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617257

     

     

    仁家主任吳欽仁表揚防疫有功照服員。圖/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仁家主任吳欽仁表揚防疫有功照服員。圖/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新冠疫情對高齡長輩身體健康造成衝擊,在機構負責照顧長輩的照服員也承載了負荷。新北市立仁愛之家趁著47周年家慶,特揚了25位照服員,其中包含了3位男性照服員。仁家主任吳欽仁表示,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不離不棄,無微不至的照顧確診者,守護長輩到痊癒,因此頒贈獎牌和獎金鼓勵。

     

    25位照服員中資歷最深的是周勻萱,她已在仁家服務18年。最資淺的是25歲的張翰哲,擔任照服員近三年,他和另2位男性照服員林承諭、謝祥聖一起受到表揚。

     

    張翰哲坦言,一開始不太習慣,幫長輩換尿布時會噁心想吐,但想想這些長輩就是乏人照料,才會住進仁家,因此克服心理障礙,希望幫長輩換上乾爽的尿布。看到長輩的褥瘡,因自己細心的照料而越來越好時,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他希望累積更多長照專業和經驗,有機會想開設小型長照機構。

     

    今年57歲的錢美英,在參加照服員培訓並考取證照後到仁家服務,4年多來努力工作,在疫情嚴峻期間,曾半夜陪伴確診長者緊急送基隆長庚醫院,當時這位長者因為確診感到害怕,錢美英沿途不斷安撫,穩定長輩的情緒,到院後並一直陪伴在身邊。

     

    另位62歲的王梅秀,她從大陸嫁來台灣,先生在她嫁來的第3年便離世,她一人照顧2個小孩,做過各式工作拉拔2人到大學畢業。她進入仁家擔任照服員5年多,常常一人包辦許多工作,尤其在防疫期間的清消,獲得家內肯定。

     

    吳欽仁表示,疫情初起,因新聞每天報導確診和死亡病例,以致人心惶惶,所幸照服員在中央和市府防疫指引下,做好各項防疫措施,並率先施打疫苗,也鼓勵長輩施打,保護自己也穩定長輩心靈,因此特別頒獎鼓勵。

     

     

    照服員王梅秀(左)仔細量測長者體溫。圖/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照服員王梅秀(左)仔細量測長者體溫。圖/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 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6/6628856?from=udn-articlemain_ch1005

     

    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成大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表示,目前國際研究認為失智症有6成與基因等天生因素有關,但是4成是後天環境造成,其中有12項危險因子,空汙與聽力損傷都列入,值得關注。

     

    白明奇表示,英國醫學期刊Lancet於2020年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有6成是先天性或仍未明瞭,4成則是可能與後天環境有關。這4成後天環境因素中共有12項危險因子。

     

    研究報告顯示,12項的危險因子,也是可以遠離失智症的對策,包括:控制糖尿病、治療高血壓、避免頭部外傷、戒菸、減少空氣汙染、避免中年肥胖、經常保持運動、降低憂鬱發生、避免過量飲酒、治療聽損或配戴助聽器、維持常態社交與高度學習。其中比較特別的是聽力受損,絕不能輕忽。

     

    白明奇表示,目前很多研究都在尋找治療失智症的方法,但是結果顯示當病人的認知功能逐一出現退化異常,被醫師診斷為失智症時,大腦已經被破壞得差不多了。這也是為何根治失智症的臨床試驗多會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項顯性遺傳阿茲海默症家族帶因者的研究,長期追蹤大腦中的乙型類澱粉(β-amyloid)蛋白、腦脊髓液中的乙型類澱粉蛋白與滔(τ)蛋白、大腦海馬迴的容積、神經元利用葡萄糖的代謝,以及臨床失智嚴重度。結果顯示,這6個指標的起點,集中在病人被診斷為阿茲海默失智症的20年前,也就是患者失智症的發展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等到有症狀出現被發現,要治療為時已晚,所以及早預防有其重要性。

     

    他提出「三動兩高」的觀念,頭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高度學習與高抗氧化。他的失智症特別門診的診療桌上,放了一個印著健腦丸的鐵盒,當病人問哪裡可以買到這盒健腦丸,他就會指著旁邊寫著「運動、互動、做家事」的立牌,告訴他們「做這三件事,等於吃健腦丸」。

     

     

    今天是國際失智症日。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本報資料照片

    今天是國際失智症日。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本報資料照片

  • 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6630349

     

     

    預防中風要剔除八大危險因子,多運動,改變飲食生活型態。圖/123RF

    預防中風要剔除八大危險因子,多運動,改變飲食生活型態。圖/123RF

     

    二次中風是患者及家屬心中不定時炸彈,專家提醒,中風後再度中風的後遺症可能更嚴重,然而,面對臥床或失語病患,無法以常見的「微笑、舉手、說你好」來察覺,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指出,針對中風患者,照顧者可以透過眼神、血壓突然升高等作為指標,最明顯的就是前後兩天患者身體情形的改變,一有不對勁,應立即就醫。

     

    再中風難察覺 增失能危險

    連立明表示,根據台灣中風登錄平台數據,腦梗塞住院的患者,32%曾經有過中風的病史;健保署在110年資料顯示,阻塞型腦中風住院病人,在六個月內再次中風比率約達7%。每次的中風都是獨立事件,受傷程度也會有嚴重、輕微之分,就像是發生車禍的嚴重程度都不同,但不管如何,每次的中風對於身體都是一次傷害。

     

    「中風的症狀各有不同,家屬不見得容易察覺。」連立明說,最常見的症狀是同側手腳麻、沒力,也有病患是講話不順、語言障礙、反應遲鈍等。

     

    從門診中觀察,有過中風病史的患者或家屬通常警覺性高,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回診,擔心二次中風會有更嚴重的後遺症或深陷失能風險。

     

    血壓異常應警覺 盡速就醫

    已臥床或無法言語表達病痛的民眾,若二次中風,需要照顧者透過平常的觀察,像是眼神、舉手等細節來體察。連立明說,曾有一位長期照顧患有失語症弟弟的大姊,來到門診就直說弟弟不對勁,經進一步診斷果然中風;也有家屬是透過每天量測血壓,察覺患者當天血壓過高而就診。他提醒,患者只要昨天和今天身體相比有異狀,就要趕快就醫。

     

    導致中風的八種危險因子,心房顫動居冠,其他分別是血壓異常、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異常、吸菸史、糖尿病史、體重異常及運動不足等。連立明表示,預防中風就要剔除危險因子,要多運動,從改變飲食生活型態做起,抽菸、飲酒過量更是引發中風的導火線,因此「曾中風患者把菸給戒了,未來中風機會可以下降三成。」

     

    心房顫動患者 中風風險高

    連立明也說,患有心房顫動的人,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這得靠心電圖來檢測,而血壓的控制標準也從140/90mmHg下修到130/80mmHg。他強調,「中風是可以預防的。」

     

    除了控制好危險因子,更要持續服藥。連立明說,「曾有缺血性中風的病人,吃藥二到三年後,自己覺得可以停藥,沒想到二、三個禮拜就跑回來急診。」中風患者的用藥原則、治療,都是要和醫師密切討論,遵從醫囑用藥,這是避免走向二次中風的方法。

     

    家人有中風病史或擔心二次中風者,腦中風學會與udn元氣網、WaCare健康平台共同於9月27日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系列線上課程,第三堂進階課程設計更聚焦二次中風的症狀察覺與照護、分享實際個案,將邀請連立明擔任座長,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分享專業資訊。

  • 資料來源:台灣時報

    來源網址:https://www.taiwantimes.com.tw/app-container/app-content/new/new-content-detail?blogId=blog-1f4432bc-e22e-4426-b4be-9c1d04ec0d6e

     

     

    圖:北護大育成中心參加「臺灣居護藝術節」展覽。(北護大提供)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9月15日至17日於台北世貿展覽一館THE CARES TAIPEI 2022第三屆台北國際照顧應用展參展,透過與社團法人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社團法人臺中市居家護理聯盟協會、和鄰居家長照機構、社團法人台灣在地安老推展協會等單位,共同策劃以「臺灣居護藝術節」的主題發想,以活潑有趣充滿藝術氣息的方式,呈現居家護理目前在臺灣不管是偏鄉或都會中如藝術般的多元角色協助無法就醫的長者。

     

    校長吳淑芳表示,鑑於高齡化衝擊持續擴大,北護大以護理及健康照護為專業特色之大學,長期擔任我國長照教育專業化政策制定諮詢與推動角色,持續以進階、升級、加值(Plus+)為核心理念,配合國家高齡與長照政策,推動「護理健康專業加值」與「翻轉高齡長照產業」等目標。

    北護大近年來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等計畫合作,達到「在地鏈結」與「人才培育」之目標,持續秉持著打造全台第一健康照護產業創業服務平台為使命,不僅以全人健康照護,養生照護,銀髮樂活等多元發展特色,致力推動產官學研之合作及相關資源整合,以期陪伴新創團隊一同成長茁壯,並鏈結校內外高齡照護專業資源,發展推動高品質的健康照護相關產業在職人員專業教育訓練,使高齡健康照護的社區服務體系與時精進,提升社區高齡者的身心靈幸福感。

    展覽期間,北護大高齡健康照護系師生團隊,帶領高齡模擬者穿戴體驗情境、智慧照護科技、以及各種高齡健康創新服務的導入。想要實際體驗高齡者生活中不便情境,同時感受高齡健康照護產業的各種服務與創新嗎?歡迎蒞臨台北世貿展覽一館A、D區共襄盛舉!

     

     

    圖

    圖:高齡者模擬體驗。(北護大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1/6609250

     

     

    桃園榮民之家今年中秋晚會邀請勁歌熱舞團表演,卻因舞者大膽動作引發爭議。圖/擷取自爆廢公社公開版

    桃園榮民之家今年中秋晚會邀請勁歌熱舞團表演,卻因舞者大膽動作引發爭議。圖/擷取自爆廢公社公開版

     

    近日桃園榮民之家榮家辦理中秋聯歡豔舞助興影片引起熱烈討論(>>看詳細新聞),舞者於熱舞過程中動作大膽,影片傳出引發各方爭議,但網友意見幾乎一面倒,「讓阿伯開心,總比坐在那兒打瞌睡好」、「我可以預約卅年後住進來嗎?」,連醫師和長照專家也說,從需求面來看,成年及老年人很重要的基本需求應該被尊重。《元氣網》為大家整理事件經過及各方意見,提供長照更多想像與可能。

     

    桃園榮家:傳遞溫暖打破長者的孤獨感

    桃園榮民之家為緩解長輩過節「孤獨感」,今年中秋節前夕相隔兩年舉辦晚會,找來勁歌熱舞團,但因舞者動作火辣大膽,甚至讓長者摸胸,尺度相當大,影片傳出後引發爭議。桃園榮家解釋,節慶活動因應長輩需求舉辦,因舞者熱情引發輿論討論,將會檢討。

     

    但桃園榮家表示,「孤寂是行動不便或是年邁長者普遍的心理特徵。」今年中秋晚會是相隔兩年首度舉辦實體活動,長輩相當期待及興奮,因應長輩需求,過去常舉辦唱跳活動,藉歡樂氣氛讓舞者與長者親切握手互動,傳遞溫暖打破長者的疏離感,期間還有長者太過感動而落淚,甚至從輪椅上站起來。

     

    贊成網友:最重要的是老人家開心

    網友留言:「其中有阿公感動,從輪椅站起來….不就證明這是成功的活動嗎⋯⋯」、「老人家開心就好。酸民是在靠背什麼啊」、還有人很氣憤「是應該要檢討(怒)!應該也要辦老奶奶的!」、「難道辦古箏表演,會對阿公比較好嗎?」、「最重要的是老人家開心,你看他們多開心啊!」

     

    反對網友: 太刺激對長輩不好

    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這種活動是在製造需求,而不是滿足需求。」還有人擔心太刺激對長輩不好,「老人家若興奮過度,容易有高血壓和心臟問題,該正視並維護年長者安全。」主張應有醫師及護理人員在場,救護車也要待命。

     

    榮家的安排獲得不少醫師支持。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在臉書認為,舞者和榮家都值得讚許,但下次該注意,改請猛男舞者,讓長輩換換口味。

     

    沈政男:脫衣舞搬進安養院,國外早有先例

    沈政男說,把脫衣舞搬進安養院表演,國外早有先例。2014年,美國就有安養院上演猛男秀,看得老人家心花怒放,不過家屬卻告到法院,稱這對老人家不妥。但他認為,「任何可以引發老人家興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

     

    而以其從醫以來觀察及經驗,帶失智老人家做活動,最困難就是引發他們的興趣,很多時候準備了半天,以為長輩反應會很熱烈,未料卻是睡成一片,表演者就像對著一堵牆在自言自語,而感到挫折。反觀,清涼熱舞有很大的功效,因為感官刺激相當強烈,保證阿公阿嬤不會睡著;此外,這類表演也是一種滿足性慾的管道,而老人家跟年輕人一樣,也會有情慾需求。因此這樣的活動,沒什麼不好,安養院的用心,其實值得讚許。

     

    沈政男甚至認為,脫衣舞與其他色情表演,在台灣社會無法正當存在,是退步的象徵。還好民間的活力仍然存在,還有人願意抵抗異樣眼光,繼續從事這樣的表演。而他也給榮家建議,下次該注意的是,改成請一團猛男舞者,讓阿公阿嬤換換口味。

     

    姜冠宇:長照不應該被限制想像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桃園榮民之家什麼狀況他不清楚,但長照本身不應該被限制想像,試想,如果畫面是金盞花大酒店,是西裝筆挺健康老爺爺,他大方花錢買這些表演,外界還會怒罵不像話嗎?這個活動真正失職的是不夠平權,沒有顧及到阿嬤也有看猛男跳舞、與猛男互動的權利。

     

    姜冠宇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長者心情好,可刺激他們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這也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表演者注意感控措施,不會擴大養護機構的感染;活動細節沒有侵犯他人、觸犯法律、犯罪意圖的問題,也不會對身體真的造成危害,如造成腦血管破裂的狀況就好,剩下的外界加諸他人的道德觀感問題而已。

     

    專家:滿足長輩需求 社會應正面檢視

    也有專家表示,機構對長者來說就是「家」,但礙於失能等因素,無法自由行動,近年機構舉辦活動多希望滿足住民需求,評鑑也特別強調「住民滿意度」,不少活動因應長輩建議而舉辦,如一個月一次的「快樂餐」,讓長輩吃他們想吃的食物,如炸雞等,勁歌熱舞某種程度也是為了滿足長輩需求,社會應正面檢視。

     

    另外,性仍人之大欲,但大家普遍對老後性需求避而不談。醫師指出,相較年輕時,老後需求轉往身心層面,像是觸摸皮膚、牽手、親吻等,或尋找第二春,也能滿足心靈需求。

     

    新竹榮家設立「榮莒室」 有需提出申請

    新竹榮民之家今年七月設立「榮莒室」,提供衛浴、冷氣、電視等設備媲美旅館,藉以解決榮民生理性需求,只要是榮家住民或夫妻檔有性需求都可申請使用。

     

    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指出,雖然隨年紀增長、荷爾蒙變化,老年人仍希望有親吻、擁抱等肢體接觸,滿足身體與心靈;喪偶或單身長者會透過社團活動認識其他單身男性或女性,近一步交往或第二春,家中後輩應以開放心態對待。

     

    手天使服務 滿足老人及身心障礙者

    一名不具名照顧服務專家表示,曾有照服員協助長者代購飛機杯等情趣用品,或鼓勵長者尋求第二春,多認識其他新朋友。國內外為滿足老人家或身心障礙者性需求,則有「手天使」提供相關服務,協助安撫情緒。

     

    但謝嘉娟提醒,若長者突然性情大變或出現嚴重情緒變化等精神症狀,也要警覺是否有內科疾病。先前一名伯伯本來彬彬有禮,有天開始亂脫衣服、裸奔,原因是內科疾病導致瞻望所引起;也有長者突然會摸護理師屁股、牽別人手;還有一位病人突然脾氣暴躁,經過電腦斷層發現長腦瘤,都必須要注意。

     

    謝嘉娟說,老年男性若因性功能障礙而服藥,需注意藥物來源,避免買到偽藥,若老人家同時有心血管疾病,正使用含有硝化甘油成分的藥物,也要注意藥物交互作用,應與泌尿科醫師討論。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606041

     

     

    寶光紹興茂源講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成立,辦理氣功、心靈成長、創意編織課、精油按摩等老人福利樂齡活動。記者林敬家/攝影

    寶光紹興茂源講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成立,辦理氣功、心靈成長、創意編織課、精油按摩等老人福利樂齡活動。記者林敬家/攝影

     

    彰化縣目標一村里一關懷據點,縣內共有589個村里,至今已有318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讓長輩在地安養,伸港鄉寶光紹興茂源講堂成立第318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今天縣府舉辦贈牌典禮,主委王詠頒說將朝日照五日目標前進。

     

    年底五合一選舉,許多參選人大打老人福利政策,民進黨彰化縣長參選人黃秀芳出席活動也強調會推「一村里一社區關懷據點」和普設長照機構,而彰化縣府這段時間也努力讓關懷據點數量不斷增加,促進長者在地的服務。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伸港鄉總共有14個村,寶光紹興茂源講堂是第6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成立,志工分工合作辦理氣功、心靈成長、創意編織課、精油按摩等老人福利樂齡活動。

     

    王詠頒表示,原本3年前就要成立照顧關懷據點,但是受疫情影響,延期至今,在縣府的積極推動之下,茂源的照顧關懷據點秉持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顧社區長者,照顧關懷據點成立後,主要功能有三項,包括健康促進、關懷訪視與供餐,希望讓長輩吃的更健康,並且讓長輩們可以在關懷據點運動、學才藝等。

     

     

    彰化伸港鄉總共有14個村,寶光紹興茂源講堂是第6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成立。記者林敬家/攝影

    彰化伸港鄉總共有14個村,寶光紹興茂源講堂是第6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成立。記者林敬家/攝影

     

     

    彰化伸港鄉寶光紹興茂源講堂成立第318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今天縣府舉辦贈牌典禮。記者林敬家/攝影

    彰化伸港鄉寶光紹興茂源講堂成立第318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今天縣府舉辦贈牌典禮。記者林敬家/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611826

     

     

    西松日照長輩整理豐收的地瓜葉,準備與大家享用。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西松日照長輩整理豐收的地瓜葉,準備與大家享用。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西松日照中心擁有一座種滿花草蔬果的幸福花園,是失智長輩們的小天地,更為80歲失智鄭爺爺開啟封印回憶,找回與家人間一度流失的溫暖互動。

     

    西松日照在今年4月導入「園藝輔療」服務,在園區闢建一小塊空間,讓失智長輩透過園藝課程的栽種、採收,增加味覺、觸覺、視覺、聽覺及嗅覺的五感體驗;植栽、蔬菜收成後,除了讓長輩帶回家與家人分享外,也會將入菜料理,化為一道道餐桌美食。

     

    幸福花園園長是失智一年多的80歲鄭爺爺,弘道表示,鄭爺爺個性較獨來獨往,剛入托時很少和同學互動,社工在聊天中得知鄭爺爺曾在家中種過植物,因此安排鄭爺爺加入「園藝輔療」課程,過程中,老師與社工們觀察到鄭爺爺的種植興趣,除了每天協助澆水及觀察幼苗,也常主動到幸福花園關心小菜園狀況,漸漸地,社工開始看見鄭爺爺的笑容,只要提到這片幸福花園,他都會認真介紹各種植物名字,也會主動和女兒分享園藝課程,父女關係也漸漸改善。

     

    弘道指出,園藝輔療不只改變了鄭爺爺,也豐富日照中心長輩的生活,西松日照陸續收成了小黃瓜、秋葵、空心菜、地瓜葉等植物,社工更帶著長輩製作特殊菜色,讓新鮮食材上桌。西松日照社工員表示,每次收成都反映出長輩對栽種的用心,所以也會讓西松日照的其他長輩、工作人員一起享用成果,像是九層塔蛋豆腐、清燙地瓜葉、紫蘇茶、蘇打餅乾夾小黃瓜及起司等,料理過程也盡量讓長輩自己操作,讓他們能從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台北服務處處長鐘智馨表示,西松日照在松山區在地經營22年,目前收托32位需要長期照顧或輕中度失智的長輩,為了讓長輩能有更多獨立自主的生活,將日常生活功能的自主性歸還給長輩,西松日照的社工及照顧服務員,在照顧服務上也不斷創新,就是希望長輩透過引導、賦予責任的方式,重新找回對自主生活的掌控權,減少自我價值低落及負面情緒,仍然保有老後尊嚴。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605054

     

     

    新北失能人口約有13萬人,是全台最多失能人口城市。本報資料照片

    新北失能人口約有13萬人,是全台最多失能人口城市。本報資料照片

     

    新北失能人口約13萬人,全台最多,但照管專員人力長期缺乏,平均每人負擔320.68案,負荷量幾乎是中央建議配置的2倍,工作重,薪資多不高,加上新北高齡長者快速成長,疫情前離職率最高曾達31%。

     

    衛生局將會加強人員培訓進用,減輕案件負擔;也會盡可能提高薪資,爭取人員留任。

    衛福部去年統計,新北市居家及社區照顧服務量約有3萬492人,機構式照顧包含老人福利機構、長照機構、身障機構、護理之家、榮家入住人數達1萬8684床,推估新北失能人口約有13萬人,但長照服務百百種,個案跟家屬往往不了解那些資源適合自己,就由照顧管理專員協助串連資源。

     

    照顧管理專員透過家庭訪視,從個案發掘、轉介、需求評估、服務資格核定,到擬訂照顧計畫、連結服務,進行後續品質監督及結案工作,每案平均需要1年至1年半,可說是長照服務的靈魂人物。

     

    目前新北照管中心進用155人,每人負擔320.68案,與中央建議配置每150至200件配置1人相比,明顯過重。

    陳姓照專說,一個月平均要處理250至300名個案,一天算下來要訪視12至15人,光要去聯繫、訪視及來回車程,時間根本不夠用。雖然2018年起,A單位個管可以協助照專追蹤、管理進度,但老年人口成長快速,卻沒有相應人力投入,業務量逐年增加,開缺也不一定有人應徵,許多人寧願轉往私立機構。

     

    此外,新北石碇、坪林、平溪、雙溪、貢竂及烏來等偏區老年人口比例高,即使起薪4萬4千元,資格也較寬鬆,仍無法吸引足額的照專投入。

     

    新北衛生局表示,2018年起中央提高照專薪資條件,起薪由3萬3908元調至3萬8906元,最高薪資由3萬7783元調至5萬878元,增加誘因。原本2017年照管人員離職率為31%,去年離職率已下降至8%。

     

    此外,為協助照管中心擬訂照顧計畫,新北91間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有593位案管理人員,成為照專角色延伸,以提升服務量能及品質,同時衛生局也會將積極辦理長照人員培訓進用,提升服務量能,減輕照專業務負擔。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616655

     

     

    汪秋蓉認為居家護理不是事業,而是一份幫助別人的工作,磨練到最後,與個案像是家人一樣。圖/主辦單位提供

    汪秋蓉認為居家護理不是事業,而是一份幫助別人的工作,磨練到最後,與個案像是家人一樣。圖/主辦單位提供

     

     

    「居家護理不是事業,而是一份幫助別人的工作,磨練到最後,我們與個案像是家人一樣。」台灣居護董事長汪秋蓉說,「無痛離世、平穩善終」是她對每個個案與家屬的承諾與祝福。

     

    汪秋蓉自民國79年投入病房相關服務逾30年,從護理專業跨入居家照護,根植新北。她看過太多老病死後,主張提供病患「家與尊嚴」的醫護資源,只要有醫療團隊支援,家是最好的病房,家屬可以安心、患者可以安全善終;透過鄰里照顧,讓長者自主、有尊嚴的在家養老。

     

    李姓民眾與妻子都是盲人,有次妻子在床上拉肚子,滿床穢物。汪秋蓉得知後擔心李先生看不到,無法處理整床問題,想盡辦法盡快趕到李家。她已把李氏夫婦當成家人,他們也把汪秋蓉當成好友;汪秋蓉表示,服務結束後李先生還會幫她按摩,希望透過按摩能讓她放鬆,做更多更好的事。

     

    汪秋蓉加入新北市政府連攜式服務,協助成立臺灣在宅醫療學會,讓家成為最好病房。她分享中和個案,一名吞嚥障礙患者在醫院卻不願放鼻胃管,於是她媒合語言治療師,找出適合飲食,接軌到長照2.0整合照顧。

     

    另一位受過日本教育的老奶奶,見到人時臉上總掛著親切微笑,因為她在事前已妥善處理好善終這件事,所以等到生命走到終點,老奶奶是在自己家裡安祥辭世。汪秋蓉的父親十年前因肝、胃癌在家往生,生前一家人促膝長談,最後尊重父親決定,盡量讓他到生命最後無牽掛。

     

    汪秋蓉護專畢業後投入新北市亞東醫院急診室服務,婚後定居新北板橋,在呼吸病房經歷,讓她感嘆「生命不該如此活著」,決心做些改變。99年創立聯順居家護理所,提供案家完整照顧計畫,榮獲新北市護理機構督導考核優等。106年參與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新北衛生局黃金自立包與連攜式服務試辦計畫,積極協助臺灣在宅醫療學會成立,深刻確認居家護理師在社區守護的角色。

     

    汪秋蓉長期投入醫療照護,特別感謝公婆從未嫌棄她這個不會煮飯,不會做家事的媳婦,老公與女兒支持她繼續做下去,在做居家護理所時,凌晨3點接到電話,必須立刻出門,丈夫也能體諒。

     

    COVID-19疫情期間,汪秋蓉擴大居護照顧範圍,加入微光計劃協助確診長輩,進行治療與康復護理。張姓夫婦表示,汪秋蓉一到張家,便主動幫忙換床單及其他物件,讓人備感乾淨清爽。在張家最無助時,汪秋蓉雪中送炭,真誠的溫暖令他們永生難忘。

     

     

    汪秋蓉(右)把雙盲個案李姓夫婦當自己家人,他們也把汪秋蓉當成好友。圖/主辦單位提供

    汪秋蓉(右)把雙盲個案李姓夫婦當自己家人,他們也把汪秋蓉當成好友。圖/主辦單位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614899

     

     

    第三屆「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長照政策高峰會,多位專家齊聚針對長照議題提出見解。記者許政榆/攝影

    第三屆「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長照政策高峰會,多位專家齊聚針對長照議題提出見解。記者許政榆/攝影

     

    台灣2025邁入超高齡社會,帶動產業需求提升,衛福部薛瑞元日前受訪表示,長照服務要產業化才能發展,也不會與社福相互排擠、衝突。不過業界憂心,衛福部訂定「長期照顧服務機構法人條例」放寬業者進入門檻,但仍有董事席次、不能擔任機構負責人等限制,業者無法掌控機構營運而卻步,對此,衛福部次長李麗芬今表示,衛福部正在研議修法,考慮鬆綁董事席次,但仍要傾聽各界意見。

     

    第三屆「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今起舉行三天,包括衛福部政務次長李麗芬、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宏碁集團創辦人董事長施振榮、侒可傳媒執行長李正雄及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榮譽理事長賴添福、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名譽理事長涂心寧、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宏麟、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紀淑靜、台灣社區式長期照顧策略聯盟理事長黎世宏等人出席。

     

    賴添福表示,感謝行政院在「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中預計2023到2026年投入逾1200億元,落實高齡社會政策,但長照並無景氣循環問題,只會越來越多,針對人力資源、財源、機構佈建、產業社福定位、IPO態度等面向,他提出5項長照問題,像是居家服務兩極化,新案如何加入?一學區一日照佈建速度能否滿足真實需求?長照引進民間資金,有無IPO公開發行可能性?住宿機構設立門檻高、獲利低,如何滿足龐大長照需求?舊有校舍改建長照機構,是否有相關配套?

     

    以住宿機構來說,賴添福認為,目前住宿機構仍屬剛性需求,目前累積180家住宿機構,今年到7月只新增35家、約4千多床,但一年需求有6千多床,顯現建構速度跟不上需求;此外,業界關心長照機構產業化,引進外部資源是否可以IPO公開發行、上市上櫃,金管會對於各領域要上市上櫃並無異議,但重點是,長照單位的主管機關衛福部必須要有明確表態。

     

    「長照要產業化還是社福,必須先定位清楚,否則很難走下去。」賴添福說,長照需求越來越大,照顧人力勢必不足,政府不能再以「一對一」概念,必須往日照中心、住宿機構「一對多」方式,才能滿足龐大照顧需求。從薛部長上任以來的發言可見,希望長照往產業化發展,民間龐大資源也期待能注入長照機構產業,但目前法規尚未明確訂定,後續讓人無所適從。

     

    李麗芬今回應,針對長照機構能否IPO、上市上櫃的問題,目前法規上都沒有說不行,不過一家公司要上市上櫃,仍要回歸市場機制,投資人會評估這家公司是否可以賺錢。以衛福部的立場會認為,長照機構上市上櫃與長照管理屬於不同的管理方式。

     

    針對法規規定董事席次、不能擔任機構負責人等限制,李麗芬說,現在衛福部有在研議修法,考慮鬆綁董事席次,讓壽險業董事席次可以超過長照機構的三分之一。她強調,她了解此舉涉及業者是否有主導權,但是修法必須傾聽各界,尤其外界仍有很多雜音,接下來會統整各方意見。

     

     

    第三屆「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今年以「打造照顧產業生態系,實現醫養大整合」主題,攜手國內250家照顧相關廠商,盼推升台灣照顧產業朝「兆元新產業」邁進。記者許政榆/攝影

    第三屆「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今年以「打造照顧產業生態系,實現醫養大整合」主題,攜手國內250家照顧相關廠商,盼推升台灣照顧產業朝「兆元新產業」邁進。記者許政榆/攝影

     

     

    今舉辦第三屆「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開幕典禮。記者許政榆/攝影

    今舉辦第三屆「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開幕典禮。記者許政榆/攝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