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藝人納豆、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接連因中風倒下,後續的康復之路備受關注,民眾對於中風的關注度再次提升。腦中風照護最大的挑戰是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風患者常會出現癱瘓、認知障礙、失語(說話困難或他人聽不懂)等失能問題,還可能陷入憂鬱,一旦落入長照,每人平均需被照顧9.9年;此外,中風過的人,有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且再次中風的症狀遠比第一次嚴重,對於家庭及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經濟各層面都是沈重壓力。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針對較易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醫護人員,舉辦線上講座課程「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與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主講,傳遞如何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中風徵兆,一旦發生中風應該要快打119搶時間送醫治療,另外中風後必須先了解「為什麼」會中風,後續要積極復健,並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觀察是否有新增的中風危險因子、評估復健進步狀況控制狀況,才能避免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高 45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
「中風後不等於完全康復,必須要隨時留意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否有被控制」,巫錫霖提醒,常見有八大危險因子會增加中風風險,包含心房顫動、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大於130/80)、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高、吸菸、糖尿病、體重異常、運動不足,大家可以自我評估,只要有三項(含)符合,就是中風高危險群,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其中,巫錫霖特別提到,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最高,且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近八成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健檢時,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如果本身有心房顫動且已在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除了最基本的規律用藥外,要特別留意一旦發生中風,送到醫院後需要接受包含抗凝血劑在體內的濃度、腎功能,能否迅速施打反轉劑等,以評估是否可接受後續中風藥物治療,因此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快打119送醫仍是關鍵。
巫錫霖也發現,常有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中風病人出院後,會任意自行停藥,這種患者也很容易再次中風。但巫錫霖也收治過高度配合控制危險因子,嚴格戒菸、遵從醫囑服藥、定期回院追蹤的患者,30年來從未再次中風。
把握中風後6個月復健黃金時間 飲食+復健+心理三管齊下降低失能
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中風個案在中風一個月後,每5人中就有3人失能,蕭碧如說,中風後急性照護期是關鍵,通常會建議家屬可以依照病人發病的時間來設定目標,確保病人在營養及飲食、身體復健與心理調適三大照護面向獲得足夠支持。
「急性照護期」中風後3個月內:避免病情惡化、密切觀察生理狀態,當生命跡象穩定後,就可以在病床上翻身及做肢體關節運動,防止褥瘡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亞急性期/恢復期」中風後3至6個月內:為中風黃金恢復期,積極配合復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重點。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預防再次中風、持續至復健科門診復健,若有需要,可尋求配合長照服務的相關機構。
彰基過去曾收治一位失去語言功能的中風病人,但他出院後有恆心與毅力進行語言訓練,最後成功復健,竟然轉業成為保險業務員。還有一位腦中風的老先生,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一度還住進呼吸照護中心,原判斷他出院後將住進療養機構,但沒想到後來3個月以電話追蹤個案預後狀況時,他竟在家洗碗。
原來老先生天天去復健中心認真復健,妻子也每天鼓勵他達成一些小任務,例如洗碗,即使初期會打破碗盤也不要緊,老先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日增,進步越來越大。
吃得下食物最重要 避免嗆咳引發肺炎
中風病人的飲食也要多費心。蕭碧如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甚至會嗆咳,造成食物掉進氣管,甚至因嗆到而把食物和唾液吞進肺裡,引發吸入性肺炎,患者也常會出現營養不良、脫水和便秘。她建議,中風者的飲食要慎選食物的濃度和質地,調整食物軟硬度、食材大小和烹調方式,讓病人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此外,中風病人因為腦部發生問題,情緒可能改變,甚至有情緒障礙,每10人就有3人會伴隨憂鬱情緒,將影響日常表現和生存意志,照顧的家屬要做好共同面對的生活與心理準備。蕭碧如建議照護者提供適度的關懷陪伴和信任,並為患者訂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增加成就感,另可用圖片、手寫等方式協助失語的中風病人表達想法,若憂鬱問題一直存在,必要時也要尋求精神醫療資源。
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更嚴重,究竟該如何預防?9月27日「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將邀請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
「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免費報名:https://reurl.cc/60dx5k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圖/WaCare遠距健康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藝人納豆、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接連因中風倒下,後續的康復之路備受關注,民眾對於中風的關注度再次提升。腦中風照護最大的挑戰是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風患者常會出現癱瘓、認知障礙、失語(說話困難或他人聽不懂)等失能問題,還可能陷入憂鬱,一旦落入長照,每人平均需被照顧9.9年;此外,中風過的人,有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且再次中風的症狀遠比第一次嚴重,對於家庭及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經濟各層面都是沈重壓力。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針對較易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醫護人員,舉辦線上講座課程「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與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主講,傳遞如何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中風徵兆,一旦發生中風應該要快打119搶時間送醫治療,另外中風後必須先了解「為什麼」會中風,後續要積極復健,並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觀察是否有新增的中風危險因子、評估復健進步狀況控制狀況,才能避免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高 45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
「中風後不等於完全康復,必須要隨時留意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否有被控制」,巫錫霖提醒,常見有八大危險因子會增加中風風險,包含心房顫動、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大於130/80)、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高、吸菸、糖尿病、體重異常、運動不足,大家可以自我評估,只要有三項(含)符合,就是中風高危險群,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其中,巫錫霖特別提到,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最高,且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近八成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健檢時,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如果本身有心房顫動且已在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除了最基本的規律用藥外,要特別留意一旦發生中風,送到醫院後需要接受包含抗凝血劑在體內的濃度、腎功能,能否迅速施打反轉劑等,以評估是否可接受後續中風藥物治療,因此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快打119送醫仍是關鍵。
巫錫霖也發現,常有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中風病人出院後,會任意自行停藥,這種患者也很容易再次中風。但巫錫霖也收治過高度配合控制危險因子,嚴格戒菸、遵從醫囑服藥、定期回院追蹤的患者,30年來從未再次中風。
把握中風後6個月復健黃金時間 飲食+復健+心理三管齊下降低失能
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中風個案在中風一個月後,每5人中就有3人失能,蕭碧如說,中風後急性照護期是關鍵,通常會建議家屬可以依照病人發病的時間來設定目標,確保病人在營養及飲食、身體復健與心理調適三大照護面向獲得足夠支持。
「急性照護期」中風後3個月內:避免病情惡化、密切觀察生理狀態,當生命跡象穩定後,就可以在病床上翻身及做肢體關節運動,防止褥瘡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亞急性期/恢復期」中風後3至6個月內:為中風黃金恢復期,積極配合復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重點。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預防再次中風、持續至復健科門診復健,若有需要,可尋求配合長照服務的相關機構。
彰基過去曾收治一位失去語言功能的中風病人,但他出院後有恆心與毅力進行語言訓練,最後成功復健,竟然轉業成為保險業務員。還有一位腦中風的老先生,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一度還住進呼吸照護中心,原判斷他出院後將住進療養機構,但沒想到後來3個月以電話追蹤個案預後狀況時,他竟在家洗碗。
原來老先生天天去復健中心認真復健,妻子也每天鼓勵他達成一些小任務,例如洗碗,即使初期會打破碗盤也不要緊,老先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日增,進步越來越大。
吃得下食物最重要 避免嗆咳引發肺炎
中風病人的飲食也要多費心。蕭碧如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甚至會嗆咳,造成食物掉進氣管,甚至因嗆到而把食物和唾液吞進肺裡,引發吸入性肺炎,患者也常會出現營養不良、脫水和便秘。她建議,中風者的飲食要慎選食物的濃度和質地,調整食物軟硬度、食材大小和烹調方式,讓病人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此外,中風病人因為腦部發生問題,情緒可能改變,甚至有情緒障礙,每10人就有3人會伴隨憂鬱情緒,將影響日常表現和生存意志,照顧的家屬要做好共同面對的生活與心理準備。蕭碧如建議照護者提供適度的關懷陪伴和信任,並為患者訂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增加成就感,另可用圖片、手寫等方式協助失語的中風病人表達想法,若憂鬱問題一直存在,必要時也要尋求精神醫療資源。
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更嚴重,究竟該如何預防?9月27日「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將邀請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
「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免費報名:https://reurl.cc/60dx5k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圖/WaCare遠距健康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934/6580006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患者要把握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才能遠離失能長照危機。 圖/WaCare遠距健康
藝人納豆、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接連因中風倒下,後續的康復之路備受關注,民眾對於中風的關注度再次提升。腦中風照護最大的挑戰是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風患者常會出現癱瘓、認知障礙、失語(說話困難或他人聽不懂)等失能問題,還可能陷入憂鬱,一旦落入長照,每人平均需被照顧9.9年;此外,中風過的人,有3成會在5年內再次中風,且再次中風的症狀遠比第一次嚴重,對於家庭及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經濟各層面都是沈重壓力。
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針對較易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醫護人員,舉辦線上講座課程「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與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主講,傳遞如何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中風徵兆,一旦發生中風應該要快打119搶時間送醫治療,另外中風後必須先了解「為什麼」會中風,後續要積極復健,並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觀察是否有新增的中風危險因子、評估復健進步狀況控制狀況,才能避免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高 45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
「中風後不等於完全康復,必須要隨時留意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否有被控制」,巫錫霖提醒,常見有八大危險因子會增加中風風險,包含心房顫動、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大於130/80)、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高、吸菸、糖尿病、體重異常、運動不足,大家可以自我評估,只要有三項(含)符合,就是中風高危險群,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
其中,巫錫霖特別提到,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風險最高,且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近八成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健檢時,安排一次心電圖檢測,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如果本身有心房顫動且已在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除了最基本的規律用藥外,要特別留意一旦發生中風,送到醫院後需要接受包含抗凝血劑在體內的濃度、腎功能,能否迅速施打反轉劑等,以評估是否可接受後續中風藥物治療,因此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快打119送醫仍是關鍵。
巫錫霖也發現,常有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中風病人出院後,會任意自行停藥,這種患者也很容易再次中風。但巫錫霖也收治過高度配合控制危險因子,嚴格戒菸、遵從醫囑服藥、定期回院追蹤的患者,30年來從未再次中風。
把握中風後6個月復健黃金時間 飲食+復健+心理三管齊下降低失能
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中風個案在中風一個月後,每5人中就有3人失能,蕭碧如說,中風後急性照護期是關鍵,通常會建議家屬可以依照病人發病的時間來設定目標,確保病人在營養及飲食、身體復健與心理調適三大照護面向獲得足夠支持。
「急性照護期」中風後3個月內:避免病情惡化、密切觀察生理狀態,當生命跡象穩定後,就可以在病床上翻身及做肢體關節運動,防止褥瘡及關節僵硬的發生。
「亞急性期/恢復期」中風後3至6個月內:為中風黃金恢復期,積極配合復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重點。
「慢性期」中風6個月後:預防再次中風、持續至復健科門診復健,若有需要,可尋求配合長照服務的相關機構。
彰基過去曾收治一位失去語言功能的中風病人,但他出院後有恆心與毅力進行語言訓練,最後成功復健,竟然轉業成為保險業務員。還有一位腦中風的老先生,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一度還住進呼吸照護中心,原判斷他出院後將住進療養機構,但沒想到後來3個月以電話追蹤個案預後狀況時,他竟在家洗碗。
原來老先生天天去復健中心認真復健,妻子也每天鼓勵他達成一些小任務,例如洗碗,即使初期會打破碗盤也不要緊,老先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日增,進步越來越大。
吃得下食物最重要 避免嗆咳引發肺炎
中風病人的飲食也要多費心。蕭碧如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甚至會嗆咳,造成食物掉進氣管,甚至因嗆到而把食物和唾液吞進肺裡,引發吸入性肺炎,患者也常會出現營養不良、脫水和便秘。她建議,中風者的飲食要慎選食物的濃度和質地,調整食物軟硬度、食材大小和烹調方式,讓病人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此外,中風病人因為腦部發生問題,情緒可能改變,甚至有情緒障礙,每10人就有3人會伴隨憂鬱情緒,將影響日常表現和生存意志,照顧的家屬要做好共同面對的生活與心理準備。蕭碧如建議照護者提供適度的關懷陪伴和信任,並為患者訂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增加成就感,另可用圖片、手寫等方式協助失語的中風病人表達想法,若憂鬱問題一直存在,必要時也要尋求精神醫療資源。
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更嚴重,究竟該如何預防?9月27日「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將邀請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
「不可不知道的腦中風大小事」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免費報名:https://reurl.cc/60dx5k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以心房顫動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病人的飲食照顧要多費心,蕭碧如營養師指出,中風長者常有吞嚥困難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
中風的復健黃金期要掌握飲食均衡原則。圖/WaCare遠距健康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