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39/4155460
長照二.○的財務隱憂,民眾的照護與被照護重擔,不知何能分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是醫生,也是母親,小女兒今年四歲,小小人兒睡著時就像玩具娃娃,加上是家中最小,所以我總認為她享受全家甚至家族的愛,理應天真無慮,但近來她說的話讓我嚇一跳。
「妳不愛我啊!」這句話出現頻率之高,幾成口頭禪,明顯不只是撒嬌;於是我問:「為什麼妳覺得媽媽不愛妳呢?」
她大聲回答我:「因為妳沒有一直把我帶在身邊,所以妳不愛我」。稍後晚餐時間,她想邊吃邊看電視的要求被我拒絕,她再次哭喊:「媽媽,妳都不愛我!」
看著眼前滿面淚痕面龐,我心想,孩子啊,妳是不懂愛的定義、還是在情緒勒索我呢?
這勾起我的回憶,事關住院一名老年患者,兒媳承擔照護工作,但我查房時,媳婦抱怨婆婆情緒勒索:「稍一不順她意,就說子孫不孝,沒人愛她重視她;但是,我們都很重視啊。」她說:「婆婆才剛吵著從A院出院,說再住下去會死;堅持要換到你們這裡,我們乖乖陪她從急診進來住院,可是一住進來,她又不滿意。」媳婦嘆口氣:「我好困惑,要怎樣才算是當好媳婦啊?」
對於她的大哉問,我給不出好答案,或許因為我也還在學:到底什麼是愛,真是一生課題。
正快速進入高齡社會,學習什麼是真正的愛、怎麼給、如何不要有過度期望或錯誤要求,成為每個人必須自小學習的事項。沒有人會一夕衰退老化;正如沒有人能瞬間成熟懂事,所以對「愛」這件事也需要時間醞釀,甚至需要自小練習、歷經修正,方能找到正確方向。
「說出愛」或許不難,但「學習愛」可能需要一輩子。
若跳過這個過程,或缺乏適切的人適切的教育和引導,那麼有可能會不自覺建構出一幅自以為是愛的模樣,當邁入老年,也許就會延續舊習和市井說法,把「子孫從不忤逆自己才是孝順」當標準,也可能誤信「兒女事事服侍,讓自己茶來張口飯來伸手才是愛」狀態。
殊不知,對「愛」的認知,已為家屬帶來壓力,在長期看護高齡長輩醫師眼中看來,更是要不得的錯誤。現在醫界普遍認為,若長期不用腦,就易造成記性和統整能力變差,而若身體沒有適度活動,光是等著被人服侍,那麼肢體功能將開始退化;漸漸地,能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也變差,對當事者的傷害是不言可喻的,但當事者或許沒想過這一切起始於自己對愛該如何表達的錯誤期待。
我的患者已然高齡,我只能委婉從旁規勸,但我的女兒還小,將來她勢必要在超高齡社會生活,既為人母,決定從今天起好好教導她什麼是愛,又該如何表達。當然,我也期望能將這堂課謹記在心,正如廣告詞「有人可以愛,也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