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中山大學與高雄長庚團隊研發腎臟病居家快篩,20分鐘即可測出慢性腎臟病。
  • 40歲開始人體的免疫力會快速下降,罹患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升高,陳宏麟建議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保護自己。
  • 明年起再增加一個整合兩者的新方案,收案對象是同時具有糖尿病和初期慢性腎病的病人,估計人數有22.8萬人,至少有840家院所可兼顧兩種疾病,可強化疾病追蹤照護,避免病人病情惡化。
  • 健保署調整明年藥價,民眾熟知的冠脂妥、立普妥調降在列。
  • 癌症希望基金會萌芽癌症友善病房的想法,想為癌友建立一個被支持,有希望感的診療環境。
  • 「我們希望重新找回過去的美好,像早期日本社會裡,鄰居間不分你我,總是在生活中相互幫助。」日本宅老所創辦人石井先生如是說。
  • 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健保將持續推展讓有需求的末期病人都能得到高品質安寧療護,落實生命善終與善別。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

    為使安寧療護健保給付更契合臨床實務需求,健保署於「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擴大安寧療護收案對象,增列末期衰弱老人、末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等,以及罕見疾病或其他預估生命受限者。健保署表示,新制上路後推估約700人受惠,最快今年5月1日起實施。

    現行健保安寧療護醫療服務範圍,包括醫院、居家及照護機構,由醫療團隊依末期病人需求,提供自入院、出院至居家相互扣連的整合性照護。健保署統計,使用安寧療護服務人數,從2017年約4萬3千人,增加至去年約6萬3千人,5年來增加2萬多人,去年給付安寧相關費用共16.8億點,顯示安寧療護有助改善病人生命末期生活品質的觀念,逐漸被民眾接受。

    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專家與代表皆認同且支持,希望讓更多末期病人,可以接受有尊嚴的安寧療護服務,如此不僅減輕病人及家屬的負擔,也讓病人得到真正的善終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張賢說,每年陪伴許多末期病人走出苦痛,看到生命意義與價值,體會健保給付安寧療護的重要性,此次健保安寧收案對象修訂,彰顯對病人自主權的重視與對罕病病友的關懷,讓台灣的醫療健保品質又大步邁進。


     


    此外,健保安寧居家療護服務提供場域,為老人安養、養護機構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護理之家,並自今年3月1日起,將住宿式長照機構、退輔會榮譽國民之家,納入安寧居家療護的機構範圍,使末期病人在長照機構接受安寧療護,減少末期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就醫的勞頓奔波,落實在地安老、提升生命末期的照護品質。

    李伯璋說,健保將持續推展讓有需求的末期病人都能得到高品質安寧療護,協助病人與其家人在身體、心理和靈性等需求均能獲得緩解與支持,落實生命善終與善別。


    原文經元氣網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 本書課程的內容與作業就是你的《鷹架》,並透過盧彥勳、葉金川、李艷秋等6位名人的健腦經驗分享,讓我們一起手把手,開始屬於自己的健腦工程。
  • 整理撰文/Brain



    失智症並非只是單純正常的老化,或記憶減退罷了,而是一種大腦功能逐漸喪失的疾病。失智症的病程長可能長達10多年,一直持續到死亡。
     

    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最後到達末期症狀;每位失智病患者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而不同的病因,也會造成不一樣的腦部病變,進而產生的障礙程度也不同,所以每一位失智症的個別差異,有時相當的大。


     

    ▋   失智症常經歷的三個病程 

     

    • 健忘期:


    病患會忘記熟悉的人事物,特別是近期的記憶,像是忘了剛剛有沒有吃飯,簡單的計算能力也會降低。


     

    • 混亂期:


    病患記憶力顯著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出現明顯的障礙,會以為別人拿了他的東西;迷路、漫無目的的徘徊;忽略個人衛生,甚至可能會出現幻聽、幻視的情形。


     

    • 癡呆期:


    上述情況的嚴重度更為明顯,功能更加退化,所有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


     




    ▋    初期失智症的八大症狀 


    事先瞭解失智症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先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生活上的變化。下面是為初期失智症的八大症狀,我們可以檢視一下親人或自己是否已經出現以下症狀: 


    1. 記憶力下降:

    遺忘近期發生的事,像是東西放在哪、忘記現在幾點、忘記是否吃過飯、忘記約會、弄不清楚現在是何年何月何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會下錯站,甚至可能迷路,但是對於遠期記憶卻念念不忘。

     

     
     

    2. 活動力降低:

    變得不愛出門,對於原本感興趣的事也顯得興趣缺缺。

     
     

    3. 情緒轉變:

    情緒起伏比以前大,例如:會因為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生氣。

     
     

    4. 表達能力降低:

    像是突然忘記事務的名字跟詞彙。

     
     

    5. 妄想:

    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擔心被家人遺棄,出現受迫害的妄想,認為鄰居會傷害他或偷他東西。

     
     

    6. 產生視幻覺:

    看到幻覺,如房間裡有人,可能是熟識者、已死去親人,或是陌生人。

     
     

    7. 重複動作:

    例如不斷地把東西收進櫃子又拿出來,或是多次重複問相同的問題。

     
     

    8. 睡眠障礙:

    日夜顛倒,夜間起來遊走或從事其他活動。 
     

    如果檢視後發現已經有以上的症狀,可以去醫院相關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早一點發現、早一步治療,就可以延後失智症症狀加劇的發生。 

  • 從2007年開辦的長照1.0計畫已經邁入尾聲,而今年底將開始進行新的長照2.0計畫,不只延續了1.0的在地老化原則與服務內容,還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服務。
     
    但是別說長照2.0了,你是不是連長照1.0的內容也不清楚呢?
     
     
     

    ▍  先來認識長照1.0
     
    長照1.0以在地老化為原則,建構了許多居家服務、社區服務的據點與資源,希望提供大家除了外籍看護與機構以外的照顧選擇,以減少人力與經濟負擔、善用社會資源。
     
    此外,政府也提供了經費補助,讓更多需要的人得以申請,並且使用服務。
     
    1.0提供的服務共有八種,分別為:
     
    1. 照顧服務
    2. 居家護理
    3. 復健服務
    4. 喘息服務
    5. 交通接送
    6. 輔具服務(※愛長照可以協助大家代辦輔具補助事宜,想了解的民眾可以這邊登記https://reurl.cc/NjA10Q
    7. 營養餐飲
    8. 機構服務
     
    當家人有需要時,只要撥打長照專線,或是向各縣市的長照管理中心聯絡,便會有專人到你的家中做評估,並依照您的需求提供服務。
     

     

    ▍  改版後的2.0
     
    但是由於1.0的預算少、限制多等問題,導致知道並申請服務的民眾並不多。政府為了改善這些問題,在2.0中做出了不少改變,以「找得到、看得到、用得到」為目標,將服務對象擴大、服務項目增加、請服務提供單位掛牌,並將補助的核銷規定鬆綁,希望可以讓更多人受惠、減少民眾的負擔。
     
    • 服務對象擴大
     
    • 50歲以上失智症患者
    • 55歲以上平地原住民
    • 49歲以下身心障礙者
    • 65歲以上衰弱者
     
    2.0的年齡大幅下修,讓可以接受服務的人數增加至73.8萬。
     
    • 服務項目增加
     
    新增的服務項目為:
     
     
    服務項目從1.0的8項增加至17項。其中增加了預防疾病、安寧等服務,讓民眾在生病前、生病後都能獲得服務與照顧。
     
    • 服務提供單位掛牌
     
    提供補助服務的單位將會懸掛統一且顯眼的招牌,讓民眾可以一眼就看到服務單位在哪。
     
     
    • 核銷規定鬆綁
     
    在過去,提供補助或是服務的單位雖然多,但是因為表單不一,導致民眾每向不同的單位申請一次,或是每申請一次不一樣的服務,就需要繳交一次格式不一但其實內容大同小異的文件。
     
    為了讓民眾在申請時可以減少繁瑣的程序,政府將統一表單格式與佐證資料的檢核方式,以簡化作業程序。
     
    • 社區整合模式
     
    另外,政府將全部的服務分成ABC三級,目的是為了整合社區整體的資源與照顧模式,並加強各項服務之間的連結。
     
     
    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
    B級: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
    C級:巷弄長照站
     
    需要長照服務的民眾可以到就近的服務單位尋求協助,無論你需要的是屬於哪一級的服務,都會有專人幫您轉介到適合的服務中心接受服務。
     

    這些服務將在明年開始正式實施,若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各縣市的長照管理中心,或是撥打長照專線412-8080洽詢。
     
     
    想知道更多嗎?長照2.0懶人包在此>>
      

    超實用長照相關連結:
     
     

    劉德容的其他文章>>
     


    參考資料:
    衛福部網站
    衛生福利部臉書專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