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579441

     

     

    新北市衛生局建置不老長智村,熱心的成盈利商店老闆蘇清風幫忙顧鑰匙。圖/新北衛生局提供

    新北市衛生局建置不老長智村,熱心的成盈利商店老闆蘇清風幫忙顧鑰匙。圖/新北衛生局提供

     

    新北平溪約4333人,平均每3人就有1人是滿65歲長者。衛生局長陳潤秋說,新北以平溪社區,參與歐盟智慧健康長照計畫,建置不老長智村,輔導在地2分之1的商店成為失智友善商家;同時以衛生所連結在地服務資源,合作綠色通道轉介疑似失智者,讓7成以上的失智長者獲得診斷及服務,結合智慧科技預防走失,打造失智友善社區。

     

    陳潤秋說,藉智慧科技輔助失智照護,預防走失,並以遠距醫療關懷長者,減少城鄉差距及就醫不便,讓長者能實現在地安養,將持續擴散複製到新北各個角落,落實銀髮照顧。

     

    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推動「醫動養」政策,醫療資源持續布建,醫事人員成長12.1%,已完成10所智能衛生所、4座醫療機構,包含土城醫院、樹林、新店及金山區衛生所,其中5月落成的金山區衛生所結合日照中心,瑞芳醫療長照設施大樓,今年8月初完成簽約。

     

    侯友宜說,新北市有全國最多的銀髮健身俱樂部及多元運動空間,將結合商場規畫「購物中心運動計畫」,年底也將完成70處公共托老日照中心,失智資源布建及成長率均為全國第一。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570581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為推廣樂齡玩具、打造個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另中華金門同鄉會同場亦捐贈快篩試劑400劑予金沙鎮公所。

     

    位於金沙鎮公所五樓的金沙鎮樂齡學習中樂齡玩具舉辦捐贈儀式,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董事長黃獻平今代表捐贈國內17家廠商生產的56件具「ST樂齡玩具」標章玩具,捐贈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使用。

     

    金沙鎮長吳有家表示,黃獻平在今年年初就開始跟他接洽,構想打造全國第一個樂齡玩具的示範點,他被黃獻平為家鄉的付深所感動,所以配合提供公所五樓作為樂齡學習中心。

     

    吳有家指出,金沙樂齡學習起步比較晚,所以從他上任後就不斷尋找一個比較好的環境讓樂齡來進駐,到現在兩三天就有一場樂齡的活動、樂齡夥伴也能有固定的場所,他要代表金沙鎮民向黃獻平及捐贈樂齡玩具的這17家廠商表達謝意。

     

    黃獻平則說,今天剛好是8月的第四個星期日,適逢祖父母親節,也祝福各位祖父母親節快樂,樂齡玩具概念就是學到老、活到老、玩到老,希望藉由樂齡玩具能減緩失智、延緩老化,也藉以強化祖孫親情,感謝吳有家協助及提供場地。

     

     

    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董事長黃獻平今代表捐贈國內17家廠商生產的56件具「ST樂齡玩具」標章玩具,捐贈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使用。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董事長黃獻平今代表捐贈國內17家廠商生產的56件具「ST樂齡玩具」標章玩具,捐贈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使用。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董事長黃獻平(左二)今代表捐贈國內17家廠商生產的56件具「ST樂齡玩具」標章玩具,捐贈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使用。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董事長黃獻平(左二)今代表捐贈國內17家廠商生產的56件具「ST樂齡玩具」標章玩具,捐贈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使用。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藝人納豆、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接連因中風倒下,後續的康復之路備受關注,民眾對於中風的關注度再次提升。腦中風照護最大的挑戰是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風患者常會出現癱瘓、認知障礙、失語(說話困難或他人聽不懂)等失能問題,還可能陷入憂鬱,一旦落入長照,每人平均需被照顧9.9年;此外,中風過的人,有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且再次中風的症狀遠比第一次嚴重,對於家庭及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經濟各層面都是沈重壓力。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針對較易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醫護人員,舉辦線上講座課程「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與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主講,傳遞如何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中風徵兆,一旦發生中風應該要快打119搶時間送醫治療,另外中風後必須先了解「為什麼」會中風,後續要積極復健,並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觀察是否有新增的中風危險因子、評估復健進步狀況控制狀況,才能避免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高 45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

     

    「中風後不等於完全康復,必須要隨時留意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否有被控制」,巫錫霖提醒,常見有八大危險因子會增加中風風險,包含心房顫動、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大於130/80)、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高、吸菸、糖尿病、體重異常、運動不足,大家可以自我評估,只要有三項(含)符合,就是中風高危險群,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其中,巫錫霖特別提到,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最高,且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近八成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健檢時,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如果本身有心房顫動且已在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除了最基本的規律用藥外,要特別留意一旦發生中風,送到醫院後需要接受包含抗凝血劑在體內的濃度、腎功能,能否迅速施打反轉劑等,以評估是否可接受後續中風藥物治療,因此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快打119送醫仍是關鍵。

     

    巫錫霖也發現,常有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中風病人出院後,會任意自行停藥,這種患者也很容易再次中風。但巫錫霖也收治過高度配合控制危險因子,嚴格戒菸、遵從醫囑服藥、定期回院追蹤的患者,30年來從未再次中風。

     

    把握中風後6個月復健黃金時間 飲食+復健+心理三管齊下降低失能

     

    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中風個案在中風一個月後,每5人中就有3人失能,蕭碧如說,中風後急性照護期是關鍵,通常會建議家屬可以依照病人發病的時間來設定目標,確保病人在營養及飲食、身體復健與心理調適三大照護面向獲得足夠支持。

     

    「急性照護期」中風後3個月內:避免病情惡化、密切觀察生理狀態,當生命跡象穩定後,就可以在病床上翻身及做肢體關節運動,防止褥瘡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亞急性期/恢復期」中風後3至6個月內:為中風黃金恢復期,積極配合復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重點。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預防再次中風、持續至復健科門診復健,若有需要,可尋求配合長照服務的相關機構。

     

    彰基過去曾收治一位失去語言功能的中風病人,但他出院後有恆心與毅力進行語言訓練,最後成功復健,竟然轉業成為保險業務員。還有一位腦中風的老先生,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一度還住進呼吸照護中心,原判斷他出院後將住進療養機構,但沒想到後來3個月以電話追蹤個案預後狀況時,他竟在家洗碗。

     

    原來老先生天天去復健中心認真復健,妻子也每天鼓勵他達成一些小任務,例如洗碗,即使初期會打破碗盤也不要緊,老先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日增,進步越來越大。

     

    吃得下食物最重要 避免嗆咳引發肺炎

     

    中風病人的飲食也要多費心。蕭碧如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甚至會嗆咳,造成食物掉進氣管,甚至因嗆到而把食物和唾液吞進肺裡,引發吸入性肺炎,患者也常會出現營養不良、脫水和便秘。她建議,中風者的飲食要慎選食物的濃度和質地,調整食物軟硬度、食材大小和烹調方式,讓病人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此外,中風病人因為腦部發生問題,情緒可能改變,甚至有情緒障礙,每10人就有3人會伴隨憂鬱情緒,將影響日常表現和生存意志,照顧的家屬要做好共同面對的生活與心理準備。蕭碧如建議照護者提供適度的關懷陪伴和信任,並為患者訂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增加成就感,另可用圖片、手寫等方式協助失語的中風病人表達想法,若憂鬱問題一直存在,必要時也要尋求精神醫療資源。

     

    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更嚴重,究竟該如何預防?9月27日「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將邀請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

     

    「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免費報名:https://reurl.cc/60dx5k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p>{C}<!--17--><p>
</p><p>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p>{C}<!--20--><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p>{C}<!--23--><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圖/WaCare遠距健康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藝人納豆、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接連因中風倒下,後續的康復之路備受關注,民眾對於中風的關注度再次提升。腦中風照護最大的挑戰是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風患者常會出現癱瘓、認知障礙、失語(說話困難或他人聽不懂)等失能問題,還可能陷入憂鬱,一旦落入長照,每人平均需被照顧9.9年;此外,中風過的人,有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且再次中風的症狀遠比第一次嚴重,對於家庭及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經濟各層面都是沈重壓力。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針對較易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醫護人員,舉辦線上講座課程「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與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主講,傳遞如何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中風徵兆,一旦發生中風應該要快打119搶時間送醫治療,另外中風後必須先了解「為什麼」會中風,後續要積極復健,並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觀察是否有新增的中風危險因子、評估復健進步狀況控制狀況,才能避免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高 45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

     

    「中風後不等於完全康復,必須要隨時留意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否有被控制」,巫錫霖提醒,常見有八大危險因子會增加中風風險,包含心房顫動、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大於130/80)、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高、吸菸、糖尿病、體重異常、運動不足,大家可以自我評估,只要有三項(含)符合,就是中風高危險群,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其中,巫錫霖特別提到,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最高,且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近八成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健檢時,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如果本身有心房顫動且已在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除了最基本的規律用藥外,要特別留意一旦發生中風,送到醫院後需要接受包含抗凝血劑在體內的濃度、腎功能,能否迅速施打反轉劑等,以評估是否可接受後續中風藥物治療,因此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快打119送醫仍是關鍵。

     

    巫錫霖也發現,常有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中風病人出院後,會任意自行停藥,這種患者也很容易再次中風。但巫錫霖也收治過高度配合控制危險因子,嚴格戒菸、遵從醫囑服藥、定期回院追蹤的患者,30年來從未再次中風。

     

    把握中風後6個月復健黃金時間 飲食+復健+心理三管齊下降低失能

     

    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中風個案在中風一個月後,每5人中就有3人失能,蕭碧如說,中風後急性照護期是關鍵,通常會建議家屬可以依照病人發病的時間來設定目標,確保病人在營養及飲食、身體復健與心理調適三大照護面向獲得足夠支持。

     

    「急性照護期」中風後3個月內:避免病情惡化、密切觀察生理狀態,當生命跡象穩定後,就可以在病床上翻身及做肢體關節運動,防止褥瘡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亞急性期/恢復期」中風後3至6個月內:為中風黃金恢復期,積極配合復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重點。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預防再次中風、持續至復健科門診復健,若有需要,可尋求配合長照服務的相關機構。

     

    彰基過去曾收治一位失去語言功能的中風病人,但他出院後有恆心與毅力進行語言訓練,最後成功復健,竟然轉業成為保險業務員。還有一位腦中風的老先生,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一度還住進呼吸照護中心,原判斷他出院後將住進療養機構,但沒想到後來3個月以電話追蹤個案預後狀況時,他竟在家洗碗。

     

    原來老先生天天去復健中心認真復健,妻子也每天鼓勵他達成一些小任務,例如洗碗,即使初期會打破碗盤也不要緊,老先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日增,進步越來越大。

     

    吃得下食物最重要 避免嗆咳引發肺炎

     

    中風病人的飲食也要多費心。蕭碧如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甚至會嗆咳,造成食物掉進氣管,甚至因嗆到而把食物和唾液吞進肺裡,引發吸入性肺炎,患者也常會出現營養不良、脫水和便秘。她建議,中風者的飲食要慎選食物的濃度和質地,調整食物軟硬度、食材大小和烹調方式,讓病人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此外,中風病人因為腦部發生問題,情緒可能改變,甚至有情緒障礙,每10人就有3人會伴隨憂鬱情緒,將影響日常表現和生存意志,照顧的家屬要做好共同面對的生活與心理準備。蕭碧如建議照護者提供適度的關懷陪伴和信任,並為患者訂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增加成就感,另可用圖片、手寫等方式協助失語的中風病人表達想法,若憂鬱問題一直存在,必要時也要尋求精神醫療資源。

     

    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更嚴重,究竟該如何預防?9月27日「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將邀請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

     

    「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免費報名:https://reurl.cc/60dx5k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p>{C}<!--17--><p>
</p><p>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p>{C}<!--20--><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p>{C}<!--23--><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圖/WaCare遠距健康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藝人納豆、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接連因中風倒下,後續的康復之路備受關注,民眾對於中風的關注度再次提升。腦中風照護最大的挑戰是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風患者常會出現癱瘓、認知障礙、失語(說話困難或他人聽不懂)等失能問題,還可能陷入憂鬱,一旦落入長照,每人平均需被照顧9.9年;此外,中風過的人,有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且再次中風的症狀遠比第一次嚴重,對於家庭及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經濟各層面都是沈重壓力。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針對較易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醫護人員,舉辦線上講座課程「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與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主講,傳遞如何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中風徵兆,一旦發生中風應該要快打119搶時間送醫治療,另外中風後必須先了解「為什麼」會中風,後續要積極復健,並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觀察是否有新增的中風危險因子、評估復健進步狀況控制狀況,才能避免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高 45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

     

    「中風後不等於完全康復,必須要隨時留意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否有被控制」,巫錫霖提醒,常見有八大危險因子會增加中風風險,包含心房顫動、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大於130/80)、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高、吸菸、糖尿病、體重異常、運動不足,大家可以自我評估,只要有三項(含)符合,就是中風高危險群,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其中,巫錫霖特別提到,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最高,且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近八成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健檢時,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如果本身有心房顫動且已在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除了最基本的規律用藥外,要特別留意一旦發生中風,送到醫院後需要接受包含抗凝血劑在體內的濃度、腎功能,能否迅速施打反轉劑等,以評估是否可接受後續中風藥物治療,因此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快打119送醫仍是關鍵。

     

    巫錫霖也發現,常有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中風病人出院後,會任意自行停藥,這種患者也很容易再次中風。但巫錫霖也收治過高度配合控制危險因子,嚴格戒菸、遵從醫囑服藥、定期回院追蹤的患者,30年來從未再次中風。

     

    把握中風後6個月復健黃金時間 飲食+復健+心理三管齊下降低失能

     

    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中風個案在中風一個月後,每5人中就有3人失能,蕭碧如說,中風後急性照護期是關鍵,通常會建議家屬可以依照病人發病的時間來設定目標,確保病人在營養及飲食、身體復健與心理調適三大照護面向獲得足夠支持。

     

    「急性照護期」中風後3個月內:避免病情惡化、密切觀察生理狀態,當生命跡象穩定後,就可以在病床上翻身及做肢體關節運動,防止褥瘡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亞急性期/恢復期」中風後3至6個月內:為中風黃金恢復期,積極配合復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重點。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預防再次中風、持續至復健科門診復健,若有需要,可尋求配合長照服務的相關機構。

     

    彰基過去曾收治一位失去語言功能的中風病人,但他出院後有恆心與毅力進行語言訓練,最後成功復健,竟然轉業成為保險業務員。還有一位腦中風的老先生,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一度還住進呼吸照護中心,原判斷他出院後將住進療養機構,但沒想到後來3個月以電話追蹤個案預後狀況時,他竟在家洗碗。

     

    原來老先生天天去復健中心認真復健,妻子也每天鼓勵他達成一些小任務,例如洗碗,即使初期會打破碗盤也不要緊,老先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日增,進步越來越大。

     

    吃得下食物最重要 避免嗆咳引發肺炎

     

    中風病人的飲食也要多費心。蕭碧如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甚至會嗆咳,造成食物掉進氣管,甚至因嗆到而把食物和唾液吞進肺裡,引發吸入性肺炎,患者也常會出現營養不良、脫水和便秘。她建議,中風者的飲食要慎選食物的濃度和質地,調整食物軟硬度、食材大小和烹調方式,讓病人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此外,中風病人因為腦部發生問題,情緒可能改變,甚至有情緒障礙,每10人就有3人會伴隨憂鬱情緒,將影響日常表現和生存意志,照顧的家屬要做好共同面對的生活與心理準備。蕭碧如建議照護者提供適度的關懷陪伴和信任,並為患者訂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增加成就感,另可用圖片、手寫等方式協助失語的中風病人表達想法,若憂鬱問題一直存在,必要時也要尋求精神醫療資源。

     

    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更嚴重,究竟該如何預防?9月27日「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將邀請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

     

    「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免費報名:https://reurl.cc/60dx5k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p>{C}<!--17--><p>
</p><p>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p>{C}<!--20--><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p>{C}<!--23--><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圖/WaCare遠距健康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69380

     

     

    健康大腦與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製表/元氣周報。圖/123RF

    健康大腦與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製表/元氣周報。圖/123RF

     

    1.醫師問診

    認知下降未必是失智症,初步區分屬哪一類、嚴重程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旻益表示,不是所有認知功能下降都是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約六成、血管性失智症近四成,其餘零星的案例,屬於其他原因引起的認知障礙,這類患者多數可找出原因,並有機會讓失智症逆轉。

     

    診斷失智症,會先透過「醫師問診」、「填寫量表」以及「抽血」,同時輔以「儀器檢測」,協助明確診斷罹患哪一類型的失智症。林口長庚神經內科失智症科主任陳怡君表示,第一關醫師問診以及填寫量表,可以先區分出屬於哪一類的認知障礙,並辨別嚴重程度,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關卡。

     

    2.填寫量表

    量表非常多種,懷疑家人失智時,可先上網搜尋AD-8量表自評。

    陳怡君表示,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大多是由家屬陪伴就診,症狀大多主訴「記憶力變差」,也有些是「行為表現異常」,以前不會忘記的事情開始忘東忘西,學習力變差;平常很會理財,卻突然不會規畫;平時情緒穩定近期卻時常失控;偶爾迷路回不了家、誤闖管制區等。

     

    呂旻益表示,當判定極可能為失智症患者時,醫師會協助做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後續再依照判斷做不同量表的評估。

     

    評量失智症的量表有非常多種,包含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等。其中AD-8,家屬在懷疑親人罹患失智症時,即可從網路上找尋量表自評。

     

    3.抽血

    可釐清是否特殊原因引起認知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陳怡君表示,抽血是為了釐清是否為特殊原因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缺乏維他命B12或是葉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藥物副作用、酗酒、睡眠障礙、憂鬱症或是焦慮症,又或是水腦症等,這類情況只要給予適當的補充或是改善感染、降低腦壓等,都能讓原本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恢復到正常。

     

    4.儀器檢查

    以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診腦內是否發生變化。

    儀器檢查是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以及磁振造影(MRI)協助確認診斷,像阿茲海默症早期會出現內側顳葉萎縮。最後再透過神經心理學檢查,釐清患者罹患的是原發性失智症還是次發性失智症,呂旻益說,原發性失智症就是指退化性失智症,次發性是指可以找得出原因的失智症。

     

    失智無法逆轉 藥物僅能延緩惡化

    失智症用藥主要以「膽鹼酶抑制劑」以及「NMDA受體拮抗劑」兩大類為主,這兩大類有四種成分是台灣最常用的藥物成分。膽鹼酶抑制劑有三種成分,分別為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NMDA受體拮抗劑則是Memamtine。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使用Donepezil的量最多,用於原發性失智症的患者,110年有1萬1,755千單位,其次依序為Rivastigmine,110年用量為8,475千單位、Memamtine 110年用量為4,749千單位、Galantamine為189千單位。

     

    呂旻益表示,阿茲海默症目前已知的原因是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堆積,影響腦中分泌乙醯膽鹼,乙醯膽鹼是腦神經傳導物質,當大腦逐漸退化,乙醯膽鹼會愈來愈少。因此透過膽鹼酶抑制劑減少患者腦中乙醯膽鹼被分解的機會,進而改善失智症狀。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69382

     

     

    血管型失智示意圖。製表/元氣周報。圖/123RF

    血管型失智示意圖。製表/元氣周報。圖/123RF

     

     

    人類大腦示意圖。 圖/ingimage

    人類大腦示意圖。 圖/ingimage

     

    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約有29萬人被診斷為失智症患者,其失智症患者共病的情形,以心血管疾病最多,約有12萬1,609人,其次依序為視力障礙有4萬6,290人、代謝疾病4萬3,473人、憂鬱症4萬1,401人、焦慮症2萬2,884人、躁症3,744人、聽力障礙524人等。

     

    失智症患者同時有心血管疾病,須妥善控制避免惡化。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失智症科主任陳怡君表示,失智症患者最常見以心血管疾病為多,不過,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症都屬於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難以判定是先有心血管疾病導致失智症,還是失智症發生後,才出現心血管疾病。

     

    失智症的型態,除了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就是血管型失智症,因腦出血或是腦阻塞造成腦損傷引起的失智症。陳怡君表示,若失智症患者同時有心血管疾病,必須妥適控制,避免腦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發生,使失智症更加惡化。其餘風險因子,包含肥胖、氣喘、多重用藥的患者,都屬於可能讓失智惡化的高風險共病。

     

    陳怡君表示,失智症患者大多是長者,可能因慢性疾病而有「多重用藥」的問題,多重用藥也可能會影響睡眠、食欲、注意力等,增加跌倒風險。失智症患者跌倒後,可能會加重失智症狀,也會增加照顧難度。

     

    失智症照顧上,需要分失智症等級給予協助,陳怡君表示,極輕度失智或輕度失智症患者,如果具備自我照顧能力,照顧者僅需協助增加他們的認知刺激,以及定時服藥,照顧難度不高。

     

    如果進入到中度失智,家中要減少雜物堆積,避免因為碰撞增加跌倒的風險,此時患者會開始出現精神行為的明顯異常,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照顧者得開始學習與患者溝通的技巧,避免衝突發生,也不用過度矯正他們的行為。重度的患者則會更放大行為異常的部分,包含可能會攻擊他人、出現幻覺等。

     

     

    短期記憶雖變差,仍可維持長期記憶,延緩退化速度。

     

     

    陪伴照顧失智症患者,可以透過懷舊的方式,幫助他們繼續維持部分的認知,協助熟悉相關事務。如果長輩年輕時有特別熟悉的技藝,也能讓回憶陪伴著他,雖然短期記憶變差,但長期記憶仍可盡量維持,持續使用才不會退化更快速,維持用進廢退的精神與失智症患者相處。

     

    失智症家屬最擔心患者深夜突然出門,也會增加照顧的難度,家屬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或是學習照顧技巧,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桃園長庚醫院提供照顧者免費諮詢服務,電話是(03)319-6200分機2199,時間為每周一到周五上班時段。

     

    尋求失智據點、共照中心,讓長者維持與人互動。

    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旻益表示,照顧失智症患者若出現困難,可尋求政府資源,包含失智據點、共照中心等。他說,失智症患者需要維持正常的作息,才能避免夜間外出,以據點而言,會給予長輩充足的活動量,也會讓老人之間相互交流,如音樂治療、懷舊治療等,協助動腦才能降低退化的速度。

     

    呂旻益表示,無論是已經罹患失智症或是預防失智症,都倡議採取「地中海飲食」、「蔬果飲食」等方式,地中海飲食可以減少體內自由基的出現,也能降低三高發生的機率,蔬果飲食則是可以減少鹽分攝取,同時也建議要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達到預防或是延緩的效果。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製表/元氣周報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製表/元氣周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69384

     

     

    預防失智請你這樣做。圖/123RF

    預防失智請你這樣做。圖/123RF

     

    隨著人口老化,國內失智症人數逐年增加。醫師表示,失智雖無法治癒,但如能早期發現,能延緩病況惡化;另外也可透過飲食、運動等方式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忘東忘西就是失智?須從記憶、能力和精神個性判別。

     

    一般人想到失智,最常聯想到的症狀就是「記性變差」。但是人一忙起來,往往出現忘東忘西的現象,而早期失智的症狀也容易被誤以為只是一般的老化現象。

     

    究竟如何分辨只是單純記性差還是失智?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主要可從三個面向來判斷,包括記憶、能力和精神個性。

     

    劉子洋說,記憶力衰退最常見是丟捷運卡、忘記鑰匙等,雖然都是小小的事件,但如果不斷重複發生,可能就是警訊。但失智是長期緩慢退化的疾病,很難定義一周或是一個月內發生「忘東忘西」的頻率,因此可以搭配能力和精神個性出現變化加以判斷。

     

    而能力變化通常依據患者本身擁有的技能來判斷,例如原本很有理財頭腦的人,一再出現算錯錢、搞錯金額的狀況;或是原本駕駛能力很好的人,開車和停車空間感變差,都可能是失智的前兆。另外,個性改變,如原本脾氣很好卻變得常常發怒,也需要注意,早期就醫、治療。

     

    依據健保統計資料,110年失智症病人總就醫人數,男性11萬7,897人、女性17萬9,100人;新診斷的失智症就醫人數則為男性2萬1,598人、女性3萬669人;女性人數都多於男性。

     

    劉子洋表示,對於失智症發生的原因有很多說法,確實有些研究會比較男女人數差異的原因,但針對荷爾蒙治療的研究並未看出顯著差異,因此未針對性別進行疾病預防。

     

    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則表示,失智症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失智症是漸進式而非突發的病症。而且雖然發生原因不明確,但許多研究仍指出,少動腦、缺乏運動、三高等血管相關問題、聽力退化、年齡、遺傳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子。

     

    而40歲後腦部就會開始退化,必須趁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尤其若家中有失智症病史者,更要「超前部署」預防。

     

    廖品雯表示,如果能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包括正常睡眠、規律運動、控制三高問題等,確實能夠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另外,維持社交、動腦的活動,主動學習新知也有助於預防失智症。

     

    不過針對坊間常說「打麻將」可以預防失智症的說法,廖品雯說,促進大腦活動的方式很多,每個人的興趣、個性不同,「不是只有打麻將可以預防」。若為了預防失智而逼迫他人從事不喜歡的活動,反而會造成壓力等反效果。

     

    最好的方式是依據個人的興趣,從事唱歌、看書、繪畫、寫書法,甚至打電動、手遊都是很不錯的方法。但廖品雯提醒,看電視是「被動」吸收資訊,和繪畫、打電動等「主動」產出的活動不同,不是好的預防方式。

     

    除了運動、主動吸取新知外,劉子洋也表示,研究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的人較不易罹患失智症,因此普遍認為此類飲食方式有預防效果。

     

    劉紫陽說,地中海飲食以五穀類作為主要澱粉來源,多食用新鮮蔬果,並搭配橄欖油、堅果、深海魚類等油脂和蛋白質。而不論是運動、飲食或是吸收新知等活動,最重要的是培養並「維持」,才能有預防效果。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15/6547187

     

     

    新北市三峽區榮民之家發生命案,凶嫌罹患阿茲海默症,性情變得多疑,幻想著臥病在床的榮民對他不利,竟用圍裙繩子將他勒斃。對此輔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忠毅說,阿茲海默症就是失智的一種,除認知功能退化外,也常會合併情緒行為障礙,照護上應給予情緒支持,轉移注意力,可減緩症狀。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忠毅說,阿茲海默症,是目前常見的一種失智症,因患者大腦退化,造成認知功能退化,最明顯狀況,就是患者記憶力退化,尤其是短期記憶部分。

     

    但目前病因,尚未完全確認,一般被推測與腦部不正常的蛋白堆積、發炎反應、腦部代謝等多面向有相關。

     

    林忠毅說,失智症會認知功能退化,常見記性不好、注意力變差、語言退化、執行功能變差、空間關係變差、社交辨識能力下降等。同時失智症常會合併情緒行為障礙(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簡稱BPSD),病況包括憂鬱、焦慮、失眠、疑神疑鬼或妄想(常見是被害妄想,尤其是東西被偷,因為病人記憶不佳,常會用東西被偷解釋找不到東西的狀況)、幻覺等。也因此,百分之30到百分之98有上述症狀患者,會讓照顧者困擾。

     

    林忠毅建議,對於失智患者,被照顧者需要得到情緒支持和衛教,並有適度的喘息時間。與其相處,也盡量減少爭辯,給予情緒支持。遇到患者出現情緒困擾,嘗試轉移病人注意力,或是規則的生活習慣(如固定的課程或是日照服務)、音樂、懷舊治療等,許可幫助患者減緩症狀。

     

    另外,一般失智症對人有攻擊性行為,若不是因譫妄症造成的急性原因,可透過病人常提及、在意的事情做考量。如病人長期執著於特定的人、事、物,就需要特別小心,他可能潛在有攻擊性。而相關紓解協助控制,既可針對患者行為、環境調整,或使用短期藥物來控制。

     

     

    輔大醫院外觀。圖/聯合報資料庫

    輔大醫院外觀。圖/聯合報資料庫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52481

     

     

    失智時鐘快速轉動,健保署統計,近六年失智就醫人數成長近二成,及早布建資源是當務之急。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林伯東/攝影

    失智時鐘快速轉動,健保署統計,近六年失智就醫人數成長近二成,及早布建資源是當務之急。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林伯東/攝影

     

    失智時鐘快速轉動,健保署統計,近六年失智就醫人數成長兩成;且健保就醫人數竟然已極接近專家推估的台灣失智人口盛行率。專家提醒,這樣百分百失智者都已就醫的數字應非台灣創下「公衛奇蹟」,國內應有更精準的流行病學調查,並設身處地從患者需求出發,才能正確布建資源,真正幫助失智家庭。

     

    九月是國際失智月,失智是導致失能及生活無法獨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帶來極大經濟負擔。關心國人失智資源,本報利用健保數據、縣市調查及衛福部資料,加上專家訪查,發現以上「台灣公衛奇蹟」。

     

    調查也發現,照顧壓力是照顧者難以承受之重。各縣市雖積極布建失智照顧資源,但民眾認為流程複雜、分配時數不夠,導致自行、在家照顧比率高。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民眾在尋求照顧資源時不迷路,也是國內失智照顧一大挑戰,本報也預計十月推出各縣市失智確診率及資源大調查,希望促使各界協助民眾獲取資源。

     

    全台失智人數到底有多少?政府公布的失智人數統計有三個不同的數字,包括去年健保就醫人數廿九萬六九九七、依盛行率推估全台患者人數卅萬、衛福部長照司統計全台失智症患者約廿九點七萬。三個數字相近,但代表意義大不相同,盛行率為預估值,盛行率若與就醫人數接近,表示國內失智確診率接近百分之百,與現況並不相符。

     

    失智症診斷不易,衛福部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二點○」,喊出「失智友善七七七」,期待民國一一四年達到被診斷患者逾七成。如今盛行率推估數字與醫療診斷人數幾近吻合,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等同社區內完全沒有尚未被找到的失智症患者,直言:「這是公衛奇蹟」。

     

    專家進一步分析原因,失智盛行率推估與健保就醫數據都有局限性。雙和醫院副院長胡朝榮表示,目前失智盛行率依據民國一○○年至一○二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距離上次流行病調查已十年,衛福部委託國衛院做第二次流行病學調查,預計近期結果將出爐。

     

    胡朝榮表示,民眾可能因輕微記憶障礙或疑似失智就醫,但發現並未失智,所以就醫人數應高於實際患者數。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民眾對失智症有更多了解,因此就醫人數變多。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建議,健保署應擬定計畫,開放專家學者進行病歷調查或比對,讓健保數據更具代表性與參考價值。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待部分負擔新制上路,重新分配資源,可給予更合理給付。

     

     

    失智症人數知多少? 製表/陳韻如

    失智症人數知多少? 製表/陳韻如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52285

     

     

    台灣高齡失智轉速加快,衛福部長照司委託國衛院調查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失智症比率,並要求失智症診斷需附「臨床失智症量表(CDR)」分數。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高齡失智轉速加快,衛福部長照司委託國衛院調查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失智症比率,並要求失智症診斷需附「臨床失智症量表(CDR)」分數。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到底有多少失智症患者?依過去調查推估,今年全國失智人口約卅萬人,但目前健保統計失智就醫人數已近卅 萬。為精準掌握失智症患者人數,據此布建資源,衛福部長照司委託國衛院調查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失智症比率,並要求失智症診斷需附「臨床失智症量表(CDR)」分數,未來不除必須強制登載。

     

    CDR是「臨床失智評分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的簡稱,用來評量病患失智嚴重程度,分成健康、疑似或輕微、輕度、中度、重度、深度及末期。失智症診斷不易,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為精準瞭解失智症患者的嚴重程度,今年三月起,鼓勵醫院補登或是新建置失智症的臨床失智症量表(CDR)分數。

     

    「不管是失智資源或服務體系的建置,必須掌握目前患者的嚴重程度。」吳希文表示,衛福部十年前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為期兩年的失智盛行率調查,並推估失智症嚴重程度占比,極輕度及輕度約七成四、中度一成二、重度一成四,當時即依循此數據,在各縣市布建資源。

     

    目前失智症患者診斷都會進入醫院評估,但過去醫師診斷民眾是否罹患失智症,不需要額外登載失智程度,衛福部長照司自今年起,鼓勵醫院針對新個案註明CDR分數、並希望舊案例補登,每件給予獎勵金兩百元,截至目前已補登回報八萬多件,預計自後年起,研擬強制登載CDR分數才能申報健保。

     

    吳希文表示,失智資源建置至今超過十年,全台失智服務據點超過五百處、共照中心約一一○家,其餘還有巷弄站、團體家屋等。只是資源布建是否能滿足當地需求,開始檢討資源分布是否均衡時,希望能尋求更精準數字協助。

     

    若能得知各縣市失智人數、程度,吳希文表示,失智據點等資源的布建就能更精準,以現在來說,都會區據點遠高於偏鄉,若有新據點希望申請衛福部的補助,都會優先希望業者至偏鄉設置。未來數據更為明確,也能讓資源布建的位置更貼近需求。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失智資源布建現在比較辛苦,都會區布建幾乎飽和,就剩下偏鄉,長照資源的推動也是總統蔡英文的主要政策,包含一學區一日照等。如何讓失智症患者能使用資源,現在積極進行中。

     

    根據2017年12月頒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其中設定一項行動方案為「進行國家失智症流行病學及相關資源數據調查」。國衛院於2020至2022年已展開全國社區失智症與失能的家訪調查,希望提供政府單位制訂失智症與失能照護相關決策參考依據,結果預計近期公布。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8/6554821

     

     

    台東大學6名應屆畢業生參加青銀共學計畫後,本月受聘到部落文健站服務。記者卜敏正/翻攝

    台東大學6名應屆畢業生參加青銀共學計畫後,本月受聘到部落文健站服務。記者卜敏正/翻攝

     

    台東大學高齡健康與照護管理原民專班6名應屆畢業生,本月受聘至文健站擔任照服員,縣府原民處今安排至南王文健站在職教育,6名新鮮人直言「畢業後能馬上找到工作、真的很開心」。

     

    台東縣長饒慶鈴今天上午前往南王部落文健站,與長者及專班照服員互動,並表示藉由原專班學生到文健站服務,不僅提供青年就業機會,也發展在地族人照顧長者模式,開啟世代交流,並為部落長照帶來新氣象。

     

    文健站照服員王紀玫表示,目前分發在市區高坡部落服務,對於部落文健站服務工作,多數在專班課程中就已經學習和見習,工作壓力並不大, 但真正要學習的是,人際關係與同仁、長輩互動,並學習如何讚美、陪伴,進而協助長輩。

     

    台東縣政府今年度青銀共學計畫,首次與東大原專班合作,打造專屬培訓課程,自今年1月起至6月,透過在學時所學的長者照護管理應用實務,並利用課餘時間在文健站實際服務長者,8月起進駐文健站加入照顧長者的服務行列。

     

    6名剛畢業的照服員,進駐麒麟、高坡、巴布麓、南王、泰安及賓朗等6個文健站,薪資待遇比照文健站照服員,留住青年人才在地服務,另外也鼓勵照服員取得族語認證、照顧及營養相關的專業證照、教育訓練等,以強化文健站服務,創造雙贏模式。

     

    台東縣長饒慶鈴今天到南王部落文健站,與長輩、新進照服員互動。記者卜敏正/翻攝

    台東縣長饒慶鈴今天到南王部落文健站,與長輩、新進照服員互動。記者卜敏正/翻攝

     

    台東大學6名應屆畢業生參加青銀共學計畫後,本月受聘到部落文健站服務,縣長饒慶鈴(中)今天到場關心。記者卜敏正/翻攝

    台東大學6名應屆畢業生參加青銀共學計畫後,本月受聘到部落文健站服務,縣長饒慶鈴(中)今天到場關心。記者卜敏正/翻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