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Brain
失智症並非只是單純正常的老化,或記憶減退罷了,而是一種大腦功能逐漸喪失的疾病。失智症的病程長可能長達10多年,一直持續到死亡。
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最後到達末期症狀;每位失智病患者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而不同的病因,也會造成不一樣的腦部病變,進而產生的障礙程度也不同,所以每一位失智症的個別差異,有時相當的大。
▋ 失智症常經歷的三個病程
病患會忘記熟悉的人事物,特別是近期的記憶,像是忘了剛剛有沒有吃飯,簡單的計算能力也會降低。
病患記憶力顯著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出現明顯的障礙,會以為別人拿了他的東西;迷路、漫無目的的徘徊;忽略個人衛生,甚至可能會出現幻聽、幻視的情形。
上述情況的嚴重度更為明顯,功能更加退化,所有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
2. 活動力降低:
變得不愛出門,對於原本感興趣的事也顯得興趣缺缺。
3. 情緒轉變:
情緒起伏比以前大,例如:會因為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生氣。
4. 表達能力降低:
像是突然忘記事務的名字跟詞彙。
5. 妄想:
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擔心被家人遺棄,出現受迫害的妄想,認為鄰居會傷害他或偷他東西。
6. 產生視幻覺:
看到幻覺,如房間裡有人,可能是熟識者、已死去親人,或是陌生人。
7. 重複動作:
例如不斷地把東西收進櫃子又拿出來,或是多次重複問相同的問題。
8. 睡眠障礙:
日夜顛倒,夜間起來遊走或從事其他活動。
如果檢視後發現已經有以上的症狀,可以去醫院相關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早一點發現、早一步治療,就可以延後失智症症狀加劇的發生。
濫用安非他命類的中樞神經興奮劑所造成的健康與治安危害是國內藥癮防治的重要議題。國內安非他命施用族群遍及青壯年各種職業類別,施用理由從提振精神、排憂解悶到娛樂助性,施用方式也愈發多元,反映國內安非他命濫用型態正日趨複雜。然而,協助施用者戒用、治療並持續復元面臨許多挑戰,須從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等提供多重專業的治療協助與支持關懷,為提升國內成癮治療品質達到防治成癮問題的目標,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自107年起即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開發具有實證依據的本土成癮治療模式。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自107年起召集國內精神與成癮醫學、心理學與社會工作等跨領域專家,開發本土「專業整合成癮治療與復元模式」,進行種子師資與專業治療人員培訓及多中心試辦,並於今(30)日召開記者會發表計畫成果,邀請相關個案分享治療過程中的甘苦談。
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在107年委託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執行的「全國物質使用調查」顯示,安非他命是國內最常被使用的非法物質,其盛行率在12至64歲的民眾中達到0.42%。根據法務部統計,每年有逾四萬民眾因為施用安非他命為主的第二級毒品而遭偵辦,佔整體施用毒品而遭偵辦人數的七成。近年更開始出現混用多重新興精神活性物質,反映國內安非他命濫用型態正日趨複雜。但安非他命使用疾患的治療與復元面臨諸多現實的挑戰,包括:一、施用者輕忽成癮風險及嚴重性,影響其治療動機;二、施用者除了成癮症狀亟待處理,也涉及其他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等複雜議題,需要借助多重專業的協助與照護;三、施用者在復元歷程中可能面對復發的風險,除了專業治療外,也需要支持與關懷。因此國衛院研究團隊參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自1980年代開發的中樞神經興奮劑使用疾患的整合治療模式(Matrix Model),發展一個為期16週,每週三次療程的本土「專業整合成癮治療與復元模式」,整合逾三十名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與個案管理員等專業人員提供治療,其目標是以密集門診團體治療為核心,同時結合藥物治療、個別治療、家屬衛教、社會支持團體與尿液成癮物質檢驗等治療元素,協助興奮劑施用者及早復元並預防復發。
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及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等三家醫院參與進行5個梯次試辦,自願參與的安非他命中、重度成癮者對於此治療方案的平均完成率達72%,在16週療程期間的尿液檢驗可維持平均14.5週的成癮物質陰性反應,顯示此一國內當前最具強度的成癮門診治療模式確有推廣與可執行性,而成癮者族群對此治療方案也有極佳之接受度,並可達成早期戒除的目標。希望藉由分享本模式的開發與執行經驗,期待更多專業機構與人才投入成癮防治工作,並鼓勵有成癮困擾的民眾尋求專業治療與協助,也期許社會大眾理解成癮是需要治療的疾病,從而建立支持成癮者復元的友善氛圍。
中央健康保險署李伯璋署長今(31)日深入桃園市復興區,關懷當地居民醫療狀況及遠距醫療執行情形,林口長庚醫院特別製作20年來偏鄉服務成效回顧影片,並現場展示遠距醫療成果,利用遠距設備於華陵醫療站直接連線林口長庚診間,進行行動遠距醫療會診展演;健保署李伯璋署長特頒發感謝狀,高度肯定林口長庚醫療團隊長期深耕偏鄉醫療的熱忱與貢獻,以及恭喜長期駐守深山近10年的古佳琦護理師,榮獲「南丁格爾獎」,感謝其守護居民健康,因為團隊的奉獻及堅持,縮短了復興區與市區居民的就醫可近性差距。
復興區為桃園面積最大的區(占桃園七分之二),但人口最少僅1.2萬人,林口長庚醫院自91年起,與聖保祿醫院、復興區衛生所及高揚威家醫科診所組成團隊承作健保署「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簡稱IDS計畫),投入偏鄉20年,除設置華陵醫療站提供24小時駐診、專科門診每月服務460人次、巡迴醫療每月404人次,另為配合國家根除B、C肝,投入B、C型肝炎個案追蹤及治療,健保全年額外挹注IDS計畫經費約1,280萬,民眾就醫滿意度高達97.6%。
復興區居民古小姐(化名)感動的說:「我的眼睛很久沒有做檢查了,最近視線都會模糊。以往如果要看醫生,早上6點多出門搭車下山就醫,如果沒搭上12點多的公共汽車,就要等到下午4點,往返要耗費1天!本來猶豫要不要下山看病,感謝你們來了!偏鄉看專科不再是遙不可及。」長庚在復興區華陵醫療站運用遠距視訊直接掛號林口長庚的眼科,與在林口長庚診間的眼科醫師連線會診,藉由裂隙燈儀器及眼底鏡為病患檢查、開藥,提供衛教,讓山上民眾就近接受醫學中心級專科醫師服務,實在好感心!
今(110)年健保編列遠距醫療預算1億元,鼓勵全國60個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以視訊通訊方式,提供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專科會診及急診診療。林口長庚醫療團隊更早於108年即在復興區試辦皮膚專科遠距服務。今(110)年林口長庚除擴大眼科、耳鼻喉科及時段外,更進一步發展帶著一台與行李箱大小的可攜式遠距醫療行動箱,將服務觸角延伸至原醫療站外的長興里,病患不用下山也能接受專科醫療服務。
李伯璋署長表示,近期國內爆發COVID-19疫情,更突顯發展遠距醫療的重要性,未來復興區華陵醫療站除五官科服務外,將逐步納入更多次專科,並將行動遠距醫療應用於居家照護、民眾集會所,讓更多民眾受惠。更期望未來結合桃竹苗地區之醫療資源,締造偏鄉區域聯防遠距醫療網絡,開啟遠距醫療聯防新紀元,讓偏鄉居民不受地域限制,都可以接受遠距專科醫療服務。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顯示,心臟疾病為第二大死因,奪走2萬餘人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其中冠心病(又稱冠狀動脈心臟病)與高血壓性心臟病較常見於中壯年族群,另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冠心病,也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國民健康署分析顯示40歲以上民眾有1/4 (25.2%)血脂異常、1/5(21.2%)血壓高,更有近5成腰圍過粗(48.48%),這些高於標準值的異常正是罹患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千萬不可輕忽這些看似「無症狀」的異常,而導致罹患慢性疾病。
3步驟掌握風險,2方法趨吉避凶
若飲食攝取上偏向高油、高糖、高鹽,長期累積的不良生活習慣容易產生血壓、腰圍及體重等生理數值超標的健康問題,除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提高外,冠心病可能已經悄悄的找上門。國健署參考國際實證並串接健保資料發展出本土「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index.jsp),提供 35至70歲的民眾計算未來10年後罹患5種主要慢性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中、低風險,您可透過以下3步驟輕鬆掌握風險:
一、步驟1、準備最近一次健檢報告: 找出您手邊健檢報告(如成人健康檢查或勞工健檢),或透過「健康存摺」查詢您最近一次成人預防保健結果。
二、步驟2、進入「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 Google搜尋關鍵字「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
三、步驟3、輸入相關資訊: 以女性為例,冠心病需須輸入性別、年齡、腰圍、收縮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腰圍等6項,輸入完成後按下「計算」鍵,即可知道自己的風險程度。
計算風險後,還須落實網站上提供之健康指引於日常生活中,才可趨吉避凶,國健署提供「趨吉避凶」的2個方法:
一、趨吉:
二、避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1)日表示,約59.5萬劑AstraZeneca疫苗預定於今日下午3時40分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待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再提供COVID-19接種計畫所列實施對象接種。
指揮中心指出,該中心於去(2020)年10月30日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公司簽署1,000萬劑COVID-19疫苗供應合約,先前已陸續到貨,分別為3月3日11.7萬劑、7月7日62.6萬劑、7月15日56萬劑、7月27日58.2萬劑、8月12日52.4萬劑、8月27日26.5萬劑,本次提供第七批疫苗,截至目前總計約327萬劑到貨。本次提供的疫苗為多劑型包裝(每瓶10人份),需存放於2-8℃的環境,依臨床試驗每人需施打2劑,本批效期至110年12月31日。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來源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62486-1.html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表示,「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預約7月30日至8月6日施打各地方政府所需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數量,已於7月28日配送第一批24.31萬劑,預計於明(4)日再配送52.57萬劑,總計76.88萬劑。
指揮中心說明,考量開學在即,為確保校園防疫安全,8月4日配送數量除依據此期施打需求數配送,並依據各縣市還未接種的國、高中教師及補教業者人數增配所需疫苗,請地方政府衛生局確實依據預約平臺已預約人數撥配疫苗,其餘數量亦請確實提供國、高中教師、補教業者及已接種第一劑疫苗且間隔滿10週者(不限年齡)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