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_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知識網 - 新聞新知
新聞新知
首頁 > 新聞新知
字級設定: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491095

     

     

    雲林縣莿桐鄉醫療專車除了接送長者就醫,今起也擴大服務65歲以下、沒有領殘障手冊者預約登記。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縣莿桐鄉醫療專車除了接送長者就醫,今起也擴大服務65歲以下、沒有領殘障手冊者預約登記。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縣莿桐鄉是超高齡鄉鎮,高齡照護需求極大,卻面臨醫療、交通雙資源嚴重不足,鄉民吐露心聲,就醫得向家人「預約」時間,喬不攏只能自行搭醫院交通車,相當不便;公所醫療專車除服務就醫需求最大的長者,今起也擴大提供65歲以下、沒有領身心障礙手冊者預約搭乘。

     

    據統計,莿桐鄉65歲以上長者有5641人,占全鄉人口20.356%,但轄內並無大型醫療院所,就醫得跑到鄰近的斗六市、西螺鎮,但交通更是令人傷腦筋的問題。

     

    林姓鄉民說,他與太太年事已高,行動緩慢,就醫得2人出動,互相攙扶,接送則必須確認孩子許可時間,有時認為太過麻煩,會選擇搭醫院交通車,不過其為固定路線,且得自行上、下車,包括到院掛號、報到、領藥「事事要自己處理」,對長者來說確有些吃力。

     

    經常陪父親回診的張姓鄉民說,老父因行動不便,需坐輪椅,因此除了要1人在身旁照顧,接送還得另請兄弟姐妹協助開車,的確很不方便,公所醫療專車至多1周前、至少1天前預約就可以搭乘,且還有隨車人員服務,只要派1人出動陪同就好,省下不少精力。

     

    鄉長林靖焜指出,公所醫療專車已上線13年,主跑斗六、西螺2線,包括接送至台大雲林分院、成大斗六分院、斗六慈濟醫院、雲林基督教醫院及台大雲林虎尾院區,不過長年以來僅有2輛一般廂型車,去年獲旅外子弟張力升捐贈1輛輪椅專車,現有3輛車、2組4人提供服務,每年編列180多萬元經費營運,一年平均服務9成、約4000人。

     

    林靖焜表示,因65歲以上者有「長照2.0」資源可利用,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除長照資源,也可利用復康巴士,公所醫療專車即起針對缺口優先服務,擴大受理65歲以下、沒有領殘障手冊者預約登記,也提供掛號、報到、領藥等服務,平時還會電話問安,預約專線05-5850352。

    雲林縣莿桐鄉公所醫療專車,除服務就醫需求最大的長者,今起也擴大提供65歲以下、沒有領身心障礙手冊者預約搭乘。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縣莿桐鄉公所醫療專車,除服務就醫需求最大的長者,今起也擴大提供65歲以下、沒有領身心障礙手冊者預約搭乘。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縣莿桐鄉公所醫療專車目前有2輛一般車、1輛輪椅專車提供服務,每車都有1名服務人員隨時協助,預約專線05-5850352。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縣莿桐鄉公所醫療專車目前有2輛一般車、1輛輪椅專車提供服務,每車都有1名服務人員隨時協助,預約專線05-5850352。記者陳苡葳/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492838

     

     

    老五老基金會今在石碇辦理開心農場玩植栽的成果展,對外展示綠意盎然的開心農場,不僅達到空間輕盈美觀、視覺放鬆的效益,長輩透過種植更獲得滿滿成就感。圖/老五老基金會提供

    老五老基金會今在石碇辦理開心農場玩植栽的成果展,對外展示綠意盎然的開心農場,不僅達到空間輕盈美觀、視覺放鬆的效益,長輩透過種植更獲得滿滿成就感。圖/老五老基金會提供

     

    為讓失能與失智長輩有更豐富生活,老五老基金會今在石碇辦理開心農場玩植栽的成果展,對外展示綠意盎然的開心農場,不僅達到空間輕盈美觀、視覺放鬆的效益,長輩透過種植更獲得滿滿成就感。

     

    老五老基金會說明,開心農場玩植栽為期八周的課程,由專業老師帶著長輩和社區民眾,先認識蔬菜、花卉和香草,再親自種植;起初當老師告知要使用酵素提供養分時,長輩們紛紛覺得困難,抱著懷疑的態度跟著老師一起做,先剁碎果皮、再加入洗米水和糖,經過漫長數月的等待,最後發現菜苗茁壯滋長後,都直呼「太神奇了!」。

     

    80歲的陳奶奶平常在日照中心只喜歡做數獨和畫畫,不喜歡運動和走路,在活動參與上都較為被動,剛開始進行園藝活動時感到興致缺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但這兩個月下來,從一開始半推半就地幫忙,到播種、監督著大家要顧好菜苗寶寶,甚至每天開始積極到花園巡視、澆花,陳奶奶比任何人都賣力;只要有菜苗長得較不好或枯萎,甚至感到很難過,現在陳奶奶有別於以往消極參與活動,轉變為園藝模範生。

     

    今日除展現種植成果外,長輩們也事前準備一個個親自製作的皇冠,與到場的貴賓們一起完成獨一無二的花卉皇冠,貼上火鶴、蝴蝶蘭、黃帝菊、天使花等來裝飾,為彼此裝扮王冠,象徵每個人都是主角,一人一點、一起綻放,讓社區更美麗。活動結束後,更分享給予會貴賓由長輩種植的成果,包含迷迭香、薄荷、萬壽菊等製成的香草茶,以及紫蘇茶凍。

     

    老五老基金會於石碇地區服務近17年,2016年起也投入發展社區日間托老服務模式,提供健康、亞健康、失能及失智長輩各種預防及延緩失能之方案介入,並透過跨專業服務,創建使長輩開心、家屬放心的照顧環境。近年因疫情減少人際互動,在疫情較緩和之際,今年度透過「社區規劃師」系列課程,鼓勵社區民眾走進石碇服務中心與長輩互動。

     

    老五老基金會今在石碇辦理開心農場玩植栽的成果展,對外展示綠意盎然的開心農場,不僅達到空間輕盈美觀、視覺放鬆的效益,長輩透過種植更獲得滿滿成就感。圖/老五老基金會提供

    老五老基金會今在石碇辦理開心農場玩植栽的成果展,對外展示綠意盎然的開心農場,不僅達到空間輕盈美觀、視覺放鬆的效益,長輩透過種植更獲得滿滿成就感。圖/老五老基金會提供

     

    老五老基金會今在石碇辦理開心農場玩植栽的成果展,對外展示綠意盎然的開心農場,不僅達到空間輕盈美觀、視覺放鬆的效益,長輩透過種植更獲得滿滿成就感。圖/老五老基金會提供

    老五老基金會今在石碇辦理開心農場玩植栽的成果展,對外展示綠意盎然的開心農場,不僅達到空間輕盈美觀、視覺放鬆的效益,長輩透過種植更獲得滿滿成就感。圖/老五老基金會提供

     

    老五老基金會今在石碇辦理開心農場玩植栽的成果展,對外展示綠意盎然的開心農場,不僅達到空間輕盈美觀、視覺放鬆的效益,長輩透過種植更獲得滿滿成就感。圖/老五老基金會提供

    老五老基金會今在石碇辦理開心農場玩植栽的成果展,對外展示綠意盎然的開心農場,不僅達到空間輕盈美觀、視覺放鬆的效益,長輩透過種植更獲得滿滿成就感。圖/老五老基金會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929/6469293

     

     

    弘光科大老福系師生「環台義智」 ,設計活動帶給長輩歡樂。記者游振昇/攝影

    弘光科大老福系師生「環台義智」 ,設計活動帶給長輩歡樂。記者游振昇/攝影

     

    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長期照顧事業系暑假舉辦「環台義智」活動,老師依規劃行程到中彰投的社區關懷據點,帶領學生利用課堂所學專業,依地區特性設計課程,陪伴長輩活動筋骨。

     

    學生說,帶著阿公、阿嬤做活動,也學習長輩們的人生經驗,是很棒又有意義的暑期活動,弘光老福系副主任余靜佳表示,系上舉辦「環台義智」公益活動今年第2年,帶學生進入長照機構、社區關懷據點服務長輩,讓學生展現專業能力,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今年活動從年初開始籌備,學生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事先設計不同教案,針對失能、失智或亞健康的長輩設計活動課程,受疫情影響目前無法進入長照機構服務,因此,調整規劃行程,讓學生到中彰投地區社區關懷據點服務長輩。

     

    余靜佳指出,今年活動由該系講師蔡尚甫率隊,帶10多位同學到埔里北門社區發展協會社區關懷據點、鄉土人文關懷協會月眉據點、東南據點、彰化二水源泉社區關懷據點、光田龍井社區關懷據點等地方為長輩服務,師生們每天一早從學校出發,一天服務兩個據點。

     

    蔡尚甫說,學生依每個地區特性設計不同活動,學生用「心花開」這首歌設計簡單的動作,帶著長輩暖身活動筋骨,接著進行拼貼畫製作,為務農為主的地區長輩設計以植物為主體的手部拼貼畫,靠海地區則為魚類拼貼畫,透過拼貼畫促進長輩對顏色及構造的認知,延緩失智,也讓手部、手指能動一動。

     

    參加活動的大一學生傅芝星說,她高中讀幼保科,父母工作關係,成長階段她經常是由阿公、阿嬤陪伴,她喜歡跟長輩相處,這次參加公益活動,帶著長輩們做活動,讓她覺得很開心。

     

    大一學生李雨秦說,高中時念商業經營科,因為喜歡跟老人家互動,家中又有長輩,希望學習更專業的方式陪伴長輩,而選擇念老福系,她參加環台義智活動,學到實務的經驗,懂得適時順應阿公阿嬤的個性,調整服務活動。

     

    弘光科大老福系師生「環台義智」 ,設計活動帶給長輩歡樂。記者游振昇/攝影

    弘光科大老福系師生「環台義智」 ,設計活動帶給長輩歡樂。記者游振昇/攝影

     

     

    弘光科大老福系師生「環台義智」 ,設計活動帶給長輩歡樂。記者游振昇/攝影

    弘光科大老福系師生「環台義智」 ,設計活動帶給長輩歡樂。記者游振昇/攝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466409

     

     

    揭牌儀式後,嘉義市長黃敏惠與社區志工、長輩合影。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揭牌儀式後,嘉義市長黃敏惠與社區志工、長輩合影。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嘉義市慶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暨巷弄長照站今天上午舉行揭牌儀式,市長黃敏惠鼓勵長輩利用關懷據點,走出家門與社區鄰里互動。理事長蔡坤達表示,打造一個屬於長者的交流據點,讓社區裡的長輩都能夠「歡喜健康老化」、「幸福慶安」。

     

    市長黃敏惠表示,慶安社區發展協會2019年成立,在市府社會處等單位輔導協助下,找到屬於社區的特色,一路走來努力突破困難真的很不容易,關懷據點的服務時間也從原本2個時段,增加到全時段提供服務。尤其理事長蔡坤達和家人無私地將客廳提供大家使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不斷創新,打造高齡者友善環境。

     

    理事長蔡坤達表示,社區沒有活動中心,從績優社區觀摩中得到啟發,整頓社區內空地、搭建遮陽棚即作為據點活動空間,2018年3月1日起開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今年4月起增加為每周10時段提供包括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共餐服務、健康促進活動、預防及延緩失能失智等照護服務。打造一個屬於長者的交流據點,讓社區裡的長輩都能夠「歡喜健康老化」,共好齊心打造「幸福慶安」。

     

     

    嘉義市慶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暨巷弄長照站今天上午舉行揭牌儀式。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嘉義市慶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暨巷弄長照站今天上午舉行揭牌儀式。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966/6463950

     

     

    茂林文建站成員整裝出動,把便當和關懷外送到家。(攝影/李奕瑲、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茂林文建站成員整裝出動,把便當和關懷外送到家。(攝影/李奕瑲、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文/李瑰嫻、攝影/李奕瑲、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新聞局、高雄市桃源區嘎啦鳳文化健康站、責任編輯/李佩蓉】

     

      拎著剛煮好熱騰騰的便當,高雄原鄉的照服員整裝出動,有的雙手拎,有的拉著小推車,挨家挨戶拜訪部落中的長輩,把便當和關懷外送到家。「不能因為疫情,剝奪長輩用餐的權利,讓他們餓肚子。」照服員說。

     

      疫情爆發以來,設立於高雄原鄉的文化健康站取消了共餐服務,為了持續帶給長輩關懷,照服員們每天親自外送便當,不畏風雨與山區寒冬,兩年來照服員踩著山路,送上健康又美味的餐食,幫忙打理各種疑難雜症,為防疫生活下的部落長者們,提供溫暖的支持力量。

     

    文健站雖因疫情關站,照服員的關懷仍舊不停歇,每天電話問安,親自送餐到府,並協助處理疑難雜症。(攝影/李奕瑲、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文健站雖因疫情關站,照服員的關懷仍舊不停歇,每天電話問安,親自送餐到府,並協助處理疑難雜症。(攝影/李奕瑲、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早上9點鐘,正是桃源區「嘎啦鳳文化健康站」(下稱:嘎啦鳳文健站)最忙錄的時候,照服員與志工手腳俐落地洗切菜、炒菜、包裝盒飯,趕在11點前將餐點準備就位,出發送餐給部落的長者們。「我們的餐點主要使用在地食材,少油少鹽讓長輩們吃得健康。」負責人王雯萱說。依照文健站規劃,一位照服員要負責10位長者,他們有的住在山坡上,有的距離較遠必需騎摩托車,平均送完餐得花一個小時。王雯萱笑說:「老人家看到照服員總會很開心,所以每次除了送餐食,還要多留10分鐘陪他們聊天辦事、處理日常。」。

     

    位於桃源區「嘎啦鳳部落文化健康站」在疫情期間暫停共食服務,改由照服員將餐點送到部落長輩家中。(圖片提供/高雄市桃源區嘎啦鳳文化健康站)

    位於桃源區「嘎啦鳳部落文化健康站」在疫情期間暫停共食服務,改由照服員將餐點送到部落長輩家中。(圖片提供/高雄市桃源區嘎啦鳳文化健康站)

     

      嘎啦鳳文健站是高雄市原住民委員會在原鄉地區設置的14個文化健康站之一,原本平日為部落長者安排活動課程,提供午間共餐服務。原鄉部落年長者比例高,許多家庭白天年輕人外出工作,留長輩獨守家中,因此到文健站動動身體和頭腦,一起用餐聊天,成為一天中重要的交誼活動。

     

      有如地方情感交流站的原鄉文健站,自去年疫情升級起,不得不中斷活動課程與共餐服務,以避免群聚感染。「我們從去年5月一直陸陸續續關到現在。」王雯萱無奈地說:「這個禮拜好不容易開放,但因為出現確診案例又只能關站,聽到又關站,很多老人家不開心,覺得很不習慣,少了平常可去上課活動的據點。」按耐不住的長輩,會在文健站四周徘徊,不時關心照服員在做什麼。「只能叫他們回家休息不要亂跑。」王雯萱苦笑道。

     

      雖然無法敞開大門,但服務仍舊是現在進行式,文健站的照服員們改變方向主動出擊,透過送便當每天拜訪長輩,同時協助處理家中大小事。像是有些子女在外工作的獨居長輩,孩子幫忙辦了手機卻不會用,於是在用餐時順便求助照服員。而照服員不但手把手教如何視訊通話,還會「隨堂考」打電話提醒爺爺奶奶平常要練習連線接聽。

     

    文健站提供各種活動課程與共餐服務,長輩們可在這互相學習交流,得到身心靈的照料。(圖片提供/高雄市桃源區嘎啦鳳文化健康站)

    文健站提供各種活動課程與共餐服務,長輩們可在這互相學習交流,得到身心靈的照料。(圖片提供/高雄市桃源區嘎啦鳳文化健康站)

     

      在防疫期間,文健站雖有宣導各種衛教課程,但快篩對許多長輩來說仍然是個難題。趁送餐時,照服員索性帶長輩,跟著教學影片一個一個步驟做,終於獲得有效採樣。「關站期間,老人家對照服員的需求很大,甚至縫衣服線穿不過針頭,都要照服員幫忙。而以前這些小事都可以在文健站聚會中解決。」王雯萱分享疫情中長輩的「非日常」,她還說:「許多長輩要人陪同到醫院,看到文健站沒開就不好意思開口,其實像是環境清潔、回診拿藥、檢查復健等服務,我們一直都在持續進行。我們生活在這麼小的環境,每個長輩都是我們的親人。」

     

    路雖蜿蜒,但照服員的付出卻很直接。(攝影/李奕瑲、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路雖蜿蜒,但照服員的付出卻很直接。(攝影/李奕瑲、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雖然因疫情無法密集接觸,但藉由送餐服務讓關懷不停歇,許多原鄉爺爺奶奶都覺得好貼心。隨著疫情逐漸降溫,文健站也期待能夠早日敞開大門,還給長輩聚會共餐的心靈交流站。

     

      目前本市於原鄉地區設置14站,加上都會地區15站,共29處文健站,服務對象包含,55歲以上長輩且為獨居長者或亞健康、身心障礙中度以下、輕度失能者(失能等級2~3級)等長輩,若長輩有需求都可以聯絡各文健站,文健站也會派專人至家中訪視。

     

    •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各文化健康站聯絡資訊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2年No.07】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472963

     

     

    金門縣政府今天召開「老人福利推動小組會議」,盼解決相關問題,完善老人照顧服務。圖/縣府提供

    金門縣政府今天召開「老人福利推動小組會議」,盼解決相關問題,完善老人照顧服務。圖/縣府提供

     

    金門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計有2萬2千多人,占總人口15.8%,凸顯高齡化社會現象來臨,也引發老人新的需求與問題。金門縣政府今天召開「老人福利推動小組會議」,盼解決相關問題,完善老人照顧服務。

     

    縣府今天下午在第一會議室召開「金門縣111年度第1次老人福利推動小組會議」,由縣府陳祥麟秘書長代表縣長主持,並聽取社會處、教育處、警察局、衛生局、車船處、家庭教育中心、大同之家及松柏園等單位業務報告。

     

    社會處長董燊指出,截至111年5月底,金門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計有2萬2千多人,楊縣長指示縣府各相關部門發揮統合功能,完善老人照顧服務事宜,社會處將於老人生活照顧與福利服務基礎,積極拓展與推廣各村里設置照顧關懷據點及巷弄長照站,提供長者營養餐食服務,落實縣府照護走入社區之施政目標。

     

    董燊也表示,在社區式照顧方面,持續拓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執行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及社區初級預防照顧等業務。在機構式照顧方面,輔導機構推動自立支援照顧服務,督導轄內機構以提升照顧品質。

     

    另外,在老人保護服務,社會處除原辦理之失智老人愛心手練申請、獨居老人調查、社福資源整合等照顧服務措施外,本年度另推出金平安智慧守護錶的申請。

     

    教育處則針對老人家,除辦理社區大學老人教育課程、高齡者交通安全教育及提供長者舒適的運動休閒環境外,其推展之樂齡學習業務已至全縣35村里,實現村村有樂齡的目標。

     

    為預防老人走失,縣警局目前正加強「愛的手鍊」、「個人衛星定位器」宣導工作,並透過警勤區訪查勤務及各種勤務機會,加強老人防詐及交通安全宣導,防止受騙及老人行的安全。

     

    衛生局為避免多重慢性病長者奔走於各科門診之間,凡65歲以上有多重慢性病、多科就診、多重用藥、不明原因衰弱或認知功能減退等問題的長者,由醫療團隊負責門診收案,透過醫療團隊進行需求評估收案後,由老人整合門診追蹤、整合用藥等,整合照護多重慢性病之銀髮族。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6/6464377

     

     

    一項追蹤六年的研究發現,養寵物可以幫助保有認知能力,避免老年喪失記憶。圖/123...

    一項追蹤六年的研究發現,養寵物可以幫助保有認知能力,避免老年喪失記憶。圖/123RF

    當寵物成為我們心愛的家人,不但能減壓、療癒身心,一項追蹤六年的研究更發現,養寵物可以幫助保有認知能力,避免老年喪失記憶。

     

     

    該研究追蹤1300名平均年齡65歲的人,其中53%的人有寵物(包括貓、狗和兔子等),近三分之一養寵物超過五年。研究人員準備10個單詞列表,要求參與測試者立即複誦、並在五分鐘後再次詢問。另一個測試是,分別從20和100開始,每個數字減去7倒數。

     

    研究發現,六年之後,長期養寵物的人在此測試中,平均成績下降幅度小於沒有養寵物的人。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壓力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專家認為養寵物有助減輕壓力,進而保有頭腦清晰。研究主要作者Tiffany Braley博士說:「早先已有研究指出,人與動物的聯繫可能對健康有益,比如降低血壓和壓力;而我們的研究則發現,養寵物也可以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不過她也表示,思維能力更好的人更可能養寵物,因為他們可以處理大量需求。

     

    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負責人Rosa Sancho博士回應這項研究時說,在人類一生中,寵物是陪伴與舒適感的重要來源,「雖然這項美國主導的研究,將寵物與保護記憶力連結起來,但並無法證實是否有長期的好處,或者養寵物是否對失智風險有任何影響。」

     

    這項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Centre)的研究,今年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年會上發表。

     

    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650/6466965

     

     

    比起「不能做」的事,「還能做」的事更重要。 圖/取自50+(Fifty Plus...

    比起「不能做」的事,「還能做」的事更重要。 圖/取自50+(Fifty Plus)(出自NHK)

    編按:確診失智後,該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漫長歲月?他人的經驗,可以做為借鏡。日本西香川醫院創立「失智前輩相談室」,聘請失智者擔任顧問,提供其他剛確診失智的病人建議。失智的事實無法改變,但餘下的人生怎麼過,仍有無限的可能。

     

    當家人得了失智症,未來10幾年的歲月,該如何過得幸福?

     

    失智,是一段漸進的過程。根據統計,輕度失智症的病人,平均經過8-10年、甚至10幾年的時間,才會進入重度、末期階段。剛得知自己罹患失智症的患者本人、家屬,常常很難接受生病的事實。不只生活上感到困擾、信心也受到打擊,有些人甚至因此陷入憂鬱。

     

    此時,若有前輩的指引,當事人就不用獨自苦惱。日本香川縣的西香川病院,就推出了一項名為「失智前輩相談室」的特別服務。讓失智者擔任顧問,接受其他失智病人的諮詢。透過同儕支持的力量,改變失智病人、家屬的未來。這段特別的故事,也被NHK拍成紀錄片《失智症前輩語重心長的話語》。

     

    罹患失智症後,當事人還可能如常生活嗎?如何盡可能延長病人獨立、有生活品質的日子?家人如何為失智症患者創造快樂的時光?借鏡前輩的經驗,為這些困難的問題提供行動的方向。

     

     

    確診失智,下一步怎麼走? 震驚、沮喪難免,但往後人生仍要好好過

     

    78歲的渡邊康平,是西香川醫院的約聘職員,也是失智前輩的一員。他在72歲那年確診血管性失智症,至今為止已接受超過200人諮詢。

     

    震驚,是多數失智者在得知診斷時的第一反應,渡邊也不意外。從醫師口中聽到病情的那一刻,他還以為對方在開玩笑。他花了近2年的時間,才慢慢從衝擊中平復心情。「做不到的事就算了,事到如今也不可能改變。不如從能做的事著手,重新打造自己的人生。」

     

    然而,並非每個患者都像渡邊般豁達。退休公務員高橋通夫,原本正準備展開活躍的第二人生。65歲那年,他發現自己時間感錯亂、迷路的次數也變多,經診斷後確診阿茲海默症。妻子宗代回憶,在那之後,先生幾乎不太表達自己的感受,難以接受失智的現實。

     

    退休後,高橋原本在學校當志工,但隨著退化症狀持續,他不得不放棄志工的工作。在日記中,他如此紀錄當時的心情:「孩子們知道我是誰,我卻記不得他們的名字,真的很難過。孩子要我教他功課,我也做不到。其實我不想辭掉志工的工作,但是沒有辦法⋯⋯真的輸給失智症了。」

     

    和前輩渡邊(右一)進行諮詢的高橋(左)。 圖/取自50+(Fifty Plus)...

    和前輩渡邊(右一)進行諮詢的高橋(左)。 圖/取自50+(Fifty Plus)(出自NHK)

     

    如何幫助被失智擊倒的病人,讓他們重新站起,找回好好生活的勇氣?失智前輩渡邊提出了幾個建議:

     

    1. 比起「做不到」的事,做得到的事更重要

    渡邊指出,失智病人能做到的事,常常遠比當事人想像的還多。以他自己為例,確診失智症後的2年,他再度回到以前去過的圍棋俱樂部。下了幾局後,漸漸找回原本的手感。重新下棋半年後,他再次取得五段棋士的資格。(圍棋段位分為九段,一段最低、九段最高。)

     

    他也鼓勵放棄志工工作的高橋,持續探索自己的能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算只增加一件也好,家人也會很開心的。」以此為契機,高橋開始幫忙太太做菜、洗碗。就算只是完成微小的家事,仍能帶來成就感。

     

    西香川醫院院長大塚智丈指出,確診失智初期,病人對於自己「原本可以做到、現在做不到」的事情特別敏感。生活能力逐漸喪失的事實,會使人沮喪、失去行動力,反而加速退化。鼓勵病人學習,可以重建自信。

     

    2. 坦然告訴親友病況,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協助

    失智後,原本喜歡打網球的高橋,因為無法計算比數而被球友嘲笑。這段不愉快的經驗,讓他不願再打網球。

     

    對此,渡邊建議,不妨直接告訴身邊親近的友人自己得了失智症的事實。例如,在圍棋會所,許多人都知道他不會加法,需要時也樂意代勞。

     

    受到渡邊的鼓勵,高橋換了一家網球俱樂部,試著重拾打網球的興趣。這一次,他事先告訴幾位一起打球的朋友:「因為失智,我算數有困難。」,也得到球友的同理接納。

     

    3. 不要以為失智病人沒感受,家人的情感支持很重要

    即使是今日作為「失智前輩」接受諮詢的渡邊,在剛得知罹病時,也有一段難受的時期。渡邊的太太昌子回憶,當時他幾乎食不下嚥,體重減輕了20公斤以上,整天關在家中不願出門。

     

    對於情緒低落的先生,昌子的態度非常正向。除了口頭上的鼓勵外,也會主動邀請先生出外散步。如此花了兩年的時間,渡邊才漸漸走出家門,與失智的事實和平共存。

     

    渡邊的太太昌子,常鼓勵他出門走走。 圖/取自50+(Fifty Plus)(出自...

    渡邊的太太昌子,常鼓勵他出門走走。 圖/取自50+(Fifty Plus)(出自NHK)

     

    她提醒失智症患者的家人,病人或許會很快忘記生活上的細節,但感受會深刻地留在心底。因此,在和病人互動時,要重視對方的情緒,不應該把對方當成笨蛋。「我相信比起一般人,罹患失智症的病人有時更敏感。因此,請將對方視為『人』,好好的珍惜到最後。」

     

    4. 即使失智,也要創造生活中的幸福時刻

    諮詢前輩後的3個月,高橋逐漸展開新的生活。儘管仍不時忘記細節,他樂於和太太一起下廚、做家事。有日,他在日記中寫下:「失智後發生的好事:太太溫柔的對待我、能夠瞭解他人的苦痛,還有很多事情⋯⋯。」

     

    為了照顧高橋,宗代辭去了校車隨車員的工作。先生能正面看待失智一事,讓她相當欣慰。儘管終有一日,先生會忘記兩人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那也沒關係。「忘記的話,我們再一起想起來就好了。」

     

    腦科學專家恩蔵絢子指出,病人一旦失智,最先接收到的訊息幾乎都是負面資訊。例如,疾病會惡化、很多事不能做。但是,適度的讓病人掌握生活的自主權,有助於提升幸福感。例如,讓他們用喜歡的飾品佈置房間、每天照顧自己種的植物。當病人完成任務時,會明白「我可以完成這件事」,而不只是仰賴他人。

     

    她也指出,不要小看失智病人的能力。尤其是和身體動作相關的「程序性記憶」,例如騎腳踏車等,較不容易受失智症影響而退化。她以自己的母親為例,過往她要出門時,母親會特地到玄關幫她關門。即便失智後,只要看到女兒準備出門,她仍會有相同的動作,表達對女兒的關心。

     

    確診失智後的4年,高橋在日記上寫道:「醫師宣告我得了失智症的時候,真的非常沮喪,覺得跳進池裡去死算了。但是,在那之後,我發現得失智症前後的生活幾乎沒有改變。⋯⋯甚至,我有時會忘記自己得了失智症這件事。」

     

    失智的病程無法逆轉,但發病後的人生,仍可以活得像自己、創造幸福的時刻。這是走過失智症的前輩,最想告訴人們的事。

     

    資料來源/NHK西香川病院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455151

     

     

    衛福部長照司預告刪除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的「BA15家務協助」,預告至7月18日為止。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從特定項目中刪除,不是要去除這一項服務,而是不再限定家務協助只能由居服員執行。

圖/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長照司預告刪除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的「BA15家務協助」,預告至7月18日為止。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從特定項目中刪除,不是要去除這一項服務,而是不再限定家務協助只能由居服員執行。 圖/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長照司預告刪除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的「BA15家務協助」,預告至7月18日為止。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占長照服務大宗,從特定項目中刪除,不是要去除這一項服務,而是不再限定家務協助只能由居服員執行,家務協助項目仍存在於長照項目中,以30分鐘為一單位,家務協助項目一般戶申請,需自付31元;預告截止後,最快一到二個月後正式公告。

     

    家務協助的申請對象,主要針對「獨居」以及「非獨居」者。獨居者可申請協助針對居家生活空間的清理或洗滌,衣物洗滌、晾曬烘乾、熨燙,簡單縫補衣物等;非獨居者可申請協助針對睡眠及主要居家生活空間的清理或洗滌等。

     

    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的洗滌方式,包含吸塵、濕式清洗、沖洗或除塵等,並非「大掃除」;先前曾有不少案主誤以為家務協助,是請居服員到府大掃除,造成困擾。家務協助主要是針對需要個案個人的需求,做簡易的家事服務,並非是為個案整個家庭打掃。

     

    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對於獨居、失能長輩而言,是重要的服務項目,此次預告將「BA15家務協助」從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刪除,並不是要從長照服務中,拿掉整個家務協助,而是家務協助不再強制只有居服員能夠執行,檢討長照服務法中,發現此問題,認為未來可能會影響家事服務產業的發展,並非立法本意,因此預告刪除。

     

    家務協助於長服法中仍舊存在,提供服務者仍舊是居服員,給支付制度也與先前相同,30分鐘為一個單位,一個單位195元,一般戶需自付16%,因此申請家務協助的個案,申請一個單位的家務協助服務,需自付31元。

  •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455356

     

     

    胡啟民提醒,民眾應在未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前,就要透過量血壓等方式,好好保養身體及血管。圖/123RF

     

    胡啟民提醒,民眾應在未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前,就要透過量血壓等方式,好好保養身體及血管。圖/123RF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說,腦中風都是突發事件,民眾警覺性、敏感度十分重要,為盡速辨識腦中風,民眾應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眼球偏移」口訣,目前學會也全國走透透,教導消防隊急救人員可以及早辨識中風患者,避免延誤治療。

     

    李俊泰說,腦中風分為兩類,8成是梗塞型,2成是出血型,如果是梗塞型中風,可以立即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因此,搶救時間十分重要。

     

    李俊泰說,觀察中風症狀可透過FAST,F是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若出現嘴角歪斜現象,也就是能否正常微笑。A是單側手臂無力下垂(Arm),也就是舉手測試,S是說話口齒不清(Speech),說句簡單的「你好」加以辨識,並再加上觀察眼球有無向右或向左單側偏移,T是記下時間(Time)立即就醫。

     

    為遠離腦中風,李俊泰說,這一輩子要做到的5件事,第一、控制三高,第二、維持運動習慣,第三、戒菸,第四、男性腰圍不可超過90公分,女性不可超過80公分,第五、了解有無心房顫動,最後是有腦中風家族史應須提高警覺。目前腦中風幾乎已無夏、冬之分,大家應是每天都要注意,小小心心過日子。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不論是出血型或梗塞型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都是關鍵因素,而高血壓好發於40、50歲以上民眾,如果未好好控制血壓,容易在腦血管壁旁形成微小的動脈瘤或血管阻塞、狹窄,進而引發腦中風。

     

    甄瑞興表示,已開發國家民眾的腦中風患者不多,主因就是民眾有好好控制血壓,但開發中國家民眾常不注意控制血壓,導致中風機會增加,提醒民眾每天要定時量血壓,注意收縮壓應維持在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

     

    甄瑞興提醒,除量測血壓外,平時飲食口味應吃得清淡,如此可降低血壓3至5毫米汞柱,同時也要維持心情平靜,不要暴怒,盡量避免搬重物,避免血壓飆高。

top