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429/6750988

     

     

     

     

    7年前,作家張曼娟88歲的父親被發現罹患思覺失調症,母親也在1年半後被診斷為失智症,從此成為一個獨力照顧者。7年來歷經慌亂、挫折等心情跌宕,至今仍常質疑自己這樣做「夠嗎?對嗎?」她說,對照顧者而言,永遠不知道明天、甚至今天會發生什麼,只能學會活在當下,並把握日常的每一刻美好,提醒自己:「這樣就很好了!」

     

     

    這一天的萬芳醫院,在熙熙攘攘的大廳中硬是隔出了一塊區域,院方在此舉辦「失智共照中心擴大服務啟動典禮」。中央的、地方的官員都來了,各里里長也來了,院方一一唱名介紹,而最終登場的是作為病患家屬代表的作家張曼娟。

     

    她被安排在最後上台致詞,輕柔聲音瞬時溫暖了這個飄雨的瑟瑟秋日。張曼娟一開口便說:「我是萬芳醫院的常客,來到這裡就像回家差不多。」她淺笑訴說身為照顧者的日常,讓人難以想像她9月才歷經一場老父摔斷腿的照護風暴。

     

    父罹思覺失調母失智,照護疲於奔命

    7年前,張曼娟第一次將父親送進急診室。媒體專訪中如此描述:當日母親致電,說父親無法行走、也站不起來,血壓飆高已送到醫院去了。她趕到急診室,爸爸彷若交代後事般,絮絮說著不要急救、不要插管…。

     

    原本健康的父親出現心臟等症狀,住院兩次做了精密檢查,最後得到一個眾人最不願聽到的結論—父親罹患了精神分裂症,也就是所謂的「思覺失調」。

     

     

    ▲張曼娟與父母合影。(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張曼娟與父母合影。(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從那一刻開始,我家就陷入思覺失調的風暴中,父親處於吃藥、斷藥的狀況,情緒反應非常強烈,變成一個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那年,張曼娟的父親88歲,母親79歲,原本健朗的母親,也在父親爆發思覺失調後的1年半後,突然忘記了回家的路,不認得她是誰。

     

    經過縝密診斷,醫師最後確認母親失智,而且在此之前,有過一次無人知曉的中風,可能因此導致血管性失智症,這讓張曼娟萬般愧疚,「我竟然沒發現母親中風了!」

     

    「在照顧過程,有非常大的無力感,感覺有一個很大的沙漏,不斷的把父母親的健康、意志漏走,我每天疲於奔命到處去接,卻什麼都接不住……,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學習用幽默看待變故:這樣就很好了

    張曼娟坦言,作為照顧者,永遠不知道明天、甚至是今天會發生什麼事,迷途中非常需要有人指引,而照顧者的心情也常處在高低起伏的跌宕中。即使她已擔任照顧者7年之久,仍常質疑:「我這樣做是對的嗎?這樣就夠了嗎?這樣對父母親是好的嗎?」

     

    9月父親在家摔斷左腿,再度進了急診室,由於此前已有右腿骨折的經驗,高齡95歲的父親對於能否康復感到質疑,覺得自己恐怕一輩子就要癱在床上,脾氣變得暴躁,思覺失調症又犯病,也讓全家人陷入不能睡覺的痛苦深淵。

     

    張曼娟苦笑,她與母親、印尼看護阿妮甚至因此「仇恨睡眠」:「媽媽仇恨阿妮為什麼可以睡覺?阿妮仇恨我為什麼可以睡?變成一個恐怖循環;在循環之中,我覺得照顧真是一件痛苦的地獄之行!」

     

    「繼續下去,搞不好我父母親還活著,但我已經死了呢?」61歲的張曼娟雖然生活規律,卻因龐大壓力有三高問題,她擔心著:「萬一我先走了怎麼辦?」

     

    她幽幽說道,自己雖非獨生女,卻是獨力照顧者,因此得學習跟失智症、思覺失調症,以及老人家的那種「衰老、病苦、心情上的憤怒」和平共處,於是漸漸發展出照顧者的自我安慰哲學,學著用幽默角度來看待事情:「這樣就很好了!」

     

    張曼娟提起父親病況嚴重時,母親因環境改變非常躁動,只好哄著母親到住家附近的河堤散步。那一天是農曆十四,母親突然指著天上月亮說:「你看,今天的月亮很漂亮!」儘管月相未及圓滿,但可以跟媽媽一起走在河堤邊,看著天上、水裡的月亮,「這不是一個很幸福的時刻嗎?」

     

     

    ▲父親摔傷住院後,母親常吵著要去看父親,但疫情期間只限一人陪病,張曼娟常帶著母親出外走走,轉移她的躁動不安。(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父親摔傷住院後,母親常吵著要去看父親,但疫情期間只限一人陪病,張曼娟常帶著母親出外走走,轉移她的躁動不安。(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失智媽記掛逝去親人,唯獨忘了身旁女兒

    身為失智者的親密家人,常會遭遇許多情緒上的打擊。張曼娟回憶,媽媽第一次在客廳收拾東西說要「回家」時,她忍不住抓狂:「妳回什麼家?這明明就妳家!」母親卻仍偏執想走,拒絕承認這是她已住了30年的家。

     

    還有一次是吃飯到一半,母親突問:「我們的爹跟媽都還在嗎?」母親是1949年跟著大哥到台灣,這意味著此刻她根本不認得眼前人是誰。「我是一直在照顧你的人,你怎麼可以不知道我是誰?」她感到憤怒,情緒瞬間爆開,逼問著:「我是誰?我是誰?你不認識我是誰?」

     

    只見母親眼神閃爍,有點驚慌、又有些不好意思與困惑,接著問:「那我姊姊呢?哥哥呢?」她便一鼓作氣,告知這些親人都已過世,惹得老人家驚愕哀哭。事後冷靜下來,她才察覺自己負氣,因為母親記得的那些人都已不在世間,唯獨那個活在世上並陪伴照顧的女兒,竟被母親遺忘…。

     

    那些難以調適的情緒衝撞,而今已雲淡風清,再遇上媽媽困惑疑問,她會好整以暇回答:

    「媽~我是妳的女兒,你的爹媽、我的外公外婆已經過世了,舅舅、阿姨也過世了,現在就我在你身邊,我會陪你照顧你,你不要擔心。」

    「什麼?他們什麼時候過世的?我怎麼一點都不記得、不知道?」

    「媽~他們都已經過世10年了,而且你已經哭過很多次了。」

    「喔,這樣子啊!那好,繼續吃飯。」

     

    失智母親與照顧者女兒的對話,原是磨人的心酸,她說來竟成令人莞爾的單口相聲。張曼娟自嘲:「我怎會變成這樣子這麼皮呢?那都是因為累積了太多、太多的經驗之後,照顧者慢慢越來越瞭解,要先把自己的情緒掌控好,才能夠好好照顧需要照顧的人。」

     

    送母親去日照中心,陷愧疚與掙扎

    參加啟動典禮這天,張曼娟才終於接受了醫師與朋友建議,把媽媽帶到日照中心。她解釋,母親曾在醫院擔任護理師多年,喜歡團體生活、樂於服務,在家老嫌冷清,才想著讓媽媽到日照中心接觸人群。

     

    近來疫情稍歇,終於被通知能帶媽媽去試讀,當下她感覺比中頭獎還開心,答應後卻又陷入深沉自責與愧疚中。「這是不是代表我要卸責、要甩鍋?送她去是不是為了讓自己日子好過、逃避照顧媽媽的責任?」

     

    她不斷在內心與自己對話,「假如是我的朋友,會怎麼勸我自己?」她當然知道媽媽喜歡人群,參與團體生活一定會比在家無所事事要好…「這些我都知道,但我無法克服作為一個照顧者的愧疚與掙扎。」張曼娟說。

     

    那天送母親前往日照中心,她因防疫無法陪同,只能1個小時後再來接,「實不相瞞,那是我生命裡最漫長的1個小時。」

     

    她不斷揣想各種情況:如果媽媽找不到我怎麼辦?如果媽媽找不到廁所怎麼辦?如果媽媽不耐煩想離開怎麼辦?如果她不喜歡同學怎麼辦?如果同學不喜歡她怎麼辦?

     

    千百種想法在腦袋裡糾結,終於到了可以去接母親的時刻,張曼娟竟像第1天送孩子到幼兒園的家長般,「提早3分鐘在門口等,時間一到就按鈴。」孰料這一切擔慮都是白費,媽媽和社工師說說笑笑出來,而且還想再到日照中心上課,她才放下心中大石。

     

    「這就是照顧者會經歷的各種階段。」張曼娟說,也許失智共照中心的成立,能讓許多照顧者內心的起伏、掙扎、矛盾有很好的抒發與理解。她也以過來人身份,期盼每一位照顧者都能找到與失智症共處最好的方式,「保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能讓被照顧的人,因為我們的照顧能更加幸福。」

     

     

    ▲張曼娟與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宋家瑩(右)合影。(圖/郭美懿攝)

    ▲張曼娟與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宋家瑩(右)合影。(圖/郭美懿攝)

     

    採訪後記:照顧者能給的就是最好,別追求最完美

    張曼娟母親剛失智時,家中陷入混亂,身邊朋友也無相關經驗,頓感求助無門。幸而為母親看病的宋家瑩醫師給予許多協助,「宋醫師就變成我的媽祖婆,每次問她:我媽怎樣怎樣,怎麼辦?她有求必應!」張曼娟笑說。

     

    「就像搭飛機,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安全帶扣好,再去扣孩子的;一定要把自己照顧好,再去照顧身邊的老人。不管你做任何決定,都是你深思熟慮做的最好決定,千萬不要後悔,或覺得早知道就怎樣…。」被稱為「媽祖婆」的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宋家瑩如是道。

     

    宋家瑩指出,面對身心障礙或失智家人照顧,家屬承受的壓力絕對比病人來得大,許多人會追悔自己為何不拋下所有工作去照顧患病家人,就連她自己也曾如此。她在擔任住院醫師第2年時,90歲外婆做了氣切,由於母親已逝,當年也請不到外傭協助,與外婆同住的她毅然向長官請辭,「我要回家照顧!」想不到長官一口拒絕,並告訴她:「妳一定要維持自己生活的持續,才有能力照顧好外婆。」

     

    她說,許多人在慌亂中,往往忽略應該先把自己照顧好,如今已有不同的長照資源與居服員可以分攤照護負擔,「先把自己穩定好,有穩定的情緒、穩定的經濟,才能好好照顧家人;你能給的就是最好的,別去想一定要做到多完美。」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72/6734161

     

    九月初因公南下拜訪屏東勝利之家,正好參與到「失智症生活體驗:我的一天」,於是趁著這個機會,透過「吳火木」阿公的視角,體驗失智症患者的生活。

     

    當我們步入第一個展間,迎來的是一道灰暗的長廊,兩側的牆面上盡是阿公的內心獨白:「這個人是誰?」「我在哪裡?」周遭的一切似乎變得陌生,五感也漸漸趨向模糊。

     

    當第二道門開啟,我們來到阿公的房間,可以隨意探索。當我在房間裡來回走動時,赫然發現四處散落許多盛好的粥,有的在床頭櫃上,有的在電視機上,甚至衣櫥裡也藏著好幾碗粥,以及一個青綠色的大同電鍋。除了粥以外,還在抽屜裡找到好幾包泡麵,也有數箱未開封的泡麵堆疊在床邊。我拿起桌上的相框,看著照片裡的人像,猶如被蒙上一層灰,模糊不清。眼角餘光瞥見桌下有一只皮箱,我好奇地將它拖出來,打開一看,裡面藏著一本厚實的結婚紀念冊。我坐在鋪著竹蓆的床上,一頁頁地翻閱,裡頭每張相片都很清晰,其中一張旁邊寫著:「我們的愛,永遠留在記憶中。」

     

    頃刻間,我的思緒如一縷絲線被針挑起,浮現與外公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的外公晚年也罹患失智症,無事的午後就坐在空地的躺椅上,兩眼空洞地發愣。每逢節日家宴,大夥們齊聚一堂,長輩們就會面帶笑容,用台語輪番詢問外公:「我是誰?認得出來嗎?」外公笑得露出銀亮的假牙:「袂記得了啦!」隨後是一陣沉寂。

     

    外公早期因為從事水泥相關工作,肺部功能受到影響,時常為此往返醫院。有次跟母親到醫院探視外公,母親見到他便問:「我是誰?認得我嗎?」外公笑答:「夏綠吧?」二舅笑著指向母親:「夏綠是恁小妹,這是恁查某囝!」隨後外公囑咐二舅拿錢包,二舅拿著錢包問外公:「查某囝返來,你係欲辦桌哦?」「好啊!」外公爽快地應允。「但是你錢包裡無錢呢,係欲安怎請查某囝?」二舅翻開錢包給外公看,外公呵呵地笑起來,大夥的笑聲在病房裡迴盪許久。

     

    當我的目光重返火木阿公的結婚紀念冊上,才驚覺我的外公已離開人世兩年。

    參訪展場結束後,與會來賓坐在溫馨的客廳裡,分享各自的體驗心得及生命經驗。有的長輩因為失智症導致躁鬱,與家人相處得不融洽;也有長輩因為早發性失智,泰半的人生宛如斷了線的風箏,僅留下無魂的身軀。

     

    輪到我分享時,我說:「忘了紀念冊中原本的那句話,但我記得上面依稀如此寫道:『我們的愛,永遠留在記憶中。』每個失智症患者都曾擁有自己的人生,雖然現在忘卻過去,不代表他們的曾經就這麼灰飛煙滅。相冊也好、影像也好,或是在我們的記憶裡,都是他曾活過這一生的足跡,都是有意義的。」

     

    離開勝利之家時,外頭烏雲籠罩大地,雨水不停地落下,但我始終面帶微笑,因為我的內心宛如被豔陽照耀,平靜祥和。

     

  •  

    推動老人照顧服務計畫的伊甸基金會今天表示,委外市調發現青壯年受訪者自認對長照認識有把握者不到1成,且照顧者最大需求是人力分擔、其次是經濟支持,呼籲可善用支持專線。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今天召開「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開跑記者會,會中指出,超高齡社會的到來,老人照顧成為重要議題,而近年照顧崩潰事件也屢屢登上新聞版面,顯示長期照顧壓力非同小可。

     

    伊甸基金會並說,面對長期照顧需求持續增加,除了長輩,照顧者也亟須被關心,委外市調有幾大發現,首先,針對18至45歲青壯年進行對長期照顧的看法調查,發現僅1成不到(6%)自認對長照認識有十足把握。

     

    而且有照顧經驗的民眾認為最需要是「照顧人力分擔」,占37.7%;其次是經濟支持,占31.4%。沒有照顧經驗的民眾,則認為經濟支持是主要資源。伊甸基金會分析,可見對實際走過照顧路的民眾來說,人力的分擔、喘息的時間是當下最需要的支持。

     

    市調也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並不同意為照顧長輩放棄工作;但根據衛福部數據顯示,每年都有超過13萬人,因為照顧家人被迫放棄工作。

     

    另外,當家中有長照需求時,多達7成(72%)受訪者認為,應由「子女」負擔照顧責任,但問及自己老後應由誰照顧,卻發現近4成民眾選擇住進機構,由子女照顧僅不到2成(17.5%),推估除少子女化影響,或因長期照顧的辛苦,所以不希望下一代繼續承接。

     

    綜合以上,伊甸呼籲「適時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讓長照路不再孤單,而老人照顧服務計畫的推動,將持續提供日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送餐關懷等多元服務,可善用支持專線0800-025-885,或上網搜尋「伊甸老人照顧」。

     

    會中,身為家庭照顧者並在伊甸擔任居家服務員的念慈分享經驗。她說,原本在工廠上班,還要照顧有失智現象的母親,身心俱疲,後來工廠歇業,在擔任社工的女兒推薦下參與照顧培訓課程、考取證照並投入長照,如今能幫助其他人,母親也使用三峽居家服務,自己下班後陪伴她,母女關係好了許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723468

     

     

    嘉義縣衛生局帶領長照專員到台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之輔具資源中心,辦理輔具等專業知識教育訓練。圖/嘉義縣衛生局提供

    嘉義縣衛生局帶領長照專員到台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之輔具資源中心,辦理輔具等專業知識教育訓練。圖/嘉義縣衛生局提供

     

    為提升嘉義長照專員專業知識,縣長照中心辦理長照輔具暨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教育訓練,昨天由衛生局長趙紋華帶領長照專員,至台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之輔具資源中心,進行專員輔具、實務體驗操作。

     

    衛生局長趙紋華表示,照顧管理專員是嘉義縣長期照顧服務的守門員,有專業、同理的照專,才能夠提升嘉義縣長期照顧品質,透過輔具中心專業訓練,達到跨部門、跨專業的友善合作與對話。

     

    長期照顧2.0有四包錢,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各項目以被適當與廣泛的使用,但其「輔具」百百種,不同的失能狀況、不同的情境有不同輔具的需求。

     

    輔具的參訪實務體驗操作,能提升長照專員的敏感度;參與專員表示,平時看長輩使用助行器,但沒想到一個輔具細節調整也能影響使用者的舒適度與身體協調性。

     

    嘉義縣衛生局指出,大眾有時會誤解輔具是失能者、身心障礙者在使用,有色眼鏡往往造成有需求的民眾拒絕使用,輔具中心的參訪,導入正確的輔具使用觀念,將正確的輔具價值觀與民眾分享、說明,期許輔具使用去標籤化,促進照顧品質與提升身體舒適度。

     

     

    嘉義縣衛生局帶領長照專員到台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之輔具資源中心,辦理輔具等專業知識教育訓練。圖/嘉義縣衛生局提供

    嘉義縣衛生局帶領長照專員到台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之輔具資源中心,辦理輔具等專業知識教育訓練。圖/嘉義縣衛生局提供

     

     

    嘉義縣衛生局帶領長照專員到台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之輔具資源中心,辦理輔具等專業知識教育訓練。圖/嘉義縣衛生局提供

    嘉義縣衛生局帶領長照專員到台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之輔具資源中心,辦理輔具等專業知識教育訓練。圖/嘉義縣衛生局提供

     

     

    嘉義縣衛生局帶領長照專員到台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之輔具資源中心,辦理輔具等專業知識教育訓練。圖/嘉義縣衛生局提供

    嘉義縣衛生局帶領長照專員到台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之輔具資源中心,辦理輔具等專業知識教育訓練。圖/嘉義縣衛生局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4/6734341

     

     

    頭份市衛生所3樓設立馨圓銀髮健身俱樂部,上午揭牌啟用。圖/苗栗縣政府提供

    頭份市衛生所3樓設立馨圓銀髮健身俱樂部,上午揭牌啟用。圖/苗栗縣政府提供

     

    苗栗縣頭份市衛生所獲國民健康署補助辦理「銀髮健身俱樂部」計畫,在衛生所3樓設立馨圓銀髮健身俱樂部,上午揭牌啟用,縣府鼓勵銀髮族來體驗專屬的運動設備,在專業教練指導下,正確、規律且安全的運動健身。

     

    縣府指出,苗栗縣今年9月底人口統計,65歲以上人口數為9萬7045人,老年人口比率18.13% ,老化指數全國排名第13;頭份市衛生所在縣府支持下獲得國民健康署補助,規畫設置銀髮健身俱樂部。

     

    馨園銀髮健身俱樂部擁有自主訓練設備,包括開放式全身多功能訓練架、等速上舉與勾腿訓練機、等速胸推滑船訓練機;被動設備有垂直律動訓練機、手部律動運動機及複合式置物架、有氧律動器材等。

     

    副縣長鄧桂菊、國健署長吳昭軍及地方民代多人為馨園揭牌。鄧桂菊指出,健身俱樂部規畫上肢、下肢均衡訓練,有主動與被動訓練的機台,避免肌少症發生,希望能提升銀髮族運動意願,養成長輩規律運動習慣,不僅藉增加身體活動延緩老化,也希望長輩找到心理支持與陪伴,達到延緩失能,減少長照資源使用的目的。

     

    頭份衛生所主任徐春仕歡迎長輩即日起到衛生所銀髮健身俱樂部動一動,當成第二個家,找到歡笑與健康。

     

     

    頭份市衛生所3樓設立馨圓銀髮健身俱樂部,上午揭牌,教練人員指導來賓體驗訓練機台。圖/苗栗縣政府提供

    頭份市衛生所3樓設立馨圓銀髮健身俱樂部,上午揭牌,教練人員指導來賓體驗訓練機台。圖/苗栗縣政府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4/6739362

     

     

    桃園新屋頭洲重畫區近年來人口逐漸提高,市府編預算興建包含市民活動中心、日照中心、頭洲派出所建築,今舉行啟用典禮。記者翁唯真/攝影

    桃園新屋頭洲重畫區近年來人口逐漸提高,市府編預算興建包含市民活動中心、日照中心、頭洲派出所建築,今舉行啟用典禮。記者翁唯真/攝影

     

    桃園新屋頭洲重畫區近年來人口逐漸提高,市府考量該住宅區欠缺派出所、地方民眾活動聚會場所及日間照顧中心等設施,編列近億預算興建2棟2層樓包含市民活動中心、日照中心、頭洲派出所建築,今舉行啟用典禮,提供市民活動空間並保障生活安全。

     

    新屋頭洲里人口近5300人,人口數直逼沿海3里總合,屬新的土地重畫區且鄰近中壢、楊梅及觀音區又,桃園市長鄭文燦出席啟用典禮表示,為滿足當地治安需求,提升在地居民生活品質,市府編列預算並向中央申請前瞻計畫補助,花費總經費9542萬元興建市民活動中心、日照中心、頭洲派出所建築。

     

    本次興建2棟2層樓建築,其中頭洲派出所為獨棟建築,總樓地板面積約300坪,面於中山東路二段大馬路上;而另棟1樓由社會局辦理日間照顧中心提供失能、失智長者照顧服務,預計每日提供最多42名;2樓則為頭洲市民活動中心提供在地居民舉辦各項集會活動,擁有休憩娛樂場所。

     

    鄭文燦說,另頭洲市民活動中心對面的兒7公園將增設天幕及大草坪,目前已設計完成,由新屋公所辦理工程招標,盡速讓公共設施完善,為便利鄉親停車需求,區公所將規畫今年完成派出所與籃球場間停車場開闢。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737213

     

     

    彰化縣長王惠美(左三)今天視察社頭鄉第二社福大樓托嬰及親子館工程。記者林宛諭/攝影

    彰化縣長王惠美(左三)今天視察社頭鄉第二社福大樓托嬰及親子館工程。記者林宛諭/攝影

     

    彰化縣社頭鄉第二社福大樓托嬰親子館即將完工,彰化縣長王惠美今天前往視察,她表示,以往彰化縣內沒有公設托嬰中心,今年預計有3間將完成,未來會陸續完成15間,解決托嬰的問題,讓年輕人可以安心工作,無後顧之憂。

     

    王惠美今天與社頭鄉長劉錦昌、縣議員鄭俊雄、蕭如意、縣政顧問蘇芳蘭等人視察社頭鄉第二社福大樓,王惠美說,中央共補助900萬元,加上縣府配合款86萬多元,在社頭鄉第二社福大樓二樓及三樓設立托嬰中心及育兒親子館,預定於今年底完工。

     

    王惠美說,截至今年9月已獲前瞻補助2億138萬多元,逐年在縣內各鄉鎮布建15處公設民營托嬰中心及13處育兒親子館,並預計今年底新設和美、社頭及二林3處托嬰中心含育兒親子館,提供嬰幼兒優質照顧環境,讓民眾「樂婚、願生、能養」,打造彰化成為幸福宜居好地方。

     

    社頭鄉第二社福大樓1樓已設立美雅社區關懷據點,是C級巷弄長照站,王惠美說,社區長輩於此運動、學習新事物,希望長輩能夠在地安養,得到最好的照顧,延緩老化。

     

    2、3樓將新設托嬰中心及親子館,3樓是親子館,目前全彰化縣內有4間親子館,未來將有13間親子館,由父母或爺嬤帶小孩到親子館玩樂,促進親子的家庭關係,同時安排社工人員進駐,不定期開設親子及嬰幼兒相關課程,希望減輕年輕爸媽及爺嬤帶小孩的辛勞,完工驗收開始營運後,服務0至6歲的育兒家庭。

     

     

    彰化縣長王惠美今天視察社頭鄉第二社福大樓2、3樓托嬰及親子館工程,也探視一樓關懷據點運作情形。記者林宛諭/攝影

    彰化縣長王惠美今天視察社頭鄉第二社福大樓2、3樓托嬰及親子館工程,也探視一樓關懷據點運作情形。記者林宛諭/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736810

     

     

    北斗鎮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完工的示意圖。圖/縣政府提供

    北斗鎮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完工的示意圖。圖/縣政府提供

     

    彰化縣北斗鎮65歲人口數占全鎮總人數約18%,步入高齡社會,縣政府今天舉行北斗鎮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上梁典禮,宣布預定明(2023)年4月完工啟用,屆時集日照、托嬰、早療等功能於同一幢樓,提供一站式服務。

     

    前瞻基礎建設-整建長照衛福據點的北斗鎮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位在北斗牛墟廣場,衛福部補助1億527萬2000元,縣府配合款7885萬3000元,共計1億8412萬3000元興建地下一層、地上六層,樓地板總面積1248坪的多功能衛福大樓,去年2021年5月動工。

     

    縣長王惠美說,台灣寸土寸金,縣政府當初規畫改建衛生所及找地方興建日照據點、托嬰育兒,她認為經費不是大難題,卻一地難求,如盤點找到合適公有地為何不能一步到位,把所有的衛福需求都放在同幢大樓,一方面免除到處找地的困擾,另一方面民眾不必奔波分送長輩、幼童到各地尋求服務。

     

    全縣591個村里,已建置323個關懷據點,北斗共有15個里,目前有8個里設有照顧關懷據點,王惠美再次向北斗鎮民喊話,如有適合地點可提供場所給縣政府和衛生局評估照顧關懷據點,最好里里有據點,人人受照顧。

     

    衛生局指出,北斗鎮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是縣內社會福利大躍進的一大亮點,更是全新的城市新地標,能近便提供北斗及鄰近鄉鎮居民需要的衛生及社會福利服務。局長葉彥伯表示,國發會一個多月前視察大城鄉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認為這種規畫設計的效益很大又便民,已建議衛福部參酌辦理。

     

    北斗鎮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地下1樓至地上2樓為衛生所空間及辦公室,附設不老健身房,3樓是公設民營托嬰中心和早療日托機構,4樓日間照顧中心,5樓為育兒親子館、6樓家庭福利服務中心。

    彰化縣政府今為北斗鎮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舉行上梁大典,地方首長在鋼筋梁柱簽名。記者簡慧珍/攝影

    彰化縣政府今為北斗鎮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舉行上梁大典,地方首長在鋼筋梁柱簽名。記者簡慧珍/攝影

    北斗鎮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完工的示意圖。圖/縣政府提供

    北斗鎮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完工的示意圖。圖/縣政府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726003

     

     

    屏東縣府今舉行屏東縣長照服務人員暨家庭照顧者表揚大會,今年在表揚對象首次納入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執行單位與家庭照顧者。記者劉星君/攝影

    屏東縣府今舉行屏東縣長照服務人員暨家庭照顧者表揚大會,今年在表揚對象首次納入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執行單位與家庭照顧者。記者劉星君/攝影

     

    屏東縣府連4年舉辦屏東縣長照服務人員暨家庭照顧者表揚大會,今年在表揚對象首次納入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執行單位與家庭照顧者,縣長潘孟安表揚6大類個人獎項,35名長照服務人員及家庭照顧者,以及5類團體獎項,感謝他們對長照服務的用心投入和辛勞,67歲的李秀祥退而不休,堅守在居家服務崗位,她說,做得很開心,要做到做不動為止。

     

    縣長潘孟安說,屏東縣人口老化快速,截至今年9月底止,老年人口比率達19.26%,遠高於全國老年人口比17.33%,屏東縣的日照布建率達95%,其中,原住民及離島學區日照中心、原鄉文化健康站布建率達100%。社區關懷據點392處布建率88.49%,推估整體長照服務涵蓋率今年年底可突破90%。

     

    「螢火蟲雖然燈光薄弱,但在黑暗中卻顯得光明」,潘孟安說,滿足年長者照顧需求,屏東長照預算及長照服務單位,從2018年推動長照2.0的4.7億、60家單位至今,成長6倍多,來到28億、381家單位,今感謝長照人員及單位,對失能或失智家庭日常照顧給予協助與支持,更肯定家庭照顧者充分運用長照資源,減輕照顧負荷。

     

    縣府衛生局表示,鼓勵更多家庭照顧者勇敢伸出雙手,接納社會資源進到家中,多給自己一點空間調整,減少照顧壓力及憂鬱。

     

    族人照顧族人,霧台鄉開設家托站盧春香,長照工作逾22年,2016年回到霧台鄉開設家托站照顧族人,除敏銳掌握個案變化狀況適時跟個管師討論照顧計畫外,更安排長輩參與部落活動,讓他們回到熟悉生活模式,促進身心靈健康。

     

    魯凱族的龍秀英運用語言與文化優勢執行照顧工作,照顧失智且獨居的長輩時,一邊用族語陪聊過往,一邊原民編織,還可以準備傳統原住民料理,對長輩來說暖胃又暖心。

     

    67歲的李秀祥,退而不休,堅守居家服務崗位,面對躁動的失智長輩耐心的用照片、聊過往來穩定情緒,也照顧長期臥床的另名長輩。

     

    縣府長照中心表示,家中有失智失能的長輩或身心障礙者,有申請長照服務需求,撥打1966,期盼未來有更多優質的人才與單位一起投入長期照顧服務行列。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7/6731065

     

    有個80歲阿嬤,兒子陪同看診,說阿嬤忘東忘西,不停買水果,水果壞了,還買!阿嬤一個人住,兒子會回來陪她吃晚飯。但白天獨自一人在家,沒有講話的對象。阿嬤自己去菜市場跟果菜攤老闆買菜聊天,變成一天很重要的事。順便就買了水果,放進冰箱,沒留意,就再買。

     

    兒子只覺得買水果的行為不對,沒有探索阿嬤為何愛買水果。阿嬤其實是想要找人講話,傳統市場成了老年孤獨阿嬤唯一的活動中心。離家近又熟悉的環境,還能花錢,阿嬤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但兒子回家看到壞了的水果就生氣嘮叨,打擊了阿嬤的自尊,阿嬤就會反彈,行為開始激動。

     

     

    陪伴失智長者上市場買菜,讓她覺得還是有用的人。/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陪伴失智長者上市場買菜,讓她覺得還是有用的人。/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讓長者執行一些往常可做的功能,生活就有尊嚴

    就像父母管束十幾歲的青春孩子,不探索孩子發育時的行為,只用自己的認知要求對方,就會造成雙方的磨擦。

     

    許多失智長輩會出現情緒化的衝突反應,往往是因為「尊嚴」被忽略,而所謂尊嚴,就是讓失智者保有對周遭環境的認知,減少「被忽視」的感受,並且要有信賴的人陪伴在旁。

     

    父母老了,認知功能也退化了,是需要有人在旁協助照顧,若能讓她執行一些往常可以做的功能,生活就有尊嚴;更何況若她一個人獨立生活,所做出的行為、說的話,自然有她的原因。做子女的要改變心態,認真的去探索。這個探索,就是父母留給子女最寶貴的資產。

     

     

    讓失智者執行一些往常可以做的功能,生活就有尊嚴。/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讓失智者執行一些往常可以做的功能,生活就有尊嚴。/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當我們健康的時候,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當有腰酸、氣喘的時候,身體就會告知主人(大腦),我們就會找時間休息或是找醫師治療。

     

    照顧失智老人其實比照顧一個嬰兒還要費神。除了關照他的行為,還得考量他的身體支應狀況,這是一門大學問。

     

    照顧者配合角色演出,就不會內心糾結

    失智是腦細胞被侵犯而慢慢退化,不斷去刺激也沒有用,只有增加他的自卑感。老是問他:「我是誰?」,當他認不出人來時,身邊的人就跳出來給答案,還要一再強調複習,看似加強記憶,但對失智長者反而會感覺到被否定而出現失控的舉動。

     

     

    全家人為母親扮演天鵝湖造型展開歡樂的派對。/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全家人為母親扮演天鵝湖造型展開歡樂的派對。/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其實失智老人很可愛,但要懂得他們心裡怎麼想。失智老人常常答非所問,前言不對後語,錯認家人,以致講出情緒話,若能理解,就無須動氣,照顧者可以試著用演戲的方法,把自己當導演,配合扮演角色,用這樣的思維,就不會內心糾結痛苦。

     

    我的母親在92歲高齡走了,隨著時間慢慢沉澱下來,我也是一個老人,我把在失智母親身上學到的一些照顧模式,轉換對於一般家庭裡的失智老人照顧,有更務實的經驗,也較容易找出問題的癥結。

     

    另外我也開始運用我的醫學專業,尋求與號召社會資源,與熱情有心的在地企業團體與志工,凝聚社區照顧的力量,共同規劃托老服務,已經不光是從照顧母親的角度思維,而是積極致力在社區更廣大失智家庭照顧的推廣。

     

     

    曹醫師帶領大林慈院失智症團隊前往阿里山推動失智關懷。/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曹醫師帶領大林慈院失智症團隊前往阿里山推動失智關懷。/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所以如果現在問我照顧失智母親有什麼心得,其實就好像做了一場夢,夢醒過來,終於讓母親很輕鬆的走完一生,然後我放下這個擔子,又覺得好像又有一股力量在身上,可以為更多的失智家庭做多一點更務實的服務。

     

     

    《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但當我們失智了,主人(大腦)就不管用了,家人就變成了我們心(身體)的主人,跟原本的主人產生爭執,這顆心就亂了。然而心(身體)也已經衰老,經不起兩個主人操弄,就停擺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