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40561

     

     

    皮影戲的皮偶製作到演出,都由失智據點的長者一手包辦。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皮影戲的皮偶製作到演出,都由失智據點的長者一手包辦。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光田醫院龍井失智服務據點長者們昨天的成果發表,從皮影戲製作到演出都是長者一手包辦,長者在據點可透過課程與活動來延緩失能或退化的問題,表演時也和觀賞的小朋友互動,增加樂趣。

     

    服務據點長者生動有趣的皮影戲表演,讓小朋友看得目不轉,一群平均年齡75歲的長者們,為幼兒園孩子演出皮影戲「禁止黑暗的國王」,這是光田醫院龍井失智服務據點長者們的「成果發表」。

     

    光田醫院龍井失智服務據點督導紀珮君表示,到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長者,多以輕度的失智長者為主,長者在據點可透過課程與活動來延緩他們失能或退化的問題,皮影戲就是很棒的藝術課程,從開始的皮偶製作、演出等等,都由長輩一手包辦。

     

    紀珮君說,長者們的手部動作僵硬,後來透過不斷的練習,漸漸能熟練地操作皮偶,長者很有成就感,透過這樣的戲劇演出,和社區的小朋友互動,也能讓他們增加自信心。

     

    紀珮君表示,練習時有些長者後來太入戲,還會自己為皮偶「加戲」、「加台詞」,整個「戲魂上身」,她認為透過皮影戲的課程,也打開了長者的想像力,長者們也因為皮影戲的練習,交流變多,大家會開始聊天,有時甚至吐槽彼此,讓課程的氣氛非常歡樂,紀珮君更肯定皮影戲這樣的活動,能減緩長者退化速度。

     

    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也是失智共照中心主任的林毓慧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這些藝術治療的活動,能讓長者減低負面情緒,有效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例如皮影戲課程能促進長者的肢體功能,尤其是手部的協調能力,趣味的故事也能活化腦部功能,激發長者的想像力,像著色、繪畫等藝術課程,也都能讓長者提升認知力,甚至激發他們的創作力。

     

    林毓慧建議,面對輕度的失智長者,與其讓他們待在家中逐漸失能,不如走出家門參與活動與課程,製造更多與人互動的機會,除了重拾對生活的樂趣與自信,也能減緩長者退化的速度,對照顧者,較能獲得暫時的喘息,甚至減輕長期照護的負擔。

     

    光田醫院龍井失智服務據點長者們昨天的成果發表,增加社區間老少的互動。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光田醫院龍井失智服務據點長者們昨天的成果發表,增加社區間老少的互動。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7/6545261

     

    ● 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退化,無法分辨身體飢餓

    ● 用餐環境宜安靜避免分心,吃完飯漱口刷牙

    ● 飲食定時定量,少油、少重口味

     

     

    失智症患者因為記憶力衰退會忘記是否吃過飯。圖╱123RF

    失智症患者因為記憶力衰退會忘記是否吃過飯。圖╱123RF

     

    輕度失智的張奶奶生活自理能力良好,但有時候忘了先生已經過世,餐點會多準備一份,結果午睡醒來後直接吃掉。過了一段時間,子女發現媽媽變胖,而且三高數值變為紅字,該怎麼解決過度攝食的問題呢?

     

    不食、貪食 要耐心引導

     

    許多家屬常疑惑,為何失智症患者才剛吃飽又要吃,不給飯又會引發爭吵,照顧患者正常進食真的好難。WaCare專家、營養師陳玉蘭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為記憶力衰退會忘記是否吃過飯,或是認知功能退化而無法分辨身體的飢餓感,不想吃、一直吃,甚至誤認食物亂吃。照顧的重點就在不厭其煩地提醒,最好的方式是記錄下來,安撫長輩確實已經吃過,用責備的口氣只會得到反效果。

     

    重複進食會導致肥胖及慢性疾病,失智症患者常因健忘而貪吃,家屬阻止過程爭吵不斷,最後只好放任隨意吃。陳玉蘭建議,引導長輩養成記錄飲食的習慣,可增加印象感,若身體健康出問題時,還能提供給醫療團隊評估飲食情況。除了手繪表單,不妨多加利用時下流行的飲食記錄App,還可精算卡路里攝取量,善用科技照顧失智症患者是很好的輔助。

     

    失智症患者的情緒說來就來,當下爭執或禁食小心引發暴力行為。陳玉蘭提醒,用緩兵之計先轉移注意力,並誘導到其他感興趣的事物,若還是惦記著吃東西這件事,改給予水果、麥片、低卡小點心等食物代替。

     

    鼓勵動一動 戒嘴饞欲望

     

    另外,可以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外出散步或做運動,增加長輩的活動意願之外,也避免吃完就躺著,容易影響消化吸收。

     

    陳玉蘭分享,曾有一位高齡阿公,家屬驚覺吃肥皂的怪異舉動,這種情況是異食症嗎?她說,詳細了解後,發現是個案錯把肥皂當成餅乾,失智症晚期可能根本忘了食物是什麼。異食症則常好發於心理及精神疾病患者,需有連續一個月以上吃怪東西的明確診斷;部分失智症長者會有異食現象,但不會用異食症來評斷,家屬應簡化餐桌物品、在包裝外層寫上大字警示語,降低誤食機會。

     

     

    營養師陳玉蘭表示,長輩貪食是因為認知功能退化無法分辨飢餓感。圖/WaCare遠距健康

    營養師陳玉蘭表示,長輩貪食是因為認知功能退化無法分辨飢餓感。圖/WaCare遠距健康

     

    避免過食3原則

     

    1.轉移注意力,引導到其他感興趣的事物。

    2.調整為少量多餐,增加水果、低卡零食。

    3.家中不要放太多的食物,記錄進食明細。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929/6524482

     

     

    攜手產官學,台南柳營敏惠醫專開辦照顧服務員專班。圖 /敏惠醫專提供

    攜手產官學,台南柳營敏惠醫專開辦照顧服務員專班。圖 /敏惠醫專提供

     

    台南柳營敏惠醫專攜手南市府勞工局、台南市社區照顧協會,合作辦理照顧服務員職前訓練專班,課程共118小時,學員結訓後可報考照顧服務員技術士技能檢定。

     

    台灣社會將快速進入超高齡社會,長期照顧需求日益殷切,上述產官學攜手昨在敏惠醫專開班,希望為長期照顧專業人才培育挹注活水。

     

    這次高齡照顧服務員職前訓練,透過學校師資團隊,建立學員具有學理知識和專業技術基礎,讓學員了解產業服務實況,將學校學理培育,銜接照顧現場的職能訓練,包含核心課程70小時與實習課程48小時,共計118小時,結訓後可報考照顧服務員技術士技能檢定。

     

    包括勞工局長王鑫基、南市社區照顧協會理事長蕭林州、敏惠醫專校長葉至誠等人都表示,照顧專業是利己利人工作,在未來超高齡社會,讓有志從業者有穩定收入,更可以透過專業照顧服務產出,更可以幫助其他家庭照顧成員有喘息的空間。葉至誠說,學校開辦深具社會需求專業培育,同時為長照人才培育建立可行具體模式。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518879

     

     

    王大姐(左)雖然已已經69歲,但她憑藉同理心與專業,照顧需要協助的長者,表現一點也不輸給年輕長照專業人員。圖/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王大姐(左)雖然已已經69歲,但她憑藉同理心與專業,照顧需要協助的長者,表現一點也不輸給年輕長照專業人員。圖/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新北市銀髮人才服務據點積極協助55歲以上有就業意願或退休的銀髮人才,提供推介就業、就業諮詢、職業心理測驗、職場適應班、職場關懷等服務,支持銀髮人才持續在職場發展,打造職涯第二人生,協助順利投入職場。

     

    69歲銀髮族王大姐用熱情招呼開啟每一天的服務,她俐落的身影協助長者沐浴、打理餐點,忙碌之餘還保有年輕人的活力與熱情。王大姐認真協助每位長者,用行動打破一般人「銀髮怎能顧銀髮族?」的刻板印象,證明資深長者只要具有同理心,經過專業技巧培訓和鼓勵,同樣有機會重返職場。

     

    王大姐在50歲時決定報考照顧服務員證照,在衛福部台北醫院呼吸照護病房服務近18年,「若不是為了照顧先生,我不會退休而會繼續做下去。」

     

    王大姐丈夫逝世後,經濟壓力大,無子女依靠,也不想成為娘家負擔,獨自咬牙苦撐,靠短期照護工作的微薄收入過日子。曾透過朋友介紹從事過自助餐、保母等短期工作,礙於缺乏求職管道,難以回到熟悉的長照產業。

     

    王大姐指出,她某天在無意間看見新北市銀髮人才服務據點的就業資訊,當時她身上僅剩不到100元,抱著要找到穩定工作的想法來到銀髮據點,業務輔導員為她提供職涯深度諮詢,分享長照工作相關資源,建議未來可繼續從事照顧服務員,或是長照教育訓練工作。

     

    新北市勞工局表示,透過銀髮據點的深度諮詢服務後,業務輔導員與願意給資深照服員機會的「私立辰品居家長照機構」聯繫,該公司理解銀髮族就業不易,且長照產業限制少,銀髮人才具有同理心、責任感、穩定度高等特質,服務時能更細心照護,經面試後,王大姐正式錄取居家照護員一職,目前已穩定就業半年。

     

    「不要讓年齡侷限自己成長學習的可能!」王大姐說,感謝業務輔導員替她找到這份工作,她也想鼓勵銀髮族再就業時,別先入為主認為自己做不到,只要心態保持年輕,自然會提升自信及學習動力,為人生創造精采的第二春。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2989/6518284

     

     

    老虐案件持續增加 製表╱沈能元

    老虐案件持續增加 製表╱沈能元

     

    近年老老照顧已成為家庭照顧的主要型態,但長期照顧壓力下,也可能驅使「老虐事件」出現。衛福部分析歷年通報案件及近年老人嚴重受暴案例,有二大主因「失智失能衍生家庭照顧超出負荷」、「施暴者有精神疾病、藥酒癮或長期失業等情形」。據統計,二○一七年到去年,我國重大家暴案總計有一八六件,其中廿一件為長照家暴事件。

     

    六十六歲的郭先生未婚,他長期照顧九十歲嚴重失智的媽媽,每天帶媽媽至失智關懷據點,五年從不間斷。近期,郭媽媽因失眠情緒焦躁,郭先生為了照顧媽媽消瘦至少五公斤。他曾疲憊地向據點人員說「好想帶著媽媽同歸於盡」。

     

    郭先生說,十年前媽媽被診斷失智時,已經是中度失智,媽媽情緒不穩,有次為了替媽媽到藥局買藥,避免媽媽亂跑,外出後把門反鎖,沒想到媽媽趁他外出時,拿工具把門鎖砸爛。媽媽個性急躁,平時替媽媽準備三餐,只要讓她等太久,就會開始大吼大叫。他說,長時間與媽媽相處,真的無法透氣,有段時間內心充滿著負面想法。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鄭瑞隆說,八十多歲長者的子女年紀大多是六十多歲,「初老」照顧「中老」或「老老」,而長者生活習慣與子女不同,觀念固執,若又因失智症出現幻想或精神症狀,雙方就易引起虐待事件。施虐者有時可能是配偶,如給對方吃不喜歡的食物等,用這類方式宣洩照顧的不滿。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說,子女長期照顧長者致身心疲累,建議利用長照資源,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等。此外,民眾面對施虐者常高度指責,日本將照顧者支持立法,只要照顧者訴說照顧壓力,國家可提供援助,不要等到身心俱疲後成為施虐者。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4/6521233

     

     

    劉先生要照顧87歲老父親,也是3位孩子的爸爸,他感謝桃園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協助他申請居家服務、專業服務以及喘息服務的使用。圖/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劉先生要照顧87歲老父親,也是3位孩子的爸爸,他感謝桃園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協助他申請居家服務、專業服務以及喘息服務的使用。圖/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提供喘息服務,劉先生要照顧87歲老父親,也是3位孩子的爸爸,他感謝桃園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協助他申請居家服務、專業服務以及喘息服務的使用。

     

    劉先生表示,3年多來,居服人員協助父親居家服務,專業人員教導父親如何肢體活動,現在父親也能執行簡單家務,漸漸重拾信心與自我認同。

     

    劉先生指出,喘息服務也提供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自己有喘息、空閒的時刻,同時做好自己身為父親的角色,直呼長照服務是自己最好的父親節禮物。

     

    根據桃園市照顧管理中心的統計,接受長照服務的家庭中,有4成主要照顧者是男性,父親節前夕,桃園市衛生局呼籲,在男兒當自強的社會期待下,也能適當運用長照資源。

     

    例如: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以及喘息服務,幫助主要照顧者兼顧人子與人父雙重角色,也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桃園市衛生局表示,依衛生福利部推估,今年桃園市長期照護需求人口數為6萬6079人,目前已有超過6成的需求人口接受長照服務。每位需要長照服務的個案,背後都可能是已背負身心壓力主要照顧者。

     

    桃園市衛生局提醒身為主要照顧者的民眾,可以善加使用長照服務資源,減輕照顧負擔,而對已有聘請外籍看護者,也開放申請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及喘息服務。

     

    符合資格的民眾,經由照顧管理專員到府評估後,符合失能等級,可依等級計算補助額度,民眾僅需依福利身分別部分負擔或全額補助。

     

    父親節到來,桃園市衛生局提醒男性照顧者,照顧家中長輩及孩子的同時,善用政府長照資源,別忘了照顧自己,桃園市長照服務為您溫暖支托減輕您的照顧負荷。民眾如果有關於長期照護資源相關問題,只需於上班時間撥打1966,即有專人接聽提供諮詢。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4/6520497

     

     

    護理師與照服員同心協力執行到宅沐浴服務。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護理師與照服員同心協力執行到宅沐浴服務。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洗澡看似件簡單,對長年臥床者卻是一大挑戰。新竹市府媒合3家居家長期機構,提供長照民眾原床泡澡(全身式沐浴)服務,讓失能身障者和失能長者免移位,就能重拾沐浴體驗,依民眾身份福利別不同,每次只需部分負擔約16至52元。市府指出,有長照服務需求者,只要撥長照專線1966就能申請到宅沐浴、原床沐浴。

     

    代理市長陳章賢表示,對家有失能身障長期臥床需要照顧的民眾而言,身體清潔是照顧過程中一大挑戰,移動失能者到浴室洗澡,不但耗時費力,也可能伴隨跌倒意外風險。

     

    為幫助失能身障者與失能長者有更舒適的沐浴服務,竹市提供到宅沐浴、原床泡澡服務,由護理師、社工、照服員等所組成的專業團隊,到宅協助教導原床泡澡與照護技巧,讓失能者獲得更好的照顧服務。

     

    衛生局指出,原床泡澡服務自20198年6月上路至今,長照2.0服務提供補助竹市使用原床泡澡服務的民眾已有1635人次,幫助長期臥床的民眾在沐浴後能舒緩情緒、幫助好眠,帶來身心靈的滿足。

     

    衛生局說明,市府與老五老基金會、清安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松齡長照關懷協會合作,其中原床沐浴利用沐浴床或防水塑膠墊等簡易工具搭建「澡盆」,再以水桶、水管、加壓馬達注入溫水,使失能民眾不須離床即可達到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提升免疫力、安穩身心的效果。

     

    彭姓老婦家人表示,彭婦二度中風後近一年沒有好好洗過澡,也很久沒有笑容,在接受長照提供的原床泡澡服務後,看見居家服務員溫柔地搓洗、進行全身式泡澡的完善沐浴,彭婦的眼神裡透露出久違的喜悅。感謝市府推出溫暖的服務,讓長期臥床的長者也能實現洗澡願望,重拾行動不便以來久違的身心愉悅。

     

    衛生局表示,有長照服務需求的民眾可利用網路線上申請長照服務(http://www.hcchb.gov.tw/service_form.php),亦可至新竹市衛生局或電詢長照專線1966諮詢,將有專人服務。

     

     

    護理師與照服員同心協力執行到宅沐浴服務。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護理師與照服員同心協力執行到宅沐浴服務。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市府媒合3家居家長期機構,提供長照民眾原床泡澡(全身式沐浴)服務,到宅沐浴車裝備打包準備出發。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市府媒合3家居家長期機構,提供長照民眾原床泡澡(全身式沐浴)服務,到宅沐浴車裝備打包準備出發。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514741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市政府委託南瀛社會福利推展協會成立「新營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拾憶學堂」,今天邀請新營區新進國小學童及家屬到據點與10位失智長者同樂,安排「壓克力彩繪杯墊」老幼共學課程,創造溫馨回憶。

     

    主辦單位表示,為鼓勵學童嘗試與長者溝通、學習幫助長者適應視覺退化困境,在課程融入多色調和及彩繪技巧,讓學童擔任小助手,協助長者完成作品;長輩與孩童互動、交流逐漸增加笑容,互動激發長者動動腦回顧當年帶孫的記憶,重溫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達到「共學共融」目的。

     

    參與的家長表示,孩子認為課程很有趣,想將完成作品帶回去跟家中長者分享,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參加。

     

    市府表示,近年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設置失智服務據點協助在地失智長者能參與課程、預防及延緩老化。期待透過認知訓練、懷舊療法、音樂治療、芳香療法、藝術治療等有趣且融入日常生活的「非藥物治療」輔療課程,並提供家屬適度喘息及讓失智症者接納、調適疾病引起障礙,增加社會參與動能,提升失智症者及家屬生活品質。

     

    南瀛社會福利推展協會表示,新營、後壁、白河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失智家庭多元複合支持免費服務,內容包括認知促進活動、緩和失智活動、照顧者訓練課程及照顧者支持團體、協助轉介疑似失智者、連結相關長照資源等,相關問題可電06-6590488洽詢。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南新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老幼共學」,留下美好回憶。圖/主辦單位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6/6519724

     

     

    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健檢,包含大腦影像檢查,幫助發現早期失智症。圖╱123RF

    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健檢,包含大腦影像檢查,幫助發現早期失智症。圖╱123RF

     

    ●兩親人患失智症,罹病機率為一般人三倍 ●非單一原因造成,生活習慣不良也會引起

    ●憂鬱引發假性失智,最後恐演變成真失智

     

    70歲父親被診斷罹患失智症,上一代的爺爺也是失智症患者,正值中壯年的林先生很憂心是否會遺傳?衛福部桃園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表示,若家族有兩位以上親人患有失智症,罹患機率是一般人三倍,但民眾不必太過擔心,得到失智症並非單一原因,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和心理健康,有助於預防失智症。

     

     

    即便有風險 健康生活更重要

     

    衛福部桃園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表示,有家族失智症病史,要加強後天的預防措施。圖╱WaCare遠距健康提供

    衛福部桃園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表示,有家族失智症病史,要加強後天的預防措施。圖╱WaCare遠距健康提供

     

    失智症是大腦非正常退化的疾病,分別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和額顳葉型失智症等類型,其中,阿茲海默症與遺傳有關,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即描述女主角罹患早發性遺傳的阿茲海默症。江俊宜說,家族有失智症病史,的確有較高罹病機率,但只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會走到生病階段。

     

    江俊宜指出,雖然有遺傳風險令人擔憂,但有些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格外提高警覺,藉由規律運動、定量飲食來預防發病,反而改善了三高問題。

     

    罹患失智症也可能是受到長期後天環境的影響,導致腦部不斷累積β類澱粉蛋白斑塊,進而造成健康的神經元受損,出現記憶衰退、語言能力衰弱、空間認知及理解力下降等症狀。

     

    早期發現早治療 能延緩惡化

     

    失智症不是急性的疾病,病程可能短至2年,也可能長達20年之久,無法治癒是患者最害怕的事,其失能和精神行為也造成照顧者的壓力。江俊宜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增加患者獨立自主的能力、找回生活品質。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健檢,包含大腦影像檢查,幫助發現早期失智症。

    失智症狀出現前的15至20年,β類澱粉蛋白斑塊就開始逐漸形成,應及早避開菸酒、肥胖、三高、熬夜等危險因子,並控制腦部創傷。江俊宜強調,運動能維持肌肉量、增強心肺功能,是目前已被證實能預防及延緩失智惡化的重要關鍵,加上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地中海飲食,就能減少失智風險。

     

     

    非正常老化的失智警訊 資料來源╱江俊宜

    非正常老化的失智警訊 資料來源╱江俊宜

  • 資料來源:元氣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1/6502546

     

    最好的照顧,就是讓人最終不需被照顧。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最好的照顧,就是讓人最終不需被照顧。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編按:理想的長照,是讓病人有好的生活品質,甚至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失能狀態。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在卸下台中市副市長職位後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跨職種的團隊合作,如何落實專業照顧,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

     

    人失能以後,還能逆轉退化,找回正常的生活嗎?

     

    採訪這日,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談起她最近照顧的一位重症案例:50多歲的女性,因腦瘤開刀後,術後帶著鼻胃管、尿管和氣切管住進護理之家。然而,住在機構期間,病人傷口復原不佳,又因營養不良,體重只剩30公斤。林依瑩形容,當時病人已是臥床狀態:「整天睜大眼睛,但沒辦法和人互動。」

     

    在女兒的委託下,病人回到家中,由伯拉罕團隊接手24小時照顧。幾個月後,病人不僅傷口癒合狀況良好,還拿掉鼻胃管、尿管,可以由口進食,能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我早上幫她刷牙洗臉,都讓他自己選要用哪條毛巾!很高興看到她恢復狀況這麼好!」林依瑩說。

     

    在伯拉罕團隊照顧的案例中,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最好的長照,是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生活。翻轉「失能等於不可逆退化」的觀念,伯拉罕團隊如何做到?

     

    前副市長當照服員的觀察! 成功的照顧,絕不可能「各做各的」

     

    49歲的林依瑩,深耕長照領域多年。她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台中市副市長。在2018年卸任副市長後,她考取照服員證照,親自到照顧現場工作。隔年年底,她在台中達觀部落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創新的長照服務。

     

    親自受訓、成為照服員,讓林依瑩對長照問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親自受訓、成為照服員,讓林依瑩對長照問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經歷過長照1.0、2.0的時代,林依瑩觀察,政府近年雖挹注不少資源開拓長照服務,但並未真正滿足民眾的需求。許多家庭仍仰賴外籍看護,且照顧負擔依然沈重。其中,最關鍵的問題便是照顧資源缺乏整合。

     

    她舉例,近年她擔任長照機構的評鑑委員時,常問負責人:「你們服務個案,有多少人接受居家醫療?」通常,機構無法回應具體的數字,只能說:「好像有」。若再進一步追問,「照服員會不會和居家醫療的醫師討論如何照顧?」答案更是「從來沒有」。

     

    「醫師到案家做了衛教指導,結果沒人落實。一週後再去,病人情況一模一樣。」林依瑩憂心,在照護現場,倘若醫師、護理師、照服員、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不同職種「各做各的」,彼此缺乏溝通,終將導致照顧看不見成效。

     

    24小時、跨職種的密集照顧 80歲臥床阿公從「不想活」到自理生活

     

    成立至今,伯拉罕團隊已照顧超過100個個案。團隊強調「All in One」的服務,每當接到新案時,專職護理師和居家醫療醫師、照服員等相關專業合作,全面評估病人的身心、用藥、飲食等需求,並成立個案的照顧群組。照服員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醫師、護理師尋求協助。

     

    林依瑩強調,病人要成功復能,照顧團隊必須合作無間。每位照服員會詳細記錄自己當班時的情況,讓團隊的其他成員掌握資訊,落實專業照顧。她舉例,臥床病人臀部皮膚潰爛,可能是頻繁拉肚子導致。若交接記錄不確實、無人協助病人解決拉肚子的問題,照服員就算不停換藥,傷口也很難好轉。

     

    伯拉罕曾照顧過一位80歲的柏山阿公,因為感冒引起的肺炎,進行了氣切手術。接上呼吸器後,身為低收入戶的家屬又無力安排阿公進行復健。時間一久,他的手腳攣縮、身體功能快速退化。

     

    林依瑩還記得,她前往護理之家探望阿公時,他已臥床一年。阿公身上有鼻胃管、尿管、氣切管,無法言語。人雖然有意識,卻只能整天望著天花板。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不喜歡,太累了,不想活。」

     

    在護理之家,長期臥床、插管,讓伯山阿公寫下「不想活」字眼。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在護理之家,長期臥床、插管,讓伯山阿公寫下「不想活」字眼。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在居家醫療醫師傅華國的支持下,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決定實現阿公的心願,讓他回到部落的家中。團隊的護理師認真鑽研阿公的病情,和醫師討論照顧計畫,教導照服員正確的照顧方式。一週後,阿公已能拔掉鼻胃管,自己吃早餐。2週後移除尿管、40天後拿掉氣切管。

     

    林依瑩指出,現在,柏山阿公的失能程度已從最重度的8級,進步到輕度失能的2級。他不僅恢復語言和行動能力,甚至可以自行走上位於二樓的教會,有時還會自己做飯呢!「聽起來很驚人,但我們不會說這是奇蹟。其實,只要做到跨專業整合,這樣的個案不會少。」

     

    復能良好的柏山阿公,不只順利拔管,還能恢復行動能力。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復能良好的柏山阿公,不只順利拔管,還能恢復行動能力。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如何留住照服員、真正解決案家困擾? 充分專業支持,落實全方位照顧

     

    伯拉罕服務的個案,初期幾乎都是24小時輪班照顧。林依瑩指出,全天候服務最久的個案,至今已長達2年4個月。在照顧人力普遍不足的現場,這並不容易。但她認為,在照顧前期,一定要全面落實專業照顧。不論餵食、復健、清潔、用藥等,「有一個環節沒做好,病人就會一直臥床。」

     

    辛苦的照顧工作,如何留得住人?林依瑩指出,除了提供合理的薪資外,照顧專業支持同樣重要。在北歐、日本等長照服務成熟的國家,照服員的訓練往往需要數年,而台灣照服員考取證照所需的訓練課程卻僅有100小時。照服員的專業訓練不夠充分,派案單位又無法提供協助,工作時遇到狀況只能自行解決,更遑論協助個案復能。

     

    她以臥床阿公為例,當初阿公想返家的一大阻礙,就是無人可以協助他抽痰。多數的照服員並沒有相關證照,也不具備為重症病人抽痰的能力。幸好,部落有幾位年輕照服員願意上課。拿到證照後,再由護理師全天候督導3天,才敢放心讓照服員為阿公抽痰。

     

    「照顧缺乏專業支持,個案狀況很難改善,照服員會覺得挫折。就算薪水不差,他們還是做不久。」林依瑩說。有次評鑑,一位照服員告訴她,平時會幫個案阿公按壓腳掌。但是每次一壓,阿公的臉就爆紅。而這套照服員以為有效的「復能方法」,竟然是自己看Youtube影片學來的!國內照服員缺乏專業支持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照服員和案家之間的衝突,也是長照現場留不住人的另一常見因素。林依瑩觀察,大大小小的衝突,常和「界線」有關。長照2.0的制度設計,每項政府給付的照顧項目都有一個代碼。照服員進入個案家中,只能做被核定的服務項目。於是,照服員在工作現場,便不停地劃分責任:「我只能掃阿公住的這間,不能掃其他房間;只能煮飯給阿嬤吃,不能煮給孫子吃。」

     

    然而,照服員只做核定的服務項目,很難完全滿足被照顧者的需求。她以自身在照顧現場的經驗為例,原本照顧管理專員、個管師只核定陪伴服務,但她進入個案家中,發現阿嬤因為失禁,身上沾滿排泄物。「因為沒有核定協助沐浴,我不用幫她洗澡,難道就眼睜睜看阿嬤被大小便淹沒嗎?」

     

    她認為,照顧服務應該更有彈性,才能真正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例如,長照2.0給付的備餐服務,僅限於幫個案備餐。但在部落,祖父母也想和放學回家的孫子一起吃晚餐。伯拉罕團隊會詢問案家是否有意願自費使用服務,讓照服員可以同時準備孫子的餐點。設法創造雙贏的解方,讓照顧者、案家都不委屈。

     

    林依瑩認為,照顧應該回歸「以人為本」的精神,才能真正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林依瑩認為,照顧應該回歸「以人為本」的精神,才能真正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長照費用高,無力支付怎麼辦? 公費、自費混搭,結合時間銀行互助

     

    目前,在長照2.0制度下,照服員的時薪最低為每小時200元。換算下來,一天的照顧成本為4800元。若需要24小時的照顧,案家每月約需支付14萬元。即使扣除失能等級最高的補助3萬多元,案家仍須支付超過10萬元的費用。對多數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部落許多案家是低收入戶,根本無力支付。

     

    面對這樣的挑戰,林依瑩指出,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是以社會企業的形式經營。團隊的服務經費來自長照2.0的補助、案家自費和公益募款,盡可能以多樣收入支付照顧成本。此外,照服員也可以選擇提供志願服務,儲存時間銀行的時數。未來自己需要被照顧,再提領時數。

     

    林依瑩指出,在部落生活圈,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並不罕見。例如,照服員自願幫長輩剪頭髮、小朋友幫忙大人撿拾公共區域的垃圾,都可以登記時間銀行的時數。需要24小時照顧,又無力自費的重症個案,有時伯拉罕團隊也會安排照服員提供一定時數的志工服務。

     

    長輩當志工包裝雞蛋,也是時間銀行的方案之一。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長輩當志工包裝雞蛋,也是時間銀行的方案之一。圖/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 取自50+(Fifty Plus)

     

    「照服員看到我們努力的成果,會願意當志工。因為他知道,以後自己需要被照顧時,會有人幫他。」林依瑩說。

     

    她很清楚,這套照顧模式無法創造巨額的利潤。然而,看見個案的驚人進步、照服員的成就感,讓她相信這是一條值得走下去的路。「好照顧、好專業、高復能,這是我們期待的長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