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8/6595703

     

     

    花蓮縣衛生局在北中南區設置3處服務據點,截至7月底,累積服務193名個案,完成862次電話及關懷訪視等,協助照顧者度過適應期。圖/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花蓮縣衛生局在北中南區設置3處服務據點,截至7月底,累積服務193名個案,完成862次電話及關懷訪視等,協助照顧者度過適應期。圖/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為緩解家庭照顧者照顧壓力,花蓮衛生局盤點原有服務網絡,在北中南區設置3處服務據點,截至7月底,累積服務193名個案,完成862次電話及關懷訪視等,協助照顧者度過適應期。

     

    衛生局表示,積極發展家庭照顧者多元支持措施,於2019年起整合並盤點縣內原有家庭照顧者服務網絡,分別由花蓮縣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提供北區秀林鄉、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服務;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服務中區鳳林鎮、光復鄉、萬榮鄉、豐濱鄉;南區由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提供卓溪鄉、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負責。

     

    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家庭照顧者長期面對生活型態轉變、經濟負擔加重、社交活動減少的壓力,甚至受疫情影響暫時無法使用長照服務,都可能是壓垮家庭照顧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據點可提供個案服務、諮商服務、到宅照顧技巧指導、長照知識或照顧技能訓練課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情緒支持團體、志工關懷訪視或電話關懷、被照顧者安全看視或陪伴等8大項實體性的服務,持續關懷家庭照顧者,成為一個讓照顧者可喘息舒緩、資訊整合交流的空間。

     

    朱家祥說,藉由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減輕照顧者負荷,不再只是孤軍奮戰,並期許家庭照顧者在照顧家人同時,也能關照自己,即使面對高齡化浪潮,也能安心在地好好慢老。

     

    有長期照顧需求家庭可電洽「1966」,或至花蓮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諮詢,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81181

     

     

    北港媽祖醫院率先引進科技機器人為肢體失能患者復健,為偏鄉醫療一大福音。記者蔡維斌/攝影

    北港媽祖醫院率先引進科技機器人為肢體失能患者復健,為偏鄉醫療一大福音。記者蔡維斌/攝影

     

    鋼鐵人現身?雲林縣北港鎮媽祖醫院引進雲嘉地區第1套「外骨骼機器人」,讓手臂、下肢癱瘓失能的人,透過AI機器人輔具訓練,刺激腦部傳達神經,可恢復走路、握杯等動作,偏鄉患者不必遠赴都會區可就近接受科技復健,是中風、肢體失能患者佳音。

     

    科技醫療發展愈趨成熟,「外骨骼機器人」已成復健新利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率先引進,機器人分上、下肢,外型猶如鋼鐵衣,運用微型馬達和電腦程式運算,協助患者提升上、下肢體動作功能,甚至感覺統合刺激大腦對動作的感知與成像,讓大腦重新獲得學習動作的控制,增加患者復原機率。

     

    媽祖醫院復健科主任謝文逸說,外骨骼機器人利用感測器,偵測髖、膝關節的角度變化,依患者下肢動作能力,提供適當動力輔助,增強患者行走及平衡訓練效果,使患者提升行走能力,改善步距變小、速度變慢等代償步態。

     

    「癱瘓不是零件壞掉而是開關壞掉」謝文逸說,復健是訓練腦部而非肢體,機器人可突破傳統復健訓練的限制,透過機器人讓能動的手帶領不動的手來動作,例如透過拿杯子來誘發腦部重組並調整動作頻率,提升手部動作功能。

     

    謝文逸指出,傳統復健由治療師帶著患者反覆練習相同動作,對嚴重偏癱、體力差的患者經常無法達到期望,產生挫折感進而喪失信心,若能加上機器人輔助訓練,可減低訓練過程的體力與耐力消耗,提升成就感和自信,比傳統復健達到1加1大於2的事半功倍效果,可稱為復健2.0版,適用於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巴金森氏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

     

    院長吳錫金指出,偏鄉高齡者居多,腦中風比率也多,智慧型復健機器人,可讓患者免於舟車勞頓,就近接受新科技治療,獲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品質與服務,實為偏鄉患者一大福音。

     

     

    透過機器手傳達刺激腦神經,讓好的手帶動壞的手來動作,達到復健功效。記者蔡維斌/攝影

    透過機器手傳達刺激腦神經,讓好的手帶動壞的手來動作,達到復健功效。記者蔡維斌/攝影

     

     

    醫師強調透過機器手傳達刺激腦神經,讓好的右手帶動壞的左手來動作,達到復健功效。記者蔡維斌/攝影

    醫師強調透過機器手傳達刺激腦神經,讓好的右手帶動壞的左手來動作,達到復健功效。記者蔡維斌/攝影

     

     

    北港媽祖醫院率先引進科技機器人為肢體失能患者復健,為偏鄉醫療一大福音。記者蔡維斌/攝影

    北港媽祖醫院率先引進科技機器人為肢體失能患者復健,為偏鄉醫療一大福音。記者蔡維斌/攝影

     

     

    機器腳透過電腦支配,讓半身癱瘓的中風患者,經過訓練能夠自行步行起坐,達到復健效果。記者蔡維斌/攝影

    機器腳透過電腦支配,讓半身癱瘓的中風患者,經過訓練能夠自行步行起坐,達到復健效果。記者蔡維斌/攝影

     

     

    機器腳透過電腦支配,讓半身癱瘓的中風患者,經過訓練能夠自行步行起坐,達到復健效果。記者蔡維斌/攝影

    機器腳透過電腦支配,讓半身癱瘓的中風患者,經過訓練能夠自行步行起坐,達到復健效果。記者蔡維斌/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575441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長照據點近年成長至40處,但部分長輩受限於交通或行動不便難前往或就醫,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啟用,設籍埔里且符合條件的長者或團體,可在乘車前2日向公所登記預約搭乘。

     

    埔里鎮公所指出,配合政府長照政策,4年前全鎮長照據點約20處,鎮長廖志城上任後因應長照升級2.0,積極拓展普設長照據點,至今已成長達40處,但部分長輩因行動不便或住家離長照據點太遠,無人接送而無法前往,也影響就醫。

     

    埔里鎮長廖志城因此尋求前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蔡培慧協助,成功向衛福部爭取補助購置1部中型巴士,並改造車體空間設置升降設備,做為長照交通接送車,供行動不便或須乘坐輪椅的民眾搭乘,今天在良善社區舉行啟用儀式。

     

    廖志城說,該部長照交通接送服務車其實去年已到位,但當時正值疫情高峰期,考量車內屬密閉空間、長照據點停辦等因素,遲未啟用。隨長照據點陸續恢復運作,且防疫漸解封,於今天啟用,並受理良善社區申請載送長輩至長照據點。

     

    而這交通接送服務除了載長輩去長照據點,更將協助行動不便長輩到鎮內各醫療院所就醫或復健,藉此克服長輩無人接送、交通不便等問題,民眾或社福團體只要符合資格就能登記申請,也盼未來能持續擴展交通服務範圍,讓效益最大化。

     

    公所社會課則表示,長照接送服務須向公所登記預約,服務對象須為實際居住埔里的65歲以上居民、失能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以及6人以上、15人以下鎮內社區或人民團體,若有需求都可於乘車前2日電話預約,以利安排路線時程。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為支應地方長者日照需求,南投埔里鎮公所向中央爭取補助購置長照交通接送車,今天啟用。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579441

     

     

    新北市衛生局建置不老長智村,熱心的成盈利商店老闆蘇清風幫忙顧鑰匙。圖/新北衛生局提供

    新北市衛生局建置不老長智村,熱心的成盈利商店老闆蘇清風幫忙顧鑰匙。圖/新北衛生局提供

     

    新北平溪約4333人,平均每3人就有1人是滿65歲長者。衛生局長陳潤秋說,新北以平溪社區,參與歐盟智慧健康長照計畫,建置不老長智村,輔導在地2分之1的商店成為失智友善商家;同時以衛生所連結在地服務資源,合作綠色通道轉介疑似失智者,讓7成以上的失智長者獲得診斷及服務,結合智慧科技預防走失,打造失智友善社區。

     

    陳潤秋說,藉智慧科技輔助失智照護,預防走失,並以遠距醫療關懷長者,減少城鄉差距及就醫不便,讓長者能實現在地安養,將持續擴散複製到新北各個角落,落實銀髮照顧。

     

    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推動「醫動養」政策,醫療資源持續布建,醫事人員成長12.1%,已完成10所智能衛生所、4座醫療機構,包含土城醫院、樹林、新店及金山區衛生所,其中5月落成的金山區衛生所結合日照中心,瑞芳醫療長照設施大樓,今年8月初完成簽約。

     

    侯友宜說,新北市有全國最多的銀髮健身俱樂部及多元運動空間,將結合商場規畫「購物中心運動計畫」,年底也將完成70處公共托老日照中心,失智資源布建及成長率均為全國第一。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570581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為推廣樂齡玩具、打造個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另中華金門同鄉會同場亦捐贈快篩試劑400劑予金沙鎮公所。

     

    位於金沙鎮公所五樓的金沙鎮樂齡學習中樂齡玩具舉辦捐贈儀式,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董事長黃獻平今代表捐贈國內17家廠商生產的56件具「ST樂齡玩具」標章玩具,捐贈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使用。

     

    金沙鎮長吳有家表示,黃獻平在今年年初就開始跟他接洽,構想打造全國第一個樂齡玩具的示範點,他被黃獻平為家鄉的付深所感動,所以配合提供公所五樓作為樂齡學習中心。

     

    吳有家指出,金沙樂齡學習起步比較晚,所以從他上任後就不斷尋找一個比較好的環境讓樂齡來進駐,到現在兩三天就有一場樂齡的活動、樂齡夥伴也能有固定的場所,他要代表金沙鎮民向黃獻平及捐贈樂齡玩具的這17家廠商表達謝意。

     

    黃獻平則說,今天剛好是8月的第四個星期日,適逢祖父母親節,也祝福各位祖父母親節快樂,樂齡玩具概念就是學到老、活到老、玩到老,希望藉由樂齡玩具能減緩失智、延緩老化,也藉以強化祖孫親情,感謝吳有家協助及提供場地。

     

     

    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董事長黃獻平今代表捐贈國內17家廠商生產的56件具「ST樂齡玩具」標章玩具,捐贈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使用。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董事長黃獻平今代表捐贈國內17家廠商生產的56件具「ST樂齡玩具」標章玩具,捐贈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使用。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打造樂齡玩具示範點,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TCC)今捐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樂齡玩具一批,盼讓長者透過「樂齡玩具」找回初心、提升生活樂趣、增進祖孫親情。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董事長黃獻平(左二)今代表捐贈國內17家廠商生產的56件具「ST樂齡玩具」標章玩具,捐贈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使用。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生活用品研發檢測中心董事長黃獻平(左二)今代表捐贈國內17家廠商生產的56件具「ST樂齡玩具」標章玩具,捐贈予金沙鎮樂齡學習中心使用。圖/金沙鎮公所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藝人納豆、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接連因中風倒下,後續的康復之路備受關注,民眾對於中風的關注度再次提升。腦中風照護最大的挑戰是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風患者常會出現癱瘓、認知障礙、失語(說話困難或他人聽不懂)等失能問題,還可能陷入憂鬱,一旦落入長照,每人平均需被照顧9.9年;此外,中風過的人,有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且再次中風的症狀遠比第一次嚴重,對於家庭及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經濟各層面都是沈重壓力。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針對較易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醫護人員,舉辦線上講座課程「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與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主講,傳遞如何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中風徵兆,一旦發生中風應該要快打119搶時間送醫治療,另外中風後必須先了解「為什麼」會中風,後續要積極復健,並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觀察是否有新增的中風危險因子、評估復健進步狀況控制狀況,才能避免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高 45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

     

    「中風後不等於完全康復,必須要隨時留意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否有被控制」,巫錫霖提醒,常見有八大危險因子會增加中風風險,包含心房顫動、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大於130/80)、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高、吸菸、糖尿病、體重異常、運動不足,大家可以自我評估,只要有三項(含)符合,就是中風高危險群,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其中,巫錫霖特別提到,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最高,且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近八成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健檢時,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如果本身有心房顫動且已在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除了最基本的規律用藥外,要特別留意一旦發生中風,送到醫院後需要接受包含抗凝血劑在體內的濃度、腎功能,能否迅速施打反轉劑等,以評估是否可接受後續中風藥物治療,因此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快打119送醫仍是關鍵。

     

    巫錫霖也發現,常有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中風病人出院後,會任意自行停藥,這種患者也很容易再次中風。但巫錫霖也收治過高度配合控制危險因子,嚴格戒菸、遵從醫囑服藥、定期回院追蹤的患者,30年來從未再次中風。

     

    把握中風後6個月復健黃金時間 飲食+復健+心理三管齊下降低失能

     

    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中風個案在中風一個月後,每5人中就有3人失能,蕭碧如說,中風後急性照護期是關鍵,通常會建議家屬可以依照病人發病的時間來設定目標,確保病人在營養及飲食、身體復健與心理調適三大照護面向獲得足夠支持。

     

    「急性照護期」中風後3個月內:避免病情惡化、密切觀察生理狀態,當生命跡象穩定後,就可以在病床上翻身及做肢體關節運動,防止褥瘡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亞急性期/恢復期」中風後3至6個月內:為中風黃金恢復期,積極配合復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重點。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預防再次中風、持續至復健科門診復健,若有需要,可尋求配合長照服務的相關機構。

     

    彰基過去曾收治一位失去語言功能的中風病人,但他出院後有恆心與毅力進行語言訓練,最後成功復健,竟然轉業成為保險業務員。還有一位腦中風的老先生,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一度還住進呼吸照護中心,原判斷他出院後將住進療養機構,但沒想到後來3個月以電話追蹤個案預後狀況時,他竟在家洗碗。

     

    原來老先生天天去復健中心認真復健,妻子也每天鼓勵他達成一些小任務,例如洗碗,即使初期會打破碗盤也不要緊,老先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日增,進步越來越大。

     

    吃得下食物最重要 避免嗆咳引發肺炎

     

    中風病人的飲食也要多費心。蕭碧如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甚至會嗆咳,造成食物掉進氣管,甚至因嗆到而把食物和唾液吞進肺裡,引發吸入性肺炎,患者也常會出現營養不良、脫水和便秘。她建議,中風者的飲食要慎選食物的濃度和質地,調整食物軟硬度、食材大小和烹調方式,讓病人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此外,中風病人因為腦部發生問題,情緒可能改變,甚至有情緒障礙,每10人就有3人會伴隨憂鬱情緒,將影響日常表現和生存意志,照顧的家屬要做好共同面對的生活與心理準備。蕭碧如建議照護者提供適度的關懷陪伴和信任,並為患者訂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增加成就感,另可用圖片、手寫等方式協助失語的中風病人表達想法,若憂鬱問題一直存在,必要時也要尋求精神醫療資源。

     

    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更嚴重,究竟該如何預防?9月27日「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將邀請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

     

    「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免費報名:https://reurl.cc/60dx5k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p>{C}<!--17--><p>
</p><p>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p>{C}<!--20--><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p>{C}<!--23--><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圖/WaCare遠距健康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藝人納豆、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接連因中風倒下,後續的康復之路備受關注,民眾對於中風的關注度再次提升。腦中風照護最大的挑戰是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風患者常會出現癱瘓、認知障礙、失語(說話困難或他人聽不懂)等失能問題,還可能陷入憂鬱,一旦落入長照,每人平均需被照顧9.9年;此外,中風過的人,有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且再次中風的症狀遠比第一次嚴重,對於家庭及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經濟各層面都是沈重壓力。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針對較易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醫護人員,舉辦線上講座課程「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與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主講,傳遞如何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中風徵兆,一旦發生中風應該要快打119搶時間送醫治療,另外中風後必須先了解「為什麼」會中風,後續要積極復健,並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觀察是否有新增的中風危險因子、評估復健進步狀況控制狀況,才能避免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高 45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

     

    「中風後不等於完全康復,必須要隨時留意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否有被控制」,巫錫霖提醒,常見有八大危險因子會增加中風風險,包含心房顫動、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大於130/80)、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高、吸菸、糖尿病、體重異常、運動不足,大家可以自我評估,只要有三項(含)符合,就是中風高危險群,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其中,巫錫霖特別提到,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最高,且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近八成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健檢時,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如果本身有心房顫動且已在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除了最基本的規律用藥外,要特別留意一旦發生中風,送到醫院後需要接受包含抗凝血劑在體內的濃度、腎功能,能否迅速施打反轉劑等,以評估是否可接受後續中風藥物治療,因此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快打119送醫仍是關鍵。

     

    巫錫霖也發現,常有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中風病人出院後,會任意自行停藥,這種患者也很容易再次中風。但巫錫霖也收治過高度配合控制危險因子,嚴格戒菸、遵從醫囑服藥、定期回院追蹤的患者,30年來從未再次中風。

     

    把握中風後6個月復健黃金時間 飲食+復健+心理三管齊下降低失能

     

    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中風個案在中風一個月後,每5人中就有3人失能,蕭碧如說,中風後急性照護期是關鍵,通常會建議家屬可以依照病人發病的時間來設定目標,確保病人在營養及飲食、身體復健與心理調適三大照護面向獲得足夠支持。

     

    「急性照護期」中風後3個月內:避免病情惡化、密切觀察生理狀態,當生命跡象穩定後,就可以在病床上翻身及做肢體關節運動,防止褥瘡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亞急性期/恢復期」中風後3至6個月內:為中風黃金恢復期,積極配合復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重點。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預防再次中風、持續至復健科門診復健,若有需要,可尋求配合長照服務的相關機構。

     

    彰基過去曾收治一位失去語言功能的中風病人,但他出院後有恆心與毅力進行語言訓練,最後成功復健,竟然轉業成為保險業務員。還有一位腦中風的老先生,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一度還住進呼吸照護中心,原判斷他出院後將住進療養機構,但沒想到後來3個月以電話追蹤個案預後狀況時,他竟在家洗碗。

     

    原來老先生天天去復健中心認真復健,妻子也每天鼓勵他達成一些小任務,例如洗碗,即使初期會打破碗盤也不要緊,老先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日增,進步越來越大。

     

    吃得下食物最重要 避免嗆咳引發肺炎

     

    中風病人的飲食也要多費心。蕭碧如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甚至會嗆咳,造成食物掉進氣管,甚至因嗆到而把食物和唾液吞進肺裡,引發吸入性肺炎,患者也常會出現營養不良、脫水和便秘。她建議,中風者的飲食要慎選食物的濃度和質地,調整食物軟硬度、食材大小和烹調方式,讓病人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此外,中風病人因為腦部發生問題,情緒可能改變,甚至有情緒障礙,每10人就有3人會伴隨憂鬱情緒,將影響日常表現和生存意志,照顧的家屬要做好共同面對的生活與心理準備。蕭碧如建議照護者提供適度的關懷陪伴和信任,並為患者訂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增加成就感,另可用圖片、手寫等方式協助失語的中風病人表達想法,若憂鬱問題一直存在,必要時也要尋求精神醫療資源。

     

    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更嚴重,究竟該如何預防?9月27日「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將邀請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

     

    「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免費報名:https://reurl.cc/60dx5k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p>{C}<!--17--><p>
</p><p>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p>{C}<!--20--><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p>{C}<!--23--><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圖/WaCare遠距健康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藝人納豆、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接連因中風倒下,後續的康復之路備受關注,民眾對於中風的關注度再次提升。腦中風照護最大的挑戰是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風患者常會出現癱瘓、認知障礙、失語(說話困難或他人聽不懂)等失能問題,還可能陷入憂鬱,一旦落入長照,每人平均需被照顧9.9年;此外,中風過的人,有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且再次中風的症狀遠比第一次嚴重,對於家庭及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經濟各層面都是沈重壓力。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針對較易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醫護人員,舉辦線上講座課程「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與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主講,傳遞如何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中風徵兆,一旦發生中風應該要快打119搶時間送醫治療,另外中風後必須先了解「為什麼」會中風,後續要積極復健,並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觀察是否有新增的中風危險因子、評估復健進步狀況控制狀況,才能避免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高 45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

     

    「中風後不等於完全康復,必須要隨時留意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否有被控制」,巫錫霖提醒,常見有八大危險因子會增加中風風險,包含心房顫動、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大於130/80)、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高、吸菸、糖尿病、體重異常、運動不足,大家可以自我評估,只要有三項(含)符合,就是中風高危險群,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其中,巫錫霖特別提到,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最高,且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近八成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健檢時,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如果本身有心房顫動且已在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除了最基本的規律用藥外,要特別留意一旦發生中風,送到醫院後需要接受包含抗凝血劑在體內的濃度、腎功能,能否迅速施打反轉劑等,以評估是否可接受後續中風藥物治療,因此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快打119送醫仍是關鍵。

     

    巫錫霖也發現,常有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中風病人出院後,會任意自行停藥,這種患者也很容易再次中風。但巫錫霖也收治過高度配合控制危險因子,嚴格戒菸、遵從醫囑服藥、定期回院追蹤的患者,30年來從未再次中風。

     

    把握中風後6個月復健黃金時間 飲食+復健+心理三管齊下降低失能

     

    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中風個案在中風一個月後,每5人中就有3人失能,蕭碧如說,中風後急性照護期是關鍵,通常會建議家屬可以依照病人發病的時間來設定目標,確保病人在營養及飲食、身體復健與心理調適三大照護面向獲得足夠支持。

     

    「急性照護期」中風後3個月內:避免病情惡化、密切觀察生理狀態,當生命跡象穩定後,就可以在病床上翻身及做肢體關節運動,防止褥瘡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亞急性期/恢復期」中風後3至6個月內:為中風黃金恢復期,積極配合復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重點。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預防再次中風、持續至復健科門診復健,若有需要,可尋求配合長照服務的相關機構。

     

    彰基過去曾收治一位失去語言功能的中風病人,但他出院後有恆心與毅力進行語言訓練,最後成功復健,竟然轉業成為保險業務員。還有一位腦中風的老先生,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一度還住進呼吸照護中心,原判斷他出院後將住進療養機構,但沒想到後來3個月以電話追蹤個案預後狀況時,他竟在家洗碗。

     

    原來老先生天天去復健中心認真復健,妻子也每天鼓勵他達成一些小任務,例如洗碗,即使初期會打破碗盤也不要緊,老先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日增,進步越來越大。

     

    吃得下食物最重要 避免嗆咳引發肺炎

     

    中風病人的飲食也要多費心。蕭碧如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甚至會嗆咳,造成食物掉進氣管,甚至因嗆到而把食物和唾液吞進肺裡,引發吸入性肺炎,患者也常會出現營養不良、脫水和便秘。她建議,中風者的飲食要慎選食物的濃度和質地,調整食物軟硬度、食材大小和烹調方式,讓病人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此外,中風病人因為腦部發生問題,情緒可能改變,甚至有情緒障礙,每10人就有3人會伴隨憂鬱情緒,將影響日常表現和生存意志,照顧的家屬要做好共同面對的生活與心理準備。蕭碧如建議照護者提供適度的關懷陪伴和信任,並為患者訂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增加成就感,另可用圖片、手寫等方式協助失語的中風病人表達想法,若憂鬱問題一直存在,必要時也要尋求精神醫療資源。

     

    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更嚴重,究竟該如何預防?9月27日「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將邀請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

     

    「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免費報名:https://reurl.cc/60dx5k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p>{C}<!--17--><p>
</p><p>
圖/WaCare遠距健康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p>{C}<!--20--><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p>{C}<!--23--><p>
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圖/WaCare遠距健康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69380

     

     

    健康大腦與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製表/元氣周報。圖/123RF

    健康大腦與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製表/元氣周報。圖/123RF

     

    1.醫師問診

    認知下降未必是失智症,初步區分屬哪一類、嚴重程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旻益表示,不是所有認知功能下降都是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約六成、血管性失智症近四成,其餘零星的案例,屬於其他原因引起的認知障礙,這類患者多數可找出原因,並有機會讓失智症逆轉。

     

    診斷失智症,會先透過「醫師問診」、「填寫量表」以及「抽血」,同時輔以「儀器檢測」,協助明確診斷罹患哪一類型的失智症。林口長庚神經內科失智症科主任陳怡君表示,第一關醫師問診以及填寫量表,可以先區分出屬於哪一類的認知障礙,並辨別嚴重程度,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關卡。

     

    2.填寫量表

    量表非常多種,懷疑家人失智時,可先上網搜尋AD-8量表自評。

    陳怡君表示,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大多是由家屬陪伴就診,症狀大多主訴「記憶力變差」,也有些是「行為表現異常」,以前不會忘記的事情開始忘東忘西,學習力變差;平常很會理財,卻突然不會規畫;平時情緒穩定近期卻時常失控;偶爾迷路回不了家、誤闖管制區等。

     

    呂旻益表示,當判定極可能為失智症患者時,醫師會協助做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後續再依照判斷做不同量表的評估。

     

    評量失智症的量表有非常多種,包含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等。其中AD-8,家屬在懷疑親人罹患失智症時,即可從網路上找尋量表自評。

     

    3.抽血

    可釐清是否特殊原因引起認知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陳怡君表示,抽血是為了釐清是否為特殊原因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缺乏維他命B12或是葉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藥物副作用、酗酒、睡眠障礙、憂鬱症或是焦慮症,又或是水腦症等,這類情況只要給予適當的補充或是改善感染、降低腦壓等,都能讓原本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恢復到正常。

     

    4.儀器檢查

    以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診腦內是否發生變化。

    儀器檢查是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以及磁振造影(MRI)協助確認診斷,像阿茲海默症早期會出現內側顳葉萎縮。最後再透過神經心理學檢查,釐清患者罹患的是原發性失智症還是次發性失智症,呂旻益說,原發性失智症就是指退化性失智症,次發性是指可以找得出原因的失智症。

     

    失智無法逆轉 藥物僅能延緩惡化

    失智症用藥主要以「膽鹼酶抑制劑」以及「NMDA受體拮抗劑」兩大類為主,這兩大類有四種成分是台灣最常用的藥物成分。膽鹼酶抑制劑有三種成分,分別為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NMDA受體拮抗劑則是Memamtine。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使用Donepezil的量最多,用於原發性失智症的患者,110年有1萬1,755千單位,其次依序為Rivastigmine,110年用量為8,475千單位、Memamtine 110年用量為4,749千單位、Galantamine為189千單位。

     

    呂旻益表示,阿茲海默症目前已知的原因是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堆積,影響腦中分泌乙醯膽鹼,乙醯膽鹼是腦神經傳導物質,當大腦逐漸退化,乙醯膽鹼會愈來愈少。因此透過膽鹼酶抑制劑減少患者腦中乙醯膽鹼被分解的機會,進而改善失智症狀。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69382

     

     

    血管型失智示意圖。製表/元氣周報。圖/123RF

    血管型失智示意圖。製表/元氣周報。圖/123RF

     

     

    人類大腦示意圖。 圖/ingimage

    人類大腦示意圖。 圖/ingimage

     

    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約有29萬人被診斷為失智症患者,其失智症患者共病的情形,以心血管疾病最多,約有12萬1,609人,其次依序為視力障礙有4萬6,290人、代謝疾病4萬3,473人、憂鬱症4萬1,401人、焦慮症2萬2,884人、躁症3,744人、聽力障礙524人等。

     

    失智症患者同時有心血管疾病,須妥善控制避免惡化。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失智症科主任陳怡君表示,失智症患者最常見以心血管疾病為多,不過,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症都屬於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難以判定是先有心血管疾病導致失智症,還是失智症發生後,才出現心血管疾病。

     

    失智症的型態,除了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就是血管型失智症,因腦出血或是腦阻塞造成腦損傷引起的失智症。陳怡君表示,若失智症患者同時有心血管疾病,必須妥適控制,避免腦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發生,使失智症更加惡化。其餘風險因子,包含肥胖、氣喘、多重用藥的患者,都屬於可能讓失智惡化的高風險共病。

     

    陳怡君表示,失智症患者大多是長者,可能因慢性疾病而有「多重用藥」的問題,多重用藥也可能會影響睡眠、食欲、注意力等,增加跌倒風險。失智症患者跌倒後,可能會加重失智症狀,也會增加照顧難度。

     

    失智症照顧上,需要分失智症等級給予協助,陳怡君表示,極輕度失智或輕度失智症患者,如果具備自我照顧能力,照顧者僅需協助增加他們的認知刺激,以及定時服藥,照顧難度不高。

     

    如果進入到中度失智,家中要減少雜物堆積,避免因為碰撞增加跌倒的風險,此時患者會開始出現精神行為的明顯異常,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照顧者得開始學習與患者溝通的技巧,避免衝突發生,也不用過度矯正他們的行為。重度的患者則會更放大行為異常的部分,包含可能會攻擊他人、出現幻覺等。

     

     

    短期記憶雖變差,仍可維持長期記憶,延緩退化速度。

     

     

    陪伴照顧失智症患者,可以透過懷舊的方式,幫助他們繼續維持部分的認知,協助熟悉相關事務。如果長輩年輕時有特別熟悉的技藝,也能讓回憶陪伴著他,雖然短期記憶變差,但長期記憶仍可盡量維持,持續使用才不會退化更快速,維持用進廢退的精神與失智症患者相處。

     

    失智症家屬最擔心患者深夜突然出門,也會增加照顧的難度,家屬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或是學習照顧技巧,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桃園長庚醫院提供照顧者免費諮詢服務,電話是(03)319-6200分機2199,時間為每周一到周五上班時段。

     

    尋求失智據點、共照中心,讓長者維持與人互動。

    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旻益表示,照顧失智症患者若出現困難,可尋求政府資源,包含失智據點、共照中心等。他說,失智症患者需要維持正常的作息,才能避免夜間外出,以據點而言,會給予長輩充足的活動量,也會讓老人之間相互交流,如音樂治療、懷舊治療等,協助動腦才能降低退化的速度。

     

    呂旻益表示,無論是已經罹患失智症或是預防失智症,都倡議採取「地中海飲食」、「蔬果飲食」等方式,地中海飲食可以減少體內自由基的出現,也能降低三高發生的機率,蔬果飲食則是可以減少鹽分攝取,同時也建議要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達到預防或是延緩的效果。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製表/元氣周報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製表/元氣周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69384

     

     

    預防失智請你這樣做。圖/123RF

    預防失智請你這樣做。圖/123RF

     

    隨著人口老化,國內失智症人數逐年增加。醫師表示,失智雖無法治癒,但如能早期發現,能延緩病況惡化;另外也可透過飲食、運動等方式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忘東忘西就是失智?須從記憶、能力和精神個性判別。

     

    一般人想到失智,最常聯想到的症狀就是「記性變差」。但是人一忙起來,往往出現忘東忘西的現象,而早期失智的症狀也容易被誤以為只是一般的老化現象。

     

    究竟如何分辨只是單純記性差還是失智?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主要可從三個面向來判斷,包括記憶、能力和精神個性。

     

    劉子洋說,記憶力衰退最常見是丟捷運卡、忘記鑰匙等,雖然都是小小的事件,但如果不斷重複發生,可能就是警訊。但失智是長期緩慢退化的疾病,很難定義一周或是一個月內發生「忘東忘西」的頻率,因此可以搭配能力和精神個性出現變化加以判斷。

     

    而能力變化通常依據患者本身擁有的技能來判斷,例如原本很有理財頭腦的人,一再出現算錯錢、搞錯金額的狀況;或是原本駕駛能力很好的人,開車和停車空間感變差,都可能是失智的前兆。另外,個性改變,如原本脾氣很好卻變得常常發怒,也需要注意,早期就醫、治療。

     

    依據健保統計資料,110年失智症病人總就醫人數,男性11萬7,897人、女性17萬9,100人;新診斷的失智症就醫人數則為男性2萬1,598人、女性3萬669人;女性人數都多於男性。

     

    劉子洋表示,對於失智症發生的原因有很多說法,確實有些研究會比較男女人數差異的原因,但針對荷爾蒙治療的研究並未看出顯著差異,因此未針對性別進行疾病預防。

     

    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則表示,失智症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失智症是漸進式而非突發的病症。而且雖然發生原因不明確,但許多研究仍指出,少動腦、缺乏運動、三高等血管相關問題、聽力退化、年齡、遺傳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子。

     

    而40歲後腦部就會開始退化,必須趁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尤其若家中有失智症病史者,更要「超前部署」預防。

     

    廖品雯表示,如果能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包括正常睡眠、規律運動、控制三高問題等,確實能夠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另外,維持社交、動腦的活動,主動學習新知也有助於預防失智症。

     

    不過針對坊間常說「打麻將」可以預防失智症的說法,廖品雯說,促進大腦活動的方式很多,每個人的興趣、個性不同,「不是只有打麻將可以預防」。若為了預防失智而逼迫他人從事不喜歡的活動,反而會造成壓力等反效果。

     

    最好的方式是依據個人的興趣,從事唱歌、看書、繪畫、寫書法,甚至打電動、手遊都是很不錯的方法。但廖品雯提醒,看電視是「被動」吸收資訊,和繪畫、打電動等「主動」產出的活動不同,不是好的預防方式。

     

    除了運動、主動吸取新知外,劉子洋也表示,研究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的人較不易罹患失智症,因此普遍認為此類飲食方式有預防效果。

     

    劉紫陽說,地中海飲食以五穀類作為主要澱粉來源,多食用新鮮蔬果,並搭配橄欖油、堅果、深海魚類等油脂和蛋白質。而不論是運動、飲食或是吸收新知等活動,最重要的是培養並「維持」,才能有預防效果。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15/6547187

     

     

    新北市三峽區榮民之家發生命案,凶嫌罹患阿茲海默症,性情變得多疑,幻想著臥病在床的榮民對他不利,竟用圍裙繩子將他勒斃。對此輔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忠毅說,阿茲海默症就是失智的一種,除認知功能退化外,也常會合併情緒行為障礙,照護上應給予情緒支持,轉移注意力,可減緩症狀。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忠毅說,阿茲海默症,是目前常見的一種失智症,因患者大腦退化,造成認知功能退化,最明顯狀況,就是患者記憶力退化,尤其是短期記憶部分。

     

    但目前病因,尚未完全確認,一般被推測與腦部不正常的蛋白堆積、發炎反應、腦部代謝等多面向有相關。

     

    林忠毅說,失智症會認知功能退化,常見記性不好、注意力變差、語言退化、執行功能變差、空間關係變差、社交辨識能力下降等。同時失智症常會合併情緒行為障礙(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簡稱BPSD),病況包括憂鬱、焦慮、失眠、疑神疑鬼或妄想(常見是被害妄想,尤其是東西被偷,因為病人記憶不佳,常會用東西被偷解釋找不到東西的狀況)、幻覺等。也因此,百分之30到百分之98有上述症狀患者,會讓照顧者困擾。

     

    林忠毅建議,對於失智患者,被照顧者需要得到情緒支持和衛教,並有適度的喘息時間。與其相處,也盡量減少爭辯,給予情緒支持。遇到患者出現情緒困擾,嘗試轉移病人注意力,或是規則的生活習慣(如固定的課程或是日照服務)、音樂、懷舊治療等,許可幫助患者減緩症狀。

     

    另外,一般失智症對人有攻擊性行為,若不是因譫妄症造成的急性原因,可透過病人常提及、在意的事情做考量。如病人長期執著於特定的人、事、物,就需要特別小心,他可能潛在有攻擊性。而相關紓解協助控制,既可針對患者行為、環境調整,或使用短期藥物來控制。

     

     

    輔大醫院外觀。圖/聯合報資料庫

    輔大醫院外觀。圖/聯合報資料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