口腔、鼻腔和氣管的「閘門」無法順利關上,食物就可能卡住鼻腔、掉進氣管,導致人嗆到、咳嗽,甚至進而引發肺部發炎。

     

    軟腭下方、氣管、食道上方,是吞嚥障礙者進食時,食物容易卡住的「禁區」。(上圖紅色...

    軟腭下方、氣管、食道上方,是吞嚥障礙者進食時,食物容易卡住的「禁區」。(上圖紅色區塊) 圖/取自50+(Fifty Plus)

     

    王雪珮指出,一般而言,當食物卡住氣管口時,人會有異物感,用力將食物咳出。但有些腦部損傷、神經反射異常的病人,即使食物掉落氣管也不會咳嗽。於是,照顧者以為沒事、繼續餵食,導致更多食物掉落氣管,讓吸入性肺炎惡化。這種情形,被稱為「靜默式吸入」。

     

    4. 食道期

    食物進入食道,緩緩往下移動至胃部。在此階段,若食道口的括約肌無法放鬆、咽部缺乏足夠的肌力將食物往下推擠,都可能導致食物卡在食道口或食道中,無法往下移動。

     

    哪些人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體重下降、吃東西不順,3方法可自行評估

     

    王雪珮指出,吞嚥困難的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約3成同時有吞嚥障礙。此外,腦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以及腦部損傷的中風、腦部腫瘤病人,都可能發生吞嚥障礙。

     

    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或者吞嚥障礙?王雪珮指出,若吞嚥困難症狀已影響長輩的進食量、飲水量,甚至導致體重非預期地下降5% 以上,就要懷疑是病理上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吞嚥門診做進一步地評估。

     

    此外,一般高齡者難免會有喝水嗆到、吞藥丸「卡卡」的情況,除了觀察食量、體重等,也可以透過以下兩個簡單的測試,確認是否為高風險族群。

     

    1.「反覆唾液吞嚥篩檢測試」(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在30秒內反覆吞口水,若次數小於3次,即可能為吞嚥障礙高風險群。

     

    2.使用「EAT- 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這套量表包含10個問題,0分代表「沒有問題」,4分則是「問題非常嚴重」。受試者可從0~4分中,按自己的情況給分。10題總分大於或等於3分,可能是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

     

     

    「EAT 10」量表10題:

     

    1.吞嚥問題是否導致體重下降

    2.吞嚥是否干擾外出飲食

    3.吞嚥液狀物需額外費力

    4.吞嚥固狀物需額外費力

    5.吞服藥丸時需額外特別費力

    6.吞嚥是否會導致疼痛

    7.飲食的愉悅是否受吞嚥問題影響

    8.吞嚥時,食物會黏著咽喉

    9.吃東西時是否會咳嗽

    10.吞嚥時是否有壓迫感

     

    若以上兩項測驗未通過,建議至醫療院所吞嚥門診,由醫師、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檢查。

    王雪珮提醒,腦神經疾患的病人大多在神經內科門診求治,當有吞嚥困難問題時,不一定會尋求復健科協助,有時容易錯過復健的黃金時間。也有些患者因疾病難以自我表達,忽略吞嚥問題,建議家屬若懷疑病人有吞嚥障礙,可至醫院進行吞嚥攝影查,找出吞嚥過程的問題。

     

    一般人如何預防吞嚥障礙?發生吞嚥障礙後如何復健?

    健康的高齡者要預防吞嚥障礙,可以做「吞嚥健康操」,強化口腔、咽部、喉部等吞嚥相關的肌群。三餐飯前做10分鐘,進行基礎保養。

     

     

     

    由語言治療師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協助高齡者強化吞嚥肌群。

    而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已發生吞嚥障礙,則建議至醫院復健科、耳鼻喉科,由具備嗓音、吞嚥功能專長的醫師診斷。根據檢查結果,由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復健。

     

    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的復健有2個重點,一是訓練吞嚥的能力,另一則是訓練咳嗽的能力。前者就像吞嚥肌群的健身課程,由語言治療師以遊戲等多元的方式,讓長輩練習吞嚥,強化肌力。

     

    吞嚥復健遊戲畫面,長輩吞嚥的力量超過閾值,才能發射子彈射擊殭屍。王雪珮提到,長輩...

    吞嚥復健遊戲畫面,長輩吞嚥的力量超過閾值,才能發射子彈射擊殭屍。王雪珮提到,長輩在玩復健遊戲時通常會搭配愛吃的食物,吞嚥復健的效能和心情更佳。 圖/取自50+(Fifty Plus)

     

    此外,能夠吞嚥以後,「練咳嗽」也同樣重要。王雪珮指出,有些長輩腹部核心肌群和喉部肌肉無力,一旦食物不慎卡住氣管口,也無法用力咳出。她建議,長輩平時就可練習用腹式方式咳嗽,先吸氣吸到7、8分滿後閉氣2秒鐘,接著肚子內收、以喉部聲帶力量,讓氣流衝出、用力咳嗽。

     

    如果長輩進食時不慎嗆到,照顧者貿然拍背,反而可能使原本卡在氣管和食道間的食物掉落氣管。這時應請長輩身體前傾,鼓勵長者盡量喉嚨用力咳,藉著衝出的氣流,讓卡在呼吸道口的食物遠離呼吸道。接著,請長輩乾吞幾次,讓食物順利進入食道。反覆咳嗽、吞咽,最後發出「啊」的長音,聲音乾淨才算危機解除。

     

    及早發現吞嚥障礙、積極復健 90歲也能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

     

    王雪珮觀察,在臨床上,吞嚥障礙的患者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求診,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時間。她曾遇過一位65歲的病人,覺得自己「喉嚨卡卡」,到肝膽腸胃科、神經科檢查都沒發現問題,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心病,轉介到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

     

    最後,病人到復健科做了吞嚥攝影檢查,才發現藥物卡在氣管、食道的入口,舌根和咽部也有食物殘留,找到處置吞嚥問題的策略。

     

    她指出,發現長輩進食困難時,找到有吞嚥專長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求診,才能及早復健、改善問題。有些長輩吞嚥功能衰退、多次誤嚥、發生吸入性肺炎,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插鼻胃管灌食。然而,病人不再以口進食後,吞嚥機能仍會持續退化,最後就連吞口水都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即使用鼻胃管,也要維持吞嚥機能。

     

    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改善吞嚥障礙。王雪珮舉例,有位90多歲的長輩心臟、腎臟衰竭,原本已放置鼻胃管灌食。經過一個月的積極復健後,他已經可以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甚至吃到想吃的牛肉麵。愈早復健,效果愈好。

     

    若是認知功能受損的病人、復健意願低落的病人,也可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找到合適的飲食質地,再由營養師進行餐食規劃。將吞嚥訓練策略融入進食之中,讓患者不知不覺增加吞嚥頻率、強化相關肌群的力量。

     

    目前台灣也開始發展適合吞嚥障礙者的「照護食」(又稱銀髮友善食品)。這類食品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分成軟食、細碎食物、濃稠泥餐、流質飲品等不同質地,讓長輩安全地補充足夠的營養,又保有飲食的樂趣。

     

    源自日本的「照護食」,依照吞嚥難度分為不同等級,也有茶碗蒸、濃湯、三杯雞等多種口...

    源自日本的「照護食」,依照吞嚥難度分為不同等級,也有茶碗蒸、濃湯、三杯雞等多種口味。台灣則稱這種專為吞嚥機能退化長者設計的食品為「銀髮友善食品」。 圖/取自50+(Fifty Plus)

     

    「吃,就是最好的運動。」王雪珮說。即早發現問題、好好練肌肉,人生到最後都能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

     

    原文: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8/6439028

     

     

    花蓮縣府長照業務以往由衛生局、社會處負責,現在由衛生局成立長照業務單一窗口。圖/花蓮衛生局提供

    花蓮縣府長照業務以往由衛生局、社會處負責,現在由衛生局成立長照業務單一窗口。圖/花蓮衛生局提供

     

    花蓮縣人口老化,65歲以上老年人口逾5萬人,失能者超過1萬人,以往縣府長照業務由衛生局、社會處負責,常讓民眾不清楚需求要找哪個單位。縣府宣布,為提供整合式長照服務,整併社政、衛政系統,由衛生局成立長照單一窗口,提升便民服務品質。

     

    縣府統計,去年底65歲以上人口達5萬8813人,占比18.3%,推估失能達1萬2735人,老化指數為158.48%。根據衛福部資料,全國約有60%長照需求人口由家人照顧,30%委由外籍看護,只有10%入住機構,長照業務對家中有失能者更顯重要。

     

    縣長徐榛蔚表示,過去申請長照要找衛生局,但借輔具、反映居家照顧員品質等則是社會處負責,有多頭馬車之感。現在開始長照服務申請、家庭照顧者支持、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及輔具購買租借等,全整合到衛生局單一窗口,增進行政效益。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920/6437372

     

     

    臺中長照App今年功能再升級,新增「長照接送」預約項目。

    臺中長照App今年功能再升級,新增「長照接送」預約項目。

     

    申請長照服務不用再親跑政府機關,臺中市政府衛生局首創推出第一個可線上申請長照服務且能查詢額度的「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打開APP就能「申請長照服務」,同時還合併有查詢的功能,瞭解自己長照服務的進度、核定的項目及額度、長照四包錢剩餘額度等,操作簡易,銀髮族只要有一臺智慧型手機並下載APP都可以自行操作,臺中市也讓長照服務零死角。

     

    長照申請常被長輩嫌麻煩,晚輩協助申請也常搞不定資料,需要東補西補。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補足其問題。進入頁面後,主要有四大選項「線上申請、查詢進度、費用表格、公布欄」,今年再將APP優化,增列第五個選項「長照接送」。

     

    點進去「申請服務」,填妥基本資料後,就能選擇欲申請的長照項目,如照顧服務(居服/日照/家托)、喘息服務、到宅沐浴等;「進度查詢」則是輸入個案的身分證字號、出生日期後即可了解申請長照項目的進度。

    「費用表格」是提供長照照顧及專案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類,從第二級到第八級給付以及部分負擔的費用查詢;「公布欄」則可查看長照服務相關資訊、最新公告政策。

     

    今年新增的「長照接送」預約項目,只要輸入個案的帳號跟密碼,即可預約長照交通車,APP會提醒民眾預約用車的時間,交通車抵達時,民眾能透過APP即時掌握交通車位置,免於等待,達到「精準搭車」的效果。

    APP除了可自動計算交通車補助款與自付額,顯示每個月剩餘補助趟次。還具備司機功能,以人工智慧導入交通接送服務,輔導臺中市交通服務單位執行駕駛人員、車輛管理以及預約派遣交通接送服務。

     

    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介面中,提供民眾可直接連結衛福部管道,包含「衛福部長照專線」、「長照服務地圖」。按下衛福部長照專線則可直接撥打1966;點入長照服務地圖,可查詢周邊長照服務單位,方便民眾找尋住家附近的長照資源

     

    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於2020年9月推出,期間不斷升級功能,截至2022年6月25日為止,已有2萬4,585人次下載,臺中市長照服務使用人數已達到3萬9,261人。面對高齡浪潮,臺中市以民眾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打造「六最」長照服務體系,最積極、最便民、最貼心、最有力、最溫馨、最創意,讓臺中市於2021年時,成功打造全國第一多的「長照服據點數目」、長照服務e指就通。

     

    未來,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將再優化「智慧化交通接送服務」功能,規劃社區式服務交通接送流程,讓長照服務深入社區,以強化社區式交通接送服務,讓市民感到更便利的在地化服務。盼能藉由智慧的科技,與長照結合,打造「智慧長照臺中」讓臺中成為更有溫暖的長照城市。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434507

     

     

    嘉縣衛生局與消防局攜手協助申請安裝住警器。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嘉縣衛生局與消防局攜手協助申請安裝住警器。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國內9成以上的失智者都住在家中,嘉縣衛生局指出,嘉縣失智症確診率達64%,長照訪視時常發現1名東石獨居男子常忘關火,將和消防局攜手守護獨居失智長輩,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守護失智的用火居家安全。

     

    翁章梁縣長表示,失智症狀常見有健忘情形,特別是忘記剛剛的事,忘記原本熟悉的事務,視覺和空間無法理解,言語表達、溝通及判斷力變差,所以家裡有失智或獨居老人獨自在家時,經常有火災情況發生,有必要整合衛消單位合作安裝火災警報器,守護縣民居家安全。

     

    東石鄉張阿伯失智且獨居,向衛生所申請長照服務,照專訪視時發現阿伯常常忘記關火、東西煮到焦黑、放到爛掉,鄰居經常聞到燒焦味,擔心真的失火被波及。

     

    衛生局照專除協助媒合長照就醫交通接送,心中仍牽掛著阿伯忘記關火這件事,主動幫阿伯向東石消防分隊申請火災警報器,希望透過警報器的提醒,提升阿伯住家安全,也降低鄰居擔心。

     

    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嘉義縣人口老化比率冠居全國,以失智盛行率推估,至111年5月嘉義縣50歲以上失智症者約有9412人,失智確診率已達64%為建構完善的失智照護網絡,嘉義縣大力推動失智症行動計畫(2020至2025年),訂定短、中、長期目標,擬定跨局處策略與行動方案,由前端失智預防銜接醫療照護,並布建3處失智共照中心和29個失智社區據點,提供就近性、在地化的失智照顧服務。

     

    衛生局說,鄉親如發現疑似失智個案,可撥打1966轉介長照管理中心或各鄉鎮市衛生所,由專人協助轉介就醫及失智確診服務。

     

    嘉縣衛生局與消防局攜手協助申請安裝住警器。圖/嘉義縣政府提供.嘉縣衛生局與消防局攜手協助申請安裝住警器。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