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52408
專家指出,掌握精準的失智患者人數及嚴重程度,能讓資源布建更貼近需求。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林伯東/攝影
照顧失智者需要心力、體力與耐力,得靠社會支持並提供資源。但調查顯示,政府雖布建失智照顧資源,但高達百分之五十六點六的受訪者表示未曾使用過、七成一的選擇在家照顧。民眾反映,申請流程複雜、時數不夠、問題無法立即獲得解決,是國內失智症照顧挑戰。
根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進行失智症使用資源調查,共一三六六人填答,女性七成四,以四十五至六十四歲最多,占比逾六成;有二成四是與失智症患者同住的照顧者,被照顧者病程以輕度最多,占四成一,中度達三成;被照顧對象是父母的比率達四成九,年齡以七十五到九十歲最多。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失智長輩約七成屬於輕、中度,且行動如常,對輕度失智者最好的照顧模式,是白天到日照中心或失智據點上課,適當活動並與外界互動延緩失能,晚上再由家人接手照顧。不過目前失智資源建置數不足,各地有不同困境,北市地窄人稠,租金昂貴,偏遠地區建置日照中心卻收不滿。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目前藥物僅能延緩失智惡化而家屬須負擔所有照顧責任,「壓力真的很大」,需要失智共照中心提供協助、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後援。目前全國布建失智共照中心一一四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達五一四處,數量仍不足。
甄瑞興指出,相關單位計畫利用空閒校舍設置日照中心等,設置速度應加快,而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服務時間常常只有半天,建議更有彈性。另外,目前居家訪視補助太低,建議政府增加補助或由健保應給予部分給付,讓失智長者經由在宅醫療守護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支持在宅醫療,將通盤考量以給予更合理的給付為目標。
面臨資源、觀念、資訊3大障礙
陳景寧表示,觀察國人使用長照資源,有三大障礙待解決,上述日照中心不足屬資源障礙,還有觀念障礙、資訊障礙。以資訊障礙而言,每個家庭接受資訊能力不同,有年輕人的家庭可搜尋新資訊、轉譯告知長輩,但若是老老照顧,申請流程對他們來說太複雜,個管師得視不同個案接受資訊程度,給予不同協助。
各地民眾對於失智照顧仍存有不同看法,導致「觀念障礙」,像北市多數家屬了解失智症應尋求專業協助,非常希望能送失智長輩到日照中心上課,但因名額太少供不應求;但較傳統的縣市,日照中心開了卻不願意讓失智長輩去,就怕被罵「遺棄」、「不孝」,認為明明有家人為何不自己顧,各地照顧觀念仍有相當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