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 美日韓推動長照經驗 人才短缺為各界關注問題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 美日韓推動長照經驗 人才短缺為各界關注問題
字級設定:
美日韓推動長照經驗 人才短缺為各界關注問題
2017-05-18
資料來源:DIGITIMES
來源網址:https://goo.gl/HwMVMv
 
長照2.0計劃將在今年上路,承業生醫企業集團,偕同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中臺科技大學共同舉辦「2017國際長照產業領袖論壇」,會上除了探討我國長照現況外,更邀請了美日韓三國際政策制定者,分享長照推動經驗,可作為我國的借鏡與參考。
 
台灣與鄰近的日、韓,皆面臨人口老化、生育率低下的問題,台灣將在2026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將達480萬人,表示每5人中,即有1人為高齡長者。由於長照工作條件不佳,薪水低、工時長,面臨人力不足與人才培育的問題,未來該如何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是各界需要正視的問題。
 
韓國經驗分享
韓國國民健康保險公團部長金道勳表示,韓國長照保險的對象是65歲以上的老人,以及65以下具有老年疾病的民眾,並會對老人狀況分成1~5級,而以2016年來說,在機構與在家照護的比例,分別約是32%與68%。
 
韓國面臨長照機構與人力不足的情況,尤其在鄉村地區,不論是人力配置或是職種,都不是十分充足。
 
韓國一開始就導入民間參與,是讓長照得以擴張到今天的規模的原因,而由於地方政府缺乏預算建置公共設施,長照朝向社區型的小型設施發展,政府也會評估服務提供者的表現,並公開揭露資訊,通常透過網站,藉此利用市場競爭來增進服務品質。
 
日本經驗分享
日本前厚生勞動省大臣官房審議官和田勝指出,日本的照護需求在上升,除了是十分長壽的國家之外,生育率卻也只有1.4多一些,長期來看,高齡化問題越來越嚴峻。
 
日本的介護保險制度從2000年開辦,目前已經18年,每3年也會進行一次檢討,以現行制度來說,40歲以上都是被保險人,大家以同等比例,依人頭均分費用,而目前雖然未納入39歲以下的年齡層,大家也開始在探討是否應該把這些年輕族群放進來,以及是否用較低的保費納入。
 
以財政資源來看,他說明是用共同支付(Copayment),9成來自稅金與保險金,其中各佔一半,並有1成的自付額。自介護保險制度開辦以來,使用人數已成長了3倍多,在生活、社會、經濟的發展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對於未來,希望將醫療跟照護做緊密連結,讓這些領域的工作人員可以進行團隊合作,這就是職業分攤跟合作,主要核心是能讓高齡者在居住的地方接受醫療與照護。
 
另外,也盡量不要讓高齡者進入需要照護的狀態,積極做好預防醫療,像失智症的預防等等,但這需要整合整個地方的力量,提供整體服務,因此要在各個地方充分完善像這樣的系統,不然地方的人口會越來越少或衰退。
 
最後,要提高照護人員的品質,需要檢討課程設計,日本國內也有很多人在檢討相關內容,因為就算上了相關學系,可能最後沒從事這個行業,甚至做幾年就不做了,造成穩定度不夠。
 
跟其他產業相比,照護人員薪資水準也偏低,因此要提升薪資水準,或是增加工作人數,可能都是一個選項,但不管做哪個,都會增加照護整體費用,照護服務是人跟人的服務,需要理想,而不只是薪水與目的,日本有很多年輕人還是有這樣的理想與抱負。
 
美國經驗分享
美國白宮幕僚首席老人福利顧問Fernando M. Torres-Gil博士表示,在長照方面,美國與台中日韓相比,有共通點也有相異點。他舉出共通點有3個,包括快速老化與生育力下降、關心長者並建立長照方案、以及家庭結構與責任改變;相異點也有3個,包括大部分亞洲國家不是已經建立起全民的健保與長照,就是正在建立當中,這是美國目前還沒有的部分、大部分亞洲國家面臨難以招募外籍工作者的問題、以及美國為多元文化社會,並具有移民或族群(Ethnic Groups)生育率較高的優勢。
 
美國向來依賴少數族群(Minorities)、族群、移民、以及女性提供正式長照,但這些工作者不受到重視、薪水過低、且工時過長,現在反移民的措施,將讓人口招募更為困難,此外,美國的父母也不希望孩子長大之後成為長照工作者。
 
過去美國的發展方向,是先發展機構照護,直到最近才開始走向家庭或社區型的服務,他認為亞洲應採取相反的方式,讓長者與身心障礙者能夠儘量留在家裡與社區裡,並打造高品質的長照設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