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4/6752250

     

     

    10月27日職能治療師節,各地的職能治療師以不同形式共襄盛舉。(圖/師人 提供)

    10月27日職能治療師節,各地的職能治療師以不同形式共襄盛舉。(圖/師人 提供)

     

    文/師人

     

    十月二十七日,是屬於職能的日子。

    當日,全台各地多數的職能治療師,其Facebook或Instagram版面,不少會出現「職能治療師節快樂」的字樣,慶祝著節日。

     

    透過文字傳達,關於職能治療的深刻故事

    說是慶祝,也可以說是一年一度的熱鬧,再次向大眾推廣著「什麼是職能治療?職能治療師平時在做些什麼?」。所屬的職能治療師公會做推廣,舉辦了今年主題「刻在我心底的職能治療」。社群媒體上,以文字傳達自身於執業經驗上、臨床個案互動上,烙於心中的治療師故事。

     

    講究慢活的生活品質

    之於我心底,職能治療是希望大家「好好地、慢慢地生活」的醫療專業,其形式能多,亦廣。

    執業於生理職能治療領域,主要面對的是生理疾病影響生活而需要復健的人們,舉凡腦、創傷性腦損傷、脊髓損傷、巴金森氏症候群...等類型的個案。

     

    走過醫院外的長照社區,也曾待在醫院內的復健科治療室,如今來到了神經內科。

     

    神經內科,一個講求高效、準確、快節奏的科別,救人於急難。尤其醫治腦中風個案來說,中風症狀出現後的黃金三小時,急診、神經內科、麻醉科、放射科,眾科別聯手起來的分秒必爭,無非就是希望降低腦部損傷程度,提升較佳恢復預後的可能。

     

    串連著多專業的醫療程序,由疾漸徐

    在醫師和的照料下,四十八小時過後,若個案的生命徵象穩定,即便是急性期,盡早開始安排復健是有助益的。此時,治療師收到會診單,便會來到病房。身為治療師,這時候反而希望個案開始復健後,「慢下來」。

     

    如常地收到新的單子,預期是在病房見到新個案,但不然,與小腦中風的魏阿姨的首次見面,不見她在病床,而是於走廊碰見,助行器輔助下,步伐些許踉蹌。

    「有點危險」,是見著她的第一個念頭。

     

    她的日常起居,沒有家人或看護陪伴,所以由病房的護理師和公僱阿姨輪流照顧。所幸她受到中風影響不多,盥洗、如廁、穿衣,七至八成仍可自理,肢體力氣自述與病前相距不大。然而,病灶在小腦。表示小腦主掌的平衡感、姿勢控制能力、動作協調,是復健著重的一環,

     

    面談後,了解到起初的走廊上遇見,來自於她耐不住,想趕快好起來,所以自行起身走動。談吐字句間,搶著說話、發表想法;行為表現上,沒聽完指令就站起來想要動作,皆感受到她的「急性子」。

     

    個性急躁、平衡感欠佳、沒有照顧者,諸多因素的考量下,與主責的護理師討論,這阿姨是跌倒的高風險族群。而跌倒的發生,原因不只限於平衡、肢體功能不佳,其認知狀態,像是注意力、反應速度、病識感,甚至是病房環境的熟悉度,都須納入考慮。

     

     

    滿滿的字跡,看得出魏阿姨的求好心切,一邊述說著她慢不下來的性格。(圖/師人 提供)

     

    初評的尾聲,我隨手拿了張紙,寫了一個「慢」字,交代她把「慢」字抄寫幾遍。原希望透過字形的落筆,體會著字義,不求多也不求快。隔天見面,她爽朗的說道:「老師,你看我寫很多了!」。寫滿兩面的字跡,還襯著任務完成的喜悅面容。「嗯?阿姨,不是要寫慢一點嗎?怎麼寫這麼快?」魏阿姨:「哎呀!這很急的習慣從以前工作就這樣,很難改」。

     

    多年累積的快速步調,由治療師按下慢速格

    的確,舊習慣的展現,不只魏阿姨,在病房內觀察過許多個案亦同,若有陪同的家屬,話語中多有無奈,「沒辦法,慢不下來」。復健之所以講求慢,一來因為在慢速且正確的動作下,有利於動作再學習。二來,若為求快而造成錯誤姿勢,除了有受傷風險,不免有安全上顧慮,尤其在中風的急性期更是如此。

    再者,復健本就不是一蹴可及,慢之中也包含了耐心的養成,以應對幾個月的復健征途漫長。

    面對像是魏阿姨特質的個案,我常說一句:「剛好趁著這次住院期間,讓你們原有緊湊的時間慢下來,養成新的生活步調,休息後再出發。」

     

    快節奏的神經內科,時間涓流不止,身處其中的治療師彷若按下慢速格,不時提醒著,要好好地、慢慢地感受生活的點滴。這是我心底的職能治療,刻在心中的慢靈魂。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772056

     

     

    華山基金會推2023「愛老人愛團圓」公益,社會處長林文志(前排右三)、大埤鄉長林森寳(後排右一)到場支持。圖/華山基金會提供

    華山基金會推2023「愛老人愛團圓」公益,社會處長林文志(前排右三)、大埤鄉長林森寳(後排右一)到場支持。圖/華山基金會提供

     

    雲林縣大埤鄉89歲江姓老婦,在小孩長大離家後,獨居鄉下老家,平時生活拮据,依靠華山基金會扶助,日前她懷念起年少務農時吃的割稻飯,華山基金會志工為幫她圓夢,特地在昨天發起「割稻飯飄香溫暖孤老心」活動,並以務農裝扮COSPLAY到場,陪大埤鄉10多名長者重溫年少時光。

     

    華山基金會大埤天使站為幫長者圓夢,昨天中午集結志工在三結社區稻香園煮割稻飯,並邀請社會處處長林文志、大埤鄉鄉長林森寶、三結社區理事長黃迺勛等人頭戴斗笠、肩挑扁擔,重現割稻飯及務農時光,也帶領10多名長者以稻草製作好運稻吊飾,讓長者重溫務農時光。

    華山基金會煮割稻飯,社會處長林文志(前排右四)、大埤鄉長林森寳(前排右三)以務農裝現身。圖/華山基金會提供

    華山基金會表示,已在台澎金馬設立近400個愛心天使站,免費服務約3萬名三失(失能、失智、失依)長輩,提供年節關懷、陪同就醫、原床泡澡;慈天必生宮暨慈天慈善事業基金會已連續6年支持華山基金會,今年捐贈10萬元,認助大埤愛心天使站常年服務經費,期望拋磚引玉,號召社會大眾關懷弱勢長者,成為長輩靠山。

     

    華山基金會表示,現正進行2023常年服務暨第20屆「愛老人 愛團圓」公益行動,邀請大家每月1250元,認助三失長輩常年服務經費,給予雲林縣孤老更多關懷。愛心專線(05)595-0234朱小姐,郵局戶名:華山基金會,劃撥帳號:22573817,備註:112春節大埤送愛。

    華山基金會煮割稻飯,社會處長林文志(前排右四)、大埤鄉長林森寳(前排右三)以務農裝現身。圖/華山基金會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761488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今天在高雄勞工公園舉辦「青銀逗腳力」活動。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今天在高雄勞工公園舉辦「青銀逗腳力」活動。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今天在高雄勞工公園,舉辦「青銀逗腳力」活動,青年攜手長輩們一起參與健康戶外活動,快樂動起來!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理事長顏雅雪指出,疫情打亂銀髮族的生活,很多長輩都減少了外出社交及運動次數,有的甚至足不出戶,進而衍生出憂鬱症失智症、肌少症、三高及既有疾病惡化等各種問題。希望藉這次活動,讓長輩們快樂動起來,宣導「腳力」的重要性。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長期致力於推廣健康生活管理知識,成員多為衞褔部預防失智方案講師,在社區C級據點教授健康、芳療及肌力培訓課程。今天許多長輩都來自長照2.0政策所支持的C級巷弄據點,表演各項節目,展現「萬歲團」的精神與活力。

     

    現場有園遊會、義診區、捐血車、消費集點免費體驗芳香按摩等活動,長輩們玩得不亦樂乎。專業醫生、營養師、護理師健康諮詢,並免費提供骨密度檢查。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理事長顏雅雪指出,疫情打亂銀髮族的生活,很多長輩都減少了外出社交及運動次數,有的甚至足不出戶,健康出現問題。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理事長顏雅雪指出,疫情打亂銀髮族的生活,很多長輩都減少了外出社交及運動次數,有的甚至足不出戶,健康出現問題。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今天在高雄勞工公園舉辦「青銀逗腳力」活動。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今天在高雄勞工公園舉辦「青銀逗腳力」活動。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今天在高雄勞工公園舉辦「青銀逗腳力」活動。記者徐如宜/攝影

    中華民國健康生活管理促進產業協會今天在高雄勞工公園舉辦「青銀逗腳力」活動。記者徐如宜/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760153

     

     

    中華長照協會於嘉義高跟鞋教堂舉辦「情繫金生,愛要吉時」的銀髮圓夢婚紗公益活動。圖/中華長照協會提供

    中華長照協會於嘉義高跟鞋教堂舉辦「情繫金生,愛要吉時」的銀髮圓夢婚紗公益活動。圖/中華長照協會提供

     

    年紀加總近萬歲的阿公阿嬤們,今天在中華長照協會於嘉義高跟鞋教堂舉辦「情繫金生,愛要吉時」的銀髮圓夢婚紗公益活動上,阿公帥氣打扮、阿嬤披上漂亮婚紗走秀,簡單歌唱舞蹈展現最美風采,台下家屬熱情歡呼,度過歡樂時光。

     

    銀髮長者今天以另類體驗,搭乘高跟鞋教堂遊園車遊街至活動現場,紅毯走秀前往舞台,展現自信與喜悅,讓活動氣氛飆到最高點,家屬們一同到場同歡,炒熱現場氣氛。

     

    活動現場,有嘉義縣社會局局長張翠瑤、布袋鎮鎮長陳鳳梅、議員蔡瑋傑、市民代表王素燕、市民代表蕭震穎,以及中華長照協會秘書長黃瑞虹等人,都出席參與活動,響應關懷銀髮族群,為長輩喝采。

     

    「情繫金生,愛要吉時」銀髮圓夢婚紗公益活動是中華長照協會嘉義縣布袋鎮醫事C關懷據點,期望透過多元活動方式,重建長輩們的自信心以及夢想。

     

    有感長輩們歷經早年台灣物質匱乏的年代和過往保守的民俗風情等因素,導致在年輕結婚時無法穿上婚紗,辦此活動除讓長輩印象深刻,成為其後半輩子最美好的回憶,也重溫年輕新婚時,那種緊張害羞的感覺。

     

    曾因丈夫離世封閉自我的78歲月香阿嬤說,好險當初有走出來,選擇來據點活動,動頭腦、運動,才不會失智、失能,身體也越來越好,鼓勵同年紀的朋友一起來據點活動。

     

    關懷據點主任賀鈴云表示,此次活動不僅讓長輩們完成年少心願,還能回味當年結婚的喜樂氛圍,特別感謝婚紗、場地贊助者的支持,讓長者們能擁有愉快且豐富多元的美好記憶。

     

     

    中華長照協會於嘉義高跟鞋教堂舉辦「情繫金生,愛要吉時」的銀髮圓夢婚紗公益活動。圖/中華長照協會提供

    中華長照協會於嘉義高跟鞋教堂舉辦「情繫金生,愛要吉時」的銀髮圓夢婚紗公益活動。圖/中華長照協會提供

     

    中華長照協會於嘉義高跟鞋教堂舉辦「情繫金生,愛要吉時」的銀髮圓夢婚紗公益活動。圖/中華長照協會提供

    中華長照協會於嘉義高跟鞋教堂舉辦「情繫金生,愛要吉時」的銀髮圓夢婚紗公益活動。圖/中華長照協會提供

     

    中華長照協會於嘉義高跟鞋教堂舉辦「情繫金生,愛要吉時」的銀髮圓夢婚紗公益活動。圖/中華長照協會提供

    中華長照協會於嘉義高跟鞋教堂舉辦「情繫金生,愛要吉時」的銀髮圓夢婚紗公益活動。圖/中華長照協會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4/6764336

     

     

    苗栗縣第200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今天上午在頭份市頭份社區發展協會揭牌成立。圖/苗栗縣政府提供

    苗栗縣第200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今天上午在頭份市頭份社區發展協會揭牌成立。圖/苗栗縣政府提供

     

    苗栗縣第200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今天上午在頭份市頭份社區發展協會揭牌成立,縣府表示,社會處輔導頭份社區發展會成立的關懷據點,也是頭份市的第22個據點,將在每周一、周五提供關懷訪視、健康促進及社會參與活動,每周五中午並提供共餐服務。

     

    苗縣至今年10月底,老年人口數達9萬7391人,佔全縣總人口數18.2%,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為了妥善照顧長輩,縣長徐耀昌上任後即積極推動成立關懷據點、幸福學院、樂齡學習中心、長照據點,其中,社區關懷據點從他上任時的70個開始逐步擴增,今天終於達成預定設立第200個據點的目標,在全縣275個村里中,佈建率73%。

     

    今天成立的頭份社區發展協會關懷據點,由縣長徐耀昌、議長鍾東錦、縣議員溫宜靜、徐功凡、陳光軒、黎煥強、鄭聚然、頭份市長羅雪珠、代表會主席溫俊勇、社區理事長溫巧如、前縣議員陳永賢、頭份市衛生所主任徐春仕等人共同揭牌啟用。

     

    徐耀昌現場並頒發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溫巧如15萬元關懷據點開辦經費,希望在卸任前能夠再增加成立2個據點,全縣達到202個。

     

    徐耀昌說,目前全縣據點的志工約3800位,每月透過據點服務照顧約15700位社區長輩,希望長輩們踴躍參與據點的各項活動,活到老、學到老,並拓增人際關係,在熟悉的環境中快樂、健康的生活,延緩老化。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754318

     

    嘉義縣溪口村溪北村後港社區活動中心今落成,一樓做村辦公處及社區關懷據點,二樓與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管理中心合作,開辦B級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記者呂慧瑜/攝影

    嘉義縣溪口村溪北村後港社區活動中心今落成,一樓做村辦公處及社區關懷據點,二樓與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管理中心合作,開辦B級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記者呂慧瑜/攝影

     

    落實中央長照2.0的政策,嘉義縣溪口村溪北村後港社區活動中心在鄉親引領期盼下,今日落成啟用,1樓將做為村辦公處及開辦社區關懷據點與長照巷弄站,2樓與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管理中心合作,預計開辦B級日間照顧服務中心,工程經費約1686.5萬元。

     

    落成典禮有嘉義縣副縣長劉培東、立委陳明文夫人廖素惠、溪口鄉長孫維聰、縣議員劉雅文、社會局長張翠瑤、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及後港福德宮主委張明為等人,一起進行謝土祈福及啟用揭牌儀式。

     

    副縣長劉培東表示,全縣前瞻基礎建設整建長照衛福據點,社區活動中心項目共爭取修繕51案新建7案,包含已落成竹崎義仁社區、鹿草重寮社區、溪口溪北村後港社區,施工中的民雄松山社區、太保東勢社區,以及剛核定的新港潭大社區、民雄東榮及中樂聯合社區活動中心,總金額約2億7000萬;而溪北村後港社區獲得中央核定補助1126.5萬元,加上公所自籌560萬元,合計工程經費約1686.5萬元。

     

    社會局長張翠瑤表示,溪口鄉有14村,目前村里布建數為11村,老人據點涵蓋率79%,後港社區活動中心未來1樓將做為村辦公處及社區活動使用,作為社區開辦社區關懷據點與長照巷弄站,活動中心2樓則與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管理中心合作,預計開辦B級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讓長輩白天到日間照顧服務中心,接受專業的照護,藉由中心設計的活動,增加認知功能、社交互動,進而延緩退化速度,維持身心狀態。

     

     

    嘉義縣溪口村溪北村後港社區活動中心今落成,一樓做村辦公處及社區關懷據點,二樓與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管理中心合作,開辦B級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記者呂慧瑜/攝影

    嘉義縣溪口村溪北村後港社區活動中心今落成,一樓做村辦公處及社區關懷據點,二樓與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管理中心合作,開辦B級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記者呂慧瑜/攝影

     

     

    嘉義縣溪口村溪北村後港社區活動中心今落成,一樓做村辦公處及社區關懷據點,二樓與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管理中心合作,開辦B級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記者呂慧瑜/攝影

    嘉義縣溪口村溪北村後港社區活動中心今落成,一樓做村辦公處及社區關懷據點,二樓與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管理中心合作,開辦B級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記者呂慧瑜/攝影

     

     

    嘉義縣溪口村溪北村後港社區活動中心今落成,一樓做村辦公處及社區關懷據點,二樓與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管理中心合作,開辦B級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記者呂慧瑜/攝影

    嘉義縣溪口村溪北村後港社區活動中心今落成,一樓做村辦公處及社區關懷據點,二樓與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管理中心合作,開辦B級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記者呂慧瑜/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747710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提醒服用注意事項。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提醒服用注意事項。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把握三義慈濟中醫醫院啟業前,走入社區,往診三義,用醫療專業關懷地方長輩健康,慈濟醫療團隊常「往診」,鄭宜哲主任說,「往診」就是居家醫療的原型,醫療人員跟著志工「走入居家,關懷病苦」。

     

    鄭宜哲運用專長提供往診者多種簡易可用的復健做法,提升長輩肌力,例如受睡眠跟右側坐骨神經痛困擾的退休長輩,他給予耳穴安神並指導拉筋運動,改善下肢不適。

     

    有中風病史的男性,因後遺症影響打擊自信心,始終不敢跨步走,鄭宜哲教對方善用復健科製作輔具,減少張力並訓練肌肉,順暢走出自己的路;一名下肢水腫踝部僵硬問題的長者,他傳授趾爪功,練習用腳趾抓報紙,改善水腫、增進本體感覺,輔助平衡減少跌倒的風險。

     

    除了身體健康,心靈的陪伴也很重要,經多次重大手術的長者,瘦弱的手臂上可見長期洗腎留下的痕跡,鄭宜哲仔細看對方累積多年的就醫紀錄冊,交談下也發現長者雖然歷經身體病痛,但仍開朗面對人生。

     

    鄭宜哲往診關懷另一位女性病人,檢視她長期服用的骨科跟神經內科藥物,提醒家人,減緩失智跟改善循環的藥應按時服用,改善痠痛的鬆弛劑如非必要就不必服用。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向往診對象示範用腳掌夾紙,輔助平衡減少跌倒的風險。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向往診對象示範用腳掌夾紙,輔助平衡減少跌倒的風險。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指導中風者患側復健。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指導中風者患側復健。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7/6744601

     

     

    ● 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留意警訊避免惡化

    ● 情緒、妄想幻覺等行為,令照顧者頭痛

    ● 找出失智症患者行為失控原因,對症下藥

     

     

    護理師周珈汶分享失智照護,熟悉環境、規律作息能改善情緒與行為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提供

    護理師周珈汶分享失智照護,熟悉環境、規律作息能改善情緒與行為問題。圖╱WaCare遠距健康提供

     

    一名70歲老伯伯,每當太陽快下山時,就開始出現失控行為,包括不停來回踱步、反覆講述同樣的事情,表現非常躁動,只要家人勸阻,就是一聲咆哮或暴走,令人非常頭痛。

     

    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說,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許多人上了年紀經常忘記事情、對原本的嗜好不再感興趣,以為只是缺乏活動力或記憶減退,小心這些都是失智症的癥兆。若發現家人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個性明顯改變,一定要「及早診斷、及時治療」,減緩失智症的惡化速度。

     

    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功能衰退、記憶力減退,會忘記當下要做什麼、要去哪裡,常會走來走去或是四處徘徊遊走,最後想不起外出的目的而迷路了,在住家附近也可能走失,最後變成失蹤的案例。周珈汶提醒,只要對「徘徊」行為多一分了解,就能多一點預防準備。

     

    安撫陪伴 不要一味阻止

    失智症所引發的徘徊大多是「有目的性行走」,只是忘了目的是什麼、該怎麼做,所以一旦發現失智長輩不停踱步、想出門時,應該先了解他們要做什麼,而非一味阻止或責怪。如果以錯誤的方式應對,有時會讓失智長輩暴走,當下必須安撫陪伴或是做一些事情來轉移注意力

     

    建立規律作息 適度活動

     

    失智症患者養成規律作息,可避免生理時鐘混亂,多安排適度的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圖╱123RF

    失智症患者養成規律作息,可避免生理時鐘混亂,多安排適度的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圖╱123RF

     

    引發徘徊的原因,還有「日落症候群」,當太陽開始慢慢下山,失智症患者就會不停來回在家裡踱步,看起來緊張不安的樣子。周珈汶說,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時,光影、光線造成環境改變,會引起患者出現意識上的混亂,情緒也跟著起伏不定,朝向不適當的目的走去。

     

    周珈汶建議,照顧失智症患者一定要保持「環境不變」以及建立「規律作息」,當傍晚天色昏暗前,先把家裡的燈都打開,室內保持充足的光線。睡眠時使用夜燈,避免醒來時對環境感到陌生,出現踱步或跑出家門,大幅提高走失機率。

    養成規律作息,可避免生理時鐘混亂,若白天精神不好,千萬別躺床小憩,必要時才午睡,多安排適度的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多善用日照中心、社區據點的課程,同時也消耗體力,晚上比較好入睡。

     

    降低失智者出現徘徊遊走5方法

    1.耐心了解他們為什麼想要出門去做某件事

    2.先轉移注意力,陪伴散步一小段路後回家

    3.因空間認知產生障礙,可改變動線、加強標示

    4.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時間混亂

    5.多利用社會資源預防失智者走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7/6684418

     

     

    照顧失智長者時,「飲食」是很多照顧者會遇到的難題,想要讓他們按三餐乖乖吃飯,已經不是很容易,如果同時又患有三高等慢性疾病,需要為此限制飲食,或特別注意什麼嗎?快來聽聽失智症權威醫師曹汶龍怎麼說,他根據多年經驗,分享了失智又三高適用的「飲食照顧法」。

     

    我受過完整的內科學訓練,也出國進修臨床神經學,一直從事治療腦中風的疾病,十幾年來則投入失智長者的照顧。

     

    年過半百,有三高慢性病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不在少數,三高與腦中風幾乎脫不了關係,胃口好,吃得多、動得少,體重自然也會居高不下。醫生最愛開這三類病症的藥,但治療過程中,其實病人(沒有病痛)並沒有太大感覺,只是數據會說話。若醫生說,你只要注意飲食,多一點運動,三個月後再回來量量看。醫生會拿出科學數據,而現今的標準數據壓得愈來愈低,大家只有乖乖聽醫生的話,定期來看診拿藥,問求診者為何吃藥?他只會回答:「預防啊!」

    然而若七老八十,一把年紀又罹患失智症該怎麼辦呢?

     

    一、過度限制飲食顧此失彼,未必友善大腦

    一個人若老到開始失智(認知障礙),日常生活功能發生問題,不能獨立自主生活,這種腦部退化的過程多半不超過十年。這個過程中,他的味覺也退了,漸漸要吃重口味的食物,如果長者又本來有高血壓,也不一定要過度限制他的食物鹽分,讓老人家吃出一點味道,平淡的生活也才會多一點滋味。因為人生到此階段,已經不用在乎要預防什麼了,只要求食物多一點滋味。

     

    血糖也不要限制得太嚴苛,飯前的血糖能保持在二百左右就不錯了。我們的腦細胞裡面不會儲存糖,它們直接需要從血中的糖取得。若吃了血糖的藥而忘了吃飯,或者多吃了一次降血糖藥,血糖掉到30到40,會引起意識混亂。這時就算吃了糖或打了葡萄糖液,把血糖提升回來,但卻會讓失智退化的腦細胞再一次受到嚴重的打擊。

     

    二、熱牛奶或燕麥豆奶,可穩定情緒和行為

    失智的老人常容易在下午五到六點左右發生精神行為症狀,有時是早上剛起床時。這時都是血糖最低的時候。若能及時給他喝杯熱牛奶或燕麥奶或豆漿,必要時給他吃一個糖都好。增加了血中的糖分,可以穩定他的情緒及行為。

     

     

    血糖最低的時候,若能及時給他喝杯熱牛奶或燕麥奶或豆漿,可以穩定他的情緒及行為。/圖片來源:freepik

    血糖最低的時候,若能及時給他喝杯熱牛奶或燕麥奶或豆漿,可以穩定他的情緒及行為。/圖片來源:freepik

     

     

    三、下午點心,睡前熱豆漿,滿足食慾又顧腦

    少量多餐也是對失智友善的飲食方式。下午三、四點吃個點心,晚上睡覺前喝杯熱豆漿,半夜醒來也可吃一點東西。既可滿足食慾,也可穩定大腦。

     

    人體腦細胞裡面儲存的糖分是腦部活力的重要來源,完全需要靠血液中的糖來供應。因此失智老人腦細胞減少的時候,對於血液中糖分的多寡就會非常敏感。

     

    如果老人家的胃口不是很大,中午十一點多就吃午餐,晚上六點才吃晚餐的話,很有可能在下午三、四點的時候,他血中的糖就已經偏低,供應腦部的能量就不夠了,那麼失智的腦,就有可能在這個時候產生不穩定,他看到的東西,可能會跟實際的東西會不一樣,比如說一條繩子,可能會被他看成是一條蛇;他聽到的聲音,以為是幻聽,所以我們常說這是「黃昏症候群」,大多在這個時候發生。

     

    如果能夠在下午三、四點左右,給他吃點含熱量的食物,如牛奶、豆漿或是安素等,可以提高他血中的糖分,就能避免或減少「黃昏症候群」的症狀發生。

     

     

    熱豆漿或燕麥奶可讓失智長者睡得比較安穩。/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熱豆漿或燕麥奶可讓失智長者睡得比較安穩。/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同樣的道理,半夜也是一樣。老人家晚上六、七點吃完飯,可能十點就睡覺了,到了半夜十二點,血中的糖分減低,若是又剛好醒過來,便會產生一個對周遭環境認識的錯亂,就可能會干擾到家人或照顧者的睡眠。凌晨十二點、一點時,如果老人家醒了,建議可以給他一些溫熱的飲食,這樣胃獲得溫暖,就可以安定的繼續睡覺了。

     

     

    老人家睡到半夜,血中的糖分減低,就容易醒過來,醒來時容易對周遭環境感到錯亂,而影響到家人或照顧者的睡眠。/圖片來源:freepik

    老人家睡到半夜,血中的糖分減低,就容易醒過來,醒來時容易對周遭環境感到錯亂,而影響到家人或照顧者的睡眠。/圖片來源:freepik

     

    老人的狀況就跟嬰兒一樣,嬰兒常常會在半夜哭鬧,因為他餓了需要熱量到腦部,給他沖個牛奶喝,嬰兒就會睡著。同樣老人也是如此,他的食量並不大,睡到半夜,他的腦也餓了,腦的細胞活化起來了,我們要用一點溫熱的、含糖分的熱量提供給他,就可以讓他馬上安定下來。

     

     

    《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圖片來源:原水文化

     

    所以照顧失智長者的飲食要特別注意一點,就是少量多餐,尤其是半夜那一餐也很重要。半夜提供給老人家的那一餐,可以是熱牛奶或者是豆漿,讓老人家的飲食與大腦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穩定的狀態,他自然就會比較開心快樂,也能睡得安穩。照顧失智症共病的長者,不僅要留意原有的慢性病,也要兼顧失智長者生活享樂的尊嚴,讓他活得輕安自在。

     

    (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2933/6740884

     

     

    彰化縣竹塘鄉小西社區加強社區關懷,促進長輩身體健康、延緩老化。圖/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供

    彰化縣竹塘鄉小西社區加強社區關懷,促進長輩身體健康、延緩老化。圖/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供

     

    幾年前,日本知名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寫實描述又老、又窮、又孤單的老年生活;如今,台灣不少長者也面臨下流老人的窘境,尤其愈來愈多人孤寂而終。「孤獨老」和「孤獨死」是高齡化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但若活得自在,安全獨居在自己的家又何妨!

     

    高齡化加上少子化,獨居狀況愈來愈多,老後安居的關鍵,在於人際互動。出門、回家、下樓倒垃圾,只要遇到鄰居就打招呼閒聊,有助於增進感情、提升認知能力,甚至是延緩失智失能。伴隨著超高齡社會而來的老人獨居問題,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出「幸福獨居社區解方」,用創新服務為長者帶來樂齡生活。

    要解決初老以及老老族群的孤獨,建立社區共好互助的模式很重要,解決孤獨的關鍵,就是建立新的友好關係,用「新家人」的角色陪伴。

     

    初老顧老老 老盟助幸福獨居

    老盟與全台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嘗試培力社區中高齡與高齡人才,建立社區自主獨居服務模式。初老族群在陪伴與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親身體會高齡者的生活,並及早規畫第三人生;高齡者在受助的同時,藉由分享自身豐富的人生經驗重現自我價值。彰化縣竹塘鄉小西社區是典型的農村型社區,居民有85%務農,當地有多達112位長輩,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就占了一半。

    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育萬號召下,透過多元的方式關懷社區民眾,長輩漸漸願意走出家門,參與定期的共餐服務、健康促進活動。剛開始社區幹部與志工的電話關懷或訪視並不順利,例如七旬的洪奶奶,志工第一次進行獨老問卷時,緊張地跑去躲起來,後來派出能被她信任的兒子的同學擔任好朋友志工,成功克服了不易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的困難,現在非常樂意分享生活點滴。

     

    陪聊敞心房 長輩感受被認同

    小西社區另一位逾80歲的陳爺爺,平常不愛與人往來互動,尤其是動過膝蓋手術後,因體力不便更不想出門,人際關係逐漸斷了連結。老盟推動的好朋友志工到家中陪伴聊天,一開始遭到拒絕,直到慢慢接受、持續建立良好關係,社區承辦青銀共學活動時,特別邀請陳爺爺出場表演掌稻草,三兩下就一捆,重現昔日農村生活的技能,聽說現在50歲以下的農民都不太會掌稻草了!

     

    不只農村或偏鄉有老人獨居的問題,對比老人獨居宅數量,以新北市最多,新北市永和區民權社區串起互助網絡,創造令人可以安心生活的環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邱秀蘭在地深耕30多年,看見高齡化社會的衝擊改變,積極進行社區升級,致力於老有所用、老有所長、老有所成。「幸福獨居社區解方」注入新能量,讓長輩感受到被認同的價值,以及扮演跨世代溝通的角色。

     

     

    透過「好朋友志工」關懷社區民眾,長輩漸漸增加人際互動。圖/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供

    透過「好朋友志工」關懷社區民眾,長輩漸漸增加人際互動。圖/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供

     

     

    好朋友志工 化解父女間心結

    長年獨居的陳先生,離家30年未曾聯絡的女兒從國外回來,可是他心中存著不諒解而將女兒拒於門外,經過好朋友志工居中協調,透過真誠信任搭起溝通橋梁,最後終於化解了父女間30幾年的誤會。陳先生不再孤獨,更樂於參與社區活動,重拾自信與快樂;好朋友志工重塑社區間的連結,宛如創新服務的「孤獨處方箋」,在共餐、共學之外,也活化自身的專長與能力,與社區一起共好。

     

    獨居是擋不住的趨勢,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世代觀點和生活習慣的不同,長輩不論是自己選擇或被迫選擇獨居,一定要靠社會安全網絡建構社會互動。老盟提出的幸福獨居社區解方,培育初老族群成為好朋友志工,從預防性關懷的角度出發,跳脫傳統社福觀念的作法,用「交朋友」的方式發展長者服務。非社工背景的志工,反而含括了不同的領域,可能因為彼此傾聽而成為好朋友,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

     

    獨居老人宅 10年間翻倍

    老人獨居數量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 ,2022年第二季全戶都為65歲以上老人的住宅數,已超過62萬;是10年前的一倍。僅一名老人獨居的宅數,也從10年前的22.6萬宅成長到47.7萬宅。

     

    獨老不孤老 先做5準備

    1.多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增進人際互動。

    2.有機會不妨參加志工服務,加強自助和互助。

    3.持續活到老、學到老,安排生活找到歸屬感。

    4.保持規律的生活,維持身心健康和良好體力。

    5.多善用社群媒體,擴大生活圈不與社會脫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