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 從cure到care的在宅醫療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 從cure到care的在宅醫療
字級設定:
從cure到care的在宅醫療
2018-01-07

在宅醫療,支援長者在家生活的第三種醫療

在我們熟悉的醫院或門診醫療中,將疾病治癒的”Cure”思維常常引領著整個治療計劃,然而面對功能衰退、無法完全恢復的老人,照顧”Care”才是主角,怎麼樣陪伴病人、接受失去功能的身體,並且努力預防狀況再惡化,才是醫療的重點。

 

為了這個目標、支援長者在家生活,在宅醫療特彆強調醫療和照護體系、醫護和不同專業之間的合作,而為了讓病人、家人突髮狀況時能夠有人協助,在宅醫療另一項重點是建立24小時、365天的支援系統。

 

在宅醫療照護體系必須能讓病家覺得安心,才有辦法取代看護工中介,成為病家的新選擇。例如在日本的柳原病院,就由護理師與照服員組成居家照護小組,分為固定上班的”龜組”以及夜間值班的”鶴組”兩種編製,搭配居家醫療支援,才能完整因應病家的需求。

 

在醫院、門診醫療之外,建立”在宅醫療”讓醫療體系更完整有許多優點:對民眾而言,在宅醫療可以回應6成日本國民希望在家臨終的心愿;對政府而言,可以回應社會老化不斷產生的醫療需求,強調陪伴、長期、全面、預防的醫病關係,也符合醫療領域對家庭醫師的期待。最後,在醫院、機構都集中於都會區、交通樞紐的台灣,發展在宅醫療更有機會達成醫療平權的理想,讓就醫不便或者住在偏遠鄉村的老人家可以有接受醫療照顧的機會。

 

是醫師,也是連繫者

在宅醫療體系中的醫師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預防疾病。藉由定期出診、主動出擊、並與不同專業合作,常能避免一些需要住院的嚴重疾病。例如在日本的夕張市,透過營養、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進、肺炎疫苗注射、以及與牙醫合作進行口腔衛生檢查教育,使得肺炎發生機率僅僅是隔壁村的十分之一;而與其他專業者的合作,也能讓醫師的角色發揮地更好。

 

余尚儒醫師在《在宅醫療》一書中提到兩個案例,一個是康復師及早發現慢性傷口的成因,避免奶奶再受傷的危險;一個是由照顧服務員陪伴情緒不穩的爺爺、並安排定期去菜市場購物,爺爺不再喊著上吊自殺。在宅醫療體系中,醫療和照顧、不同職種間,是互相支援、合作的。

 

醫師的另一大重要角色,是要陪伴病家,和病家討論要如何迎接生命的終點。根據研究,75歲以上的日本人(後期高齡者)在臨終前,男性會經歷3至5次、女性則是5至7次的照顧循環(care cycle),這過程常是反覆而折磨:什麼時候該選擇不治療,接受老、病、以及最後的死亡,要決定在醫院或家中,要搶救或放棄。面對最後的關頭,對病家都是恐懼而困難的。

 

這時候的病家很需要醫療照護團隊的陪伴、建議,一起進行生命回顧,一旦有任何狀況,隨時找得到人求助。透過一次次定期或緊急的出診,家人才能安心,病人才能在家的氣息以及家人的陪伴下離開。這就是日文的看取(mitori)。

 

不過在宅醫療中,醫師還需要扮演連繫者的角色。現今的醫療與照護、醫院與診所提供的服務通常不連續,在宅醫療的醫師需要負責串連各體系,讓病人接受的服務能夠平順銜接。

 

其中,”出院前準備會議”和”在宅照顧共識會議”是兩個重點。”出院前準備會議”,顧名思義是在病人出院前,由醫院安排在宅醫療的團隊成員(醫師、護理師、長照體系的照顧管理專員、照顧服務員、社工⋯⋯)到醫院,和主治醫師、醫院護理師等團隊進行交接,包括病人的治療經過和後續照顧計劃,甚至安排復健、交通接送或輔具等。

 

“在宅照顧共識會議”則是邀請社區內不同專業成員一同參加,確保聯繫管道暢通和照顧目標一致。

 

日本甚至還鼓勵其他讓連繫更有效的嘗試,例如寫一封好的轉診單,也可以獲得政府給付。

 

那些不可迴避的問題

在宅醫療最常被質疑的一個問題,就是出診量龐大,導致醫療成本增加。

 

確實,對醫療單位而言,在宅醫療所能看診的病人跟在門診比較完全是天差地遠。然而,《在宅醫療》作者余尚儒醫師卻有不同觀察:在人口老化的夕張市,每位老人每年的總體醫療照顧費用,比預期省下了10萬日圓。

 

另外根據統計,若是相同的疾病,在宅照顧與在醫院照顧相較,前者將可減少政府40%的財政支出。如果再加計病人往返醫院呼叫救護車的費用、家人陪同請假的時間和交通成本,還有減少因為就醫不便而造成小病拖成大病的機會,對社會而言,在宅醫療可能反而是成本較低的選擇。

 

另外一個是臨終選擇的問題。面對生命的最後一程,重點應該在於翻轉觀念,而不是推進治癒的極限。但是,對許多人(尤其是家人)來說,因為恐懼、不安,往往在何處臨終、要不要急救等選項中擺盪來回。

 

面對疾病和生命末期,對於個別的病人、家人來說,仍然是價值觀、理念的選擇。所以為了推廣社區安寧的理念,日本有專門推廣社區安寧的”卡桑之家”,也有提供部分醫院治療、附設病床的在宅療養支援診所”蒲公英之家”。這些不同類型、與醫院醫療互補的在宅醫療機構,都是我們目前所缺乏的。

 

面對快速老化的社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醫療型態?面臨疾病難以完全治癒的老年失能樣貌,我們又該如何才能更有尊嚴、更有品質地活著?日本的在宅醫療做法提供了第三種醫療的想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宅醫療和醫院醫療最大差別在於空間,也就是醫療環境的翻轉。接受醫療服務的人對此感受特別明顯。比方說,同樣住在社區內,在”自宅”接受在宅醫療利用者,可以維持原本習慣的生活方式,但是入住”機構”的在宅醫療利用者,多少需要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說,希望創造一個”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社會時,指的就是”在地終老”的環境,讓長輩在盡量不改變既有生活模式狀況之下,迎向生命的最後階段。因此,與其說在宅醫療是以”人”為中心的醫療,不如說是以”家”為中心,以”生活方式”為重心的醫療。因此,實際從事居家工作的醫療人員,所見所聞的生命故事絕對比連續劇還豐富。

 

生命末期需要照顧和陪伴,醫療只是支援的角色。從事安寧工作者,就像領航人一樣,陪伴著準備前往下一站的人們。不要勉強生命,生命最清楚下一班車什麼時候會來。

 

醫者應該要讓家屬清楚方向,才能讓他們做出對陪伴生命死亡最好的決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