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461353

     

     

    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今捐贈寢具殺菌乾燥車給天主教若瑟醫院,改善偏鄉長照環境。記者黃于凡/攝影

     

    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今捐贈寢具殺菌乾燥車給天主教若瑟醫院,改善偏鄉長照環境。記者黃于凡/攝影

     

    為實現在地老化,補足長照不足之處,台北市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今捐贈一輛市價350萬元的寢具殺菌乾燥車給天主教若瑟醫院,幫助長期臥床的失能患者,免於處在充滿病菌、異味的環境,也解決長照中最困擾的疥瘡寢具問題。

     

    院長李聰明說,雲林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13萬人,占總人口19.4% ,在失能率12.7%比例下,推估雲林縣失能人口有將近1萬7千人,尤其沿海地區醫療資源最為缺乏,獲捐寢具殺菌乾燥車,未來將與長照機構、社福單位合作,也研議使用基金為中低收入戶服務。

     

    長照社區健康部主任游淑如說,失能患者長期臥床,被褥溼、悶,容易滋長蟎蟲、細菌,甚至發生褥瘡、疥瘡等問題,早期只能用黑色垃圾袋包住疥瘡患者被褥在太陽下曝曬半個月,現在寢具殺菌乾燥車就方便許多,可殺死9成以上細菌、病毒及塵蟎,並達到除臭功效。

     

    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理事長許惠說,2年前因緣聽到院長李聰明演講,得知偏鄉地區除了醫療資源匱乏外,還有許多失能身障者躺在許久未清潔的環境,想起自己照顧長期臥床婆婆、癌症末期女兒的辛酸,便號召成員捐款。

     

    許惠說,協會成員並非顯赫背景,大家都只是普通人,平日節儉將錢存下,累積一點一滴的愛心,「500不嫌少,50萬不嫌多」每個人都盡力了,最後由理事王蕙貞媒合好友林學圃募足最後差額,集結許多人的力量才能成就這番美事。

     

    許惠也說,感謝若瑟醫院給予這個機會,不只凝聚協會成員的心,更能幫助到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完成目標讓他們很開心也很感動,未來還有長照就醫交通車,若瑟醫院交通車已使用十餘載,安全疑慮讓人擔心,交通車費用500萬元會繼續努力。

    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理事長許惠(左)今代表協會捐贈寢具殺菌乾燥車給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許聰明(右)。記者黃于凡/攝影

    艾田成長關懷生活協會理事長許惠(左)今代表協會捐贈寢具殺菌乾燥車給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許聰明(右)。記者黃于凡/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457823

     

    最近警消與救難協會在大林鎮,搶救走失的85歲吳姓老翁,當時老翁掉在泥濘地。 記者魯永明/翻攝

     

    最近警消與救難協會在大林鎮,搶救走失的85歲吳姓老翁,當時老翁掉在泥濘地。 記者魯永明/翻攝

     

    嘉義縣老人比例全台居冠,失智老人忘了回家路,發生意外事件頻傳,警察局統計1至5月份協尋失智失聯人口53件,最近警消與救難協會在大林鎮,搶救走失的85歲吳姓老翁,當時老翁掉在泥濘地,衛生局說,將結合社政、社區、警方,在六腳鄉5村試辦友善社區,全面篩檢老人,早發現失智症老人,及早介入照護治療。

     

    社會局守護失智老人,有防走失「愛的手鍊」,民眾透過24小時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056-789告知手鍊編號,服務人員將會立即通知家屬,或請當地派出所派員警處理。

     

    日前大林鎮吳姓老翁走失,在警消巡守隊與志工搜尋下,平安尋獲。議員許有疆要求縣府評估訂定嘉縣失智守護(防走失)「個人衛星定位器」加碼補助計畫。

     

    如何防老人走失?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說,確診失智,家人知道防範走失,問題是現在很多老人失智,自己無病識感未就醫,家人也不知道,防走失要做失智篩檢,用AD八量表,早發現早介入治療,只要確診,大林慈醫有一條龍治療照護,如在民雄鄉大崎村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失智症防範治療,要靠失智者家人及各界通力合作,衛生局選定老化比例高的六腳鄉5個村,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試辦計畫,結合社政、社區、警方加入,篩檢老人,早期發現失智老人照護,並獎勵員警查訪,發現失智老人,協助家人送醫照護。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455829

     

     

    新北樂活健腦巴士也開到秀山社區來,車上有桌遊、彈力球等多元教材,要為長輩們上六堂樂活健腦的課程。 圖/觀天下有線電視提供

     

    新北樂活健腦巴士也開到秀山社區來,車上有桌遊、彈力球等多元教材,要為長輩們上六堂樂活健腦的課程。 圖/觀天下有線電視提供

     

    汐止區的秀山社區關懷據點,每個星期一到五都安排的不同的課程,讓老人家多走出來動一動更健康,而這陣子新北樂活健腦巴士也開到秀山社區來,車上有桌遊、彈力球等多元教材,要為長輩們上六堂樂活健腦的課程。

     

    為深入偏鄉,新北市衛生局打造「樂活健腦巴士」,載著一群年輕有活力的職能治療師,帶著各式各樣新奇有趣的教具,為長輩們安排一系列樂活動腦的課程。在車上有各式各樣的桌遊,還有彈力帶、彈力球等等,讓長輩們在伸展四肢顧健康的同時,還要動動腦,延緩失智老化,不同的課程安排,再加上豐富多元的教具,長輩們學的很開心。

     

    職能治療師許小姐表示,部分據點因為教具或是資源比較不夠,所以,就會帶著巴士上的東西前往,那在一個據點會上六次課,基本上都會是一半的運動一半的認知活動,運動的話會包含有氧的訓練,還有平衡,因為老人家要防跌,所以,平衡訓練也很重要,還有為了避免衰弱,也會帶肌力訓練的運動,會使用彈力帶彈力球做訓練,最後還有伸展。

     

    中華身心促進發展協會執行長謝慧芝指出,感謝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樂活健腦巴士」開來,透過職能治療師帶著長輩做了很多的運動,不論是動身體或是動腦筋都對長輩非常好,以及透過教材,讓長輩在活動中能夠三動,動腦、動身體還有人際互動,讓長輩能達到預防失能失智的功能。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7/6459777

     

     

    勤奮練肌肉,才能隨心所欲地吃! 圖/取自50+(Fifty Plus)

    勤奮練肌肉,才能隨心所欲地吃! 圖/取自50+(Fifty Plus)

     

    編按:人生到最後,都想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如何達成?語言治療師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罹患失智、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腦部疾病的病人。如何鍛鍊吞嚥肌群,避免吞嚥能力退化?

     

    家中長輩吃東西時常咳嗽、不時覺得喉嚨卡卡?小心,這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

     

    根據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的研究統計,在一般社區,65歲以上的民眾約12.5%有輕度以上的吞嚥困難問題。在長照機構、安養中心,長者吞嚥困難、有吞嚥障礙的比例更可能高達5~6成。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功能會隨著老化而衰退,是正常現象。然而,高齡者也可能因肌少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導致病理性的吞嚥障礙,長期置之不理,長輩將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需要以鼻胃管等方式提供人工營養,更有食物掉落氣管、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

     

     

    什麼是吞嚥障礙?認識進食4階段,食物掉入「禁區」可能導致吸入式肺炎

     

    對一般人而言,三餐正常進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送入口中的食物要順利進入食道並抵達胃部,需要動用好幾組神經、肌肉,準確無誤地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

     

    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可分成4個階段:

     

    1. 口腔準備期

    牙齒切碎、咀嚼食物,舌頭攪拌混合唾液將食物做成濕潤的食團。

     

    2. 口腔期

    舌頭把食團往後送到咽部,引發腦幹的吞嚥反射。若是舌頭肌肉無力、腦部功能受損的病人,如失智症等,在這一階段會不斷地將嚼爛的食物含在口中不吞,無法繼續吞嚥。

     

    3. 咽部期

    鼻腔後方的軟腭肌群收縮、氣管上方的會厭軟骨蓋上、食道上方的括約肌放鬆,讓食物下滑進入食道。在此一階段,若肌肉無力,口腔、鼻腔和氣管的「閘門」無法順利關上,食物就可能卡住鼻腔、掉進氣管,導致人嗆到、咳嗽,甚至進而引發肺部發炎。

     

    軟腭下方、氣管、食道上方,是吞嚥障礙者進食時,食物容易卡住的「禁區」。(上圖紅色...

    軟腭下方、氣管、食道上方,是吞嚥障礙者進食時,食物容易卡住的「禁區」。(上圖紅色區塊) 圖/取自50+(Fifty Plus)

     

    王雪珮指出,一般而言,當食物卡住氣管口時,人會有異物感,用力將食物咳出。但有些腦部損傷、神經反射異常的病人,即使食物掉落氣管也不會咳嗽。於是,照顧者以為沒事、繼續餵食,導致更多食物掉落氣管,讓吸入性肺炎惡化。這種情形,被稱為「靜默式吸入」。

     

    4. 食道期

    食物進入食道,緩緩往下移動至胃部。在此階段,若食道口的括約肌無法放鬆、咽部缺乏足夠的肌力將食物往下推擠,都可能導致食物卡在食道口或食道中,無法往下移動。

     

    哪些人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體重下降、吃東西不順,3方法可自行評估

     

    王雪珮指出,吞嚥困難的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約3成同時有吞嚥障礙。此外,腦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以及腦部損傷的中風、腦部腫瘤病人,都可能發生吞嚥障礙。

     

    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或者吞嚥障礙?王雪珮指出,若吞嚥困難症狀已影響長輩的進食量、飲水量,甚至導致體重非預期地下降5% 以上,就要懷疑是病理上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吞嚥門診做進一步地評估。

     

    此外,一般高齡者難免會有喝水嗆到、吞藥丸「卡卡」的情況,除了觀察食量、體重等,也可以透過以下兩個簡單的測試,確認是否為高風險族群。

     

    1.「反覆唾液吞嚥篩檢測試」(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在30秒內反覆吞口水,若次數小於3次,即可能為吞嚥障礙高風險群。

     

    2.使用「EAT- 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這套量表包含10個問題,0分代表「沒有問題」,4分則是「問題非常嚴重」。受試者可從0~4分中,按自己的情況給分。10題總分大於或等於3分,可能是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

     

     

    「EAT 10」量表10題:

     

    1.吞嚥問題是否導致體重下降

    2.吞嚥是否干擾外出飲食

    3.吞嚥液狀物需額外費力

    4.吞嚥固狀物需額外費力

    5.吞服藥丸時需額外特別費力

    6.吞嚥是否會導致疼痛

    7.飲食的愉悅是否受吞嚥問題影響

    8.吞嚥時,食物會黏著咽喉

    9.吃東西時是否會咳嗽

    10.吞嚥時是否有壓迫感

     

    若以上兩項測驗未通過,建議至醫療院所吞嚥門診,由醫師、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檢查。

    王雪珮提醒,腦神經疾患的病人大多在神經內科門診求治,當有吞嚥困難問題時,不一定會尋求復健科協助,有時容易錯過復健的黃金時間。也有些患者因疾病難以自我表達,忽略吞嚥問題,建議家屬若懷疑病人有吞嚥障礙,可至醫院進行吞嚥攝影查,找出吞嚥過程的問題。

     

    一般人如何預防吞嚥障礙?發生吞嚥障礙後如何復健?

    健康的高齡者要預防吞嚥障礙,可以做「吞嚥健康操」,強化口腔、咽部、喉部等吞嚥相關的肌群。三餐飯前做10分鐘,進行基礎保養。

     

     

     

    由語言治療師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協助高齡者強化吞嚥肌群。

    而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已發生吞嚥障礙,則建議至醫院復健科、耳鼻喉科,由具備嗓音、吞嚥功能專長的醫師診斷。根據檢查結果,由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復健。

     

    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的復健有2個重點,一是訓練吞嚥的能力,另一則是訓練咳嗽的能力。前者就像吞嚥肌群的健身課程,由語言治療師以遊戲等多元的方式,讓長輩練習吞嚥,強化肌力。

     

    吞嚥復健遊戲畫面,長輩吞嚥的力量超過閾值,才能發射子彈射擊殭屍。王雪珮提到,長輩...

    吞嚥復健遊戲畫面,長輩吞嚥的力量超過閾值,才能發射子彈射擊殭屍。王雪珮提到,長輩在玩復健遊戲時通常會搭配愛吃的食物,吞嚥復健的效能和心情更佳。 圖/取自50+(Fifty Plus)

     

    此外,能夠吞嚥以後,「練咳嗽」也同樣重要。王雪珮指出,有些長輩腹部核心肌群和喉部肌肉無力,一旦食物不慎卡住氣管口,也無法用力咳出。她建議,長輩平時就可練習用腹式方式咳嗽,先吸氣吸到7、8分滿後閉氣2秒鐘,接著肚子內收、以喉部聲帶力量,讓氣流衝出、用力咳嗽。

     

    如果長輩進食時不慎嗆到,照顧者貿然拍背,反而可能使原本卡在氣管和食道間的食物掉落氣管。這時應請長輩身體前傾,鼓勵長者盡量喉嚨用力咳,藉著衝出的氣流,讓卡在呼吸道口的食物遠離呼吸道。接著,請長輩乾吞幾次,讓食物順利進入食道。反覆咳嗽、吞咽,最後發出「啊」的長音,聲音乾淨才算危機解除。

     

    及早發現吞嚥障礙、積極復健 90歲也能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

     

    王雪珮觀察,在臨床上,吞嚥障礙的患者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求診,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時間。她曾遇過一位65歲的病人,覺得自己「喉嚨卡卡」,到肝膽腸胃科、神經科檢查都沒發現問題,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心病,轉介到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

     

    最後,病人到復健科做了吞嚥攝影檢查,才發現藥物卡在氣管、食道的入口,舌根和咽部也有食物殘留,找到處置吞嚥問題的策略。

     

    她指出,發現長輩進食困難時,找到有吞嚥專長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求診,才能及早復健、改善問題。有些長輩吞嚥功能衰退、多次誤嚥、發生吸入性肺炎,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插鼻胃管灌食。然而,病人不再以口進食後,吞嚥機能仍會持續退化,最後就連吞口水都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即使用鼻胃管,也要維持吞嚥機能。

     

    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改善吞嚥障礙。王雪珮舉例,有位90多歲的長輩心臟、腎臟衰竭,原本已放置鼻胃管灌食。經過一個月的積極復健後,他已經可以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甚至吃到想吃的牛肉麵。愈早復健,效果愈好。

     

    若是認知功能受損的病人、復健意願低落的病人,也可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找到合適的飲食質地,再由營養師進行餐食規劃。將吞嚥訓練策略融入進食之中,讓患者不知不覺增加吞嚥頻率、強化相關肌群的力量。

     

    目前台灣也開始發展適合吞嚥障礙者的「照護食」(又稱銀髮友善食品)。這類食品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分成軟食、細碎食物、濃稠泥餐、流質飲品等不同質地,讓長輩安全地補充足夠的營養,又保有飲食的樂趣。

     

    源自日本的「照護食」,依照吞嚥難度分為不同等級,也有茶碗蒸、濃湯、三杯雞等多種口...

    源自日本的「照護食」,依照吞嚥難度分為不同等級,也有茶碗蒸、濃湯、三杯雞等多種口味。台灣則稱這種專為吞嚥機能退化長者設計的食品為「銀髮友善食品」。 圖/取自50+(Fifty Plus)

     

    「吃,就是最好的運動。」王雪珮說。即早發現問題、好好練肌肉,人生到最後都能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

     

    原文: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8/6439028

     

     

    花蓮縣府長照業務以往由衛生局、社會處負責,現在由衛生局成立長照業務單一窗口。圖/花蓮衛生局提供

    花蓮縣府長照業務以往由衛生局、社會處負責,現在由衛生局成立長照業務單一窗口。圖/花蓮衛生局提供

     

    花蓮縣人口老化,65歲以上老年人口逾5萬人,失能者超過1萬人,以往縣府長照業務由衛生局、社會處負責,常讓民眾不清楚需求要找哪個單位。縣府宣布,為提供整合式長照服務,整併社政、衛政系統,由衛生局成立長照單一窗口,提升便民服務品質。

     

    縣府統計,去年底65歲以上人口達5萬8813人,占比18.3%,推估失能達1萬2735人,老化指數為158.48%。根據衛福部資料,全國約有60%長照需求人口由家人照顧,30%委由外籍看護,只有10%入住機構,長照業務對家中有失能者更顯重要。

     

    縣長徐榛蔚表示,過去申請長照要找衛生局,但借輔具、反映居家照顧員品質等則是社會處負責,有多頭馬車之感。現在開始長照服務申請、家庭照顧者支持、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及輔具購買租借等,全整合到衛生局單一窗口,增進行政效益。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920/6437372

     

     

    臺中長照App今年功能再升級,新增「長照接送」預約項目。

    臺中長照App今年功能再升級,新增「長照接送」預約項目。

     

    申請長照服務不用再親跑政府機關,臺中市政府衛生局首創推出第一個可線上申請長照服務且能查詢額度的「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打開APP就能「申請長照服務」,同時還合併有查詢的功能,瞭解自己長照服務的進度、核定的項目及額度、長照四包錢剩餘額度等,操作簡易,銀髮族只要有一臺智慧型手機並下載APP都可以自行操作,臺中市也讓長照服務零死角。

     

    長照申請常被長輩嫌麻煩,晚輩協助申請也常搞不定資料,需要東補西補。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補足其問題。進入頁面後,主要有四大選項「線上申請、查詢進度、費用表格、公布欄」,今年再將APP優化,增列第五個選項「長照接送」。

     

    點進去「申請服務」,填妥基本資料後,就能選擇欲申請的長照項目,如照顧服務(居服/日照/家托)、喘息服務、到宅沐浴等;「進度查詢」則是輸入個案的身分證字號、出生日期後即可了解申請長照項目的進度。

    「費用表格」是提供長照照顧及專案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類,從第二級到第八級給付以及部分負擔的費用查詢;「公布欄」則可查看長照服務相關資訊、最新公告政策。

     

    今年新增的「長照接送」預約項目,只要輸入個案的帳號跟密碼,即可預約長照交通車,APP會提醒民眾預約用車的時間,交通車抵達時,民眾能透過APP即時掌握交通車位置,免於等待,達到「精準搭車」的效果。

    APP除了可自動計算交通車補助款與自付額,顯示每個月剩餘補助趟次。還具備司機功能,以人工智慧導入交通接送服務,輔導臺中市交通服務單位執行駕駛人員、車輛管理以及預約派遣交通接送服務。

     

    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介面中,提供民眾可直接連結衛福部管道,包含「衛福部長照專線」、「長照服務地圖」。按下衛福部長照專線則可直接撥打1966;點入長照服務地圖,可查詢周邊長照服務單位,方便民眾找尋住家附近的長照資源

     

    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於2020年9月推出,期間不斷升級功能,截至2022年6月25日為止,已有2萬4,585人次下載,臺中市長照服務使用人數已達到3萬9,261人。面對高齡浪潮,臺中市以民眾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打造「六最」長照服務體系,最積極、最便民、最貼心、最有力、最溫馨、最創意,讓臺中市於2021年時,成功打造全國第一多的「長照服據點數目」、長照服務e指就通。

     

    未來,臺中市長照即時通APP將再優化「智慧化交通接送服務」功能,規劃社區式服務交通接送流程,讓長照服務深入社區,以強化社區式交通接送服務,讓市民感到更便利的在地化服務。盼能藉由智慧的科技,與長照結合,打造「智慧長照臺中」讓臺中成為更有溫暖的長照城市。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434507

     

     

    嘉縣衛生局與消防局攜手協助申請安裝住警器。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嘉縣衛生局與消防局攜手協助申請安裝住警器。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國內9成以上的失智者都住在家中,嘉縣衛生局指出,嘉縣失智症確診率達64%,長照訪視時常發現1名東石獨居男子常忘關火,將和消防局攜手守護獨居失智長輩,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守護失智的用火居家安全。

     

    翁章梁縣長表示,失智症狀常見有健忘情形,特別是忘記剛剛的事,忘記原本熟悉的事務,視覺和空間無法理解,言語表達、溝通及判斷力變差,所以家裡有失智或獨居老人獨自在家時,經常有火災情況發生,有必要整合衛消單位合作安裝火災警報器,守護縣民居家安全。

     

    東石鄉張阿伯失智且獨居,向衛生所申請長照服務,照專訪視時發現阿伯常常忘記關火、東西煮到焦黑、放到爛掉,鄰居經常聞到燒焦味,擔心真的失火被波及。

     

    衛生局照專除協助媒合長照就醫交通接送,心中仍牽掛著阿伯忘記關火這件事,主動幫阿伯向東石消防分隊申請火災警報器,希望透過警報器的提醒,提升阿伯住家安全,也降低鄰居擔心。

     

    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嘉義縣人口老化比率冠居全國,以失智盛行率推估,至111年5月嘉義縣50歲以上失智症者約有9412人,失智確診率已達64%為建構完善的失智照護網絡,嘉義縣大力推動失智症行動計畫(2020至2025年),訂定短、中、長期目標,擬定跨局處策略與行動方案,由前端失智預防銜接醫療照護,並布建3處失智共照中心和29個失智社區據點,提供就近性、在地化的失智照顧服務。

     

    衛生局說,鄉親如發現疑似失智個案,可撥打1966轉介長照管理中心或各鄉鎮市衛生所,由專人協助轉介就醫及失智確診服務。

     

    嘉縣衛生局與消防局攜手協助申請安裝住警器。圖/嘉義縣政府提供.嘉縣衛生局與消防局攜手協助申請安裝住警器。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1649/6433664

     

     

    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 圖/ingimage

    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 圖/ingimage

     

    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照顧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句話聽在失智症患者的家屬耳哩,想必更有深刻的感觸。

     

     

    因為失智症是大腦病變的疾病,許多時候,我們熟悉的家人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他會在熟悉的地方迷路、不斷重複講過去的事;有時還出現了妄想、幻覺等症狀;明明坐在家中卻不時嚷著要回家等等。失智與正常老化不同,但若沒有細心觀察,有時是失智症狀變嚴重後,家人才帶著患者就醫。

     

    對於現實上必須馬上照顧失智家人,心境上則需要不斷調整與適應這種「變了一個人」的感受,再加上失智病情的變化不定,照顧失智家人,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優照護任職已久的資深照服員分享給你,照顧失智家人,你特別要注意的幾件事:

     

     

    一、照顧失智家人心法一:讓有失智照顧經驗的照服員協助你

     

     

    最好是找有失智照顧經驗的照服員為優先。首先因為有先前的失智照顧經驗,對於一般人會感到困惑的舉動,例如:重複性行為、黃昏症候群等,會知道如何去對應,也較熟悉對話溝通技巧。

     

    例如在失智長輩不斷重複說一樣的話時,有經驗的照服員會傾聽而轉移注意力,而不會指責或否定失智長輩。

     

    當失智長輩有想要說的話卻難以表達時,照服員也會以肯定、同理的態度,和引導表達的技巧,協助長輩慢慢表達。

     

    甚至許多照服員會主動積極地研修失智相關培訓,反應在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的照顧上。例如協助失智輔具的挑選,在日常照顧上增加活動的豐富性,促進失智長輩的認知與社交等各項能力。

     

     

    二、照顧失智家人心法二:使用失智症相關的長照服務

     

     

    以下都能撥打1966長照專線進一步諮詢,或是搜尋「失智 協會」,你也會很快地收集到相關的失智資訊,協助你能連結政府或地方社區的各種失智資源:

     

    1.瑞智學堂

    2.日間照顧中心

    3.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

    4.居家服務

    5.居家復健

    6.家庭托顧

    7.輔具服務

    8.長照機構失智症專區

    9.失智者團體家屋

     

    其中也有專為家屬舉辦的喘息、舒壓課程。照顧失智家人,千萬不能一個人承受,盡可能地讓整個社會來幫你。

     

    三、照顧失智家人心法三:肯定自己的努力

     

     

    前文有提到,因為失智的病程變化得太快,可能一直都顧得好好的,明天醒來卻病程急轉直下;或是有些不同的精神行為症狀產生。諸此總總,使得家屬心力交瘁,更是經常會自我懷疑。

     

    許多資深照服員便會在此時安慰家屬,以自己的經驗作為分享:家人生病這件事並不是我們能完全掌握的,當我們有付出、有努力時,就要記得肯定與支持自己。

     

    讓自己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唯有自己安穩了,才有力氣繼續照顧失智家人。

     

    以上三點心法,你都有做了嗎?失智照顧一路上很不簡單,但請你相信有一群人會跟著你一起在路上,讓照顧不簡單,可是卻能減少負擔。

     

    (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09/6431418

     

     

    美國失智症患者大多是女性,圖為紐約市布朗士區一個老人中心收容的失智病人(右)。(美聯社)

    美國失智症患者大多是女性,圖為紐約市布朗士區一個老人中心收容的失智病人(右)。(美聯社)

     

    美國約有650萬人罹患嚴重的失智症,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而科學家找到可能導致女性罹患失智症的基因,此一發現有助醫生依「個案」建議預防腦部退化的法。

     

    這個名為MGMT(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的基因,無論對男性或女性,在修復體內DNA損傷時,都很重要,但研究人員發現,它跟男性阿茲海默症沒甚麼關聯。

     

    本研究資深作者、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生物醫療基因學首席教授法瑞爾( Lindsay Farrer)說,這是針對女性做的研究,很有可能確定了什麼是導致女性阿茲海默症「最強大」的基因風險。

     

    佛州大西洋大學醫學院阿茲海默預防診所主任艾薩克森( Richard Isaacson)說,基於APOE ε4 和 MGMT兩大基因風險因素,加上停經期雌激素分泌頓減的性別因素,女性比男性更易罹患失智症。他說,APOE ε4基因已被認定,是65歲以上老人失智的最大風險因素,「對女性尤然。」

     

    可是,許多有這基因的女性也不會失智,沒有這基因的女性仍可能失智,艾薩克森說,「或許MGMT是預測女性失智症整個環節中,被遺漏的重要環節,有待進一步研究。」

     

    這項研究刊載於30日出版的「阿茲海默症與失智:阿茲海默協會期刊」。

     

    專家根據本研究的新發現,建議女性聽從醫生意見,確定兩大風險基因當中,哪一個對自己未來罹患失智症的影響比較大,然後採取「及早應對」之策。

     

    預防方法包括盡量讓血壓、膽固醇、血糖指數保持在正常的範圍。艾薩克森也建議考慮荷爾蒙療法,生活方式朝「有利腦部健康」方向調整,例如,經常運動、地中海飲食、適量睡眠、減壓操等。

     

    康乃爾醫院-紐約長老會阿茲海默預防診所神經科學家奈奧提斯(Kellyann Niotis)說,醫學界很快就可為女性做更完整的基因檢測,更準確的研判風險因素,據以提出保護腦部的具體作法。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6/6432745

     

     

    除了在身體力量和功能中的作用之外,肌肉還是一種內分泌器官,它釋放出幾種與大腦功能...

    除了在身體力量和功能中的作用之外,肌肉還是一種內分泌器官,它釋放出幾種與大腦功能有關的肌動蛋白。 圖/ingimage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Geriatrics(老人醫學)昨天(2022-7-1)發表Association of Low Muscle Mass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During a 3-Year Follow-up Among Adults Aged 65 to 86 Years in the Canadi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ing(加拿大老齡化縱向研究中 65 至 86 歲成年人 3 年隨訪期間低肌肉量與認知功能的關聯)

     

     

    研究動機:隨著年齡的增長,失智症越來越普遍,並對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不幸的是,導致失智的病理變化在診斷時似乎是不可逆轉的。治療失智的方法很少,療效非常有限,而且只是治標。因此,識別可以估計隨後認知能力下降風險的可修改生物標誌物至關重要。這種可測量的生物標誌物可以識別適合進一步測試潛在疾病改善療法的高風險患者。

     

    身體功能和認知功能是雙重相關的,因此是虛弱和運動認知風險綜合徵的一部分。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較低的握力與較高的失智症風險和死亡率有關。然而,很少有人關注肌肉量。除了在身體力量和功能中的作用之外,肌肉還是一種內分泌器官,它釋放出幾種與大腦功能有關的肌動蛋白。迄今為止,很少有橫斷面研究探討肌肉量與認知障礙之間的關係。為了要解決此一差距,我們檢查了四肢瘦軟組織量(ALM,代表骨骼肌量)與 3 個認知功能(記憶、執行功能和精神運動速度)在自由生活的老年人中的 3 年下降之間的關聯。

     

    (註:有關握力與失智症風險的關聯性,請看我最近發表的握力強弱與失智風險的關聯性

     

    研究對象:加拿大老齡化縱向研究是一項針對社區居住成年人的前瞻性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入組時間為 2011 年至 2015 年,隨訪 3 年。在 8279 名參與者中,4003 名 (48%) 為女性,8005 名 (97%) 為白人,平均年齡為 72.9歲。

     

    研究方法:四肢瘦軟組織量(ALM,代表骨骼肌量)是通過雙能 X 射線吸收測定法進行評估。低 ALM是用特定性別的加拿大切點來認定。記憶力是用 Rey 聽覺語言學習測試來評估。執行功能是用心理交替測試、Stroop 高干擾(單詞/點)測試、動物流利度測試和受控的口頭單詞關聯測試進行評估。精神運動速度是用電腦管理的選擇反應時間來評估。

     

    研究結果:在 8279 名參與者中,有 1605 名參與者 (19.4%) 在基線時 ALM 較低。低 ALM 的參與者年齡較大,體重指數和身體活動水平較低。基線時存在低 ALM 與執行功能和精神運動速度的 3 年認知下降更快有關聯性。在調整包括年齡、教育水平、體脂百分比和握力在內的協變量後,低 ALM 仍然與執行功能下降有關聯性。低 ALM 與記憶無關。

     

    結論:這項具有詳細認知評估的大型縱向隊列研究發現,肌肉量低(低 ALM)的社區老年人在 3 年內可能會經歷更大的認知衰退,更具體地說是執行功能的衰退。這種低肌肉量與執行功能變化的關聯是獨立於重要的相關因素,包括體脂百分比和握力。

     

     

    原文:肌肉量與認知功能的關聯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