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843928

     

     

    嘉義縣溪口鄉游東失智據點80至90多歲的長輩們,首度跨縣市參加台南市教育盃法式滾球錦標賽,獲得第4名佳績。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游東失智據點80至90多歲的長輩們,首度跨縣市參加台南市教育盃法式滾球錦標賽,獲得第4名佳績。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92歲受過日本教育被暱稱為「日本姐」的呂蘇暖阿嬤,熱衷大林慈濟醫院長照中心引進的法式滾球,為順利能在12月10日參加台南市教育盃法式滾球錦標賽,不缺席每一次的練習,並在健康管理師洪晉宏領軍下,嘉義縣溪口鄉游東失智據點80至90多歲的長輩們,首度跨縣市參賽,獲得第4名佳績,賽後仍意猶未盡直呼,「我們還要再來」。

     

    嘉義縣溪口鄉游東失智據點長輩們,今年8月在全縣首度耆運會上,榮獲法式滾球冠軍,阿公阿嬤們信心大增,但據點內「日本姐」呂蘇暖阿嬤,卻因膝蓋治療而無緣參加到第一屆耆運會,常詢問健管師洪晉宏說,「老師哪時可以再次去比賽啊?我要趕快把膝蓋治好」。

     

    洪晉宏說,每天都面對日本姐的殷切詢問下,在得知年底台南有場區域性的比賽後,立即詢問是否能報名,促成走出關懷據點到外地去比賽的壯舉,雖獲得第4名沒能踢館成功,但長輩拋開輔具奮力作戰,滿滿的鬥志讓當時主辦方人員印象深刻。

     

    日本姐呂蘇暖阿嬤為能順利參賽不留遺憾,一下課就請家人帶她去醫院積極膝蓋治療,也從不缺席每一次的法式滾球練習;在賽場上,日本姐阿嬤總是勇敢地放下輔具,一步步緩緩踏進擲球圈,認真地丟出每一顆攻擊球,讓人敬佩。

     

    洪晉宏表示,高齡者對於距離感的判斷比年輕人更好,法式滾球正好需要判斷攻擊球與母球的距離,且比賽方式不易形成運動傷害,是很適合高齡者的運動,而法式滾球能增加長者上肢及下肢的肌力,撿球過程中可以讓長輩多走路,增加心肺功能及下肢的力量,非常適合推廣。

     

     

    嘉義縣溪口鄉游東失智據點92歲呂蘇暖阿嬤,參加台南市教育盃法式滾球錦標賽勇敢放下輔具,認真地丟出每一顆攻擊球。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游東失智據點92歲呂蘇暖阿嬤,參加台南市教育盃法式滾球錦標賽勇敢放下輔具,認真地丟出每一顆攻擊球。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游東失智據點92歲呂蘇暖阿嬤,為順利參加今年台南市教育盃法式滾球錦標賽,課後積極治療膝蓋,勇敢放下輔具參賽。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嘉義縣溪口鄉游東失智據點92歲呂蘇暖阿嬤,為順利參加今年台南市教育盃法式滾球錦標賽,課後積極治療膝蓋,勇敢放下輔具參賽。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843928

     

     

    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確實很容易感到沮喪—照顧者經常覺得像在對牛彈琴,失智症患者好像有在聽卻又沒反應。<br />圖片提供/良醫健康網

    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確實很容易感到沮喪—照顧者經常覺得像在對牛彈琴,失智症患者好像有在聽卻又沒反應。
    圖片提供/良醫健康網

     

    編按:六親不認、口出惡言、顛倒是非……失智症狀總令照顧者束手無策又心如刀割。本書作者二花小姐身為資深護理師、澳洲醫院臨床教育訓練經理,擁有豐富失智症照護經驗,同時也經歷至親罹患失智症,切身體會照護者的手足無措、身心俱疲。二花小姐告訴我們面對失智症患者的這些「失控」行為,其實都是有原因的,也有方法可以應對。

    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確實很容易感到沮喪—照顧者經常覺得像在對牛彈琴,失智症患者好像有在聽卻又沒反應;或雙方講來講去就是牛頭不對馬嘴、有溝沒有通;或是照顧者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失智症患者的出招。

     

     

    有效溝通的技巧不只對「溝通」本身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和增進雙方的關係。以下提供5個與失智症患者溝通的技巧,招數不用多,巧妙地運用加上反覆練習,降龍不見得需要十八掌。

     

    技巧一:提供談話的線索或把答案放在問題裡

    這個技巧的重點是:就算失智症患者不知道答案或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還是可以順利進行對話,不會讓「對話」變成「記憶力大考驗」。有時照顧者會刻意想測試失智症患者的「失憶程度」,請千萬別這樣做!你並不是醫生在做診斷或做檢查,坦白說,這樣的「測驗」只是滿足你對於「不知道他記不記得這個人、事、物?」的好奇心。對失智症患者本人並沒有實質意義,反而讓他對於想不起來、記不住感到很懊惱。不但會破壞情緒和氣氛,更會讓失智情況惡化。雖然有時候不是故意要考他,只是想讓他有正常對話的參與感,但他偏偏就是回答不出那些問題,話家常一不小心就變成隨堂考。所以,請善用「作弊」技巧,在你的語句中悄悄地放入讓他能繼續進行對話的線索。

     

    例如,平常我們會這麼說:「你記得你晚餐吃什麼嗎?」

    巧妙地改問:「你喜歡我們今天晚餐吃的滷肉飯嗎?」—這樣一來,就算不記得晚餐吃什麼也沒關係,答案就在問題裡。失智症患者就可以運用你給的線索,把「聊天」進行下去,不會覺得自己因為失智症失去正常對話、社交能力,也就不會感到挫折。重點在於:盡可能提供最多的資訊,但期待最少的回應。不要因為他的回應不夠多、不夠好,就打破砂鍋問到底。

    與其說:「昨天我們去的那間餐廳,你覺得好吃嗎?」「你記得明天有誰要來嗎?」「牆上這幅字是你寫的嗎?」

    我們可以這樣「聊天」:「我們昨天吃那間江南牛排館味道不錯,你好像也喜歡,是嗎?」「我很期待明天孫子、孫女要來玩。」「牆上這幅你之前寫的字真好看!」

     

    技巧二:最好的問題是單選題

    失智症患者的理解和判斷功能正在逐漸退化,當被問到一個開放型問句,必須自己找出選項、做決定然後回答,這對他的大腦來說是一項很龐大的工程。即使是很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你今天要穿什麼?」就算你把他帶到衣櫃前問:「你要穿哪一件?」對失智症患者來說,訊息都太龐大、太眼花撩亂。不如直接拿出2件衣服,展示給他看,並問:「你喜歡這件?還是這件?」我們鼓勵照顧者提供選項,是為了讓失智症患者盡量保有「自己做選擇」的自主感,這種可以自我掌控的感覺不只能讓他增加信心,也讓他不會覺得自己對生活失去控制,或是感到需要依照別人的決定過活而有壓力。這種失控的感覺會讓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功能退化得更快,也會讓他長期處於「自己很沒用」或是「必須聽從別人指示」的壓抑情緒中,進而導致憂鬱,或使得情緒和行為狀況惡化。

     

    當你發現失智症患者因為選項太多而顯得有點焦躁,請改說:「我們重新來過,這兩件衣服,你想穿哪件?」 —記得運用之前提過的「提供選項」技巧,拿出兩件適合的衣物讓他挑選,不管他挑哪件都是雙贏。

     

    技巧三: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先道歉就對了

    別忘了,當溝通不通時,雙方一定都很沮喪。照顧者經常陷在挫敗、焦急的情緒裡,很容易忽略失智症患者在溝通上面臨困難,下意識地認為一切都是因為他講不聽。其實失智症患者也對溝通困難感到同樣沮喪,加上無法如實表達感受和想法,沮喪程度更甚於我們。這也是為什麼溝通不良時,失智症患者特別容易情緒失控、出現反抗或暴力的行為。照顧者很氣,失智症患者何嘗不氣啊!你說他講不聽,他還覺得你無理取鬧哩!

     

    試想,當你覺得跟你對話的人不懂你、不在乎你的想法,只一味要你依照他的要求做時,你的心情如何?肯定很不安也很沮喪。這時候,對方要怎麼說或怎麼做才能安撫你呢?當然是「道歉、閉嘴、聽我說」囉!

    試著這樣緩解一觸即發的局面:「媽媽,我很抱歉讓你覺得我堅持你一定得穿這件衣服。」「爸爸,對不起,我不應該叫你一定要去洗澡。」

    記得,請避免說「我不該讓你生氣」,這樣的說法太過模糊,且失智症患者有時不容易辨識自己的情緒反應。他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生氣,卻被安上「他愛生氣」的罪名,搞不好就真的生氣了。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清楚點出那件讓他不高興的事即可。

     

    技巧四:換湯不換藥

    對於失智症患者排斥的事情,可以試著換一個說法。例如把「洗澡」改成「擦身體、做SPA」,避開會觸發反感的詞語,事情會有神奇的轉變。在失智症患者比較容易排斥的事情後面,安排他會期待的活動,可以加強他配合的動力。例如,面對拒絕洗澡或換衣服的失智症患者,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溝通:

     

    「我們中午一起去你最喜歡的那家麵店吃午餐,現在我們先稍微清理/整理一下。你看,我準備了你最喜歡的外套。」

     

    技巧五:善用肢體

    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你跟失智症患者的關係算親密,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輕微的身體接觸,例如試著握著他的手,或用你的手輕輕覆住他的手背。一來可以幫助他維持專注力,二來有助於安定他的情緒。

     

    此外,「手口並用」在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時候,失智症患者不是講不聽,而是沒有聽懂,因為受傷的大腦沒有辦法轉換言語的訊息,但他看到實際動作就能了解,或者至少可以模仿你的動作。例如:當你請他扣釦子,可能說了好幾次,他都還停在那裡沒有動作。這時照顧者可以在自己身上做出扣釦子的動作,然後指指他的釦子。透過手口並用的溝通,會比只用言語容易通!不過,還是要再提醒一次,進行手口並用的溝通,記得先在自己的身上做示範,再慢慢地指向失智症患者。如果突然觸碰他或靠他太近,出於自衛本能,他可能會出現肢體抗拒,甚至暴力行為。加上前面章節提過的「隧道視覺」問題,失智症患者可能看不清楚近距離的東西,或看得不完整。因此,照顧者在做示範時,記得先在自己身上比劃。

    最後,逐漸失去溝通能力的失智症患者在對話過程中找不到想說的那個字、增加很多輔助手勢、甚至說出很突兀的語句等,都是正常的。照顧者不需過度反應,輕輕帶過即可。

  • 資料來源:Anke Care創新照顧

    來源網址:https://www.ankecare.com/article/483-17417

     

     

    書摘|讓我照顧你 長照服務員的感動記事

    編按:長照2.0上路,看到的是長照成果都是以長照服務個案數量、長照服務遍佈的面積來看,但實際服務的狀況為何,是非第一線的我們看不到的,因此《讓我照顧你:一位長照服務員的30則感動記事》這本書更加寶貴,作者老么本身就是一名資深的照顧員,在醫院、安養機構服務的過程中,他寫下被照顧者的百態人生,更從第一線的經驗點出執政者看不見的長照制度問題。

     

    辛酸走味的老吾老

    下午五點半接了一通平常不太想接的公司電話,這個時候的工作九成以上都是急診室的個案,多數照服員都盡量推辭低收、社福、教養院和急診室的病患。一來低收、社福、教養院的患者並不比較好照顧,又沒有家屬來探望可咨詢,照顧的壓力和責任全得照服員一肩扛起;再者照顧他們的責任加重每天卻得少收二百元的工資,無怪乎很多照服員百般推卻。

     

    而急診室的患者,尤其在嚴冬之際通常得在急診室等待一、兩天的病房,而急診室裡實在擠不出一絲絲多給陪病者的友善空間。你只能在一張椅子上煎熬二十四或四十八小時的無法闔眼照護,報酬卻沒有因為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彌補,而我昨天送走出院的患者前已經連續二個晚上沒有睡覺了。一個照服員即便愛心滿滿也總有體力耗盡、精神用竭的時候,也許這些也可以為照服員多些考慮吧以後。

     

    身驅瘦弱的伯伯剛好八十歲,因呼吸急促掛急診。有高血壓、潰瘍的症狀, X光顯示肺部積痰蠻深。過年前才送養護機構,不久卻變的不會言語也變成持續臥床的狀態,陪侍一旁的大兒子憨厚的娓娓轉述老人家的狀況。

     

    完成初步的檢查後伯伯被推到觀察室等待病床,沒想屋漏偏逢連夜雨,隔床坐著一個不斷呻吟的壯男竟是現在最可怕的A型流感患者。明明身體壯得像牛似的,嘴巴卻從沒停過的呻吟,囔囔著我要死了、我快死了、怎麼這麼痛?趕快來給我止痛劑啦、怎麼都沒人管我、我快死了啦……從沒停過的嘴巴不是呻吟就是咳嗽。可惡的是他的口罩就是不戴好,人也在床上坐立難安的躁動。

    我只能被動的拉上床簾避免被感染,護理師看到又把床簾捲起說這樣她會看不到患者的情況。最後,我只好私底下跑去跟護理師說:因為這裡是急診室更應該避免更多、更嚴重的交互感染,即便是病人也該有他們的權益而不是官僚的一成不變任人宰割吧,如果有任何空位麻煩幫我的伯伯移床。如果觀察室裡的病人和家屬知道那個人是A型流感的患者,我相信今晚的急診室一定會熱鬧異常。

     

    護理師只冷冷的回我一句:我會注意。繼續難熬了半個多小時,終於看到那位護理師和一位志工走近,心想阿伯終於可以擺脫威脅了。只見護理師和志工卻往隔壁的床位動作起來,直接把那位先生移轉到觀察室外一個獨立的小空間,護理師完成動作回來後還俏皮的跟我比一個OK的手勢,我慌忙坐直身子向她行了一個恭敬的舉手禮表示感謝。

     

    確實,在忙碌的急診室裡你真的不容易得到像這樣的貼心協助,像這樣的護理師我很樂意打從心裡尊敬的稱呼她一聲:護理師。而不是護士小姐,這樣的正名也才真正的實至名歸,而不僅是口頭上的稱呼吧。

     

    隔天下午二點多終於排到病床了,剛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護理站。進房後阿長和護理師循例進行患者的全身外觀檢視、拍照和記錄,確認伯伯四肢癱軟無力且肌肉明顯萎縮,沒有壓瘡倒是讓大家鬆了一口氣。雙腳下肢乾燥異常,如魚麟片般的皮膚會雪花紛飛的掉滿床上,皮膚乾燥的程度算是極為少見的。雙腳腳踝外側各有隆腫,尤其左腳腳踝外側一個十元硬幣直徑大小的軟胞,阿長懷疑老人家有過中風和痛風的症狀。一切就緒後,趕忙讓自己躲進浴室裡沖個澡,讓自己恢復所有精神上的舒坦。

     

    急診醫師提醒伯伯有缺血現象而且痰很深引發肺炎,必須勤於拍背且多次抽痰才能早日緩解不適。拍背前總先探詢護理師的時間,希望在完成拍痰時能獲得立即性的抽痰協助,以獲得最大的效果,護理師總笑臉樂意協助。第一次抽痰時護理師邊抽邊說好可怕喔,伯伯的痰非常黏稠幾乎抽不動。

     

    幸虧伯伯手腳無力沒有太多掙扎反抗,而且抽痰時很容易引起咳嗽,無形中反倒成為伯伯的利多。每一次抽痰時似乎都讓護理師倍覺成就,因為抽出的痰真的又多又稠連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隔天下午持續進行拍背抽痰時,我也是按例托著伯伯的頭部避免掙扎。抽著抽著管內竟然完全沒有了動靜,護理師只好稍微拉回軟管,真正可怕的一幕出現了,管內管外全被厚厚一層濃稠的痰給層層包裹住,難怪怎麼抽也抽不動。

     

    護理師緊張的喊著:大哥,快拿衛生紙把它們「拉」出來時,我早已抽了張面紙包覆著厚厚的痰輕輕的將痰往外拉。驚人的是拉出了一張面紙的長度還不夠,足足用了二張面紙才拉完這股可怕的濃痰。我和護理師都同意這一次抽痰光是這長串的一坨已經足夠,也沒有異議通過這是讓我們永誌難忘空前的一次抽痰經歷,應該很難再有機會超越這個記錄了。我們都很替伯伯高興,只可惜不管我們怎麼開心的和他說話,伯伯始終沒有任何表情,也從來不曾從他嘴裡發出什麼聲音,包含他的子女來探望他時也沒什麼兩樣。

     

    我直覺以為是不是伯伯被送進安養院後內心深處有被棄養的感受而封閉了自己,也同時關閉了身上所有的機能,不開口、不回應,對於外界的一切置若罔聞彷彿與他一點關係都沒有。直到第四天週日的下午,她女兒從中部趕來看他。讓他看了一段過年時的手機錄影時,我又陷入了更大的疑惑與不捨。

     

    在那段農曆春節的手機錄影中我看到伯伯坐在輪椅上開心異常的與家人對談,也許說話的速度稍慢,也許說話的字句簡短,但顯然伯伯的對話能力是完全無庸置疑的。怎麼會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其中一定有什麼重大、關鍵的轉折。從此我更積極在伯伯清醒的時候在他面前說笑逗鬧,也請醫師為他的腳踝進行會診,希望能盡己所能的幫助伯伯讓他出院時恢復應有的健康狀態,就像他乾燥的皮膚經過幾天的乳液擦拭和按摩後迅速的在回復紅潤與光滑般。

     

    週日的晚上伯伯的小兒子載了媽媽來看他,小兒子就住在隔壁鄉鎮,任教於一所國中。他們的到來也解開了我心中的另一疑惑:為什麼住的較近的小兒子反而一直都沒見到?因為伯母失智了。白天還能正常的生活,一到晚上就開始焦躁不安的想往外頭衝,一出門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小兒子一早就把媽媽載到老家,讓她可以過熟悉的生活,一下課就得從老家把媽媽帶回自己的住家避免媽媽再次走失的風險。

     

    這樣的家庭在我們的看護過程中時有所見,時有所聞,而且頻率真的不算太低。似乎到了一定年齡層猶健在的雙親其中一人失智的比率遠比您我的認知與想像高出太多,所以這戶「只」有三個兄弟姐妹的家庭就這麼蠟燭兩頭燒的疲於奔命。縱然他們都有不錯的工作還可以支應持續不斷的龐大費用,但怎麼可能不會壓縮到他們家庭裡其他本來可以較為寬裕的生活支出?時間呢……健康……無形中都逐一在耗損中 ……這樣的家庭一定難以符合政府救助的原則,因為他們都有正常的收入。

     

    可是這樣的家庭真的不需要政府伸出什麼援手讓他們得以喘口氣嗎?那麼更多低收、失親、無依的需求者是否都得到所謂有尊嚴的照護了呢?為了讓父親能獲得更安心的照顧,他們在農曆年前申請了外勞來陪伴伯伯。全天候只有伯伯與外勞一對一的生活,卻疏於了解、觀察外勞的一切,很快的把伯伯搞到進醫院。護理師教她鼻胃管灌食她說她會了,結果亂灌一通讓阿伯的病情更嚴重才被發現辭退,出院後家人只得往養護機構送,農曆過年短暫接回家團圓。

     

    如果你問我這個外勞呢?她當然還在台灣啊!也許就在你家呢!因為她的時間還沒到,仲介公司也還沒從她的身上回本,當然要更積極把她推銷出去才行。醫院裡到處充斥著外勞看護,看到非常盡責且細心的我都不吝給予她們稱讚與感謝。同樣也常見有些外勞成群結黨高聲喧嘩,打屁聊天扮豬吃老虎的大有人在。有時候看不過去說了她們兩句,不僅常常回你白眼,甚至還回嗆:你管那麼多!可惜我們的護理師對台灣看護總能義正詞嚴偶爾尖酸苛薄,對外籍看護卻總睜隻眼閉隻眼、做不對做不好好像是應該的沒什麼關係。

     

    我不懂這麼嚴肅的生命照護怎麼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看待標準,我也見過讓人痛心可惡的台灣看護,我相信,不論善惡,這一切所作所為一定會有回饋和報應的。總喜歡告訴患者的家屬,當你發覺外勞或看護不值得你的信賴時,不需猶豫趕快換掉,即便你看錯了,她們也必然可以在下一個地方獲得信任與肯定;當你肯定、信任你的外勞與看護時,請你多給予稱讚鼓勵視她們如家人般,因為她們也是家裡的貴人不是嗎?尤其是離鄉背井跨國到台灣來尋求工作的外勞,我們怎麼能不將心比心的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情與感謝?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的下一代都得遠赴重洋到異地他鄉做台勞,您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的子女?

     

    第七天開始我改變用伯伯的同輩朋友對他的暱稱來稱呼他,雖然還是沒聽他開過口,也還是魂不附體般的一號表情,不過伯伯的身體明顯的逐步恢復。第十天的上午,一樣在和伯伯的尋常對話中,突然聽到一句混濁的回應:「對」!我再一次確認我所聽到的,天啊,伯伯開口了,終於伯伯又說話了!即便只是短短的一個字「對」,這可是他二個多月來第一次說話呢怎不教我欣喜若狂。

     

    我又打鐵趁熱教他豎起大拇指比讚,他竟然露出了難得的笑容比讚,這個笑容差點讓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因為笑得那麼無邪純真猶如天使般的模樣,我真的好想好想哭!以後每當幫他擦澡,換尿片完成一些服務時,他都自動伸出右手比讚還對我微笑著。第十一天伯伯的話更多了,同房的人都清楚聽到伯伯的說話紛紛給伯伯比讚鼓勵,連護理師都奔相走告替他開心呢。我趁機鼓勵他:義仔,要趕快好起來,太子爺還在等你回去接主委,替祂服務呢!

     

    話沒說完,伯伯的臉孔當下揪成一團,全身抽搐激動啜泣滿臉淚痕。我錯愕的趕緊抱著他:不哭,不哭,阿義仔一定會好起來,太子爺一定會保佑我們。我從來沒有想到,一個人的傷心可以這麼樣的讓人心碎。突然引爆他塵封已久的情緒、記憶般,他開始記憶起他從前的生活點滴,他告訴我:我都沒吃飯 ……我要喝豆漿 ……第十二天伯伯的話愈說愈完整了,突然他一臉愁苦的表情重複且急促的說了一大串。

     

    這不是伯伯的特例,眼見家庭的窘迫,子女的無奈,許多長輩選擇默默接受,無言承擔。假裝哀莫心死的塵封,冰凍他的所有感情與世界。他選擇關上所有對外的窗口……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能做到這麼徹底,幾乎連痛的感覺都幾近沒有 ……怎麼能讓自己痛到完全不再痛!而伯母,依然有著康健的體魄背負日益沉重的失智生活,和小兒子一起航向未知的彼岸,不敢想像的未來……。

    (本文節錄自《讓我照顧你:一位長照服務員的30則感動記事》一書)


    讓我照顧你:一位長照服務員的30則感動記事

    作者:老么

    出版社:釀出版

    出版日期:2017/07/20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6816288

     

    台中市衛生局全人居家照護服務計畫,導入全人照護概念,整合各居家照護項目,推動一條龍式服務,有居家長期照顧、居家醫療照護、居家心理諮商及居家訪視藥事照護服務。

     

    台中市衛生局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8月起首創全人居家照護服務計畫,透過民眾主動求助、通報、單位轉介及到宅訪視等管道,一次申請可同時享有4項服務,包含居家長期照顧、居家醫療照護、居家心理諮商及居家訪視藥事照護服務。

     

    衛生局舉例,78歲楊奶奶有中風、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近年體力衰弱,每月只靠老人年金過活,家中子女收入不穩定,雖已使用長期照顧服務協助日常生活,但楊奶奶情緒仍憂鬱,照顧管理專員到宅評估發現後,轉介居家心理諮商服務,經由專業心理師到宅陪伴諮商,減輕她的心理壓力,逐漸展現笑顏。

     

    衛生局人員說,另一例子,41歲的吳先生本是名小主管,有穩定收入和生活,幾年前父親開始有健忘及遊走症狀,母親生病需動手術,加上須照顧罹患身心疾病的妹妹,促使吳先生被迫轉換為兼職工作,接踵而來的照顧壓力,讓他身心俱疲,所幸透過社區藥師轉介長照服務,分擔照顧重責,讓他有時間安心工作、放鬆心情,重燃生活希望。

     

    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衛生局關懷居家服務需求的民眾,除主動發掘需求,同時評估並轉介提供適切服務,從生理需求照顧到心理層面,強化服務連結效能,建構完善服務輸送管道,提供完整性、便利性及專業性的全人居家照護服務,讓市民輕鬆享用台中市便利多元的居家照顧服務模式。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819369 

     

     

    雲林縣輔具中心打造智能居家生活館,大幅提升輔具服務軟硬體水準,整合性的一站服務今也獲中央頒獎肯定。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縣輔具中心打造智能居家生活館,大幅提升輔具服務軟硬體水準,整合性的一站服務今也獲中央頒獎肯定。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縣身心障礙者約5萬名人,65歲以上長者約12萬人,過去為了輔具需求得四處東奔西跑、舟車勞頓也浪費許多心力,輔具中心推出一站服務,有需求者到單一窗口就能獲得直接協助,目前是全國唯一輔具整合服務單位,今獲中央「標竿學習案例甄選暨推廣計畫」地方機關優良獎肯定。

     

    雲林縣輔具中心整合身障、醫療、長照、勞政、教育,以單一窗口提供輔具評估、補助申請、輔具維修、輔具清潔及輔具借用等免費服務,也結合輔具中心北港站,與古坑、西螺、土庫、台西等6處服務據點和20鄉鎮市衛生所也有輔具便利站,提供輔具相關諮詢。

     

    張麗善也提到,目前中央核定輔具補助項目,身心障礙輔具明年起提高至242項、醫療輔具25項、長照輔具68項,凡經輔具中心評估及縣府核定後即可申請補助,依身分別(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一般戶)補助相對額度。

     

    張麗善指出,以往民眾在獲核定後購買輔具,須先全額自費購買,再以收據向縣府請領補助款,但程序麻煩,且部分所費不貲,對經濟狀況不佳者而言反成一大負擔,縣府與全台209家廠商簽約,凡至特約輔具醫療器材行或藥局購買,即適用代償墊付新制,只需自付差額,補助款則由廠商專責處理,盼簡化程序減輕民眾負擔。

     

    合約廠商名單可在雲林縣政府社會處「雲林縣長照2.0專區」或雲林縣輔助器具資源中心「相關資源」查詢,也可認明各醫療器材行或藥局等服務台「雲林縣政府特約廠商輔具購買」標誌,亦或電洽社會處身心障礙福利科05-5522618洽詢。

     

     

    雲林縣輔具中心一站服務獲中央頒獎肯定,縣長張麗善(左二)今天下午貼紅榜慶賀。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縣輔具中心一站服務獲中央頒獎肯定,縣長張麗善(左二)今天下午貼紅榜慶賀。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長照低收入戶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815583

     

     

    高市圖奪得共老獎,第三關實地訪評合影於草衙分館。圖/高市圖提供

    高市圖奪得共老獎,第三關實地訪評合影於草衙分館。圖/高市圖提供

     

    高雄市圖書館以「『五』你真好!社區好厝邊『高雄市樂齡長照主題圖書館』」,參加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1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共老獎」評選,經書面審查、口頭報告、實地訪評,歷經重重審查,獲得評審肯定,成為獎項頒發以來第一個獲獎的地方公共圖書館。

     

    高雄市首座「樂齡長照主題圖書館」,從2020年起結合在地專業醫療機構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醫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簽署專屬合作備忘錄,透過文化、醫療、教育三方專業與資源,以及吸引或串接更多的夥伴,包括:台灣全人關懷照護服務協會、高雄市鎮港園社區大學、鎮國民中學補校、55樂齡悅讀團、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童心藝術小學堂等,藉由多方的專業與資源的整合並串接在地社區樂齡團體。

     

    111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今年全國22縣市、共有361個單位投獎。經過層層嚴謹的審查,高雄市樂齡長照主題圖書館從第一階段計畫提報獲得評審青睞,擠入第二階段口頭報告,並順利通過到最終實地訪評,委員對於地方公共圖書館,以高齡者的角度與需求為出發,以敬老與社會融入為概念,增進高齡者社區參與,覺得耳目一新。

     

    高市圖草衙分館結合在地發展懷舊記憶購置縫紉機,讓圖書館搖身一變成為「青銀交流的創客空間」,以輔療為核心增購桌遊,長者擔任「高年級玩家」促進手部與腦部活動,也促進世代交流。擴視機、閱讀升降桌、起身輔助椅等樂齡輔具更是促進閱讀不可或缺的閱讀利器。還有小港醫院、育英醫專的專業投入,醫護人員、專業師生以及基礎健康、失智體適能檢測設備。

     

    高雄市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2025年高雄市預計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公共圖書館進而思考如何透過適切服務,帶領社會認識高齡議題,支持高齡人口的閱讀及資訊需求,提升健康與延緩失智失能,促進活躍老化。前鎮草衙分館作為高雄市圖書館樂齡服務的示範館,要落實圖書館社區照顧的功能,實踐高雄高齡友善城市的目標。

     

    高市圖代理館長林奕成表說,圖書館打破以往只有提供閱報、圖書或固定的講座形式,對於長者的需求與需要,跨域結合小港醫院、育英醫專以及眾多的社區團體,打造全市首座樂齡長照主題圖書館。今年8月還要在三民分館,為銀髮族量身打造戲劇表演工作坊,圖書館的樂齡服務將持續創新與深耕於更多區域。

     

     

    高市圖以「樂齡長照主題圖書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1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共老獎」。圖/高市圖提供

    高市圖以「樂齡長照主題圖書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1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共老獎」。圖/高市圖提供

     

    高市圖以「樂齡長照主題圖書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1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共老獎」。圖/高市圖提供

    高市圖以「樂齡長照主題圖書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1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共老獎」。圖/高市圖提供

     

    高市圖桌住祖孫好關係,青銀一同玩桌遊。圖/高市圖提供

    高市圖桌住祖孫好關係,青銀一同玩桌遊。圖/高市圖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812567

     

     

    不老生涯規劃師、銀采達人由嘉義市長黃敏惠(中)授證。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不老生涯規劃師、銀采達人由嘉義市長黃敏惠(中)授證。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嘉義市中央廣場今舉辦「你我齡距離 成果嘉年華會」,嘉義市長黃敏惠授證51名不老生涯規劃師、銀采達人;現場各式美食、手作、DIY體驗及大齡圓夢靜態展示近40個攤位,讓橘世代朋友們都能有機會展現自我,也讓民眾感受中高齡族群歷經歲月累積的技藝與人生智慧。

     

    市長黃敏惠表示,51名不老生涯規劃師要接受超過50小時的培訓、參與6個場次的工作坊研習,是樂齡生涯中重要的種子,更是讓橘世代的生活更加散發光采的推手;銀采達人是樂齡界的街頭藝人,豐富長者的精彩人生。

     

    財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嘉義服務處處長張儀芬表示,橘世代生涯發展中心特別為55歲以上屆齡退休者,提供更全面化的精彩老後生活規劃,無論是熟齡生涯諮詢與輔導、舉辦相關教育訓練課程、不老生涯規劃師分享與銀采達人招募,或創造青銀共融及活躍老化等創新方案與服務,造福了許多熟齡朋友。

     

    為協助熟齡朋友在退休後能擁有活躍老化的生活,透過「不老生涯規劃師」的招募,讓許多正面臨退休規劃,尋找退休生活重心,或想追求老後夢想的熟齡朋友,能有機會聚集在一起交流學習,同時也設立人才交流平台,有機會前往不同單位或活動展現不同的技藝才能,讓社會大眾看見,進而肯定自我;而「銀采達人」則能結合過去的工作經驗及特殊專長,進入社區透過分享鼓勵與引導啟發其他同齡的人對於未來人生規劃,共同創造美好精彩的第三人生。

     

    不老生涯規劃師67歲的許碧雲表示,在特教學校擔任教職 38 年,退休後即參加橘世代不老生涯規劃師研習課程,並到各社區據點實習,因服務對象為中高齡長者,隨著身體老化,學習力也下降,導致自信心及自我認同感不足,而透過不老生涯規劃師的引導,加上自己先前教職的經驗,能給予中高齡長者更多的支持與鼓勵。同時,因為自己參與的社區志工服務,在陪伴家人身上也能更加的溫暖同理,能在退休後付出微薄心力貢獻社會,同時達到社區、家庭與個人平衡共好的狀態,真的很有成就感。

     

    社會處表示,開辦第3年,今年的6個大齡圓夢自我挑戰計畫單位也發揮了許多創意讓長輩圓夢或自我挑戰,劉厝社區帶領長輩進行體能訓練並攀登百岳;興仁社區將藝術導入長輩生活中,舉辦高齡藝術展覽;幸福樂齡教育推展協會帶領爺爺奶奶學習打擊樂器,並前往中小學與學生們交流、表演;瑞泰長照中心帶領行動不便、不識字的長輩學習使用攝影,到戶外捕捉生活之美;國華杏福檜樂福利協會將長照議題及長輩會使用的樂器融入舞台劇,並至高中職展演;鳶尾花人文促進協會帶領長輩一同學習作詞,共創屬於長輩們的回憶歌曲。

     

     

    嘉義市長黃敏惠致詞。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嘉義市長黃敏惠致詞。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活動以攤位展現橘世代成果。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活動以攤位展現橘世代成果。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8/6815525

     

     

    台東縣議員黃治維認為,台東縣安養機構照顧床位800床,但照服人力不足,籲縣府提照護人力計畫。記者卜敏正/翻攝

    台東縣議員黃治維認為,台東縣安養機構照顧床位800床,但照服人力不足,籲縣府提照護人力計畫。記者卜敏正/翻攝

     

    台東縣議會今天召開第19屆第23次臨時會,議員認為台東縣安養機構照顧床位800床,但實際有照護員僅600餘床、照服人力不足,籲縣府提照護人力計畫;縣府表示,已積極培訓照服員,也考慮增加護理師薪資,鼓勵更多護理師投入機構服務。

     

    縣議員黃治維說,台東縣之前照護床數不夠,許多家庭長輩找不到安養機構,因為各機構無床可用,經過中央推長照2.0後已有床位,但台東卻缺少照護人力,他憂心未來10年台東照護人力將越來越少,這是台東將面對的嚴重挑戰。

     

    社會處長陳淑蘭表示,照服人力主要是護理師和照服員,縣府近年已經積極培訓照服員,並和聖母醫院成立照服員訓考場,讓台東人能更方便參加照服課、受訓,在地考取證照,這有助照服人力提升。

     

    陳淑蘭說,在護理人員部分,日前和衛生局長開長照會議,曾討論利是否提升台東護理師薪資,吸引護理師投入機構服務。

     

    黃治維說,提升薪資是增加、留住照護人力方法,縣府社會處和衛生局應立即提出,台東照護人力10年培育計畫,透過花東基金或其他部分,尋找經費挹注,因應人力不足的問題。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823142

     

     

    輔英科技大學高齡及長期照護事業系學生帶長輩植物拓印。圖/輔英科大提供

    輔英科技大學高齡及長期照護事業系學生帶長輩植物拓印。圖/輔英科大提供

     

    輔英科技大學高齡及長期照護事業系學生在專業教師及業師導引,接受VR科技、智慧聯網運用及仿真場域實習,練就專業技能,陸續安排與富邦人壽保險公司志工團隊前往阿蓮區旭安、受恩與凱旋醫院附設日間照顧中心,為銀髮族服務,從長輩的笑容中獲得成就感。

     

    輔英科大以「無微不智,智慧優化尊嚴終生」為主題,獲教育部精準健康產業跨域人才培育計畫健康福祉類補助。計畫主持人高齡及長期照護事業系主任程紋貞表示,輔英與台大、長庚、北醫、中山大學並列獲補助,輔英為此類唯一通過的科技大學。

     

    程紋貞表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2人就有1位失智,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人才培育計畫」透過與高齡長照產業、智慧科技產業的產產學合作,共同規畫1年162小時的模組課程,邀請產業知名業師參與授課,共同培育失智預防延緩與照顧跨域專業人才。

     

    「學習導入科技、事半功倍。」程紋貞說,高長系42名學生先透過VR讓學生感同身受,並體驗失智症的症狀,再以同理心的態度接受全方位、人本的精準照顧學習,有大腦保健與失智症的照顧、結合腦力和體力複合式設計的體智能課程、防失智的麥德飲食與實作、中醫養生術、生活空間的規畫與設計、多元輔助療法等,以及引進加拿大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顧概念等。

     

    程紋貞表示,為達到學用合一、無縫接軌,學習期間在輔英具智慧科技化的高齡全程照顧人才培育中心完成培訓,並導入AIoT智慧聯網的學習與運用,讓失智症的預測、監測更為精準,以有效預防延緩;而智慧科技化的互動式裝置、體感遊戲等,也豐富個案的生活與降低照顧者的負荷。

     

    學生與富邦人壽保險公司志工團隊,分別到阿蓮區旭安、受恩與凱旋醫院附設日間照顧中心服務長者。黃凱筠表示,學生們運用所學設計成活動,透過園藝彩繪、擲球、互動式智慧科技等遊戲,陪伴長輩肌力訓練、顏色辨識、專注力、敏捷度等訓練,具有娛樂性與健康照顧功能,提升長輩參與動機,看到長輩滿意的笑容回饋,覺得很有成就感。

     

     

    輔英科大師生與富邦人壽志工團,於阿蓮區旭安日照中心社會服務。圖/輔英科大提供

    輔英科大師生與富邦人壽志工團,於阿蓮區旭安日照中心社會服務。圖/輔英科大提供

     

    輔英科技大學高齡及長期照護事業系學生透過智慧科技遊戲活化銀髮族腦力。圖/輔英科大提供

    輔英科技大學高齡及長期照護事業系學生透過智慧科技遊戲活化銀髮族腦力。圖/輔英科大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823240

     

     

    嘉義長庚2017年成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日前成果發表。圖/嘉義長庚提供

    嘉義長庚2017年成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日前成果發表。圖/嘉義長庚提供

     

    嘉義縣老人比例全台最高,失智老人多,衛生局規畫大林慈濟、嘉義長庚設共照中心,優先在老化比例高的六腳鄉篩檢,至今篩檢出51名老人疑有失智,安排照護治療,警方經常受理報案協尋失智老人,衛生局發起全民協尋失智者,找到7人。

     

    衛生局說,衛福部訂邁向「2025失智友善台灣777」目標,「777」指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者的人口有7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嘉縣民有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普及宣導。

     

    嘉縣已超標達失智友善888:失智家庭照顧者有8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普及失智家庭照顧者支持與協助8143人預估9369人(86.91%);罹患失智者人口8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推估人數9369人/確診人數8143/ (確診比例86.91%);嘉縣民有8%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普及宣導計57461人受益/總人口數492676人 ,達11%。

     

    嘉義長庚2017年成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到朴子、太保、六腳、布袋、水上及義竹等鄉鎮地區與社區共同辦理失智據點,累計協助1899個家庭,透過共照中心個案管理、轉介與社區失智據點辦理認知促進課程,協助失智的民眾與家庭照護服務。

     

    嘉義長庚神經內科主任黃英誌說,失智症是腦細胞退化及死亡,引起的腦部萎縮、創傷、營養不均等因素,造成腦部退化疾病,除記憶消失,生活功能退化及可能伴隨精神行為症狀,目前以阿茲海默症退化型失智症占多數。

     

    依失智症流行病學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13人有1人罹失智症;80 歲以上每5人有1人失智,依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嘉縣老人比例突破21%,推估全縣長輩約超過8千人可能有失智困擾,如何降低延緩失智很重要。

     

     

    嘉義長庚2017年成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日前成果發表。圖/嘉義長庚提供

    嘉義長庚2017年成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日前成果發表。圖/嘉義長庚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