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 【新聞】學會與老化相處 人人有責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 【新聞】學會與老化相處 人人有責
字級設定:
【新聞】學會與老化相處 人人有責
2022-10-24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659603

 

有位朋友為了推動老人日間照顧中心進入校園忙一陣子,近來和我聊這個過程,提到被質疑的頭號問題:「長輩是否有傳染病?」家長們說擔心長輩的疾病會傳染給孩子們。再者,校方代表問:「長輩會不會出現可能傷害小孩的問題行為?」第三個問題是:「長輩在校園中活動,和孩子們幾乎上下課時間一致,長輩容易跌倒,孩子偏又走路快、愛蹦蹦跳跳的,會不會有衝撞問題?」

 

這些所謂的問題,我認真分析後,都是想像中的擔心啊。

 

在我看門診的經驗裡,發現越來越多老老照顧的夫妻檔,很多都在八、九十歲上下,不與孩子們同住,都說「不想製造孩子們的困擾」。兒女們會說:「尊重老人家的想法。不然,生活習慣不一樣,住在一起怕有衝突。」我不免惋惜這樣的回答背後隱藏的是兩代間「不一樣」和「可能發生衝突」想法,但這些其實都是假設性的想像。

 

大家會有這樣的擔憂,我想大概與對於「老的型態」不熟悉有關,不知道老是怎麼一回事。正如校方和家長代表對於日照中心進入校園存在憂慮,都起源於「不熟悉」。

 

這樣的不熟悉可能源自於現代生活忙碌,兒女輩少花時間與父母相處,也可能和高齡化社會的演變有關,畢竟我們從沒經歷過平均餘命這麼長的社會,過去沒見過那麼多、那麼高齡的年長者,對如何相處不知所措。

 

但那有什麼關係呢?我有位患者家屬是中高齡女性,長年照顧失智母親。一開始母女間衝突不斷,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她不再嘮叨照顧困難,也不再盯著外籍看護要步步做到位。這位大姐改變到可以自在的拿手機跟在母親身後、邊走邊打寶可夢,對看護改採可以過就好的隨興態度。後來她把這個家從大間的透天厝改搬到兩房一廳的小公寓。

 

她說:「我以前很怨恨姊妹都不幫忙,現在換個角度想,等他們老了就知道沒經歷過照顧有多可惜。例如,我看著媽媽老化的過程,跟著調整我的身心狀態,最近連住宅和衣物都開始斷捨離,替我的老後開始做準備。陳醫師,我轉念得超級成功吧。」

 

這位家屬的話值得拿出來點醒時下中壯年一輩,這個年齡層的人或許因父母還可自己照顧,或許因有手足扛起父母的照顧工作,於是可專心照顧自己的子女(也就是孫輩)。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變老的過程勢必要遭遇到種種退化,例如最常見的行動不方便,頭一次遭遇時,兒女輩、甚至孫子女輩,感覺驚慌失措是難免的,可是只要好好與長輩互動,很快就能從「不熟悉」,轉為「自然學會面對老化和相處的正確方式」了。

 

這個過程不正是日照中心進入校園的好處之一嗎?更不要說空間的善用或者時下提倡的老幼共學等相關理念了。我想強調是高齡化人口將快速和大量的增加,不論哪個年齡層都需要學會與年長者相處的方式,而且每個人都有老化的一天,照顧高齡者絕對不只是靠政府政策就可行,也不是讓某些職業類別或特定家庭照顧者來承擔就可以,要真正實現大家都能安心老去的社會,就必須社會每一分子都能領悟,學習與高齡者相處是自己該盡的責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