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 【新聞】健康名人堂/病人自主權利法 讓人人有善終權利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 【新聞】健康名人堂/病人自主權利法 讓人人有善終權利
字級設定:
【新聞】健康名人堂/病人自主權利法 讓人人有善終權利
2022-12-19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797876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楊玉欣。圖/楊玉欣提供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楊玉欣。 圖/楊玉欣提供

 

我19歲被診斷出肌肉萎縮型罕見疾病後,就提前體驗了病痛、失能、可預視的苦難與死去,以及對生命價值的反思與生死的叩問。記得當時姊姊和我都確診時,她和我說想去死,連死法都想好了。我和她約定,如果五年後我們都沒有找到值得活著的理由,就一起離開。最後,我們一起找到理由,向前走了過來。

 

求生,是本能也是上帝的預設,是生命永續的基因密碼。我也常想著為何我能在苦痛中感到幸福?我覺得那是一種適當的心理調適機制,讓內心找到平衡、找到價值,繼續在苦痛中前行。什麼時候人會求死?老去的下一步便是死去,這是生物性的必然,但台灣醫療舉世聞名,以現今技術,要延長任何一人死去的終點,比想像中容易太多了。

 

臨終前 平均臥床逾8年

進步的醫療技術、長壽為孝的觀念等,造就台灣人平均臨終前臥床逾八年的悲慘困境,這代表近三千個日子處於不自由、不能自主移動的生活狀態,導致肌肉萎縮、疼痛、褥瘡、反覆插管潰爛、感染,甚至失去意識等,這是生命與社會的極大困境,困住了上百萬個家庭,甚至是幾代人的苦難。

 

社會觀念看似開放,但在生命議題上仍被各式權威知識或單一價值主宰。我們聽到許多寧可讓家人「生不如死」,仍不願放手的故事;合法合倫理合乎當事人自主意願的醫療決定簽署,一再被冠上「放棄」的字眼,忽略了醫療團隊想依當事人意願,減少其生前痛苦的善行。「活著就好」的單一價值觀,讓多元看法難以伸張。

 

記得每每我走入重症病人的家庭,若他們還能表達,總在家人不在時,偷偷和我說著他們的憂慮與渴望,關於生命與病痛,更多的是那些說不出口的話,何時可以告別?是什麼樣子的告別?這是個「奢侈」的話題。

 

健康時 很難體會失能苦

病人的弱勢不僅是疾病與失能,更多的是連病人本身都理不清楚的那些「有口難言」。這個有口難言,健康時刻很難體會,一旦進入病痛與失能,也難以說出口了。

 

這正是我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時,期盼以剛性法律賦予所有人自然善終的權利,設計一個讓當事人能與家人溝通的機制,我們都是潛在的病人、失能者、被照顧者,都可能陷入「有口難言」的處境。

 

病人自主並非鼓吹死亡,生死與自主不是非黑即白、更非簡單的一刀兩斷,而是期盼所有人給予他人更大的尊重、容許更多元的思考,幫助他們渡過苦難時刻;但也能在心中有道「底線」,了解如何在適當時刻,在合法、合乎倫理與生命價值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兌現自身盼望,大聲喊「停」,讓善終的實現建立在愛與尊重的基礎上。

 

你是否想過,當看盡了風霜日月,體驗足夠的人生旅程,何時該離開呢?你與家人討論過,當自己逐漸老去、病痛,或即將死去時,有什麼盼望嗎?請嘗試了解「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搜尋「病人自主研究中心(https://parc.tw/)」,我們愈早思考生命與生死,就能愈早改變自己與所愛之人的命運。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