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6/6555605

     

     

    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國民有近8%罹患失智症,隨著全世界老年人口增加,失智症病人急遽上升,各國醫療和照護系統無不嚴陣以待。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在失智症醫療專業和照顧病患的用心有目共睹,並獲新北市第六屆醫療公益獎。他表示,能幫助失智症的病人與家屬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以他長年門診經驗加上最先進檢測方式,不僅能及早有效診斷失智病人病況,進而解答家屬或照護者的各項問題。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為失智症專家,以豐富門診經驗加上各式最先進之檢測方式,協助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圖/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提供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為失智症專家,以豐富門診經驗加上各式最先進之檢測方式,協助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圖/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提供

     

    胡朝榮指出,資料顯示去年失智症門診就醫人數粗估有27萬人,如何有效診斷並提早預防是迫切課題。但他發現,不少失智症患者需仰賴同住家人發現異狀後再帶去門診檢查,就醫才判定是失智症,或發現異狀時長輩會抗拒去醫院檢查,延遲早期診斷發現時機。

     

    更令人驚訝的是,健保就醫顯示65歲以下失智症患者有逐年增加趨勢。目前,失智症可經由抽血、認知功能檢查、腦部核磁共振等方式診斷,其實用抽血篩檢即可找到高風險族群。胡朝榮建議若把相關檢測排在健檢裡,不僅降低長輩戒心,也讓子女定期了解長輩狀況,避免轉為重症,減少家庭和社會整體負擔。

     

     

    胡朝榮建議,若發現同住家人出現失智相關異常,須及早就醫尋求有經驗的專業醫師診斷,此外可把相關檢測排在健檢,子女可藉此定期了解長輩狀況。圖/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提供

    胡朝榮建議,若發現同住家人出現失智相關異常,須及早就醫尋求有經驗的專業醫師診斷,此外可把相關檢測排在健檢,子女可藉此定期了解長輩狀況。圖/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提供

     

    胡朝榮強調:「失智症診斷和其他疾病有很大不同,除了要有經驗的專業醫師耐心診斷,並需同步關心照護者的身心狀況,才能全方面發揮功能。」所以,胡朝榮呼籲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勝於治療」。以芬蘭針對高齡者採用多種生活型態介入的實驗研究名為FINGER為例,證實五項措施對預防失智症有幫助:一、飲食:建議以地中海型飲食。二、控制三高和糖尿病。三、多運動。四、腦部多運動。五、保持社交活動。

     

    胡朝榮表示,台灣檢測研發能量強大,他的研究便採用獲衛福部認證和歐盟認證的免疫磁減量檢測技術進行阿茲海默症相關臨床試驗。此外各界積極投入資源,例如雙和醫院失智症特別門診用心布置懷舊戲院,提供失智症全方位照護。圖/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提供

    胡朝榮表示,台灣檢測研發能量強大,他的研究便採用獲衛福部認證和歐盟認證的免疫磁減量檢測技術進行阿茲海默症相關臨床試驗。此外各界積極投入資源,例如雙和醫院失智症特別門診用心布置懷舊戲院,提供失智症全方位照護。圖/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醫師提供

     

    胡朝榮表示,台灣有很多醫療或檢測廠商研發創新能量強大與國外醫療水準並駕齊驅,並吸引知名醫療單位來台取經。他的研究採用免疫磁減量檢測技術進行阿茲海默症相關臨床試驗,此項檢測已取得衛福部認證和歐盟認證。隨著醫療水準提升和檢測工具進步,能夠及早精準發現和追蹤病況,失智初期還可用認知功能訓練以取代藥物。胡朝榮發現近年來有不少民眾主動積極詢問相關失智病醫療和要求檢測,呼籲對於失智症要保有正面思考,及早檢測並治療是永遠最好的方式。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52412

     

     

    有46%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但醫師表示,失智症其實是大腦的「疾病」,並非老化。圖為示意圖,並非當事人。圖/本報資料照片

    有46%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但醫師表示,失智症其實是大腦的「疾病」,並非老化。圖為示意圖,並非當事人。圖/本報資料照片

     

    失智照顧是超高齡社會重要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調查顯示,近五成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當中逾半學歷在大學以上。專家指出,雖然年紀愈長,罹患失智症的比率愈高,但失智症其實是大腦病變,並非正常退化,及早介入可延緩惡化,不應把失智視為正常老化,以免失去早期發現的先機。

     

    根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進行「失智症識能與使用資源」調查,共一三六六人填答,雖然近八成民眾知道,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務等徵兆為失智警訊,逾九成民眾知道預防失智靠社交、動腦和運動,定期吃銀杏無效,但百分之四十六的人認為失智是正常老化,其中五成六大學學歷。

     

    雖然年紀漸長,記性可能變差,但認知功能中的記憶力、語言能力、方向感,正常老化都不會如失智症患者般快速退化。長庚土城分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說明,以記憶力為例,雖然隨著年紀增長會遺忘某些事,但稍加提示便會想起來,不至於整件事都完全不記得,「老化會遺忘細節,退化是整件事消失」。

     

    在語言能力方面,失智症患者一方面表達不順暢,同時因理解能力下降,對於別人說話,可能需要複誦多次才能解讀。再來是方向感,徐榮隆表示,失智症患者因腦部退化,經常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走到熟悉的街口也可能不知道要向左或向右,明顯失去方向感,因此失智症患者容易迷路和走失。

     

    如何觀察失智症前兆?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建議,「可以和兩、三年前的自己相比」,評估自己記憶力是否變差、處理事情的能力是否退化?也可透過工具協助測驗。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52408

     

     

    專家指出,掌握精準的失智患者人數及嚴重程度,能讓資源布建更貼近需求。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林伯東/攝影

    專家指出,掌握精準的失智患者人數及嚴重程度,能讓資源布建更貼近需求。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林伯東/攝影

     

    照顧失智者需要心力、體力與耐力,得靠社會支持並提供資源。但調查顯示,政府雖布建失智照顧資源,但高達百分之五十六點六的受訪者表示未曾使用過、七成一的選擇在家照顧。民眾反映,申請流程複雜、時數不夠、問題無法立即獲得解決,是國內失智症照顧挑戰。

     

    根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進行失智症使用資源調查,共一三六六人填答,女性七成四,以四十五至六十四歲最多,占比逾六成;有二成四是與失智症患者同住的照顧者,被照顧者病程以輕度最多,占四成一,中度達三成;被照顧對象是父母的比率達四成九,年齡以七十五到九十歲最多。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失智長輩約七成屬於輕、中度,且行動如常,對輕度失智者最好的照顧模式,是白天到日照中心或失智據點上課,適當活動並與外界互動延緩失能,晚上再由家人接手照顧。不過目前失智資源建置數不足,各地有不同困境,北市地窄人稠,租金昂貴,偏遠地區建置日照中心卻收不滿。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目前藥物僅能延緩失智惡化而家屬須負擔所有照顧責任,「壓力真的很大」,需要失智共照中心提供協助、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後援。目前全國布建失智共照中心一一四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達五一四處,數量仍不足。

     

    甄瑞興指出,相關單位計畫利用空閒校舍設置日照中心等,設置速度應加快,而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服務時間常常只有半天,建議更有彈性。另外,目前居家訪視補助太低,建議政府增加補助或由健保應給予部分給付,讓失智長者經由在宅醫療守護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支持在宅醫療,將通盤考量以給予更合理的給付為目標。

     

    面臨資源、觀念、資訊3大障礙

    陳景寧表示,觀察國人使用長照資源,有三大障礙待解決,上述日照中心不足屬資源障礙,還有觀念障礙、資訊障礙。以資訊障礙而言,每個家庭接受資訊能力不同,有年輕人的家庭可搜尋新資訊、轉譯告知長輩,但若是老老照顧,申請流程對他們來說太複雜,個管師得視不同個案接受資訊程度,給予不同協助。

     

    各地民眾對於失智照顧仍存有不同看法,導致「觀念障礙」,像北市多數家屬了解失智症應尋求專業協助,非常希望能送失智長輩到日照中心上課,但因名額太少供不應求;但較傳統的縣市,日照中心開了卻不願意讓失智長輩去,就怕被罵「遺棄」、「不孝」,認為明明有家人為何不自己顧,各地照顧觀念仍有相當大差異。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52284

     

     

    醫師指出,藥物只能延緩失智惡化,通常家屬須負擔所有照顧責任,「壓力真的很大」,需要共照中心及社區服務據點協助。圖為日照中心學員透過輔具伸展肢體。圖/本報資料照片

    醫師指出,藥物只能延緩失智惡化,通常家屬須負擔所有照顧責任,「壓力真的很大」,需要共照中心及社區服務據點協助。圖為日照中心學員透過輔具伸展肢體。圖/本報資料照片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目前失智症診斷並不困難,但部分長者於失智症初期病識感低,不認為自己失智或家屬對失智有所迷思,誤認為老人家記憶力消失是正常現象,均可能因此延誤治療而不易診斷。建議若發現老人家常出現忘東忘西、妄想、疑心病增加等,應盡速就醫檢查。

     

    甄瑞興表示,經過多年推廣,許多民眾對失智症有更多了解,臨床上透過心理師評估,再經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抽血等方式診斷失智症,對於額顳葉失智症等,如美國影星布魯斯威利罹患失語症,診斷時確實會多花一點時間,但這類患者約占失智症患者四%。

     

    但在失智照護方面,甄瑞興說,藥物只能延緩失智惡化,通常家屬須負擔所有照顧責任,「壓力真的很大」,根據行政院資料,全國已布建失智共照中心114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達514處,但共照中心數量仍不足,而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服務時間常常只有半天,若失智症家屬需外出工作,據點根本無法發揮功能。

     

    甄瑞興指出,相關單位目前多利用空閒校舍設置失智共照中心或日照中心,但設置速度應該加快,另一方面,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服務時間應該更有彈性,讓失智症家屬可以充分利用。

     

    現在有許多失智專科醫師自行開業服務病患。甄瑞興認為對失智長者是一大福音,許多失智長者無法出門或獨居在家,基層診所醫師可居家訪視,讓失智長者在地老化。不過,目前居家訪視補助太低,建議政府全盤考量擬定增加補助等配套措施,或由健保應給予部分給付,讓失智長者可以經由在宅醫療,守護健康。

     

    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居家醫療如同偏鄉、離島醫療是重要議題,健保署正努力朝向修訂健保支付標準的方向前進,若加上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可以重新分配健保資源,將以給予居家醫療等更合理的給付為目標。

     

    甄瑞興說,目前長照服務仍不足,無法提供失智長者妥善照顧,許多失智長者年紀大或疾病後期時,家屬無法廿四小時照顧,而常把老人家送到安養機構,每隔兩、三個月探視一次,甚至有家屬再也不來探視,避免「失智長者悲歌」上演,呼籲政府重視失智長者照顧問題。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541628

     

     

    國立台灣圖書館與衛福部合辦「翻轉長照 一切照常」全民共讀主題書展,今首次公開亮相衛福部新出版的「阿祖是虎克船長」、「阿祖要上安親班」等長照繪本套書。圖/圖台圖提供

    國立台灣圖書館與衛福部合辦「翻轉長照 一切照常」全民共讀主題書展,今首次公開亮相衛福部新出版的「阿祖是虎克船長」、「阿祖要上安親班」等長照繪本套書。圖/圖台圖提供

     

    為提升民眾關注長照議題,鼓勵代間溝通,國立台灣圖書館與衛福部合辦「翻轉長照 一切照常」全民共讀主題書展,今首次公開亮相衛福部新出版的「阿祖是虎克船長」、「阿祖要上安親班」等長照繪本套書,後續還將辦理一系列主題影談、名人座談,邀民眾深入認識長照。

     

    因應高齡化社會,近五年來長照2.0服務人數及服務資源均大幅成長,從去年5月到今年4月,長照服務人數達54.5萬人,服務涵蓋率超過67%,長照特約單位更多達6855處,特約單位服務滿意度近三年均逾9成以上。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麗芬指出,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生命歷程中,都會遭遇到親友或自身因為年老而需要照顧的情形,長照2.0即是讓需要的人能得到照顧,減輕家庭負擔。

     

    國台圖說明,本次書展結合國台圖及衛福部長照司各自在「閱讀」與「長期照顧」專業,從「翻‧轉‧長‧照」四個主軸中各精選15本好書,特別邀請長期關注圖書館裡高齡讀者服務的台大圖書資訊學系教授林珊如教授作為閱讀推廣大使。

     

    國台圖表示,不論本身已是照顧者、被照顧者,或只是關注此議題、尚未關注到此議題的民眾,都能在這次書展中,從基礎觀念認識、實務經驗分享、專業知能建立,到與孩子的代間溝通,完整地瞭解長照的各個面向。

     

    另外,後續也將於20日辦理主題影談,邀請財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社工師戴瑜擔任「照護人,有你真好」電影導聆人;9月3日則由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與衛福部長期照顧司長祝健芳,以及長期照顧者的藝人代表謝祖武名人座談,民眾可在活動期間參加學習單兌換好禮活動。

     

    國台圖館長李秀鳳表示,圖書館向來重視所有族群的資訊需求,提供分齡分眾的服務,尤其國台圖位處四號公園內,經常有許多樂齡讀者在公園散步運動後,走進圖書館內讀報看書。

     

    李秀鳳提到,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台圖近年積極辦理館內人員培訓及推廣活動,一樓特別設置樂齡讀者區,提供相關閱讀資源與服務,以及大字書、彩色擴視機、輪椅等輔具設備可供使用,並於去年建置了樂齡服務網,希望能滿足樂齡讀者的各項需求。

     

    國立台灣圖書館與衛福部合辦「翻轉長照 一切照常」全民共讀主題書展,今首次公開亮相衛福部新出版的「阿祖是虎克船長」、「阿祖要上安親班」等長照繪本套書。圖/圖台圖提供

    國立台灣圖書館與衛福部合辦「翻轉長照 一切照常」全民共讀主題書展,今首次公開亮相衛福部新出版的「阿祖是虎克船長」、「阿祖要上安親班」等長照繪本套書。圖/圖台圖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4/6544412

     

     

    台中龍井小規模多機能照顧中心照服員陪伴長輩一起做團康。圖/龍井小規模多機能照顧中心提供

    台中龍井小規模多機能照顧中心照服員陪伴長輩一起做團康。圖/龍井小規模多機能照顧中心提供

     

    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表揚長照服務單位、個人,「2022台中市金照獎」表揚活動10月29日登場,即日起至9月5日活動徵件受理報名,歡迎符合資格者踴躍報名,共襄盛舉。

     

    曾梓展說明,台中市人口數躍升第二大城市,65歲以上人口以達41萬人,占總人口14.73%,因應高齡社會,長照需求提高,台中市致力推動長照2.0政策,回應逐年擴大的長期照顧需求,維護本市市民長輩的健康。

     

    曾梓展指出,台中市政府打造「富市台中新好長照」,自2018年舉辦「金照獎」表揚活動,今年邁向第5屆,藉由此頒獎活動,表揚績優長照團隊及長照服務人員並感謝其付出,打造失能長者高齡安老環境,讓年輕人無後顧之憂,實踐「幸福長照in台中」願景;並帶領社會大眾共同關注長照服務品質。

     

    今年的台中金照獎將表揚12個「團體類」服務單位,以及12名「個人類」。另有「長照男神獎」及專屬年輕人的「長照新星獎」,以及外籍長照人員的「長照國際巨星獎」;入圍者將安排參加培育課程及研習分享、交流實務經驗,紓解工作壓力;團體類獎項最高獎金2萬元,個人類獎項最高獎金1萬5000元,歡迎各方英雄踴躍報名參加。

     

    衛生局說,活動詳情及報名網頁請洽台中市政府衛生局網頁或「2022台中金照獎」官方網站(http://www.sgf3535.tw/2022goldencareawards/)。

     

    民眾如有需要諮詢長期照護相關資訊,請洽臺中市長照中心04-25152888或長照專線1966,由專人服務,也可至台中市政府服務E櫃檯,及下載長照即時通後APP線上申請;另APP今年E化升級2.0版,新增「長照接送」功能,民眾可透過APP預約長照交通車,使長照服務品質再提升。

     

    2020台中市金照獎盛況。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

    2020台中市金照獎盛況。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

     

    20台中市金照獎盛況。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

    20台中市金照獎盛況。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

     

    2021台中市金照獎盛況。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

    2021台中市金照獎盛況。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來源網址: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76&pid=16016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年增加,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成6,罹病者有年輕化的現象。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攜手全國22縣市政府夥伴們共同以失智友善「希望行動+1」,呼籲全民一起預防及延緩失智,並首度發表以成人視角創作「如果你迷路」繪本,傳達失智者及其照顧者處境,亟需國人關注且發揮友善精神,共同營造失智友善的社會。

     

          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因腦部病變讓失智者在現實生活易感到迷失,更因生活錯亂及外界誤解,讓失智者與照顧者常感到無助且惶恐,彷彿迷失在人生的洪流中。吳昭軍署長表示「每位國人如果都能夠瞭解失智症警訊與及時診斷的重要性,除了可以協助民眾預防及延緩失智症,同時也能同理、包容與關懷,讓失智者能尊嚴、自主、平等地幸福過日子」。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與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藝人呂思緯先生與失智者及家屬代表等,並串聯全國22縣市發表「希望行動+1」系列活動,廣推「支持、理解、同在」三大失智友善主軸,從發出「支持」的聲音開始,邀請全國民眾一起上網參加繪本創意朗讀活動。

     

    失智者的希望三要素「支持、理解、同在」


          呼應2022年國際失智症月主題「築起希望」(Building on hope),吳昭軍署長期待各界通力合作,以「支持、理解、同在」為主軸,落實「希望行動+1」的永續宗旨,共同支持失智者及其照顧者。全國22縣市政府也分別以「失智友善,擁抱希望」的短影音加入「希望行動+1」的行列中,並透過落實各場域及社區生活圈之各項計畫,以具體行動陪伴失智者擁抱希望與愛,例如:台北市推動一區一特色的12區失智友善社區服務,多元管道提升市民對失智症認識及友善態度;嘉義縣與郵政公司異業結盟首創「郵衷衛您」,郵差們藉由在投遞信件或包裹的過程中,協助找出獨居且失智的阿嬤,經由通報讓這位阿嬤獲得後續照護;雲林縣極具巧思,結合IoT感測之天倫D+卡,守護長者不迷途;嘉義市則推出結合失智協尋載具的平安符,身心都能兼顧;新竹市與藥師公會合作推動非常生活化的失智友善藥局;新北市透過樂活健腦巴士,提供失智相關服務的資源,含認知訓練、篩檢、失智友善天使推廣等;屏東市小黃公車定時定點提供貼心接駁服務,協助長者便捷行動;台南市不僅有多家美髮業者響應成為失智友善組織,幫失智嬤維持美麗的頭髮造型,亦有市立圖書總館與醫院合作成立「失智友善館」,舉辦藝術繪畫工作坊與繪畫展,從生活的各個層面關懷照顧失智者,並促進其社會參與。

     

    失智友善的「有聲繪本」  帶給失智者及照顧者心理撫慰


          身兼音樂創作人、歌手與鼓手的全能型藝人呂思緯先生(藝名:鼓鼓),特別錄製人生的第一本失智友善的有聲繪本,除了獻給失智的母親,照顧母親的妹妹與自己,更要獻給全國失智者家庭,希望各界一起來關心失智者及其家庭的處境。鼓鼓的母親也確診失智2年多,鼓鼓表示照顧者往往因為不認識疾病,累積很多負面情緒,而家人若是無法一起分擔,失智問題會更加棘手。因此,鼓鼓呼籲社會大眾給予失智者友善支持,也提醒大家要給予照顧者更多的支持與協助!

     

          現年73歲的賴女士也在兩年前確診失智,丈夫許先生一直照顧著太太去參與各種團體活動,包括參加音樂會、唱卡拉OK課程等。許先生相信唯有「理解」,才能照顧失智者,並做到友善對待。慶幸的是,許先生與鼓鼓都獲得社區鄰居的友善支持與協助。鼓鼓也感謝鄰居們經常幫忙送回母親不知遺忘何處的皮包,或常常認錯自己的家,甚至按到別人家的門鈴,街坊鄰居不但不會生氣,都能友善對待並協助送返,讓家屬感受到對失智者的友善支持,何其重要。

     

    接納、關懷與支持,營造失智友善台灣!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透過不斷宣導失智症正確識能與友善的觀念,提升不同場域人員及各年齡層民眾對失智友善環境的認知,近年透過多元化線上衛教素材,如去(110)年錄製數位播客(Podcast)節目「失智者不會說的事─喝杯咖啡聊聊你該知道的事」,吸引不少民眾收聽;今(111)年則發展適合親子共讀「來自遺忘星球的爺爺」數位動畫繪本,從淺顯易懂的故事,讓大人、孩子重視健康,同時也關心長輩。另發展「如果你迷路」繪本,以失智者及其照顧者在時空中感到混淆的情境為主題,邀請全民一起透過互動式網頁錄製專屬朗讀版本,感同身受及喚起共鳴來支持推動失智友善(活動自111年8月19日至11月30日止)。此外,也同步舉辦「健腦友憶健康」線上遊戲,參加就有機會抽中健腦好禮(活動即日起至111年8月31日止)。透過邀請全民一起來接納、關懷與支持失智者,營造失智友善台灣!



    延伸閱讀: 
    【「關心樂齡 失智友善」活動網頁】
    https://mohw22-hpaevent.com/
     
    【「健腦友憶健康」線上互動遊戲】
    https://mohw22-hpaevent.com/game/index.php
     
    【「如果你迷路」有聲繪本錄製活動網頁】
    https://picturebook.mohw22-hpaevent.com/
     
    【「如果你迷路」繪本電子書】
    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427
     
    【「如果你迷路」繪本影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AOtUEq7Qo

    【「2022 失智友善不迷路 希望行動+1」記者會 22縣市倡議推動失智友善成果影音】
    https://dementiafriendly.hpa.gov.tw/news/detail/849

    【「失智友善資源整合平台」資源連結】
    https://dementiafriendly.hpa.gov.tw/link/1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者社區資源整合運用平台」】
    https://healthhub.hpa.gov.tw/
     
    【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
    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543434

     

     

    南投縣特別提高一般及偏鄉地區的交通接送費用補助標準,為長者外出交通接送提高服務方便性。圖/南投衛生局提供

    南投縣特別提高一般及偏鄉地區的交通接送費用補助標準,為長者外出交通接送提高服務方便性。圖/南投衛生局提供

     

    截至今年6月底,南投縣65歲以上人口9萬5280人,人口老化比率達19.8%,逼近超高齡社會,南投衛生局表示,面對高齡社會的來臨,長照服務需求愈來愈高,為長者外出交通接送服務方便性,特別提高一般及偏鄉地區的交通接送費用補助標準,涵蓋全縣13鄉鎮市長者,提供往返居家至醫療院所就醫、定期式復健或透析治療的交通接送。

     

    長照交通接送費用補助一般地區(南投市、埔里鎮、竹山鎮、草屯鎮、集集鎮、名間鄉、水里鄉),每月補助2000元,低收入戶免部分負擔、中低收入戶部分負擔每趟20元、每趟一般戶部分負擔62元;遠地區(鹿谷鄉、中寮鄉、魚池鄉、國姓鄉、信義鄉、仁愛鄉)每月補助2400元,低收入戶免部分負擔。

     

    南投衛生局指出,縣內一位王奶奶剛完成手術出院,術後行動不便以輪椅代步,又需要定期回診,現在連上下車都困難,王奶奶子女們都為了該如何回診而煩惱,透過申請長照服務,符合失能等級,媒合使用交通接送服務,長照交通車到府接送至醫療院所就醫,車輛內配備有輪椅升降設備及輪椅固定帶,讓王奶奶可以平穩上下車,解決了子女們的擔憂。

     

    局長陳南松說,南投縣全縣人口數48萬1166人,65歲以上人口9萬5280人,人口老化比率達19.8%,全縣內地廣人稀且多為山路,低底盤公車無法行駛,因而今年起擴大交通接送服務對象,只要是長照失能等級二級以上失能者,提供特約單位服務共31家,長照交通接送服務範圍涵蓋本縣及鄰近縣市,包含前往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大幅降低長照個案家屬請假陪同就醫等負擔。

     

     

    南投縣特別提高一般及偏鄉地區的交通接送費用補助標準,為長者外出交通接送提高服務方便性。圖/南投衛生局提供

    南投縣特別提高一般及偏鄉地區的交通接送費用補助標準,為長者外出交通接送提高服務方便性。圖/南投衛生局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1/6543157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積極佈建長照資源,為長照個案量身訂做服務,讓個案獲得妥善服務,減輕家庭照顧負荷。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積極佈建長照資源,為長照個案量身訂做服務,讓個案獲得妥善服務,減輕家庭照顧負荷。

     

    「媽媽現在回家,總不斷講著在日照發生的事情。」87歲的程廖玉(化名)今年年初跌倒骨折,術後生活難以自理,但對於陌生人照顧,她從一開始排斥到接受,現在每天期待到日照中心;而她的女兒也是主要照顧者程書琳(化名),在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的長照服務支持下,能兼顧照顧媽媽與工作,平時仍可享有自身的生活。

     

    87歲的程廖玉到日照中心後,不僅體能變好,心情也變好,照顧者可以安心上班,好放心!

    87歲的程廖玉到日照中心後,不僅體能變好,心情也變好,照顧者可以安心上班,好放心!

    程廖玉的案例不是唯一,是許多長照家庭的縮影及借鏡,也是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長照服務下的經典案例:善用市府提供照護資源,讓長者長期照護與照顧者的工作能兼顧,減輕家庭照顧負擔。

     

     

     

    程書琳說,媽媽今年是第二次跌倒,兩年前,第一次跌倒傷及脊椎,經過手術修補,行動雖不如以往,但仍可自理日常,不過媽媽那一年高齡85歲,生活因病改變,充斥著滿滿的不適應,她因此搬去跟媽媽同住,媽媽的日常開始大量地依賴她,有時還會耍賴要她別去上班。

    於是,程書琳嘗試尋求長照居家服務的幫助,包含送餐、巡視、陪伴等服務,只是每一次照顧服務員來到家中,媽媽都會強烈排斥,直說「他們都是陌生人,她很不喜歡」,後續嘗試想把媽媽送到日照中心,媽媽一聽到要到外頭接受別人的照顧,就誤以為兒女要拋棄她,雖然有與媽媽解釋,但媽媽仍希望親人可以就近照顧,而暫時打消將媽媽送至日照中心的念頭。

     

     

    程書琳與哥哥、姐姐接力照料兩年,今年初,媽媽再次跌倒,這次跌倒比上次嚴重,跌斷五根肋骨,術後完全無法自理日常,特別是媽媽說會頭暈,擔心她自己在家會跌倒。

    程書琳說,其實她在媽媽住院時,就開始提及住家附近開了一家新的店面,說術後要帶她去嚐鮮,但新開的店面其實是一間日照中心。

     

     

    程書琳說,媽媽那時一看到日照中心外觀以為是間百貨公司,一踏進去看見老師帶著大家在上課,她也充滿好奇,後續才願意踏出這一步,接受日照服務。

    過去兩年,照顧媽媽的過程中,媽媽常常會說「晚上都睡不著」,其實是她白天獨自待在家中太無聊,只能看電視、睡覺,作息不正常,也讓媽媽總是在晚上睡不著,這樣的狀況也影響到淺眠的她,連帶白天上班的精神受到影響。

     

     

    今年開始接受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的日照服務後,程媽媽的作息正常,且每天都在聊日照課程的內容。程書琳說,特別是日照中心的手作課程,完成作品後,讓媽媽很有成就感,她現在就像個孩子一樣,會分享她的作品怎麼製作的,完成後同學都說她很厲害等等。

    特別是日照的運動課程,平時雖然都知道運動很重要,當子女陪著她運動時,她只要稍微有一點疲憊,就會選擇放棄,運動效果不佳。但是到了日照中心有同儕壓力,她就算有點累,也會礙於面子做完全程,體力愈來愈好。

     

     

    程書琳說,媽媽進入日照中心後,算是突破自身的舒適圈,過往閒來無事就會在社區內與熟悉的親友八卦、說三道四,負面情緒遠勝於正面思考,加入日照中心後,她必須適應新的環境,也開始認識新朋友,接受到不一樣的思維思路,與過往相比開朗許多,這也是使用日照後,她認為對媽媽而言最棒的收穫;她感謝臺中市長照服務的支援,讓她可以照顧媽媽與兼顧工作,也鼓勵照顧者多多使用市府長照資源,減輕照顧負荷。

    長照2.0從107年開始提供長照四包錢的服務,包含「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其中「照顧及專業服務」就包含日間照顧,白天將長輩送到日照中心接受專業團隊照顧,參與團體生活,晚上接回家中享受天倫之樂,讓照顧者可以取得生活與照顧之間的平衡。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8/6538122

     

     

    解決高齡人口逐年增加的長照需求,台東縣政府整合醫療照護資源、建構完善長照體制,將廢校閒置校舍空間活化為地區長照中心,盼以綿密守護網,打造健康高齡友善城市。

     

    台東縣政府今天發布訊息表示,人口快速老化,扶老比年年攀升,台灣平均每6名年輕人就需照顧1名老人,對於地廣人稀、老化指數高達165%的台東縣,更是備感壓力,突破縣內偏鄉原鄉長照資源不足的困境,也是台東縣當前重要的挑戰。

     

    縣長饒慶鈴指出,縣內16個鄉鎮市中有15個屬原住民族地區,而原住民地區公有建築用地本就稀少,且開發利用依法需經部落族人諮商同意,為了加速行政作業,將裁併廢校的閒置校舍空間,活化再利用變身成為地區長照中心。

     

    其中,全縣老化指數最高的長濱鄉(398%),衛生局自2016年起歷經跨局處協調與多次部落溝通說明,終於成功將閒置校舍忠勇國小翻轉為全新型長照綜合式服務中心,為全國第一座將整個校園整體規劃並提供適合長者使用的服務場域。

     

    內部設置日照中心、臨托、失智據點、社區復健、老人送餐及社區共用的教育學習中心等多面向的照護服務。之後再次將運轉成功經驗複製在東河鄉隆昌國小,除傳承原有的服務,更與鄉公所合作將操場規劃為老幼共用槌球場,供社區民眾使用,與地方、部落共創雙贏。

     

    此外,爭取中央前瞻計畫經費,與成功鎮、池上鄉、太麻里鄉、延平鄉公所合作建置4所多元照顧服務中心,除提供多項長照服務,更結合失智團體家屋提供失智症長者照顧需求,提高其自主能力與生活品質。

     

    台東縣衛生局說明,為強化在地終老目的,在全縣各村里、部落建置文健站計103站、社區關懷點85站、13個聚福食堂、醫事C站17站、失智症照顧服務據點20站,整體布建率達76%,並提供預防延緩課程師資模組共425組,上課的內容繽紛有趣,增添長輩上課的意願。

     

    為提供從家庭照顧者支持、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的多元連續性照顧服務,於2019、2020年再次爭取中央「獎助布建住宿式長照機構公共化資源計畫」,於長濱鄉樟原村、大武鄉大武村、關山鎮建置225床的住宿式長照機構,總經費達新台幣4億2945萬元,將照護量能均化,照護資源不再完全集中於市區,普及於各鄉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